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0 19: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解题
作品介绍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49篇中的第42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作品介绍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 明:形→动,彰明、彰显
②明:美好的
③止:至、到
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疏通文意
①知:知道
②定:指志向坚定不移。
③静:心不妄动。
④安:性情安和。
⑤虑:思虑精详。
⑥得:处事合宜。
译: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疏通文意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疏通文意
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事理、规律、宗旨。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共同
三纲领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个人
群体
何为三纲?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①明明德于天下:状后,于天下明明德
②治:治理、管理
③齐:使动用法,使……齐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疏通文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①修:本指学习、遵循,引申为修养、修行
②其:代指自己
③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
④正:端正
⑤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疏通文意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意:意念
③致:取得、得到
④格:推究、研究
疏通文意
译: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事物的原理得到推究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①自:介词,从
②庶人:平民百姓【表示平民百姓的词:黎民、黔首、布衣、庶民、黎庶、】
③壹是:一律,一概。
壹:副词,一概、都
④本:根本
译: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疏通文意
《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
理解“八目” 八目 内涵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
使自己获得知识。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修养自身的品性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安抚天下黎民百姓
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行动上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基础
“八目”关系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明明德
亲 民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三纲”
“八目”
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修)
(知)
(用)
宗旨
步骤
梳理整篇文章的内容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总结全文
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1.《大学之道》中,用“在止于至善”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条件是“先正其心”。
4.《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的“致知在格物”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物格而知至”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6.《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9.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0.《大学之道》中,用“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11.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2.《大学之道》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13.《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14.“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