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十五) 概括赏析形象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十五) 概括赏析形象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2 10: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十五) 概括赏析形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除夕的夜
阿 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不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独、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悲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里不是滋味。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缘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因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之情。
C.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更有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D.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收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为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B.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既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家、饭店,等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我”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音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3.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从本文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作“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枣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四十七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的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八十七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八十年的历史了。
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九十九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有删改)
5.下列语句中,“讲究”与例句中“讲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
A.这一次我们学校请的专家报告真好,非常讲究实效。
B.北京人以茶待客,沏茶时茶壶嘴儿不能冲着客人,这叫讲究。
C.写高考作文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
D.明星走红地毯,总是穿着讲究的服饰,力求光彩照人。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遒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第七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表明在他心中树比人重要。
D.文章第十二段,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调风的好处。
7.文中第八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8.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颗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C 解析:C项,“更有对人生无常的哀痛”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
2、D 解析:D项,“‘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错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也参与其中,和其他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因此,“我”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我”是线索人物。故选D。
3、答案:①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伤感的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4、答案: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这两件事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表明“我”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与“我”陌不相识,却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这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优秀品质。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这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这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
5、A 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讲究”都是动词,注重。B项,值得注意的方法。C项,即道道儿,所谓道理。D项,形容词,精美。故选A。
6、A 解析:B项,“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遒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错。作者写老皂荚树的主要原因是老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先生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是历史与生活的见证者,跟他有关。C项,“树比人重要”错。由原文“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可知,作者去看合欢树本身也是对吴先生的怀念。D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错,原文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
7、答案:①老槐树见证了鲁迅在绍兴会馆中写作乘凉的情景;②老皂荚树见证了沈家本先生住在吴兴会馆中的岁月;③枣树和柿子树见证了荀慧生在甲十三号用果子和柿子招待梅兰芳等朋友的生活场景;④老枣树见证了四合院的沧桑历史;⑤合欢树见证了校场口头条胡同的四十七号吴晓铃先生在这里的学者生活;⑥杜梨树见证了湖北会馆里八十七岁老太太日常的岁月沧桑和朴实的生活风貌。
8、答案:①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叶子浓密如云,花朵洁白耀眼,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②当时的人们没有因为住房困难而砍掉它,这引起了作者的尊敬;③杜梨树有八十年的历史,每一片树叶都会在夏夜扇起自然风,老太太的说法引起了作者的共鸣;④这一棵老杜梨树代表的是老北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希望这种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