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0 18: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屯溪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D.“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的局限。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3分)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D.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请根据材料一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字。(3分)
文学自觉 ① (自觉的开始) 南朝时期地位
文笔之分强调
文学文体辨析 始于《汉书·艺文志》 ③ 举例 论证 增强说服力 增添文采
《典论·论文》分四科更自觉
《文赋》分十类文体
《文心雕龙》《文选》更系统
审美特性追求 ( ② ) 语言形式美的追求
艺术特征的追求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见 麒 麟
哥舒意
苏园原园主一门五相,崇祯煤山后辞官,从此不再出仕。返家在屋后种下了第一株桃树,每年开春又种下新树,园子里的桃树变成了桃林,桃林又连成一片。从屋里往外望,是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一旦绽开,满眼都是花海。南庄方圆百里都能闻到桃花清香,人称“万里桃花”。
丁丑年秋,日本陆军进驻了南庄。藤原走进苏园大屋,成为园林的住者。
不久日本翻译就传出话,藤原长官要为儿子承太找个家庭教师,要求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通鉴无不精通,还要一手工整行书。整个南庄唯有一个私塾先生符合要求,当地人称苏夫子。
夫子女儿守真和私塾的孩子们玩耍,渐渐走入桃林深处,在晨昏明暗间,第一次看见了一个奇特身形。再次醒来时,守真已经躺在父亲的怀里。
“我好像看见了一头走兽。”守真说,“它像是很大的狗或者很大的鹿,但要比它们都大,它头上有冠冕一样的犄角,昂着脖颈,看起来很骄傲,又孤独,像是落单了在寻找伙伴,但是它看着我的时候,眼神就像看着自家幼崽。”
夫子提起笔,在粗纸上写下两个字,两个非常多笔画的古字。
守真学着写,四十二笔,一笔一画,写出这两个字。她看纸上墨字,仿佛一头沉默古兽,浓缩在她笔端。
夫子说:“麒麟,这是它的名字。”
“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或者祥瑞之人才能看见它。”夫子说,“孔子就曾经见过麒麟。”
守真说:“可是现在是乱世。”
夫子说:“所以麒麟不应该现在出现。”
一天,午课结束,一队士兵从车上扛下一棵大树。
承太说:“父亲说,园里桃树已经枯死,想看看樱花树移植过来能否存活。”
守真说:“如果能呢 ”
承太说:“那就把桃林都砍掉,全部换成樱花树。反正这片桃林都快死了。这样到了隔年春天,我们就能看见漫山樱花了。”
守真说:“樱花不是南庄的桃花。”
月亮渐渐隐没,云隐风起,风起树动,树叶簌簌作响。
守真第一次这么近看见麒麟的样子,她慢慢站了起来,抬起手轻轻抚摸麒麟的躯体,感觉手上一片湿滑,还以为是雨水,再看向麒麟,她看清了它身上的斑纹。那些斑纹不是普通纹路,有形而具意,是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有的字她认识,有的只在字帖摹本见过,有的字不知其意。有的古朴如鼎,有的行飞如云。字和字连在一起,有时会形成句子,句子又结成了篇章。白日依山奔流到海,十年生死不尽长江。她能认出一些诗句,每当她读出所见的文字,随着雨水的冲刷,躯体上的文字又变成了新的字句。她仔细分辨,看着自己的手,雨水的颜色没有这么深,在夜里,这是像黑墨一样的颜色,粘在她的手上。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雨夜惊雷大作,一道闪电劈下桃林。守园的日本兵清晨换岗时才看见,一棵大树被昨夜的雷电一劈为二,正是刚刚移植到园子的枝垂樱树。他们走近倒伏的树身,树下的焦土上,有四枚深深的蹄印。
藤原请夫子前往书房一叙。夫子进入书房,看见藤原正在写字,“夫子的颜体,真有真卿先生的风骨。 ”藤原说,“相比真卿行楷,我对另一位大家的字体更为推崇。”
夫子说:“这是瘦金体。”藤原说:“正是北宋徽宗皇帝的笔法,有宋以来,没有比它更具美感的书法了。”夫子说:“字是好字。”藤原说:“夫子擅长否。”夫子说:“没练过,恐非所长。”藤原说:“书法之道,不能勉强。我们不说书法,来说一下这两个字。”夫子问:“哪两个字 ”藤原拈起老旧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麒麟。”藤原说,“我们就说一下麒麟。夫子既然写了,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夫子摇了摇头,“麒麟是传说中的动物,大多出现在上古神话、民间传说,麕身牛尾有角,现实里并无这种动物,我想这大抵是古人的想象,牵强附会。”
藤原说:“原来夫子看来,麒麟只是想象。那么说起来,孔子二见麒麟,《春秋》见麟而止,只是孔子想当然。”
夫子说:“也许孔子见到的只是一种鸵鹿,所以这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藤原说:“所以夫子并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祥瑞之兽。”
夫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一下藤原先生,如果见到了麒麟,又会怎样 ”
藤原说:“如果我有幸看见这种神圣高贵的动物,绝对不会抓去动物园圈养,我们会请回京都,尽一切可能保护和研究。真是可惜,麒麟并非野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夫子说:“遗憾的是,藤原先生见不到麒麟。不管在这个园子里,还是其他地方,都没有藤原先生想象中的麒麟,那只是传说中的动物。”
雷雨过后,南庄执行宵禁。第二天进苏园上课时,大门卫兵仔细检查了夫子的通行证,才放他们进入府邸。夫子下午开始讲解经文,讲的是《里仁篇》章节。
藤原进入教室听讲时,夫子正好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两个孩子随之吟唱,仿佛这是一句孔子千年前吟唱的诗。
藤原拍了拍手,从教室门外走进两名日本宪兵。
藤原说:“最后还想再问夫子一次,夫子见过麒麟没有。”
夫子说:“我从没有见过麒麟。”
一名宪兵搭住了夫子的肩膀,夫子嘴唇动了动,想说点什么,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就不说话了。
夜晚苏园的方向,那里红光艳艳,不知道火从何而起,是谁放火烧山。漫山的桃林都在燃烧,看起来仿佛万里桃花一起盛开。山林间火光绰绰,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什么活物浴火奔走,化为灰烬,散于花海。
守真看了一会儿,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古旧的线装书,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是夫子的颜楷,“丁丑年秋”。之后空白。
守真取出毛笔砚台,一边磨墨一边抹泪。她擦去眼泪,开始在最后一页上挥笔,纸页上渐渐出现了后面的文字。
“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原载《小说月报》2023年第 l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将苏园原主人“崇祯煤山后辞官”这一细节置于1937年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中,与苏夫子的形象形成对照。
B.“漫山樱花”和“满园桃花”,虽都是唯美的物象,但在小说中产生了树种选择矛盾,作者将之上升到文化冲突层面。
C.苏夫子和藤原讨论书法之道时,从风骨和美感的角度比较颜体和瘦金体,夫子的“恐非所长”隐含着他的价值倾向。
D.夫子在藤原两番追问下,尤其是日本宪兵武力胁迫下,虽未直言麒麟的真实性,但最终“不说话了”予以默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藤原聘请精典籍、善书法的家庭教师,并与夫子探讨书体,深究麒麟的有无,多角度直接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B.守真幻见麒麟一段中,作者将古老的汉字、诗词和传奇的麒麟结合,以虚写实,离奇而又真切,使形象形意兼具。
C.苏夫子多次引用孔子的事迹和语录,从孔子见麟,到“子不语”“朝闻道夕死”等,借此明志并作为斗争策略。
D.小说结尾夫子化麟,隐入万里桃林,表达言简义丰,寓悲壮于诗意,艺术化地完成了矛盾冲突后的主旨揭示。
8.小说中麒麟形象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麒麟形象的丰富意蕴。(6分)
9.有人说,本文借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感受。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己卯旦,李嗣源军至大梁,攻封丘门,王瓒开门出降,嗣源入城,抚安军民。是日,帝①入自梁门,百官迎谒于马首,拜伏请罪,帝慰劳之,使各复其位。李嗣源迎贺,帝喜不自胜,手引嗣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帝命访求梁主②,顷之,或以其首献。
帝遣使以灭梁告吴、蜀,二国皆惧。徐温尤严可求曰:“公前沮吾计,今将奈何?”可求笑曰:“闻唐主始得中原,志气骄满,御下无法,不出数年,将有内变,吾卑辞厚礼,保境安民以待之耳。”
……
帝至万胜镇,闻嗣源已据大梁,诸军离叛,神色沮丧,登高叹曰:“吾不济矣!”即命旋师。帝之出关也,扈从兵二万五千,及还,已失万余人。甲中,帝至石桥西,置酒悲涕,谓李绍荣等诸将曰:“卿辈事吾以来,急难富贵靡不同之;今致吾至此,皆无一策以相救乎?”诸将百余人,皆截发置地,誓以死报,因相与号泣。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成而不倾,败而不亡,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智非所及也。量者心之体,智者心之用。用者用其体,体不定,则用不足以行;体不定而用或有所当,惟其机也。机者发而可中而不足以持久虽成必败苟败必亡。故曰非智所及也。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犯大敌而不挠,非徒其勇也,知机之捷亦智矣,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智则未有不穷者也。
项羽不足以持败,一摧于垓下,遂愤恚失守而自刭,量不足以胜之也。藉令戢悻悻之怒,渡江东以为后图,韩、彭、英布非不可移易而必忠于汉者,收余众,间群雄,更起而角死力,汉亦疲矣。而羽不能者,量止于一胜之威,败出于意外而弗能自固也。羽可以居胜而不可以持败,故败则必亡。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一也。李嗣源定入汴之策,既灭朱友贞,一入汴,而以头触嗣源曰:“天下与尔共之。”卒为嗣源所迫,身死国灭,量不足以受之也。藉令忍沾沾之喜,以从容论功而行赏,人且喻于君臣之义,虽有大勋,亦分谊所当尽,嗣源虽挟不轨之心,无有为之效命者,自敛雄心以俯听。而存勖不能者,量尽于争战之中,胜出于意外而弗能自抑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
【注】①帝:此指后唐庄宗李存勖。②梁主:指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机者发A而可中B而不足C以持久D虽成E必败F苟G败必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卑,使动用法,使……谦卑,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的“封”用法相同。
B. 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嬉戏莫相忘”的“相”字意思不相同。
C. 而,连词,表顺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用法相同。
D. 间,挑拨使人不和,与《鸿门宴》“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后唐庄宗进入大梁城后,后梁百官前来拜谒请罪,后唐庄宗命他们仍旧担任原职;又命人寻找后梁君主,不一会儿,就有人拿着后梁君主的头颅来进献。
B. 李嗣源占据了大梁城,朝廷军队叛变背离,后唐庄宗极为伤感。他到达石桥西后悲痛流泪,跟随他的百余名将领都割断头发,表示誓死报答他。
C. 项羽气量狭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如果有足够的气量,渡江之后能够调整策略卷土重来,与刘邦作殊死搏斗,那么汉朝应该会疲于应对。
D. 后唐庄宗灭梁之后,许诺与李嗣源共享天下,这让李嗣源萌生了不轨之心。假设后唐庄宗只是论功行赏,李嗣源也只能收敛自己的雄心,对君主俯首听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徐温尤严可求曰:“公前沮吾计,今将奈何?”
(2)卒以倾亡者,岂智之遽穷乎?
14. 严可求认为李存勖“志气骄满,御下无法”,王夫之认为李存勖“量不足”,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②
餐毡怀雁使,无酒羡羔儿。③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③“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羔儿:美酒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 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 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 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 “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老师在历史课上,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宋代文人的日常活动,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他们热衷于写书法、喝新茶。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归家心切、问路于行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借代手法,既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左右,②未成年人“触网”的年龄越来越低。③一方面,网络满足了孩子们对多元知识的渴求,④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⑤另一方面,“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⑥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甲),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暑期是孩子们的触网高峰期,网络环境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假期安不安全、充不充实。此次专项行动涵盖了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应用商店、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6个重点整治方面。(乙),具有新特点新表现;a有些方面是“顽疾”,潜藏很深不断“变异”。这些整治重点都是网络平台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此次整治行动体现了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抓“新”破“顽”的坚定态度。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A ,既需要各部门抓平时、抓节点,让网络治理更常态、更长效、更精准,也需要社会各界 B 。父母要做好“第一责任人”,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和科学育儿技能,用高效陪伴和切实引导塑造良好家庭环境。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利用好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自护能力,培育家长的家教素养。
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b一些不法行为往往“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对此,相关网络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优化升级网络安全监管和预防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不良信息、不良导向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监管部门也要密切关注涉未成年人问题新特点新表现,重视技术赋能,推动部门联动,及时亮剑严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守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你的看法是什
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请概括第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
5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这幅题为“坚持‘原则’”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全面理解这幅漫画,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屯溪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3分)D 2.(3分)B 3.(3分)C
4.(3分)①文学的独立地位/文学的独立门类/文学的学术分化;
②自觉的最终表现/自觉的最重要表现;
③引用论证。
5.(6分)①文体辨析上,辞作为古代一种文体,符合魏晋以来“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这一特征;
②审美特性追求上,《归去来兮辞》多用对偶手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骈偶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追求语言形式美”这一特征;
③表达思想与情性上,《归去来兮辞》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是陶渊明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改变了汉代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的状况”,符合“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这一特征。
【解析】
1.A.“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为“接近”。
B.“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
C.“导致”强加因果,“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2.B.“汉赋难见个人情性”错,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选项范围失当。
3.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
6.【参考答案】D
【解析】“予以默认”错。苏夫子面对藤原的文化引诱和宪兵的武力胁迫,并未默认,而是做好了知识分子悲壮抗争的准备。
7.【参考答案】A
【解析】“直接展现”错。藤原的这些做法及表现,侧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影响力。
8.【参考答案】
(1)仁慈和祥瑞。古人把麒麟视为仁慈的化身,祥瑞之人才能见到麒麟。
(2)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麒麟乱世不现象征着中华民族向往、追求和平的精神。
(3)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厚,不屈,伟大。
(4)中华文化的创伤。麒麟身上遍布伤口,喻示着战争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创伤。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文中夫子与女儿讨论麒麟的隐现时谈到“麒麟是古兽,古人把它视为仁慈的化身,太平之世,或者祥瑞之人才能看见它。”可见,麒麟有仁慈、祥瑞和追求和平的寓意。守真第二次看见麒麟时,麒麟身上遍布伤口,这是日本侵华特定时间段内,寓示着中华文化正遭受空前的创伤。藤原穷究麒麟的有无,并评价“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可见,表面是讨论麒麟的有无,实则是在战争期间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
9.【参考答案】
(1)作品中加入神奇魔幻的元素。神话图腾动物麒麟的隐现,身上的文字斑纹,以及最后夫子化麟的情节处理,都使作品具有鲜明的魔幻色彩。
(2)蕴含强烈的现实社会意义和政治内涵。将战争和传奇动物相结合,借助传奇动物叙写战争对人类美好生活与精神象征物的摧毁,揭示中华文化的深厚、不屈与伟大。
(3)小说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丁丑年秋、苏园桃林、神秘麒麟、书法文化等,使小说具有浓郁的民族和时代特色。
10. BDF
11. C 12. D
13. (1)徐温责怪严可求说:“你之前阻止了我的计划,现在将怎么办?”
(2)他们最终却倾覆灭亡,难道是智慧突然用尽了吗?
14. ①二者不矛盾。二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李存勖失败的原因。
②严可求认为李存勖“志气骄满,御下无法”,是从李存勖灭梁后的行为表现来说的,他取得天下后骄傲自满,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
③王夫之认为李存勖“量不足”,是从内在气量上进行评价,认为他心胸狭窄,不能容忍失败,无法有效地驾驭群臣。
【11题详解】
正确。“封”使……成为边境。
正确。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错误。修饰
正确。抄小路。
12.D.“许诺与李嗣源共享天下,这让李嗣源萌生了不轨之心”错误。李嗣源的反叛不仅仅是因为后唐庄宗的许诺,而是因为后唐庄宗的气量不足,不能容忍功臣。“假设……对君主俯首听命”假设不一定成立。
【13题详解】
(1)“尤”,责怪;“沮”,阻止;“奈何”,怎么办。
(2)“卒”最终;“遽”突然;“岂……乎”,难道……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己卯日的早晨,李嗣源的军队抵达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他们攻击了封丘门,守将王瓒选择开门投降。李嗣源随后进城,他安抚了军民,展现了他的仁政。同一天,皇帝从梁门进入城中,百官在马前迎接他,他们拜伏请罪。皇帝慰劳了他们,并让他们各自回到原位。李嗣源前来迎贺,皇帝非常高兴,他亲手拉着李嗣源的衣服,用头触碰他说:“我能拥有天下,全靠你父子的功劳,天下我将与你共享。”随后,皇帝命令寻找前朝梁主的下落,不久之后,有人献上了梁主的首级。
皇帝派遣使者将灭梁的消息告知了吴、蜀两国,两国都感到惧怕。徐温对严可求说:“你之前阻止了我的计划,现在我们该怎么办?”严可求笑着回应说:“我听说唐朝皇帝虽然初得中原,但他的志气骄满,统治无方,不出数年,内部必将发生变故。我们将以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保持边境的安宁,安抚民众,以此等待时机。”
……
当皇帝到达万胜镇时,他听说李嗣源已经占据了大梁,而且各路军队都背叛了他。皇帝的神色变得沮丧,他登上高处叹息说:“我无法成功了!”于是,他命令军队撤退。皇帝出关时,有二万五千名扈从兵,但等到他返回时,已经失去了一万余人。甲中日,皇帝到达了石桥西,他设宴并悲伤地流泪。他对李绍荣等诸将说:“你们跟随我以来,无论是经历急难还是享受富贵,都没有不同。但现在你们却让我陷入这样的境地,难道你们都没有一个策略来救我吗?”在场的百余名将领都纷纷割断自己的头发放在地上,发誓要以死相报。他们因此相互哭泣。
材料二:
功成而不倾覆,失败而不灭亡,关键在于所持的气量,这并非智慧所能完全触及的。气量是心的内在根本,才智是心的外在表象。外在表象是表现内在根本的,内在根本不稳定,那么外在表象就不能发挥作用;内在根本不稳定而外在表象有时能发挥作用,只是(赶上)那(恰当的)时机罢了。(恰当的)时机产生时可能会成功,却不能够维持长久,即使(一时)成功了(最终也)一定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最终就)一定会灭亡。所以,真正的成功与失败,并非智慧所能完全决定的。项羽、李存勖战而必胜,面对强敌而不屈,这并非只是因为他们勇敢,也知道抓住机遇的敏捷也是一种智慧。然而,他们最终却倾覆灭亡,这难道是因为智慧突然用尽了吗?其实,智慧本身并没有穷尽的时候。
项羽不足以承受失败,一在垓下受挫,就愤怒失控而自杀,他的气量不足以支撑他战胜失败。如果他能忍住愤怒,渡过江东以待时机,那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并非不可改变而一定忠于汉朝,他可以收拢残余部队,离间群雄,再次奋起与汉朝决一死战,那时汉朝也已经疲惫了。但项羽做不到这一点,他的气量只够支撑一时的胜利之威,一旦失败就无法自我稳固。项羽可以承受胜利,但不能承受失败,所以失败就必然灭亡。李存勖可以忍受失败,但却不足以应对胜利。因此,当他取得胜利时,就必然因为骄傲而倾覆。这也是一样的道理。李嗣源制定了攻入汴京的策略,在消灭了朱友贞之后,一进入汴京就用头触碰李嗣源说:“天下与你共享。”但最终李存勖被李嗣源逼迫,身死国亡,这是因为他的气量不足以承受这样的胜利和权力。如果他能忍住沾沾自喜的心情,从容地论功行赏,使人们明白君臣之义,那么即使有大功劳也是分内之事应当尽到的责任。这样李嗣源即使有不轨之心也没有人会为他效命,而会收敛雄心俯首听命。但李存勖做不到这一点,他的气量在争战中已经用尽,一旦胜利出乎意料他就无法自我抑制了。
15. B 16. 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导语】辛弃疾的《咏雪》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未能报国的遗憾,也有对未来丰收的期盼,情感复杂而深沉。借用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
【15题详解】
B.“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错误。“未奏蔡州捷,且歌梁苑诗”,意思是还没有奏报平定蔡州、淮西的胜利消息,权且以歌咏梁园的诗歌寄情。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罢官闲居,不受重用,此处“未奏”是暗指国事多难,山河破碎,诗人无能为力,“且歌”是无奈之举,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
【16题详解】
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来看,“餐毡”应当指苏武不肯投降之后,匈奴人“乃幽武置大窖中”,苏武“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这一故事,对照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的经历,其中暗含的应是诗人期望自己如苏武一样,虽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也要保持顽强的斗志,不能轻言投降的心志。
“雁使”所指的内容,应是《苏武传》结尾部分所述的苏武归国的故事,即“(常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这一段内容。诗人以“怀”字搭配“雁使”一词,表达的就是自己也怀有等待“雁使”的言外之意,具体而说,就是希望能像苏武一样,虽遭磨难,但最终能回归朝廷,再次为国效力。
诗人特意用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故事,肯定也有以苏武勉励自己的用意,结合诗人在全诗中所要表达的心忧国事却报效无门的悲愤,即可推断出诗句用苏武典故,借以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①.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②.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③. 问征夫以前路 ④. 恨晨光之熹微
⑤. 主人下马客在船 ⑥.举酒欲饮无管弦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8. 序号①,修改: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
序号④,修改: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19. 甲: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乙:有些方面是新问题
20. A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B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21. 一样。
理由:a句中“顽疾”指老问题,“变异”指变化,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
b句中“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指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的伪装,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
22. “科技向善”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必须坚守的底线,因此相关网络企业、监管部门都要就此落实自身责任。
【18题详解】
序号①,“近2亿左右”中“近”“左右”重复赘余,删去其一即可。
序号④,“更好地认识世界”成分残缺。“更好地认识世界”缺少主语,可在“更好地”前面加上“他们”。
【19题详解】
甲处,需要填有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的具体内容,根据前文“‘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可见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危害,所以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可填“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乙处,根据后文分号及“有些方面‘顽疾’”可知,本处专项行动整治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问题,可填“有些方面是新问题”。
【20题详解】
A.结合“清朗的网络环境……”可知本处是说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很清楚、很明显的,可填“不言而喻”“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显而易见”,指事情或道理很明显,很容易看出来。形容一下子就能看清楚。
B.本处是说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根据后文“父母要……。妇联等群团组织……”,可知该语境是社会各界在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中各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可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自负责掌握自己的职责。“各尽所能”,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21题详解】
a句中,“顽疾”,本来指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疾病。本处的语境义是指老问题。“变异”,本来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指生命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同一基因库中不同个体之间在DNA水平上的差异。本处的语境义是指变化。本句话中“顽疾”“变异”都有了不同于本义的语境义,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句中,“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本来指的是人的穿着,本处的语境义是指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的伪装。“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的语境义不同于本义,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22题详解】
第四段写到“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相关网络企业要……。监管部门也要……”,所以第四段强调“科技向善”是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必须坚守的底线,相关网络企业、监管部门都要担负责任。
23.【题目分析】
画面上有两群人面对同一个数字,从不同角度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并配有“坚持‘原则’”的标题。单纯看画面,所揭示的道理:对同一事物,人们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再结合标题来看,因为人们的立场、角度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在某些时候,坚持“原则”未必一直是正确的,此时正确,彼时未必;此地正确,彼地未必,这时“坚持原则”就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因此本题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原则”与“变通”,“立场”与“角度”等。
首先,作为漫画型材料作文要观察构图。
漫画的主体形象是什么,形象处于什么状态,漫画中形象的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当然也要注意该漫画有无标题。其实,漫画材料多暗含寓意,只是它的寓意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的画面当作“文字”来读。
所以,审题的第一个环节是图文转换:
图片中,有两群人,站在一个像6又像9的图片两边。其中一群人坚持自己看到的数字是“6”,另一群人坚持说自己看到的数字是“9”,他们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次,作为漫画类材料作文要揭示寓意。
揭示寓意,一般情况下不是“就画论画”。也就是说,不是把画面上的内容作为描述、分析、评价的唯一对象。
一般来讲,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所以,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即漫画的讽刺点)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注意透过漫画的夸张(讽刺点)解读其现实意义。
这幅漫画的夸张变形之处是:6正着看是6,倒着看是9,9正着看是9,倒着看是6,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然而,两群成年人却不肯走到对面看图片,全都认为自己的所见、所想、所说就是对的,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因此,这幅漫画的寓意是:讽刺了那些不愿意站在别人立场看问题,不换位思考,不全面看问题,固执己见的人,甚至明知别人也对,为了某个目的,不愿承认,故意坚持或附和某一立场的人。
从漫画构图来看,这类人很多,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群结队。他们看似都在坚持“原则”,却很可能是在坚持自己的私利,坚持自己所在团体的既得利益。
写作提示
这幅哲理类漫画的寓意,具有普遍意义和哲学意味,但是我们不能对其做过于玄虚空洞的解读,要结合现实生活将其落实。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沉浸在个人的小世界,或混迹于自己的小团体:他们有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偏听偏信,盲目武断;有的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混淆黑白是非;有的为了既得利益出卖灵魂……
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社会团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对同一或同类事件(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不过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一定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站对立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用国家所倡、社会所需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评价人物及事件是非对错重要标准。
参考立意:
(1)坚持原则与学会变通
(2)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3)学会换角度看问题
优秀题目
莫做偏见的囚徒
眼界无边世界宽
我们该如何坚持原则
放弃成见,大道自呈
放弃偏见,才能走的更远
指鹿为马时,良心不痛吗
过分坚持“原则”,或许是没有原则
【范文展示】
蒲苇韧如丝 磐石当转移
当一群人死死盯着眼前的一块符号,坚定无比地喊出“6”而无视对面同时喊出的“9”时,这符号是6还是9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顽固的坚持。顽固的坚持一如巨石,死死压中翠绿,横亘在通往未来的芬芳之路上。
五彩缤纷的春天里,灰暗的偏见,萦绕不绝。
韩愈曾言“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如今亦是如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芒之下,我们的世界逐渐五彩缤纷起来,但总有人只盯着自己眼前一寸,无视周围繁花似锦、青青春草的美好。《开学第一课》中的几位花样男星让一些顽固者发出“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这担忧虽有一定道理,但一个国家的未来怎能是决于少年的外表,而不是他们的精神态度?更有甚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偏听偏信,盲目武断,沉浸在个人的小世界小团体中,一切不合自己言行利益的,都是他们指责批斗的对象。灰暗的磐石,让缤纷的春天黯然失色。
热情似火的夏天里,刺骨的指责,挥之不去。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风尚。可是,从中欧班列到中老铁路,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缅经济走廊,我们在积极推进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时,一些国家却依着顽固的歧视,无视我们对各方利益的兼顾,一味指责:转嫁债务危机,让项目国为中国背上沉重债务,不利于民主自由。当我们全国一心同舟共济遏制了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并积极对他国施以援助之时,一些政客却依着骨子里的敌视,无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忙着指责我们镇压人权、隐瞒数据、向世界输出病毒。刺骨的冰凉,阻挡在合作共赢之路上。
四季轮回,少年应心系山河挺直脊梁放眼远望。
千年华夏,百年中国,风云激荡,血泪交织,风雪中执着前行,酷暑中见末路繁星。我们无法想象每天一睁眼全是顽固偏见的生活,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阳光。正是因为有了阳光的普照,地球才有了蒲苇翠绿的生命,而不再是顽石一块。正是因为有你我挺直的脊梁和高远的目光,有你我的心系山河和换位思量,这世界才愈来愈翠绿,愈来愈开阔,愈来愈华彩万丈。
莎士比亚言:“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不顽固短视,凌弱恃强;不一叶障目,以顺为昌;和天下,求大同,有度量,陌生的朋友,让我们迎着太阳,同行。“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