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十三) 分析结构思路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十三) 分析结构思路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2 10: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三) 分析结构思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一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火。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儿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
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儿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儿,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对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具有善良的品性。
2.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文章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这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3.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张氏月洲村
南 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会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是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千米外的永泰县。当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支书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1138),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作者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6.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
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
7.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8.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
答案解析
1、B 解析:B项,“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我”并没有影响学业。故选B。
2、D 解析:D项,“‘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可以完整地看完一场戏。故选D。
3、答案: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我”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③将“我”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4、答案: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等。
5、B 解析:A项,“愧意”于文无据。原文这样写的目的只是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项,“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并未提到“软弱怯懦”的家风。故选B。
6、D 解析:D项,“用在不经意之间”错误,这里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说法有误,“当然”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第四段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并不能准确地进行判断,因此也就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故选D。
7、答案: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幹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8、答案: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④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⑤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