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实验装置模拟人的性别决定过程》实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自制实验装置模拟人的性别决定过程》是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中模拟实验。它在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现象,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相关知识层面上描述了性别与性别决定,为学生建立“生物体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这一重要概念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性别遗传这一话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性别歧视、性别偏见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四个维度的素养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生命观念:解释人的性别决定,理解生男生女几率均等;感悟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概念。
科学思维:通过建模、演绎、分析等方法理解生男生女几率相等,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探究实践:能设计简单《模拟人的性别决定》实验方案。
态度责任:对社会上,如性别歧视、性别偏见等错误观念理性解释和判断。
重点: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原因
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几率相等的原因
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模型建构法,把跨学科探究和任务启动结合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则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建立起“生物体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这一重要概念。
实验过程
实验准备
1复习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性染色体的的概念,男性精子染色体的组成,女性卵细胞的组成。
2如PPT上准备实验装置
3准备粉色珠子60个紫色珠子20个(直径8mm)
4分组(5人一小组)组内展示、数据分享、讨论形成报告并全班交流。
情景导入
“生儿子”漫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原理
男性:含x染色体的精子 1
含 Y染色体的精子 1
女性: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如果是含 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成女孩。
如果是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成男孩。
结论: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精子的类型,且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
实验材料
1纸盒2个,透明塑料管
2粉色珠子60个,紫色珠子20个
3纸和笔
实验设计思路
1教师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珠子
粉色:表示含X染色体的精子
紫色:表示含Y染色体的精子
粉色:表示含卵细胞
2分装在两个不透光的容器中放珠子,其中一个容器内的珠子代表精子(数量要多,但粉紫比例应为1:1)
另一个容器内放珠子表示卵细胞(都是粉)
3摇一摇
两根透明塑料管中都是是粉色:代表性染色体组成为XX(女孩)
两根透明塑料管中一粉一紫:代表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男孩)
4记录数据计算生男生女的比例,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步骤
1.在一个不透光的容器中放20个粉珠子和20个紫珠子,另一个容器内放20个粉珠子。
2.摇一摇(记录实验数据)
两根透明塑料管中都是是粉色:代表性染色体组成为XX(女孩)
两根透明塑料管中一粉一紫:代表性染色体组成为XY(男孩)
3. 重复步骤2 10次为一组,记录记录xx组合和XY组合出现的次数,完成表格1
表格1
组别 XY粉紫(男)出现次数 XX粉粉(女)出现次数 男女比例
1
2
......
10
组内展示、数据分享,把5人的50组比例值求平均值、讨论形成报告并全班交流。
完成123步时
思考:粉珠子和紫珠子分别代表什么
为什么每次记录完要把珠子倒回去
为什么要用不透明的盒子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把思维放到对生理过程中包含的核心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上。突出重点
学完成表格1并分析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演绎得出结论。突破难点实现跨学科实践
学生发现自己个别组男女比例和1:1相差甚远
完成第4步时
思考:为什么50组实验中男女比例的平均值比单组比例更接近1:1
引导学生用概率去解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践态度
六板书设计
模拟人的性别决定
1.人类性别决定
男性:XY
女性:XX
精子:X、Y
卵细胞:X
2.实验材料
纸盒(“男”“女”)
珠子(紫-Y、粉-X)
3.实验步骤
摇取珠子记录数据
重复实验
4.实验结论
生男生女比例接近 1:1
七反思与评讲
1教学评价
将纯理论的课堂变为既有模型又有探究实验的趣味课堂高效课堂,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效果较好。
模型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分享思维的习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享受学习体验过程,进而学会深度学习。
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开展课堂教学的变革,落实“新课标”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器材创新
废物利用,成本低
安全可操作性强,巧妙的设计保证了一次只掉落一个珠子。
对比教材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
学生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