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七单元第5课时 月光曲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七单元第5课时 月光曲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14:24:01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月光曲
(部编版)六年级

www.21cnjy.com
第5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回顾旧知

赏析画面

方法总结

迁移运用


拓展作业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美。
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朗读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回顾旧知
《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中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个美好的传说。
回顾旧知
展开想象,品艺术美
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充满诗情画意。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快乐。

赏析画面
配音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三幅画面,体会《月光曲》旋律的美妙。
配乐朗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思考:月光下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越升越高 刮风卷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思考讨论:课文虚写部分描写了“月光曲”的哪几个画面?请你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个画面。
结合皮鞋匠听了琴声之后的联想,请你想一想,说一说,《月光曲》的曲调应该是怎样的呢?
皮鞋匠的联想和想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画面
节奏 悠扬舒缓 气势增强 高昂激越
音乐

方法总结
请你把文章中关于想象的部分去掉,然后在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的发现。
既然没有联想的部分,内容也是贯通的,那我们可以把联想的部分去掉吗?为什么呢?
这篇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方法总结

拓展作业
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说一说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找一找有没有跟你感觉相似的知音。鼓励知音小组在交流分享中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好,体会音乐中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怀。
迁移运用,巩固新知
学习作者联想画面的方法,不仅可以从音乐进行联想,还能从一幅画、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联想开去。
练习话题词:露珠 白云 蓝天

课后拓展
选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模仿《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月光曲
内容分析: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与热爱,还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文章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②语言运用: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美。 ③思维能力: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朗读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任务流程:听一听音乐的故事。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两篇课文都以音乐为媒,歌颂了温暖的情怀和高洁的品格,将这两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活动之中,意在深度聚焦音乐艺术之美。教师可以采用互文阅读的策略,学生在比较、联系、反思、表达中深度阅读,提升素养。
重、难点: 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朗读对话 回忆旧知
1回顾旧知:《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让我们走进课文中的对话,再次感受这个美好的传说。 2分角色朗读三组对话。 3情境导入:清幽的月光,简陋的茅屋,酷爱音乐的穷兄妹俩,在贝多芬眼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4.思考讨论:师生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月光是怎样的?茅屋里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 明确:“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简陋的茅屋,酷爱音乐的穷兄妹俩,在贝多芬眼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 朗读三段对话,回顾上节课内容。 赏析感悟:聚焦“清幽”。体会艺术之境。聚焦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情景,发现两处“清幽”,一是屋内环境的幽静,二是夜晚月色的柔美,体会环境与乐曲的和谐之美。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朗读三次对话,顺水推舟导入新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原因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赏析关键字,思考讨论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第二节:展开想象,品艺术之美。
1.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三幅画面,体会《月光曲》旋律的美妙。 (1)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请在文中分别用不同符号圈画出来。 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指名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2.同学们,请你把文章中关于想象的部分去掉,然后再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的发现。 (1)学生分享:文章去掉想象的部分内容也是贯通的。
(2)教师提问:同学们,既然没有联想的部分,那我们可以把联想的部分去掉吗?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去掉了就只剩下实实在在的事物了,就缺少了联想的美,文字也不生动具体了。 (3)分享结论:这个故事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与文章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深刻。 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句,想象课文描绘的三幅画面,体会《月光曲》旋律的美妙。 聚焦联想,感悟表达。默读第九自然段,聚焦联想部分,借助文字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从轻柔舒缓到逐渐增强,再到高昂激越的动态之美。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海上生明月的画面,在朗读想象中体验乐曲旋律的美妙,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第三节:迁移运用,学习表达
1.知音小站。 播放乐曲,仔细倾听。说一说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找一找有没有跟你感觉相似的知音。鼓励知音小组在交流分享中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好,体会音乐中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怀。 2.迁移运用:学习作者联想画面的方法,不仅可以从音乐进行联想,还能从一幅画、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联想开去。 引导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并迁移运用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拓展作业: 音乐小练笔: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模仿《月光曲》第9自然段的写法,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