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分析环境描写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峡中
艾 芜
江上横着铁链做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崖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两岸蛮野的山峰,好像也在怕着脚下的奔流,无法避开一样,都把头尽量地躲入疏星寥落的空际。
夏天的山中之夜,阴郁、寒冷、怕人。
我们这几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们,到晚上的时候,趁着月色星光,就从远山那边的市集里,悄悄住进了桥头一座破败又荒凉的神祠,这个暂时的自由之家。
几个人静默地坐着,伸手取暖的阴影映在周遭,混着咸肉的香味,和着松柴的芬芳。从没头的土地菩萨侧边传来小黑牛痛苦无力的呻吟声。夜白飞不由得一阵阵怜惜,一声声叫骂。魏老头子却淡然平静,他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吃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本钱。鬼冬哥连连讨好应和,魏老头子便越发来了兴致,埋怨起小黑牛的笨拙来了。
我虽是没有就着火光看书了,但却仍旧把书拿在手里的。我不愿同老头引起争论,我不过是由于他们的逼迫,凑凑角色,并不打算加入他们,也许不多几天,我就要独自走我的。
江风大了,江水也大了,像要扫荡这一切,像诅咒我们的存在似的。
黑夜里,小黑牛痛苦地呓语“我不干了”,魏老头子皱起眉头。看来,他又要做什么决定了。野老鸭望着汹涌的江水,喃喃道:“该不会出事吧!”
这时,神祠后面的小门开了,野猫子——一位油黑脸蛋的年轻姑娘,和着白色鲜明的玻璃灯光,连同笑声,挤进我们这暗淡的世界里来了。黑暗、沉闷和忧郁,因为她的到来,都悄悄地躲去。
野猫子一手抱着一块木头人儿,像个母亲般逗弄着,一边同众人顽皮打趣,一边在老头子——她的父亲面前任性地撒娇,木头人儿的真真假假,引得众人异常开心。
我不由得想起白天的事,我与野猫子扮夫妻,我们从集市商贩那弄到一匹上好的布,代价就是小黑牛被抓住,打了个半死。
中夜,纷乱的足声和嘈杂的低语,惊醒了我。我知道一定有什么瞒我的事在发生着了,就尖起耳朵凝神地听着。忽然听见夜白飞哀求的声音,在暗黑中颤抖地说着:“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可怜他是……”
尾声低小下去,听着的只是夜深打岸的江涛。接着老头子发出钢铁一样的高声,叱责着。
然后,角落里躺着的小黑牛,似乎被人抬了起来,一路带着痛苦的呻唤,和着杂乱的足步,流向神祠之外。
夜,愈发阴森凄郁,我轻轻抬起头,从壁缝望去,一个人形似的东西被丢进江里。原先就是怒吼着的江涛,却并没有因此激起一点另外的声息,只是一霎时在落下处,跳起了一丈多高亮晶晶的水珠,然而也就马上消灭了。
我明白了,小黑牛已经在这世界上凭借着一只残酷的巨手,完结了他的悲惨的命运了。正像老头子说的“在这里,懦弱的人是不配活的”。但他往常那样老实而苦恼的农民样子,却还遗留在我的心里,搅得我一时无法安睡。
回忆起小黑牛的往事,他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我不禁就由这想起,难道穷苦人的生活本身,便原是悲痛而残酷的么?也许地球上还有另外的光明留给我们的吧?明天我终于要走了。
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是默无一语地悄然睡下,显见得这件事的结局是不得已的,谁也不高兴做的。
次晨醒来,只剩下野猫子和我。她见我不时朝昨夜小黑牛睡的地方瞭望,便打探似的说道:
“小黑牛昨夜可真叫得凶,大家都吵来睡不着。”
“一早就抬他去医伤去了!……他真是个该死的家伙,不是爸爸估着他,说着好话,他还不去呢!”
她比着手势,很出色地形容着,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我冷冷地告诉她昨夜的事全部看见了,野猫子顿时就变了脸色,凶狠地说:“爸爸说得好,懦弱的人,一辈子只有给人踏着过日子的,难道你也想学小黑牛?”说完,捡起地上的刀随手很结实地一挥,刀身便没入树身三四寸,又毫不费力地拔了出来,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到江边慢步,远处峰尖浸着粉红的朝阳。山半腰,抹着两条淡淡的白雾。峡里面,到处都是流溢着清新的晨光。
午后,从崖上转下来一小队人,是老头子的对头。“糟了!我们的对头呀!”野猫子恐慌起来,我却故意喜欢地说道:
“那么,是我的救星了!”
野猫子恨恨地看了我一眼,把嘴唇紧紧地闭着,两只嘴角朝下一弯,傲然地说:
“我还怕么?我们原是在刀上过日子哪!迟早总有那么一天的。”
不过,最后我还是与她一起扮演了戏,真有点儿小夫妻的味道,哄得一队人过去了事。
晚上,他们回来了,带着那么多的“财喜”,看情形,显然是完全胜利。但我却不能安睡下去。
第二天醒来时,已快近午,只我一人独自留着。江涛显得单调些、寂寞些了。但看见躺在砖地上的灰堆,灰堆旁边的木人儿,与夹留在我书里的三块银圆时,烟霭也似的遐思和怅惘,便在我岑寂的心上缕缕地升起来了。
(选自艾芜《南行记》,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木头人”并不是野猫子的玩具,而是其理想的一种寄托物和替代物。作品巧妙地借助这一物件,表现了野猫子向往粗野、自由生活的心灵世界。
B.魏大爷是山贼之首,小说中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他性格中“丑恶”的一面——狠毒、凶残,小黑牛被活葬这一情节就充分暴露了其性格的阴暗性。
C.“我”既善良又仗义,没有出卖野猫子,让她逃过一劫,于是有了结尾他们悄然离去,把“我”一个人留在了神祠,并给“我”珍贵的三块银圆的结局。
D.《山峡中》取材滇西,通过小黑牛的悲剧,一方面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无道、转善成恶,另一方面又歌颂了沉沦者未泯的人性和可贵的心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有着独特的叙述视角,以流浪知识分子“我”为“观察者”和故事的叙述人,让所有的人和事都经过“我”的情感过滤,都通过“我”的目光渗透出来,回忆与穿插极为巧妙。
B.小说中野猫子是一个活泼、机灵、凶狠的年轻女盗贼,她身上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又有不曾完全泯灭的“人性”,是一个“人性”与“野性”统一的艺术形象。
C.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挤”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空间的狭小、气氛的阴郁沉闷和野猫子的活泼开朗。
D.小说以冷峻的叙说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生存境遇和未来出路的深入思考。其中“魏大爷”等一众人物形象隐喻了时代气息下另一世界中的“叛逆者”的求生之道。
3.小说中反复出现对江边环境的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本文运用了多重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并凸显文章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新 生
林斤澜
瘦瘦的新媳妇,往菜园查苗回来,阵痛发作了。可是孩子生不下来。
成立公社时,社里不惜工本,把有线广播的线,拉到村里来。杏树上,挂起海碗大的喇叭。这天晚上,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在喇叭里。她狠狠嚷了一通,震荡得四山发出回声。
不过就算那外边管理区把消息传给了诊所,那位小大夫又怎么赶得来呢?这黑夜,人家怎么蹚一条大河,怎么走九岭十八弯呀!
当初,生产队长催着产妇动身去公社医院时,她光说:
“早着哩,收了茄子去也不晚。”
自从选她当了蔬菜组长,就是拴上根绳子,也休想把她从菜园里拽走。她说大山里,自古没有种过园子。眼见茄子也紫上来了,妇女们说该当放心了吧,又催她动身。偏偏茄子地里长了红蜘蛛。她说不治治这捣乱东西,怎么丢得开手。不想……新媳妇咬牙忍痛,不哼一声,这会儿,竟虚弱得连叫她也不应声了。
谁知到了后半夜,一声喊叫,一支火把,那二十来岁的姑娘大夫,背着药箱,真是仿佛从天上掉了下来。不够一顿饭工夫,姑娘大夫竟能使钳子,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时,男人们一甩手,扔了正在做冲喜棺材的斧子锯子,妇女们东奔西走,不知南北。
原来,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姑娘大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
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乎乎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拉车的两条驴,一步一步地挪。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胡子车把式听见,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姑娘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嗖的一鞭,那驴吃了一下好打,直往前蹿。姑娘两手紧紧抱住驴脖子,手心立刻出汗了,一忽儿,背上的汗水顺脊梁下来了。不知多久,两人竟没有一句言语,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一转身,就闪在黑暗里,不见了。
姑娘牵着驴,打量那河水,只看见星星点点的黑浪;随起随伏,看不出宽窄,估不了深浅。水面上的风也特别,吹得姑娘直打冷战。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又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说着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大夫,当一回盲人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
又见黑压压的一座山,直立在面前。老人吩咐站住,划火点着火把。又吩咐抓紧棍子,迈步走上一条羊肠小道。这小道左绕右绕,绕上直立的大山。山越高,谷越深,岩越陡,道越窄。一把火照着白发红颜,一鼓作气,直往上走。走着,走着,姑娘也不心慌了,也不害怕了,看着那火把,觉得好看极了。终于,小道宽阔起来了,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姑娘一脚跨进屋子,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种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然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姑娘抬头一看的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她说:“别怕,别怕。你行,你行。”可是那眼神,姑娘再也忘记不了。怎么那样两团火似的,那火苗直钻到人的心里去了。
姑娘一边想起这些经过,一边责怪自己不懂事。那一句话也没有的胡子车把式,那端端正正的复员军人,那爱说爱笑的老爷子,都是多么好的人呀!可是连名姓都没有问一问。还有,那队长爬上杏树,对着喇叭喊了一通,是谁听见了的?谁赶快传话给供销社?供销社里的谁连忙写信?又是谁连夜捎信到诊所?这些,姑娘更加一点也不知道了。
姑娘大夫,候到晌午时分,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伏天的阳光,照得深山老林处处发光,好像宝石山。树下有一块溜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来,就摸出纸和笔。她要写下这一夜的故事。
写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写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因此,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大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一心扑在菜园里,养紫了茄子,又要治红蜘蛛,从而耽误了去公社医院的时机,以致在家中难产,这主要突出了其倔强、不听劝告的性格特点。
B.在听到生产队长喇叭里的一通嚷后,姑娘大夫后半夜突然到来,这出乎村里人的意料,他们为孩子的平安出生和姑娘大夫的精神而欣喜感动。
C.大夫偶遇车把式,车把式找来会水的军人,军人推开老爷子的门,老爷子送大夫上山,这接力棒式的相送,使小说叙述逻辑严密有致。
D.“这些,姑娘更加一点也不知道了”,姑娘大夫为给新媳妇接生感到欣喜,却又为自己没有去问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姓名而感到羞愧。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立公社”“生产队长”“供销社”等字眼,表明了本文的社会背景,让文中人物的行为心理带有了时代特色,有利于体现当时的社会风气。
B.“生产队长早已爬上杏树,恨不得一头钻进喇叭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她的焦急,同时“震荡得四山发出回声”,又暗示此地山深难行。
C.“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几句既呼应前文村里人的担心,又突出姑娘大夫行为的可贵;既能增加小说的波澜,又能突显人物的形象。
D.“新生”,既指新生命的平安诞生,又暗指小说末尾姑娘大夫的幸福新体会,内涵丰富,透露出一种生机勃勃的希望,给读者以前进的力量。
7.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重要作用。试以姑娘大夫为例,简要分析这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8.老舍先生在《文艺报》中评价林斤澜的《新生》“文字简洁可喜”“含蓄而予读者留下些寻味的余地来”。这种“简洁”与“含蓄”之美在文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A 解析:A项,“表现了野猫子向往粗野、自由生活的心灵世界”错误,应是表现了野猫子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故选A。
2、C 解析:C项,“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灯光与笑声赋予了人的动作“挤”。故选C。
3、答案:①揭示社会环境,预示人物生存环境的恶劣;②暗示情节发展,为小黑牛的悲剧命运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映衬了文中各个人物的阴郁心情。
4、答案:(1)关于人物的对比:①小黑牛与魏大爷们的对比,体现了他们的可怜、可悲而又尚存善良。②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没有文化修养的流浪汉们的对比,凸显了“我”可爱和可笑的形象特色。
(2)关于人间世界的对比:张太爷们所制造的黑暗和魏大爷的生存挣扎代表的两个世界是张太爷的恶霸行径和小黑牛们的苦难写照,主题鲜明突出,目所共睹。
(3)关于精神世界的对比:美丽而清纯的自然和丑陋龌龊的现实人间的对比,现实人间的压迫、贫困、杀人和抢劫,衬托得自然令人向往,从而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旧世界野蛮异化的认识和深刻批判。
5、C 解析:A项,“突出了其倔强、不听劝告的性格特点”错误,文章主要是突出了姑娘大夫一心为公的性格特点。B项,“在听到生产队长喇叭里的一通嚷后,姑娘大夫后半夜突然到来”错误,姑娘大夫来到村里,并不是因为听到了生产队长在喇叭里面的一通嚷,而是诊所里接到了一张关于新媳妇难产的事情的条子。D项,“为自己没有去问那些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姓名而感到羞愧”错误,结合原文“都是多么好的人呀!可是连名姓都没有问一问”,可知姑娘大夫是浅浅的自责中又带有些许的感动。故选C。
6、B 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文中从夸张的角度描写了生产队长急于把消息传递出去的心理。故选B。
7、答案:①刻画人物不畏险阻、救急扶危的形象。过河进山路上,河水黑浪起伏,宽窄莫辨,深浅难估,水风砭骨;山高谷深,岩陡道窄,但姑娘大夫克服困难,成功接生,凸显出她善良坚韧、急人所难的美好品质。②烘托人物兴奋愉悦、充实幸福的情感。姑娘大夫帮助难产的新媳妇迎来新生命的成功诞生,激起了她的职业幸福感;得到八方支援,激起了她得人相助的感动充实。
8、答案:简洁之美:①情节设计。小说以姑娘大夫出诊救助难产新媳妇这一中心事件凝聚了众多人物,情节集中紧凑,简洁清晰。②人物刻画。小说采用人物群像描写,先后写了胡子车把式、小伙子、老爷子,用墨节制,不事夸张。
含蓄之美:①形象刻画贴切含蓄。如小伙子的端正干净,刻画出一名复员军人的热情柔和而又不虚张声势,凸显出山区人民的坚毅寡言。②主题表现含蓄深刻。小说中的人物多用简笔勾勒,不事夸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物美好群像的描写,含蓄深刻地呈现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精神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