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十二) 探究标题、主旨、意图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十二) 探究标题、主旨、意图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2 10: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二) 探究标题、主旨、意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硬打三分
许福元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征期三个月已过,马凳尚无音讯。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本来嘛,汽车轮子早已代替了马的奔跑。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的干巴瘦老头,肩背捎马子找上门来说,我能做马凳,做马凳是我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说是年龄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只和你单线联系;要什么材料你们得供应什么材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我要的是酸枣木。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
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顺义、平谷、密云“三不管”的地方,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是十几根短棒棒。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你们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的,下半截还留在山上。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为图省劲,他们锯的是树的上半截?”
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一根根木棒一头沉下,一头翘起,露出水面。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天以后,马馆长推开老人的独院独门,只见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酸枣木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
老人给马馆长派活:你让人弄一箩筐松木锯末,挖一个小地窖,我要将这些光棍子点火熏一熏,烤一烤。
那是为何?
老人颇自信,这你就不明白了。湿酸枣木水气大,脾气也大。用热锯末蒸一蒸,烤一烤,出出汗,改改它爱开裂的性情。
十四天以后,老人对马馆长说,你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的沸水。
那又是为何?
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下雪不怕润,雨天不发霉。
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的时候,只见老人手中在摆弄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
您这是做的什么?像枣核。
老人颇得意,算是让你猜对了,这叫枣核钉。我做的马凳,浑身不见铁。我用枣核钉,拼接凳面。
二十八天以后,马馆长再去探视的时候,只见老人用二分半的凿子在木枋上凿眼。右手扬起斧顶锤一下,左手凿子摇三摇。凿刃啃咬着矩形小凹槽,金黄的木屑被掏出,榫眼却没凿透。
马馆长笑了,您这是……
这是闷榫,不是透眼。你当我是糙木匠?我做的活儿是小器作。你别看我是个钉马掌的,做马凳——手细。
三十五天以后,老人面前的木枋子长出了榫头,不过马馆长荒眼看着,觉得卯眼不对。既然是卯榫结构,怎么榫头大于卯眼呢?走着瞧吧。
四十二天以后,马馆长看马凳还未成型。凳面与凳腿,长称与短称,牙板与嵌板,还在老人面前摊成一片。他不由得催老人,再过七天,“冀东骑兵营成立72周年纪念会暨抗日文物收藏揭幕仪式”就要举行了!
七七满四十九天,在焦庄户村东的歪驼山半山坡,纪念会如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处的代表,平西代表、威县代表、盘山代表等,还有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
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哇!原来只是一只小马凳。马凳身高一尺六寸六分六,厚墩墩的凳面分出三条粗腿,立柱却分别往八个方向伸展着。横拉竖扯冰裂纹结构,上承下托如重檐歇山。全身结合无一钉一铁,左观右瞅看不见榫眼。颜色如老榆木擦漆却免漆,气味似松香又掺进五月槐花香和紫荆条花香。
马馆长从与会者的眼神中读出,有人看出门道,有人不明就里。他指着马凳讲解,这小小的马凳,钉马掌师傅把马腿弯起,马蹄垫在上面,翻蹄亮掌。钉马掌师傅用肩膀之力,顶住刀铲,切下一层烂马蹄,剔掉旧马蹄铁,换上新马掌,战马才能奔跑如飞。想当年,冀东几百匹战马在东八县的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就是多亏了这样一只小小的马凳。
马凳不怕风吹日晒,霜冻雨淋。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你无论将马凳或远或近,或高或低地扔出去,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坡,不管马凳几经翻滚腾挪,它落在地上时,有如灵猫空中打旋儿,最后总是三条腿着地,不翻不滚不倒。
马馆长当场演示,将马凳几次远远往不同方向、不同地势抛出去,马凳还真是如附了魂,着了魔,注入定力一般,无论如何飞翔,最后总是稳稳“栽”在地上。
有人问:“现在,可以宣布马凳收藏了吧?”
话音刚落,老人提着十八磅大锤闪亮登场。说了声:“慢!还有最后一道活儿没完呢。”
老人左手持二分半凿子,右手持斧,往那本无缝隙紧致的榫眼正中生生开出一道黑缝,然后从口中衔着的三枚木楔中取出一枚,插立于黑缝之中。抡起十八磅大锤轰然“嗨”的一声带一股雄风,往那楔子上砸去。如此三声三锤三楔,说来也神了,那三枚木楔,已分辨不出你我,竟然和整个马凳浑然长在一起了。
众皆称奇。有人问:“您这一手活儿可有名称?”
老人吐出四个字:“硬打三分。”
这时,坐在前排胸前挂满军功章的一位老者,被人搀扶站起,颤颤巍巍走上前来,拉住老人的双手,连连说道:“你就是当年给我们骑兵营钉马掌的小马哥!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我就是骑兵一连的老连长,当年就是你飞出的马凳,挡了日本鬼子一军刀,我的马刀才劈了下去。硬打三分,是你的外号。你还记得是哪位首长给你起的这外号吗?”
“我宁可忘了我姓字名谁,也不会忘了给我起外号的那个人。”
“谁?”
“聂帅,聂荣臻!”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反映了老人内在的精神面貌,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做铺垫。
B.通过老人指点马馆长找酸枣树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老人对当地环境极为熟悉,与后文交代的他的抗日经历相照应。
C.“多烈性的马,到你手里跟猫似的”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老连长对小马哥钉马掌技艺的钦佩之情。
D.小说情节曲折多姿:马凳制作无人应征,老人出现制作马凳,马凳选材两次被淘汰,马凳亮相激起人们对抗战英雄的尊敬与怀念。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胡子的干巴瘦老头,肩背捎马子找上门”表现了这位历经战争的老人对战争岁月的缅怀和对公益事业的支持。
B.老人对酸枣树生长位置及数量的精确了解间接地表明他参与了当年的战斗,要“坐地棵”充分体现了做马凳工艺的考究。
C.“哇!原来只是一只小马凳。”这句话有两种相对的含义,一种是认为这么隆重的仪式却只为一只小马凳而失望,一种则表示赞赏。
D.小说描写馆长展示小马凳神奇之处的同时,又描写了老人为小马凳做最后一道活儿“硬打三分”的过程,描写充满神奇色彩,实则富有深意。
3.小说用计时的方式展示老人制作马凳的进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4.“硬打三分”这一标题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老人与海(节选)
[美]海明威
“东北风,微风,”老人说,“天气对我有利啊,鱼儿。”他的左手抽筋还没完全好,但它慢慢能张开一点。
“我讨厌抽筋,”他想,“这是身体的背叛。”有时人们会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在众目睽睽之下大煞风景。他觉得抽筋也是对自己的羞辱,尤其是孤身一人的时候。
太阳落下去的时候,为了给自己打气,他想起了那次在卡萨布兰卡的一家小酒馆里,他跟一个从西恩富戈斯来的大块头黑人比手劲,那个黑人是码头上力气最大的。整整一天一夜,他们俩把胳膊肘撑在桌面那道粉笔线上,前臂伸直,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都试图把对方的手压倒在桌面上。煤油灯下,他一直盯着那个黑人的胳膊、手和脸。相持八个小时之后,他们每四个小时换一次裁判,好让裁判有时间睡觉。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他们俩都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手和前臂,人们走进走出,坐在靠墙的高脚椅上观看。墙壁是木制的,漆成明亮的蓝色,灯光把他们两人的影子投射到墙上。黑人的影子大得出奇,随着微风吹动灯盏,巨大的影子在墙上摇曳。
整个晚上,两个人风水轮流转,人们把朗姆酒送到那个黑人嘴边,给他点燃香烟。朗姆酒一下肚,那黑人就会拼命使劲儿,有一回他把老人的手扳下去将近三英寸,那时候的老人还不是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但是老人又把手扳了回来,两人成了平手。当时,他有把握击败黑人,那是个好样的黑人,一个了不起的运动员。天亮时,人们要求把比赛定为平局,可裁判却直摇头。老人用足了力气,硬是把黑人的手一点点往下扳,直到落在木头桌面上。比赛从星期天早上开始,一直到下个星期一早上才结束。人们要求算作平局,因为他们得到码头上去干活儿,把成袋的蔗糖装上船,或者到哈瓦那煤行去上工。其实人人都想让比赛有始有终。可不管怎么说,他结束了这场角逐,而且是赶在大家必须去干活儿之前。
打那以后好一阵子,人人都管他叫“冠军”。春天里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他轻而易举就赢了,因为在第一场比赛中,那个来自西恩富戈斯的黑人被他打垮了自信心。后来他又比赛过几次,就不再参加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一心想要做到,就能打败任何人。他也确信不疑地认为,掰手腕对用来钓鱼的右手不大好。在几次练习赛中,他曾经试着用左手,可他的左手总是不听使唤,不怎么得力,他对左手毫无信赖可言。
此刻还有一点阳光,老人想直到晚上天气转冷之前,这只手应该不会再抽筋,可是到了晚上,真担心它会出什么幺蛾子。
一架飞机从他头顶上飞过,沿着航线前往迈阿密,他眼看着飞机的影子惊起一群群飞鱼。“有这么多飞鱼,说明附近一定有鲯鳅。”他一边说着一边把身子向后仰,他想试着向船后靠,去看看那鱼群,但是因为海水颠簸,他只能暂时坐着不动。小船在慢慢地前进,他一直望着飞机,直到它消失在视线尽头。
坐在飞机里一定会觉得很新奇,他想。不知道从那么高的地方望下来,大海是什么样子?要是他们飞得不是太高,一定能从空中清楚地看到鱼。在捕鱼船上的时候,我待在桅顶横杆上,在那么高的地方甚至也能看到不少东西。从那儿往下看,鲯鳅的颜色显得更绿,你能看见它们身上的条纹和紫色斑点,还有游动着的整个鱼群。为什么在黑沉沉前景的海流中飞快游动的鱼,背部都是紫色的,而且一般来说都有紫色条纹,又或斑点?鲯鳅看上去是绿色的,这当然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金黄色的。不过,当它们实在饿极了要吃食的时候,身体两侧会现出紫色条纹,跟大马林鱼一样,这是因为愤怒吗?还是因为他们极速逃窜所引起的?
天快黑的时候,老人那根粗钓线被一条鲯鳅咬住了。他第一次看见那条鲯鳅是在它跃出水面的时候,在最后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它呈现出真金一般的颜色,在空中狂乱地挣扎摇摆。那条鲯鳅惊慌得一次次跃出水面,好像在做杂技表演。老人费力地挪到船尾,蹲下身子,用右手和右臂拽着粗钓线,左手把鲯鳅往回拉,每扯回一段钓线,就用赤着的左脚踩住。等鱼到了船尾,绝望地来回乱窜乱跳,像尖刀一样砰砰地砍向船身。老人探出身去,把这条带着紫色斑点,金光灿灿的鲯鳅拎进船里。那鱼的嘴在钩子上抽搐一般急促地张合不停,又长又扁的身体、尾巴和脑袋在船底乱撞一气,直到老人用木棍猛击那金闪闪的鱼头,它才颤抖一阵,纹丝不动了。
老人把鱼从钩子上取下来,又装上一条沙丁鱼做鱼饵,扔进海里,然后他慢慢挪到船头。他洗了洗左手,在裤子上擦干。他把沉重的钓线从右手换到左手,又在海水里洗了洗右手,这当儿,他眼里望着太阳沉入大海,还有那斜入水中的粗钓线。
“你们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老人说。不过,他观察着拍打在手上的水流,发觉船走得明显慢了。
“我来把两只桨横绑在船尾,这样一来,夜里就能让它慢下来,”他说,“你们能熬夜,我也行。”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从他和那个黑人的指甲缝里渗了出来”,不仅表现了比赛僵持之久,更体现了老人面对强大对手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意志。
B.作者为展现老人钓鲯鳅的过程,运用了“挪”“拽”“拉”“踩”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老人捕鱼动作熟练却又异常艰辛。
C.小说首尾老人的内心独白,表现了老人和鱼一搏高下的决心,同时也体现出了老人将鱼视为同类和平等对手的观念。
D.作者细致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表现了老人悠闲自得的状态,凸显了老人的自信和从容。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大段文字描写飞机过后老人的心理活动,从老人自身角度表达所思所想,使其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和立体。
B.在掰手腕的比赛过程中,作者通过裁判、观众和黑人的不同反应,从侧面衬托了老人的硬汉精神。
C.小说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叙事风格简明、生动、热烈、典雅,极具海明威个人特色。
D.小说不断切换人称视角,不仅避免了叙述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且能够充分全面地叙述故事和呈现人物。
7.小说插叙了圣地亚哥比赛掰手腕的情景,请分析其作用。
8.选文为了塑造圣地亚哥的形象,运用了部分的人物独白,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1、A 解析:A项,“为下文写老人做出令人称绝的小马凳做铺垫”错。文章开头部分对老人出场时的外貌描写反映了老人精神矍铄、干练的特点,但老人的形象特点与他做小马凳之间并无明显关联。故选A。
2、C 解析:C项,“一种是认为这么隆重的仪式却只为一只小马凳而失望”错误。文中“一块红绸布被揭开,哇!原来只是一只小马凳”中的“只是”表现了小马凳露面的瞬间人们的讶异之情,同时根据后文对小马凳的外貌及工艺的细致描写可知,这句话是表明人们讶异“只是一只小马凳”,同时也有对小马凳精湛工艺的赞叹,并没有“失望”之意。故选C。
3、答案:①明确了马凳制作的进展和工序;②表现了马凳制作的工艺要求之高,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③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4、答案:①“硬打三分”是技术名称,指老人制作马凳的绝活,赞扬了老人高超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②“硬打三分”也是老人的外号,是当年抗战时,聂荣臻给老人取的名字,反映了军民团结一心、顽强抗日的精神。
5、D 解析:D项,“悠闲自得”错,描写老人成功捕获鲯鳅后用海水洗手的场景,主要是为了凸显老人的自信和从容。故选D。
6、C 解析:C项,“多样的修辞手法”错,本文语言十分简练,修辞手法并不多样。“叙事风格……热烈、典雅”错,本文叙事语言洗练含蓄,内心独白富有韵味,风格也不是热烈、典雅。故选C。
7、答案:①圣地亚哥在左手抽筋的情况下,想起了比赛,符合他此时的心理,在情节设置上有合理性;②表现圣地亚哥在疲倦时,为自己增加信心的状态;③凸显圣地亚哥刚毅顽强、永不服输的精神形象;④增大了故事容量,充实了文章内容。
8、答案:①真实记录了圣地亚哥的心理活动,使圣地亚哥坚毅、勇敢的硬汉形象更加丰满。②表达了对圣地亚哥永不屈服的精神的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