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前221—前207年)
课标要求:
(1)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选择性必修1)
嬴 政
第一单元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中外历史纲要上)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中外历史纲要上)
(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选择性必修1)
明重点 备热词
1.秦统一的背景、意义。 2.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措施、评价。 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创新、官僚政治、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制度
二、高考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主要围绕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尤其是秦始皇巩固和加强大一统的措施命题,秦朝崩溃的原因,民族政策和边疆的管理制度也需要重点关注。
本课考题虽然不多,但基本概念多,对后面的历史影响重大,要重视。
复习时还要注意与选择性必修1的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重点关注:君主专制的建立;中央集权演进;选官制度变化;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三、时空定位
【时空定位】
公元前230年
秦发动统一战争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完成统一
巩固统一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
公元前207年
刘邦入咸阳
楚汉之争
秦末农民起义
政治:
经济:
文化:
其他: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颁行法律
统一车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统一文字
条件:
过程:
修驰道、直道;编订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
四、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总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2、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3、文化: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融入中国文化;
4、对外关系: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5、民族关系: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条件
材料一 交通运输的发展,诸侯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但各自为政的局面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纲要上P14)分析秦为何能完成统一?
材料二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1)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3)商鞅变法: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5)主观努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五、知识拓展
(6)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思考探究】春秋时期的动荡局面教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君主
中央
君主专制
概念解析
与民主对立,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往往体现在中央官制的变迁上。
与地方分权相对立,一种管理方式,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往往体现在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上。
中央集权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统治
五、知识拓展
(1)皇帝制度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特点: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秦调兵虎符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由来:
①突出个人地位;
②神化君权。
措施:1、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二、秦朝的统治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五、知识拓展
皇帝
御史
大夫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监察)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事(虚设)
皇帝侍卫首领
皇宫卫戍司令
宫廷车马
皇室宗族
司法、首都警卫
租税、财政
皇室财政、宫廷手工业
少数民族
宗教礼仪教化
丞
相
三公
九卿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家国同构
二、秦朝的统治
措施:1、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五、知识拓展
郡守(政务)、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令、长(政务)、县尉(军事) 、县丞(司法)
三老(教化)、啬夫(赋税)、游徼(治安)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长)
乡
里
亭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主司治安
里正(或里典),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设立郡、县(道)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皇权不下县”)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特点:①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②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③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产生的郡县官僚制在全国推广。
二、秦朝的统治
措施:1、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五、知识拓展
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行政长管称郡守;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郡县制的意义。
①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③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知识拓展
项目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建立基础
权力传承
政治体制
与中央的关系
历史影响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地缘)
世袭,终身
皇帝任免,有任期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诸侯在领地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地方分权)
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前期巩固统治,后期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
【课堂探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项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动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
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构庞大臃肿
收入来源 自己的领地 俸禄
官吏选拔 世袭 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关系形成的一种传统习惯上的权威;
官僚政治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
能力培养: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
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商君书·定分》
政治 选官
考核
监察
地方
赋税制度
户籍管理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上计制: 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考核结果
中央
各郡
各县
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防止造假
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2.其他措施
文书制度
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必1P4)
作用:①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②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③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四、基础知识
二、秦朝的统治
【链接 选择性必修1 P4、P30、P31、P93、P99】
田赋税率高,人头税极重
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宗室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