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五) 信息迁移与运用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05 (五) 信息迁移与运用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15: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 信息迁移与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从“吉尼斯对你很好”到空姐的微笑及有些自动售货机的道谢声,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美妙的热心服务包围着,被奉献和善意的组合包围着。即使小到一块香皂,那也是一群专家为使您皮肤光滑而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思索后的成果。
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而后就这样被耗尽。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是为“您”服务的,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代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
这种额外赠品和关切的机制,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中,都有其官方支持,即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退休金保管、多种津贴、补助、保险、证券交易),就像F.佩鲁所说:“当局发放社会津贴,目的不在于酬劳生产服务,而是满足需求,来纠正权力的过分垄断。”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再分配的真实效率及其经济机理,我们感兴趣的是它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由于其财产的提取和拨付,已建立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指称这些制度的完全是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社会保障、保险、保护儿童、保护老人、失业津贴。领薪者非常高兴能收到以赠予或“无偿供给”形式出现的、他以前被剥夺的财富中的一部分。简要地说,这便是J.M.克拉克所指的“伪市场社会”。
除了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外,令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关系中一种完全不同的系统,一种更加非官方、非制度化的系统。那就是一整套“个性化”交流网络侵入了消费的日常性。因为它意味的确实是消费——对人际关系,对团结、相互性、热情以及对以服务形式标准化了的社会参与的消费——这是一种对关切、真诚和热情的持续性消费。这种符号化的关系对于一个身处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已成为客观规律的体系中的个体来说,比起生理上的进食来,更是他维持生活所需要的。
自发的、相互的、象征的人际关系的丧失是西方社会的基本事实。正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参加了使人际关系重新回归到社会循环轨道上去的系统过程,并参加了对这种符号化关系、人际热情的消费。迎宾小姐、社会福利员、公共关系工程师、广告女郎,这些职员都把额外赠品、把通过制度化微笑来为社会关系上点润滑油当作现世使命。到处都可以看到广告在模拟那些近似的、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它试图用家庭主妇们面对面交谈的口气对家庭主妇讲话,试图用老板或同事的口吻对干部或秘书讲话,试图像朋友或内心声音一样,以一种反省的方式对我们讲话。它就这样通过一种真实模拟过程,在没有亲近的地方,在人们之间或者人们与产品之间,轻松便捷地营造出了亲近的氛围,而这是属于广告中被消费的东西(可能是首先被消费的)。如果要请公认的社会心理学家来使人际关系重新回到团结、交流的轨道上来就需要支付很昂贵的费用。
整个服务行业都是如此:商人、银行职员、商店售货员、商务代表、咨询服务人员、促销服务人员,所有这些调节、销售和推销人际关系的职业,以及社会学家、采访记者、经纪人和推销员,这些人的职业规律要求他们与他人“接触”“参与”,对他人的“心理感兴趣”——在所有这些职业和角色当中,相互、“热情”的内涵都被包括在规划程序及职能实施里了。
实际上,这一巨大关切机制的存在是一种全面的矛盾。它不能掩盖的不仅是商品社会铁的规律、社会关系的客观真相——竞争,随着城郊和工业集中而增长的社会距离感,更是日常性及最私人的关系之中交换价值抽象化的普遍趋势。这一机制,不管其表象如何,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机制,它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生产社交性。然而,作为生产机制,它只能和物质财富生产方式服从同样的规律,它只能在其运转中再生产出它原想要超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生产关系,却必定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出距离感、交流障碍、昏暗和严峻。
(选自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带来的额外赠品、个性效忠的热情,产品就只是被购买,被拥有,被耗尽。
B.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决定了对关切、真诚和热情的持续性消费,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C.比起生理上的进食,对符号化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处于社会距离和社会关系紧张的环境中的个体维持生活所更需要的。
D.作者认为关切机制作为生产机制,它要生产交流、服务的人际关系,但在运转中又不能避免距离感、交流障碍、昏暗和严峻的产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二段可以看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获得极大的满足往往不仅在于产品本身,还在于感觉自己被热情地服务着。
B.用充满保护色彩和母性的词汇来指称社会再分配制度,可以传递出国家、社会宽厚慷慨、乐于助人的信息。
C.迎宾小姐制度化的微笑是商家对符号化关系、人际热情的消费的灵活运用,这有利于人际关系重新回归社会循环轨道。
D.广告只要模拟那些近似的、亲密的、个人的交流方式,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卖出商品。
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文中“额外赠品和关切的机制”的一项是(   )
A.某著名品牌火锅连锁店在顾客等位的时候,会送上小零食,还提供美甲、美发等服务,让人感受到商家的热情周到。
B.为了体现对民众的关怀,不少国家出台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规定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纳税人享受优惠。
C.近年来,海外留学服务行业竞争激烈,咨询服务趋向精细化,咨询师会根据咨询者的个性化要求提供相应的指导。
D.春节来临之际,商家纷纷推出促销活动,“买三送一”“满一千减一百”等优惠措施让消费者能以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商品。
4.请简要说明“伪市场社会”的特征。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消费社会”存在的合理性?请根据文本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选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C.“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D.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8.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
9.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10.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论述,从上述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对文学自觉的体现。
答案解析
1、B 解析:B项,“那种集体心理机制,决定了……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可知,“对关切、真诚和热情的持续性消费,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一整套“‘个性化’交流网络侵入了消费的日常性”有关,而与“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无关。故选B。
2、D 解析: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3、D
4、答案:①有一套官方支持的社会再分配制度;②用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来指称社会再分配制度(或:这一制度体现了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③这一制度以赠予或“无偿供给”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返还领薪者被剥夺的财富中的一部分。
5、答案:①列举日常生活事例,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证明提供个性服务的消费活动存在的合理性;②引用学者评论,运用道理论证,证明“消费社会”存在的合理性;③运用假设论证或对比论证,证明用消费行为来调节人际关系更轻松便捷。
6、C 解析:A项,“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错,由材料一第二段“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知,“就是”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错,由材料一第三段“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D项,“导致”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可知,“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
7、 C 解析:C项,“汉赋难见个人情性”范围失当,材料二第二段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故选C。
8、D 解析:D项,“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故选D。
9、答案: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的运用。
10、答案:示例:(1)《短歌行》:①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和用典的手法,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句子,寓理于情,以情感人;②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宴会的歌唱,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情感内涵更个性化,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归去来兮辞并序》:①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作者大量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松”“菊”“云”“鸟”表现了作者傲岸高洁的操守和归隐田园的心愿。作者还追求语言的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②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叙述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这是他自由意志、高尚情趣、独立人格的充分体现。
(3)《兰亭集序》:①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是古代骈文的精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对偶工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人生短促。作者大量运用了整散结合、对偶、借代、夸张等手法,使文章具有文学性,是序言文体的楷模。②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兰亭集序》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