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磁现象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磁现象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23 15:30:01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道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了解磁体的种类,知道任何磁体都有N.S两个磁极 知道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此话的概念磁化体磁极的判断,铁磁性物质的类别等
重点:磁体、磁极的概念,磁体兼的相互作用规律,磁化的概念
难点:磁化的概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磁现象
从学生小时候玩过吸铁石的切生体验引导学生判断图片给出的那些物体能被吸铁石吸引。
活动2【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学生小时候玩过吸铁石的切生体验引导学生判断图片给出的那些物体能被吸铁石吸引。
二:新课
概念:1.磁性:物体具有能吸引铁、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体。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介绍一些常见的磁体:如条形磁体,磁针,蹄形磁体等
学生活动1:
给每组学生分别准备不同形状的磁体,白纸和一些铁屑,让学生将铁屑平铺在白纸上,将磁体平放在铁屑上,观察现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磁体不同的部位磁性的强弱,且不同组的磁体不同,可以更好的说明各种磁体都有磁极)21教育网
结论:磁体两端的磁性强,中间的磁性弱
学生活动2:
将小磁针放在针尖上,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小磁针静止的方向
结论:小磁针静止后的方向总是指向南北方向
概念: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南极和北极)
思考: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南极和北极?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断的磁体,演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印象,突破难点)
演示:通过PPT演示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相互作用的情况
结论:4.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演示:教师以实物演示磁化现象(两种方式:接触式和摩擦式)
结论:5.磁化现象: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简单介绍软磁体,永磁体和人造磁体的概念
应用: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等
活动3【测试】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讨论后阐述
四:布置作业
课件27张PPT。 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由于秦始皇曾经有几次遇刺,虽都侥幸脱险,但仍使他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再遇刺,因此在建造阿房宫时,他命令工匠在大门上安装“机关”使得身披铁甲,怀揣利刃的刺客休想进入.你知道聪明的工匠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吗?磁现象中国人对磁现象的 研究源远流长,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磁现象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盘17.8×17.4厘米,勺长11.5,口径4.2厘米。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地盘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圆外盘面分层次铸有10天干,十二地支、四卦,标示二十四个方位。磁勺是用天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此模型是王振铎先生据《论衡》等书记载并参照出土汉代地盘研究复制。 思考:制作指南针的材料
有什么要求? 镍铜铝铁思考:你试过下列那些物体能被吸铁石吸引?铁铁1.磁性:能够吸引铁、镍等物质的性质.一、磁体 磁极想一想 议一议思考你家里哪些地方可能会有具有磁性的物体,请与同学们交流磁刀架磁画板磁带磁卡冰箱磁贴2. :具有磁性的物体。磁体条形磁体磁针蹄形磁体圆柱形磁体把铁屑均匀地铺在白
纸上,将磁体依次平
放在铁屑上,然后
将磁体提起,观察现象。结论:磁体两端的磁性强,
中间磁性最弱3.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磁极N极和S极活动1: NN将小磁针放在针尖上,用手拨动小磁针,观察静止时的指向。
注意:不要让磁体靠近它。活动2:小磁针静止后的位置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小磁针指向北面的一端叫北极(N极)
指向南面的一端叫南极(S极)思考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有N极和S极每一段磁体上仍然有N极和S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特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4.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修半导体收音机时,有一个小螺丝钉掉在了旁边,电工师傅怎样很快地把螺丝钉取来?思考:5.磁化现象: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铁棒,获得的磁性会立即消失,叫软磁体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钢棒,获得的磁性就会保持较长的时间,叫硬磁体或永磁体人造磁体:能长久保持磁性的磁体磁化方式:a、接触或靠近磁体;b、用磁体的一极沿同一方向多次摩擦。 应用:磁悬浮列车 起重机(1):怎样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检测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磁性?
(2):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的两个磁极中哪个是N极?哪个是S极?活学活用(3). 如图所示的条形磁体旁有甲、乙、丙、丁四个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当小磁针静止时,其中磁极的极性标错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B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