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任务式课件(共11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任务式课件(共11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0 17: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0张PPT)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学习任务一 单篇阅读与鉴赏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与探究
学习任务三 感悟与升华
学习任务一 单篇阅读与鉴赏
【任务目标】
1.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特点,把握诗歌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2.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不同意象所承载的不同情感。
3.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综合解读诗歌,提高诗歌鉴赏
能力。
4.熟悉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象征、比喻等手法,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
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
家、社会活动家。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了南
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49年
后,历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
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
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学习任务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品:诗集《女神》《瓶》《前茅》《恢复》等,历史剧《屈原》《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著有《郭沫若全集》38卷。
学习任务一
【追溯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毅然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他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学习任务一
【文学常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把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1921年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立志于新诗的创造,不再单纯着眼于诗的形式的创新,而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1926年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诗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同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
  20世纪30年代诗歌转向表现现实主义战斗传统,如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艾青的《芦笛》《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等。
学习任务一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新诗也迎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时代。卞之琳不再“站在桥上看风景”,而是到了西北战区,献出了他的《慰劳信集》;戴望舒收起了彷徨于“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主要诗歌流派有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派等等。
  新诗采用与现代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其特点有:①形式自由,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②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③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④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强烈。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 认清字形
(1)  (2)



学习任务一

相同 都有“使……坏”的意思。
不同 “毁坏”着重于“毁”,指较严重的损坏,使失去了效能,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破坏”着重于“破”,指打破了原来的整体、结构、状况,使无法存在,多是有意的。
辨析小练 ①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    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
②    他人名誉,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们平时务必谨言慎行。
2.词语辨析
(1)毁坏·破坏
毁坏
破坏
学习任务一
相同 两者都包含做、制作的意思。
不同 “创造”偏重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制造”偏重于加工制作,也指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含贬义)。
辨析 小练 ①人体有各种抵抗疾病的机能。在正常状态下,肝脏会    球蛋白或抗体,这些保卫人体健康的战士能打败各种细菌及病毒。
②中华民族不仅早在7000年之前就    了辉煌的航海历史,而且远在7000年前的频繁而漫长的航运中,就把最早的人类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
(2)创造·制造
制造
创造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一 感知诗歌内容
1. 自主朗读诗歌,从表达方式入手,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一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世界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景色
【图解课文】
学习任务一
意象 特点 作用
① ② ③
微任务二 把握诗歌形象
2.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有何作用 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习任务一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
3.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学习任务一
4. 诗人最后一句着重描绘的“力”有何特点 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力”的理解。
[答案] (1)特点:毁坏、创造、努力。
“毁坏”:指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
“创造”:指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努力”:指诗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
学习任务一
(2)最后这句诗是对前面意象构成的壮阔图景的高度概括,“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力的节奏和音律。此句抒情如急风暴雨、火山爆发,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美的歌颂,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三 赏析艺术特色
5.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个“啊啊”和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学习任务一
6.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答案] ①借景抒情:开篇描写眼前北冰洋壮丽的晴景,其中寄寓了赞美之情。②直抒胸臆:多用感叹句,多用排比句和短语,短促有力,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表达了诗人对“力”的讴歌。
学习任务一
7.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象征意义: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下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同时也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
士。本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先后在青
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在新诗形式上主张格律化,
追求“三美”理论,诗风秾丽深沉,结构整饬谨严。后主要
从事学术研究,在《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的
研究中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任昆明西南联
学习任务一
红 烛
合大学教授。1943年后,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投身反对内战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代表作品:诗集《红烛》《死水》等,组诗《七子之歌》。
学习任务一
【追溯背景】
  《红烛》写于1923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学习任务一
【文学常识】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创作主张,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问题。①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具体指两方面,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②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③建筑美:强调“节的
学习任务一
匀称和句的均齐”。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但各行的差距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学习任务一
【蜡烛意象】
  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 读准字音
蜡炬(  )      捣破(  )
脂膏(  )(  ) 耕耘(  )
dǎo

zhī
学习任务一
yún
·
··
·
·
gāo
2.认清字形
(1) (2)
(3)
学习任务一






相同 都指情感上有安抚或鼓励。
不同 “慰藉”指使人心里安适,得以释然,多用于书面语。对象可以是人,也可是物。“抚慰”是帮助别人反省或振作,常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和抚恤。
辨析 小练 ①在艰难的情形下,在    灾民的同时,也要稳定当前的社会
秩序。
②爱心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     。
3.词语辨析
慰藉·抚慰
抚慰
慰藉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一 感知诗歌内容
1. 全诗共九节,根据下面的提示,补充空缺处的内容。
学习任务一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红烛流泪的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牺牲
【图解课文】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二 把握诗歌形象
2. 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选用“红烛”为题 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答案] ①“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自然选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②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于是诗人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三 赏析诗歌手法
3. 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何作用
[答案] ①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这句诗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②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这句诗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学习任务一
③《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品格,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学习任务一
4. 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告开头,有何作用
[答案] ①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告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现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②表面看每一节是局部复沓吟咏,实际是形成了全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学习任务一
5.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那么本诗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
[答案] ①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句子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②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③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主要体现在前后呼应的结构和情感节奏上。如开头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与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
学习任务一
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具有一种起承转合的美。而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即“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四 体悟诗歌感情
6. 第四节“既制了,便烧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一般,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
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950年4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
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
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你为什么这般倔强——献
给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
缘。1953年从朝鲜战场上负伤后回国,后定居青海,并
学习任务一
峨日朵雪峰之侧
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昌耀的诗》(1998)等。
  他被誉为苦难造就的诗人,其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将感悟和浓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了宏大的诗歌个性。
学习任务一
【追溯背景】
  1955年,昌耀积极投身大西北的开发建设,来到青海,时年19岁。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作于一九六二年八月,这个时间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峨日朵雪峰的所在地,靠近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它是一座无名山。诗人借称为峨日朵雪峰。诗人虽然一直处于艰难生存的状态中,但是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诗人以一个攀登峨日朵雪峰的勇士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学习任务一
【文学常识】
新边塞诗派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体不断壮大的结果。新边塞诗派的诗歌作品以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等现代诗人。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 读准字音
薄壁(  )   彷徨(   )    石砾(  )
嚣鸣(  ) 铆钉(   ) 罅隙(  )

báo
huáng
学习任务一
xiāo
mǎo
·
·
·
xià
·
·
·
2.认清字形
(1)   (2)
(3) (4)
学习任务一








相同 都有“走”的意思。
不同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比喻犹豫不决,还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辨析 小练 ①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    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    在知识的大道上。
②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今天他在江边    ,仍不知道事情如何解决。
3.词语辨析
彷徨 徜徉 徘徊
彷徨
徜徉
学习任务一
徘徊
微任务一 感知诗歌内容
1. 根据下面的提示,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学习任务一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默享快慰
① ___________________
坚守高度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张力
【图解课文】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二 赏析形象意蕴
2. 找出诗中涉及的意象的特点,完成相应表格,并结合这些意象更深一步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学习任务一
意象 特点 内涵 意境
实写 雪峰 之侧 虽不是“巅”,但依然有别样的风景
太阳 山海 虽是落日场景,但依然雄奇、壮美
石砾
彷徨许久
引力无穷
岩壁
虽然攀登时困难重重,但“我”依然坚持,勇敢顽强
滑坡
锈蚀
雄浑壮美
崇高紧张
(续表)
学习任务一
意象 特点 内涵 意境
虚写 雄鹰 /
雪豹 / 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雄浑壮美
崇高紧张
诗中的“我”是一个勇于攀登、不畏苦难、顽强勇敢的攀登者形象。
3. 参照第一处示例,寻找对举的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任务一
对举的意象 情感
第一处 落日、滑坡的石砾、深渊 攀登者 落日、滑坡的石砾,一股“向下”的力量和攀登者艰难的“向上”攀登对比,诗人向我们展示了攀登的艰难和人生的颠簸,也体现了攀登者的坚毅
第二处
第三处 指关节
巨石
丝丝血滴
千层掌鞋底
这是渺小和巨大的对比,表现攀登者在大自然面前的卑微和坚强的毅力
学习任务一
对举的意象 情感
第四处
雄鹰、
雪豹
蜘蛛
雄鹰和雪豹是力量、速度、自由、英雄、王者的象征,而蜘蛛象征着弱小、卑微、平凡,诗人向我们展示了尽管弱小平凡,但仍然坚守高度的态度
(续表)
4. 诗歌第二部分中,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你是如何理解蜘蛛意象的内涵的 看到蜘蛛后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这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上文的落日、巨石、雄鹰、雪豹等雄壮有力的意象在视觉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它渺小的身躯爬上了高山,但它并没有向世界宣告自己的胜利,只是静默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它的“静默”与石砾的“嚣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它面前,那些虚张声势失去了分量。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体现。
学习任务一
诗歌第一部分重点写征服自然的困难与危险,第二部分写脱离险境后,诗人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小蜘蛛的出现,使诗人认识到:比奋斗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谦卑而坚毅才是真正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三 品味诗歌语言
5. 请将原诗中的句子与删改后的诗句做比对,体会这些改动的词有怎么样的效果。
学习任务一
删改后片段 原诗片段
这是我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的太阳 正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使劲抓住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鞋底渗出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
···
····
··
··
····
······
········
[答案] “此刻”,强调当下,表述非常准确;“小心地”,表现“我”非常细致谨慎;“彷徨许久”说明“我”观察了很久,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太阳落山之前的情态;“决然”赋予夕阳人的情感,细致刻画出它态度的坚决;“不时”强调时有时无,突出了危险性;“自上而下”非常准确地说明石砾从上往下滑落,所发出的声音渐渐往下沉;“铆钉一样揳入”比“使劲抓住”更为细节化、细致化、具象化;“撕裂的千层掌鞋底”形象地刻画出经历了攀登后的鞋子撕裂的情况以及一滴滴血从鞋底裂缝中渗出的情状。这些细节性的语言,让诗歌更具丰富的内涵,更让人获得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冲击。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四 赏析诗歌技巧
6.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是如何通过宏大的视听形象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的
[答案] 先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在这里,诗人没有选择更具力量感和积极意义的朝阳,而是选择了“彷徨许久”的落日,这正是其备受生活打击后的心境写照,此时的诗人内心已经不再是少年的狂热和冲动,而是对生活多了几分清醒、审慎的认识。接着诗人在落日的视觉形象之上,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
学习任务一
嚣鸣,如军旅渐远的喊杀声。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一定也对正在攀登的“我”产生下坠的吸力,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并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绝非易事。因此“我”的指关节像铆钉一样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由此可见,落日和滑坡都不是攀登者在途中悠闲地观赏和赞叹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诗人生存状态的写照,一个在困境中努力挣扎的勇士的写照。
学习任务一
7.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试结合诗句进行
分析。
[答案]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表达效果:“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深渊人格化,写出了石砾滑到深渊里的声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砾滑到深渊里的声音的雄壮。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是英国
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
人”。他出生于苏塞克斯郡一个贵族家庭,12岁被送进伊
顿贵族学校受教育。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第二年因发
表《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被牛津大学开除,不久赴都柏
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1813年发表第一部
长诗《仙后麦布》,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表现劳动人民的
学习任务一
致云雀
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仇视。1818年被迫侨居意大利。同年发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借用东方的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抨击欧洲反动封建势力。1819年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采用古代神话题材,表达了反抗专制统治的斗争必将获胜的信念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雪莱在《云》《致云雀》《西风颂》等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22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雪莱诗风自由不羁,惯用浪漫、梦幻、唯美的象征手法,多以远古神话为题材。代表作品:诗歌《西风颂》《致云雀》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学习任务一
【追溯背景】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等使得欧美资产阶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之后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重新勾结,以及一系列战争爆发,人民的自由又受到了限制。雪莱创作这首诗时,黑暗与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圈地运动和经济危机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歌。雪莱借这首诗来歌颂自由,表达了广大人民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借赞颂云雀,传达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
学习任务一
【相关知识介绍】
  《致云雀》全诗共21节,每节五行,四短一长,这是雪莱在创作的时候刻意模拟了云雀飞翔的形态和鸣唱的节奏,云雀总是在短促的几声之后拖带一长声尾音。格律严格按照三音步扬抑格(前四行)加六音步抑扬格进行,韵脚为ABABB格式。另外,这首诗属于“颂”的一个变体。根据M.H.Abrams的定义,“颂”是主题和形式严肃的长诗,风格正式,结构精巧,一般用以歌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人运用这样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强化诗意。
学习任务一
【文学常识】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当地兴盛起来,“自然”成为当时作家创作的主要境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创作上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重视情感的抒发,二是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对自由的追求。当时的英国出现了两大诗派:一个是发展初期,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为主要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另一个是以雪莱、拜伦、济慈为主要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他们的出现则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高潮。
学习任务一
  雪莱的诗歌继承了华兹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往往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感情真挚,闪耀着深邃思想的光辉,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和象征性,比喻丰富恰当,通俗易懂。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 读准字音
酣畅淋漓(  )(  )  不事雕琢(   )
犀利(  )        晨曦(  )
霓虹(  )      醇酒(   )
迸涌(   )      摈弃(   )
憎恨(   )      富饶(  )

zhuó

学习任务一

chún
·
·
·
·
·
··
lín
bèng
·
bìn
·
zēng
·
ráo
·

2.认清字形
(1)霞wèi(  )云蒸 (2)鲁mǎng(  )
(3) (4)
(5) (6)
学习任务一








婉/宛


3. 根据词义,补充词语
(1)      :形容文章等笔意流畅,情感表达充分透彻。
(2)      :云气升腾,彩霞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3)      :指语言质朴,不矫揉造作。
学习任务一
酣畅淋漓
霞蔚云蒸
不事雕琢
相同 两者都是连词,都可用在第二个分句的开头。
不同 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没有这个意思。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以至”可表示递进关系,后面可加“于”字;“以致”多用于不好的结果,后面不可加“于”字。
辨析 小练 ①他专心致志地工作,    有人打招呼,他也没听到。
②他没有认真备考,    未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4.词语辨析
(1)以至 以致
以至
学习任务一
以致
相同 都有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不同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犹豫不决”,意思是迟疑,拿不定主意。“瞻前顾后”强调过程,指做事时考虑得很多;“犹豫不决”强调结果,指不能做决定。
辨析 小练 ①在决定这件事如何处理时,他变得     起来。
②诚然,谨慎的确重要。但如果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总是     ,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2)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
学习任务一
瞻前顾后
微任务一 感知诗歌内容
1. 全诗共21节,从写作内容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
[答案] 全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二层(第3~7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盛赞云雀的叫声美妙动听。
第三层(第8~20节):用一连串具象的比喻描写云雀的欢唱带给人们的美好体验,并且解读出云雀欢乐的原因在于“鄙弃尘土”。
第四层(第21节):表达了诗人的心愿,他将学习云雀的欢欣与无畏,给全世界带来欢乐、自由与真理。
学习任务一
【图解课文】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二 分析诗歌形象
2. 第1~2节总括云雀的形象,第3~6节具体描写云雀的形象,结合内容分析云雀的形象有何变化。
[答案] 第1节,写云雀在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歌唱,声音美妙,淋漓酣畅。第2节,写云雀在蓝天中欢唱,像烈火的轻云振翅飞翔。第3节,写云雀在夕阳的余晖中,沐浴着明光飞行欢唱。第4节,写云雀与紫色的黄昏融合,只留下欢乐的强音。第5节,写云雀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乐音犀利无比。第6节,写云雀的歌声响彻在大地和大气中,但云雀的身影已经融入宇宙。
学习任务一
纵观前六节诗,云雀活动的背景从“天堂”扩大到天空这个广袤空间,随后缩小为夕阳和云间、黄昏以及晨曦中,继而又再次放大为大地与天空,而且从白天到黄昏再到清晨,经历了一整天。人们对云雀这一意象的认识从声音到炫目的视觉符号——烈火的轻云,又逐渐隐遁于同样炫目的背景之中,最后呼应第一节,只留下声音这个听觉意象。这一变化轨迹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云雀的歌唱,而它所代表的“不具形体的喜悦”正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内容。
学习任务一
3. 第15~20节是探索云雀“欢乐”的根源,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探索的。
[答案] 第15~17节中,作者先从充满爱,超越悲哀、痛苦、逆境,对死的坦荡泰然的角度寻找根源。接着在第18节中,诗人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进行对比,我们因“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而常常陷入苦恼中。最后在第19~20节中谈如何接近云雀的欢愉,进而得出云雀的欢乐在于“鄙弃尘土”。“鄙弃尘土”一语双关,既描写了云雀飞上高空的姿态,又表达诗人对当时流行的诗歌评论及反动的政治、社会观念所持的鄙弃态度。
学习任务一
4.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塑造“云雀”的形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请根据下表找出诗中的比喻,分析“云雀”的形象特点,揣摩“云雀”的象征意义。
学习任务一
诗中的比喻 云雀的特点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欢快,轻盈
像昼空里的星星




飞得高远,带有神秘感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优美而犀利
仿佛明月的清辉
婉转动听,慰藉心灵
像一位诗人
富有思想,唤醒同情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寂寞,为爱所苦,歌声甜美
诗中的比喻 云雀的特点


(续表)
学习任务一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歌声悠远,给人启示
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
富有魅力,使人陶醉
学习任务一
云雀的象征意义:诗中云雀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是欢乐、光明、自由、美丽的象征。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歌声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及杰出的才华,云雀的隐形不露、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的品格。云雀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微任务三 鉴赏语言技巧
5.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有关诗句对本诗中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1)第6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强调和表现了什么
[答案] 第6节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云雀嘹亮的歌声想象为划破夜空的月光,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强调夜晚云雀高飞歌唱,歌声清亮动人,透露出云雀向往自由、冲破黑暗的迅疾与果决。
学习任务一
(2)第12~14节中“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不及你的音乐”“飞禽或是精灵……我从来还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和你的乐声相比,不过是空洞的浮夸……”。
[答案] 诗人连用对比,将云雀的歌唱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优美音乐进行对比,衬托云雀歌声的无与伦比。春日落下的雨声,对爱情与美酒的赞颂,凯旋的歌声,婚礼的音乐,一切皆不足以与云雀的歌唱相比拟。自然界与人世间的音乐隐喻现实空间,而云雀的歌唱隐喻虚拟空间,作者运用对比说明了云雀的歌声超越了世间所有的音乐——神圣、甜美而充满希望。
学习任务一
(3)第13~17节中“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
[答案] 这几节,间以设问、反问句式,强调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浮夸贫乏的,都比不上云雀的歌声。雪莱认为没有高尚、优美的思想和情愫,就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只有心怀对同类的爱,参透生死的真谛,才能超越生的烦恼与死的恐惧,与痛苦绝缘,上升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任务一
6. 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答案] ①全诗风格清丽明快,而且具有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自有一种催人前进的力量。②所用最多的是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比喻都具有个性,不落俗套,将云雀的声音和身姿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③诗歌想象丰富,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飘逸而深远的画面。④长短句的编排是全诗的重要特点,每一小节都分为五行,四短一长,是雪莱在创作时刻意模拟了云雀飞翔的形态与鸣唱的节奏。⑤整首诗句式错落有致,押韵和谐,节奏舒缓而匀称,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体现了诗人的诗歌创作理念与美学追求。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四 探究革命思想
7. 郭沫若说雪莱是“自然的宠子,泛神论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请结合《致云雀》和《西风颂(节选)》内容,谈谈雪莱在诗歌中所透露的“革命
思想”。
西风颂(节选)
雪 莱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有如树丛: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定能从森林和我同奏出深沉的秋韵,
学习任务一
甜美而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狂暴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请把我尘封的思想散落在宇宙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心声,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巴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哦,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学习任务一
[答案] 《致云雀》中的革命思想:“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的空洞浮夸、略带贫乏,是诗人对传统婚姻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凯歌背后所折射的战争和暴力的讽刺;而无与伦比的云雀之歌欢乐纯净,是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云雀的鄙弃尘土、振翅高歌体现着诗人挣脱束缚、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革命态度。
《西风颂》中的革命思想:“西风”“枯叶”“灰烬”并没有浇灭诗人的内心之火,希望的“炉火”诞生其间;这时的西风代表着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绝对力量;忧伤死寂的悲秋世界反衬了诗人愈挫愈勇,革命不息、斗争不止的顽强精神。最后的反问更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正义的乐观精神。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与探究
【任务目标】
比较四首诗歌在意象选择、主题、抒情主人公形象、艺术风格和手法上的异同点。
学习任务二
比较四首诗歌在意象选择、主题、抒情主人公、艺术风格和手法上的异同点。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题 艺术风格 采用手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洪涛、大陆等事物 是一个坚定、自信、进取的号召者形象。 是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新生者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让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 雄奇奔放 ①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题 艺术风格 采用手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洪涛、大陆等事物 形象。是一个敢于破坏一切旧制度、旧势力的创造者形象 映,成为“五四”时期那种狂飙时代的象征,成为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雄奇奔放 ②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③还运用了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 形象 主题 艺术风格 采用手法
红烛 红烛 具有赤子之心,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计较结果; 这首诗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内涵,赞美了红烛以“蜡炬成灰”为代价,来 沉郁顿挫、满腔激情 ①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运用了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 形象 主题 艺术风格 采用手法
红烛 红烛 是为民族进步理想英勇献身的先觉者和殉道者形象 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沉郁顿挫、满腔激情 ②再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这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在反问中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题 艺术风格 采用手法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峨日朵雪峰、岩壁、蜘蛛等事物 “我”是一个征服大自然、勇敢抗争的攀登者,也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追求青春理想时,虽遭 这首诗抒写了“我”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描绘了峨日朵雪峰、落日、岩壁上的蜘蛛等意象, 沉雄遒劲 ①在描绘画面的时候视听合一,视觉上,“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上,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绝非易事。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题 艺术风格 采用手法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峨日朵雪峰、岩壁、蜘蛛等事物 遇不公正待遇,虽然流血痛苦,但仍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营造出凝重而壮美的氛围,饱含着沧桑的情怀、博大的生命意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颂 沉雄遒劲 ②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与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题 艺术 风格 采用手法
致 云 雀 云雀 “云雀”的形象,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借对云雀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 清丽明快且具有雄浑磅礴、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
学习任务二
(续表)
课文 意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 主题 艺术 风格 采用手法
致 云 雀 云雀 都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诗人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但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追求,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 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 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三 感悟与升华
【任务目标】
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结合自己的体验,激发青春的热情,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学习任务三
微任务 拓展阅读,礼赞青春
【活动情境】
  青春,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年华。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呢 作为青年,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该怎样去实现我们的价值呢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
  ①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 令狐楚《少年行》
  ②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唐 杜甫《百忧集行》
学习任务三
  ③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李大钊
  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
  ⑤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历史性机遇,离不开国家提供的广阔舞台。
——王硕威(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
学习任务三
【活动任务】
1. 根据课文所表现的诗人的青春追求,结合“活动情境”的材料内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对“青春的价值”的认识。
[答案] (示例)
青春的价值
  有人问,青春的价值是什么 青春是年幼之人的向往,是年老之人的回忆。我认为,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大胆的、激情的、无尽的。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大胆的”。年轻人常被教导“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年轻人未经风雨沧桑,但已渐明事理,不像中年老年之人逐渐趋于保
学习任务三
守,也不像孩子一般天真幼稚,所以经常会大胆地做出尝试,有些举动只能由这批正处青春年华之人完成,但有时便会震惊世界。“五四运动”便是由身在北京的青年学生发起的,运动倡导反帝反封建,且直接影响了共产党的诞生及发展。青年学生们感到“看不下去了”,便大胆地奋起反抗,倡导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大胆的尝试便是青春的价值。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激情的”。青春岁月,往往被赋予激情的形象。在“五四运动”时期,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下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诗中反复出现壮阔的意象,以及“啊啊!”的呼喊,郭沫若先生本人也说过“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的话,可见青春年华可以赋予人极大的激情与狂热,这种激情是别的年龄段少有的,这便是青春的价值。
学习任务三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无尽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正处于青春年华,他们不断遇到困难,但仍从原地爬起,从未放弃,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拼搏。青春的年华是有尽头的,可是在青春能做的事情是无尽的,能无限地发出“光照”。非无穷的青春,完成无穷的事情,这体现出青春的价值。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青春的价值呢
  拼搏,创造青春的价值。只有拼搏了,才可以实现自己最高的价值,做出最大的贡献。奉献,体现青春的价值。开山岛的守护者王继才,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守护边境,被赋予“时代楷模”的称号,因为他的无私奉献,体
学习任务三
现出了青春的价值。奉献,哪怕只是微小的力量,其价值也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只有不断地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才能尽可能地实现青春的价值。少年强则国强,青春年华的我们,更应该敢当自立,自强不息,实现自己青春的价值!
学习任务三
2. 学校要举办一场以“青春礼赞”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适合朗诵的诗歌篇目,请你从中外经典诗歌作品中挑出一两首推荐给组委会,并说明推荐理由。
[答案] 略
学习任务三
《青春万岁》 序诗
王 蒙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
  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
  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
学习任务三
  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
  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
  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惊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学习任务三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
  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有一天,擦完了枪,擦完了机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们,招呼你们,
  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学习任务三
  [点评] 此诗为王蒙小说《青春万岁》的序诗。《青春万岁》写于1953年,当时王蒙才十九岁。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四年,近百年来,中国人第一次感到自己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人们无不沉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欢乐中。年轻的王蒙和所有的青年一样充满了一种希望,坚信我们国家很快就能繁荣昌盛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蒙创作了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时代赞歌”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同整部小说一样,这首序诗写满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燃烧的、沸腾的激情,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的理想宣言,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献身祖国、建设祖国的自豪与责任、豪情与壮志。
学习任务三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学习任务三
  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
  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学习任务三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点评] 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少男少女们”的深刻认识,抒发了诗人热爱新事物、歌颂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学习任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