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0 19:2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逻辑精神往往能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也就越可能得出无可置疑的结论。
D.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只有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3分)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D.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4分)
5.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渡口和茶亭
徐 鲁
孙犁在《山地回忆》里写到,在太行山区打游击的年月,他和一个洗菜的小姑娘相遇的故事。其中有个细节:在河边洗菜的小女孩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样的细节和感情,显然来自作者真切的经历与体验。
我对于幕阜山区的感情,也是如此。多年之后,当我重新站在富水河畔,看着暮色里的枫林渡口、茶亭,还有远处的山岭、田畈和一座座灯火初上的小塆,那一瞬间,我的心里也涌上了与孙犁相似的感受!
在幕阜山区,枫林镇下面有个小塆,在富水河边。这里有个古渡,名叫枫林渡。枫林渡口的阿通伯家,是当年肖冬云带我下乡时的“老堡垒户”①,我们每次下乡到这一带,都住在这位老房东家里。
阿通伯和阿通婶家里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大女儿叫阿香,二女儿叫阿秀。朴实能干的阿香,几乎天天都在帮着阿爸撑渡。日子久了,乡亲们和来这里过渡的人,都称呼她“撑渡的阿香”。
渐渐地,阿通伯年纪大了,退出了撑渡的历史舞台,年轻的细妹子阿香成了枫林渡的主角。
“莫要急,莫要慌,赶得上的咯!”
这是当年阿香的一句口头禅。那些急着要过河赶路的人,只要看到阿香满脸的笑意,听到她这句轻柔的、安抚大家的话,心里再焦躁,也会马上安静下来。
远远近近的乡亲们,没有谁不知道枫林渡口“撑渡的阿香”。搭过阿香渡船的人也都晓得,每天早晚和晌午头,过河的人较多的时候,很少有人在她手上耽误过工夫。只要小船一解缆绳,阿香的竹篙用力一撑,小船就会滴溜溜地快速离开渡口,稳稳地驶过河心。这小小的渡口、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是河流与道路的延伸,是渡河者和进山客们挥手告别的地方。
欸乃一声山水绿②。三十多年后,我又来到熟悉的枫林渡口。
淡淡的白雾里,阿香,还有大黄和渡船,已经等在渡口了。看见我,阿香欢喜得不得了,俊俏的眉眼里尽是笑意。
“徐老师这次回来,可得在枫林镇多住上几天咯!”阿香撑住小船,让我们一一坐稳当。小船在薄薄的晨雾里穿行,向对岸驶去。不一会儿,小船就荡着浅浅的波纹,到了对岸渡口。阿香插篙、下船、系缆,一连串麻利的动作,仍似当年。
“以前我住在你们家,听阿通伯讲过,老一辈人为枫林渡立下了一些规矩,这些规矩今天还有用吗?”
“徐老师好记性。好规矩,永远不能丢的。不过,有的是旧年月里出土的老章程咯,放在今天就不能作数了。”
“哦?你说说看。”
“也不晓得是哪一辈的先人定下来的,枫林渡就有个规矩,本塆子的人、邻近塆子的人、从本塆子嫁出去的细妹子、同本塆子的人沾亲带故的人,过渡都不用给半分钱。”
“那这个渡口,每天就收不到几块钱啦?”
“本来就没指望收到钱。每次过了河,能够给个五块十块的,也就一些进山收货的山里客,还有进山推销商品的小贩了。有了这点钱,两个茶亭里的茶水供应,就算不用自己往外掏了。”
“哦,我明白了,渡口两头,凉亭里的茶水,都是你家供应的?”
“要不怎么能叫‘义渡’呢?这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家阿婆她老人家在世时,一到三伏天,每日还会煮一大锅子酸梅汤,摆在茶亭里,给路人解渴解乏,分文不收。”
这时候,薄薄的暮色轻悄悄地从小路那边,从小河对岸,从远处的田畈,无声地升起,慢慢朝茶亭这边围拢过来。
在幕阜山区的渡口边、山脚下、村塆外的路口上,不时地能见到一些小小的茶亭。乡亲们也喜欢叫它凉亭。
有了这样一个小亭子,无论是进山客、打柴的、掮着毛竹从山道上走来的老人,还是从外地来的货郎担、过路人、等待过河的贩鱼郎,走过了五里十里,辛劳的人们累了、渴了,就会在此暂且小歇。三个五个的,虽然素不相识,却也好像一次小小的聚会,各自谈论着近来的喜怒哀乐和听到的新鲜事。
茶亭的一角,放着一口大缸,大缸里面每天都会盛着新烧的茶水。谁想喝,就自己去舀一舀子,喝完了,再把竹舀放回原处。肯在茶亭里坐下来歇歇脚的人,有谁不是勤扒苦做的辛劳者?所以,大缸里的茶水,只要能解渴解乏,就是好茶水,谁还会去在乎和讲究别的呢?
如果你想多听上几个乡间故事和笑话,那就在这样的茶亭里多坐几个时辰好了。两三个故事和笑话之后,歇脚的行人又有了浑身的力气和对明天的信心,然后再交流一下各自的方向,挑起担子、挑子,继续上路、赶路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小的茶亭,它给人们送来了清凉和润泽,也在人们心头留下了淡淡的乡思和乡愁。茶亭里的茶水,早就成了与枫林渡口和小小渡船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燕来一接到我,就跟我讲了,说你阿香撑渡这些年,乡亲们没有不夸你的,说你的耳朵灵、眼睛尖,从来没让人误过船。”
“误过的时候也不是没有。”阿香说,“再灵的耳朵、再尖的眼,也比不过雾天里的一盏灯。在夜里过河的乡亲,现在都习惯了随身带着一盏小一点的照明灯,要过河的时候,打两下亮子就行了。”
“那你晚上不休息?亮子一闪你都能看见?”
“也许是……”阿香笑了笑,好像是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是撑渡的日子久了,心里也像是有了一盏灯,只要岸上一有人招呼,心里那盏灯也就亮了。夜分要急着过河的人,都是有急事的,不是要去医院的,就是要去赶早班火车的,所以耽误不得。”
是呀,一叶小舟,从这岸到那岸,还真不是风平浪静那么简单呢。我默默地想,到底是谁传下的这渡人过河的行业呢?在阿香的渡船上,在她的心上,一定是挂着那么一盏明亮的灯,风雪雨雾,都吹不灭它。
[注]①老堡垒户:在抗日战争极端残酷时期,掩护八路军、地方抗日干部和伤病员或抗日机关、组织、物资的农户。②欸乃一声山水绿:出自柳宗元《渔翁》中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一说指摇橹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每次下乡都住在阿通伯这个“老堡垒户”家,这种亲密关系是战争时代凝结而成的深厚情感的延续。
B.老一辈人为枫林渡立下的乡邻过渡不用给钱的规矩,反映了幕阜山区人的淳朴善良,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C.渡船的收入主要是靠收货的山里客和推销商品的小贩,因为他们是做生意的,所以理所当然要向他们收费。
D.文章叙述了茶亭中形形色色的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人们都在这里歇脚、喝茶、聊天,尽情享受着幸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孙犁作品中的故事开篇,将其中的细节和感情,与自己在渡口和茶亭的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传达出作者对幕阜山区的感情。
B.“小小的渡船,就像是土地与土地之间的纽扣”一句中,“纽扣”一词,运用比喻,准确贴切,写出渡船将不同地方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C.“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引用诗句,形象地描写出撑渡人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的情形,既有声音美,也有色彩美。
D.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凉亭带给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的享受与满足,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真实流露。
8.时隔三十年,“我”再次来到枫林渡口,前后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
9.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出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秦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出日《战国策·秦策二》)
材料三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出白《战国策·齐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畏焉A或令孺子B怀钱挈壶瓮C而往D沽E而狗迓F而龁之G此酒所以酸H而不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反以谋秦”的“反”与“不思其反”中的“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
B.“不吾知其亦己兮”中的“吾”的用法与文中的“幸无我逐也”中的“我”的用法不同。
C.“赐之上卿命而处之”中的“处”字,与二十四节气中之一“处暑”中的“处”字含义不同。
D.“淳丁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中的“见”与“终必不蒙见察”中的“见”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3分)
A.宋人卖酒,并未以少充多,不曾店大欺客,对于宣传也很重视。但由于没有留意营销环境,导致了酒酸不售。
B.甘茂亡秦途中遇见苏子,以“处女”自譬,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也表达了自荐的用意。
C.苏子能识人,看到了甘茂的过人之处,为其离开秦国而惋惜。因此力劝秦王,重用廿茂,可最终被甘茂拒绝。
D.淳于髡认为,物性相生,人性相近,寻找人才要识共性,寻其源,在正确的地方,自然有满意的收获。
13.把文中的划线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2)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
14.党的十八大以米,党中央深入强化人才强国的理念。文中对于任用人才,有哪些建议和举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何九于客舍集①
王昌龄
客有住桂阳,亦如巢林鸟。
罍觞且终宴,功业曾未了。
山月空霁时,江明高楼晓。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此意投赠君,沧波风袅袅。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737)王昌龄被贬岭南,途经桂阳,好友何九在客舍举行宴会为之接风送行,临别时诗人作此诗相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真切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何九对自己的厚遇,使自己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
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描写山色空濛、江楼明丽的月下美景,渲染了夜晚的安宁。
C.七、八两句写主客乘舟夜游,“行次入松筱”运用白描的手法叙写进入松竹林的情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D.全诗写景真切如画,语言含蓄贴切,细腻委婉,一反诗人边塞诗的雄浑之感。
16.《唐诗纪事》里称赞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请简要分析本诗最后一句是怎样表达“绪”与“思”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
(2)《涉江采芙蓉》中,“ , ”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
(3)在开学典礼上,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校长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两句古诗文:“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马面裙成了龙年新春的“流量密码”。国内,线上各大电商平台马面裙的销售额大幅增长,线下去店铺选购马面裙的顾客 ① ;国外,有超一万名博主穿汉服庆新春,将汉服的风吹到了世界各地。
马面裙的历史 ② ,可以追溯到宋辽。马面裙的灵魂,在于它的色彩和纹饰。马面裙的色彩运用通常十分大胆鲜艳,以蓝色、红色居多,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明艳的感觉。而纹饰更是它的重点。那些爱美的明清贵族女子,在马面裙的裙门和边缘配以各种纹饰图案,四合云纹、杂宝纹、花卉纹、方胜、火珠、书卷、如意……多样的形式搭配形形色色的图案点缀,看得人 ③ 。
身着马面裙,宛若翩跹仙子,别有一般风韵。马面裙并不只是一件新春战袍,也不只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它从历史的衣橱里走出来,成为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让传统与时尚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焕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列车飞一般向前奔驰,将大山、隧道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B.爸爸天未亮就出去上班,一般要到天黑才能回到家。
C.不过若是细细品味,这粉妆玉砌倒也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D.这对姐妹相差不到两岁,但个头儿却一般高。
20.假如你是一位热爱马面裙的视频博主,想在自己的视频号上为马面裙配文,宣传马面裙之美。下面给出了上句,请补写出下句,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4分)
上句:时尚符号,惊艳中外,演绎东方韵味。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小题。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搜索引擎中的很多搜索结果,已经被AI(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占据,而其中 ① 。
想象一个场景:当你的作业或者论文面临截止日,而你的工作进度又实在“惨不忍睹”,于是只好让AI根据你的描述生成一段文字来“滥竽充数”,这就是“垃圾内容”的一种。没有营养的、虚假的内容在AI的“帮助”下充斥网络,要想从这些“垃圾内容”中 ② ,无异于大海捞针,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这些“垃圾内容”的产生都是AI的错吗? ③ ,这么回答的原因在于,AI能够变得越来越智能,依赖人工智能训练师通过语言模型等不断训练AI,训练师通过输入大量文字、图片等内容,帮助AI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容生成能力,但也让那些靠生产“垃圾内容”牟利的垃圾信息制造者盯上了AI,AI被迫成为这些人生产“垃圾内容”的“帮凶”。
AI产出了不少“垃圾内容”,但源头是人类对AI技术的滥用。因此,加大对技术使用者的监管,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共进,将成为AI下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AI能否长久造福人类的关键。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天问探火、北斗引路、三峡工程等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背后,总有那么一群人不为人知。
其实大多数的优秀的单位和团体也有类似的现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B 2.A 3.C
①前两处正面论证,第三处反面论证。②前两处着重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第三处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
5.①出乎意料(无理):“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②入乎情理:作者这样说其实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③在对比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看似不合逻辑,却引人深思。
6.C 7.A
8.①三十年前在枫林渡口感受更多的是阿通伯一家人带给过渡的人的温馨与安全。②三十年后在枫林渡口感受更多的是阿香的坚守与传承,以及过渡的人对阿香的欣赏和敬佩。
9.①当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一些人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和坚守。②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③真正明亮的心灵从不会因一些困难而变得暗淡。
10.AEG 11.C 12.C
13.(1)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迎他回来。他来了,就把他安置在槐谷,让他终生不能出去,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2)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位贤士啊。 14.①营造良好的求才环境,驱除恶犬;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处女无烛,却可洒扫;甘茂在秦在齐,各有其用;③挖掘人才,要有正确的方向,不能缘木求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一个卖酒的宋国人,酒的分量很足,对待顾客十分恭敬有礼貌,酿造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酒都发酸了,他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去问他所熟识的邻居长者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因为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
国家也有猛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用它使大国的君王明察起来;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这就是国君所以受蒙蔽,受挟制的原因,也是有本领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啊!
材料二:
甘茂从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子,说:您听说那种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子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女子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打扫屋子,铺好席子。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扫屋铺席,请求不要把我赶走。苏子说:“好,我将设法让您在齐国受重用。”
于是苏子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平常之士。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无不了解。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迎他回来。他来了,就把他软禁在槐谷,让他终生不能出去,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相印到齐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苏代又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现在大王用什么样的礼节对待他?大王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感激大王。以甘茂之贤能,如果让他统率强秦的军队,那秦国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予甘茂上卿的爵位,安排甘茂在齐国住下。
材料三:
淳子髡一天之内向齐宣王引荐七个人。齐宣王说:“您过来,我听说千里之内有一位贤士,这贤土就是并肩而立了;百代之中如果出一个圣人,那就像接踵而至了。如今您一个早晨就引荐七位贤士,那贤土不也太多了吗?”淳于髡说:“不对。那翅膀相同的鸟类聚居在一起生活,足爪相同的兽类一起行走。如今若是到低湿的地方去采集柴葫、桔梗,那世世代代采下去也不能得到一两,到皋黍山、梁父山的北坡去采集,那就可以敞开车装载。世上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士一类的人。君王向我寻求贤士,就譬如到黄河里去取水,在燧中取火。我将要再向君王引荐贤士,哪里只是七个人。”
15.B 16.①以景结情,将赠别之意、人生际遇融于波涛江水中。②“思清”指诗人将建功立业的理想,赠予友人何九,既是勉励友人又是自勉。③“绪密”既指主客在江边所见水波和所感夜风,又暗示了现实的清冷,同时寄寓着诗人对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实现理想的担忧。
17.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8.①络绎不绝(接踵而至/纷至沓来) ②源远流长 ③眼花缭乱
19.C
20.示例:靓丽风景,融汇古今,展现文化魅力。
21.①不乏“垃圾内容”(又有很多“垃圾内容”) ②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③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是/并非如此)
22.示例:加大对技术使用者的监管力度,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良性共进,将成为AI下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AI能长久造福人类的关键。
23.【答案】参考例文:
平凡之微,汇聚伟大
老子曾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小事可以成就大事,大事亦离不开小事的加持。生活中、工作中那些凡人小事和生活点滴,虽然苔花如米小,但亦能成就生命的诗意,成就万紫千红的春色满园,因为点点微光,能够汇聚成磅礴力量;涓涓细流,可以彰显时代的精神。
战斗英雄史光柱说过,“我常把自己比作小草,小草能生在高山、峡谷、河溪旁、峭壁上,它以不同的方式,为大地献出自己的翠绿。”的确,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个人而言,做好每一件小事,扣好每一颗扣子,守好每一个岗位,在平凡中坚持理想,在默默中担当责任,就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答案是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蓝色岛礁的守候者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里默默坚守,成就了最美丽的边防青春,成就了祖国海防事业的安宁无虞。大山深处的燃灯人张桂梅,扎根山区,无惧困难,为了山中的女孩有朝一日能够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一个人,一辈子,一生情,一件事,终得“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山花烂漫时。平凡的人生,只要尽心尽力,就可无愧自己,无愧于人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因为小事成就大事,很多成功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很多巨大的成就就是由一个个普通人所成就。
“众人划桨开大船,同舟共济海让路。”对集体而言,每一次成功的超越,都离不开每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个体。华为“鸿蒙系统”的破茧成蝶,来自无数位研发人员的十年磨砺,向下扎根,来自一群追梦人的合力攻关,突破核心技术。抗疫工作的胜利,来自每一位医护人员将个人安然抛诸脑后的为生命守护,来自每一位志愿者不计劳累和危险的倾情付出。“神舟”系列一次次地叩问苍穹,来自台前幕后、科研厂矿等无数个人、单位的一路跨越,顽强拼搏,通力合作,让太空中的中国速度惊艳世界。正是每个人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才有了集体力量的排山倒海,战无不胜。
当下,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前进的征程上,数以亿计的农民用辛勤耕耘换来丰收在望,立足岗位的工人用日夜劳作筑起高楼大厦,呕心沥血的教师用传道授业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在改革发展的大潮里,还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束光,到一团火,每个人都踏实勤勉地做好自己的事,我们就能用勤劳与智慧续写中国奇迹。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愿以吾辈微尘,汇聚时代亮光,将点点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托举起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现象:在辉煌成就与伟大工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个体或团队。这些人虽然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但正是这些“幕后英雄”的坚持与付出,才铸就了这些震古烁今的伟大工程。他们的努力与贡献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梦想不可或缺的力量。
材料又进一步引导出其它单位和团体中的单位、团体的成就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无论是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还是政府部门,任何取得显著成就的组织,其背后都必然有一支默默奉献、团结协作的团队。这些团队中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感使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共同的事业不懈奋斗。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与他人肩并肩携手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伟大的事业。
写作时,可以先概述材料,引用塞涅卡的名言“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提出观点,无数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伟大,证明了伟大来自人民、来自平凡普通。先论述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普通人的身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共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可以列举张秉贵、王进喜、毛相林、张桂梅、汪勇、陈祥榕等人物事迹进行论证。然后论述在平凡中成就伟大需要怎样做,平凡铸就伟大,在于坚守岗位的默默付出;平凡铸就伟大,在于面对困难的勇敢担当;平凡铸就伟大,在于心怀大爱的无私奉献。最后总结,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我们以英雄们为榜样,勇担时代重任,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凡的人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立意:
一是做好自己的小,成就国家的大。
二是在奉献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三是默默地做好团队的一份子。
四是平凡亦能成就伟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