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信息归纳与比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在重大社会变革背景下发生演化,并呈现出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理性看待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不同方面,并予以合理调适,是以健康社会心态涵养现代化精神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秩序为理性新秩序所取代,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不断放大,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现代性困境。在“远方的世界”里,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恶劣自然灾害等成为伴随人类改造自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后果。在个体精神层面,个人主义的转向又给人带来孤独感和漂泊感。伴随互联网时代电子文化影响的持续深入,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对技术严重依赖,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另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工具流动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悬停在城乡之间的“蜂鸟”,挤压在快节奏、超负荷的现代生活中。《“长三角”青年民生民意》调查显示,约70%的新市民、大学毕业生与青年人在租房居住,一线城市则更加普遍,这种社会和个体的经济压力,已经使青年群体消费行为趋于守成。
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类心理内部的转化,现代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一些网络热词往往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这些网络热词以符号化的话语编码流行和传播,用戏谑化的方式映射了社会情绪和公众心理,直观呈现了在现代社会压力下,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网络信息“放大镜”的信任危机时有闪现。新闻作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建构,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事件是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也是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容易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真伪的不加甄别更增加了传播影响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赋权,人们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表达途径和表达空间,网络传播中信息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的匿名化与高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可能。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时有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的态度倾向,群体暗示的传播机制不断诱导激进盲从的社会心态,容易导致非常态集合行为,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由于有的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以及信息透明化机制还有待完善,民众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在涉及不确定事件或热点问题时,政府即使持续发布真实信息,仍然受到群众质疑。
(选自黄楚新《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心态调适的国家策略》,有删改)
材料二:
从整体来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对个人生活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当前青年心态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
愿意拼搏奋斗,但要知道“努力的意义”。当代青年具有奋斗精神,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规划,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但在“奋斗”和“内卷”的区别上,部分青年认为:“有意义的努力是奋斗,没有意义的努力是内卷。”进而他们将“有意义”界定为:能看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角色,能找到自己在工作链条中的价值。人们通过工作,感觉到自己被需要,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工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确证自我”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的内在价值必须超越生存目的,指向人之为人的本质实现。
认同主流价值,但也关注“个体的表达”。近年来,教育公平、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劳动救济等议题成为一些网络新生代积极推动的权利主张。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彰显的体现,是青年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一些青年对某些权利的“在意”,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
成就预期较高,但易伴生“相对剥夺感”。青年时期处于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在“明天会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面临着超越父辈获得更好生活的压力,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且预期上升的速度较快。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开始逐渐放缓,经济下行压力逐渐传导到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使得青年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叠加国际局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青年感到忧虑。尽管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生某些悲观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有的青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归结为时代红利的减少,甚至认为时代对自己“不公平”。与上一代人相比,自己“得的少了”“没赶上好时候”,进而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极端负面心理。
(选自廉思《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和引导策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的公众意识反映,有着整体性、大众性等特征,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理性看待。
B.当下,人们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但也加深了虚拟世界里的群体性孤独。
C.虽然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整体上看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要重视其心态呈现的一些新特点。
D.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彰显了个体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但只是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我们没必要太在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网络热词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不同类型,体现了外在现实之困和内在个体困境的矛盾冲突。
B.不确定事件有时具有突发性、重要性和危害性特征,具有无法忽视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媒体报道时应严谨。
C.只要及时删去热点新闻评论区内以激进观点引导整个话题方向的言论,就可有效防止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
D.青年人对自己未来社会地位的预期持续上升,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困难与艰辛,甚至让有些人产生某些悲观情绪。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很多青年远离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一个人租房住,经常感到孤独、焦虑。
B.某市政府陆续建造“暖心小屋”,免费向户外劳动者提供饮用水、水果等服务。
C.有的年轻人不管对方对他做了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
D.个别地方政府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开相关信息或处理结果,导致舆情沸腾。
4.关于社会心态,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针对当前青年社会心态的新特点,我们应该制定出怎样的引导策略?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窃,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选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
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有删改)
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选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偷窃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8.下列发明中,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 )
A.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D.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9.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10.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
答案解析
1、D 解析:D项,“没必要太在意”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原文第三段“青年人对某些权利的强调,……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的转变”可知,原文没有信息表明这一点。故选D。
2、C 解析: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原文第四段“一条热点新闻评论区内,……助推社会谣言扩散和负面情绪发酵”可知,原文无法推导出选项的内容。故选C。
3、B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在时代重大变革中,公众的心态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进而引发变化,应该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去引导社会心态”。A项,属于社会心态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对有孤独、焦虑情绪的青年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项,属于政府的便民行为,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揭示出社会变化下的公众心态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应对这一类年轻人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D项,属于社会心态的问题,由于政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合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
4、答案:①材料一立足于现代性困境、现代性焦虑、网络信息下的信任危机等,从宏观层面着重阐述重大社会变革下公众心态的整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②材料二分析了当前青年心态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青年群体层面揭示了当前青年群体心态存在的问题。
5、答案:示例:①加强对青年心态的分析研判,及时准确了解青年心态的真实情况,加强青年心态的分析监测;②分类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提高青年对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意识;③促进青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针对不同的青年群体,要摸准需求痛点,分层分类开展高效精准服务。
6、A 解析:A项,“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说的“利”是个人之私利;而由材料一第三段“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可知,墨家所说的“利”是公利、他利。故选A。
7、B 解析:B项,“应该被摈弃”错,儒家对于“利”的学说在历史上有其作用,“应该被摈弃”之说没有历史地看待问题。故选B。
8、C 解析:C项,由材料二第三段“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可知,选项中的发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输削鹊一样,都是单纯地为了展示技术之“巧”,而不是为了便利民生。故选C。
9、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阐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
10、答案:示例:①“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②“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级的,社会离不开“义”;③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