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24 09:27:14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九年级(上)第3章
第二节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美国国家地理摄影作品: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 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第2节思考:
如何判断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呢?实验一: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1、固体药品: 用镊子夹取锌粒,倾斜试管,让锌粒沿试管壁滑至底部。
2、液体药品: 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且试管口紧靠瓶口。

现象:锌粒周围冒出气泡。现象:有轻微的响声实验二:检验产生的气体证明:产生的气体为氢气探究活动: 镁、铜、锌 放入
稀盐酸中,
观察现象。
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比较反应产生气体的快慢程度。比较镁、铜、锌的金属活动性 同时等量(约1-2毫升)活动报告单: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有没有有快较快无给我们的启示:
1、____(“所有”或“不是所有”)的金属能跟酸溶液反应。

不是所有 2、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_____不同。快慢程度PtAgAu仔细看清楚哦!!Ag、Pt、Au和Cu都不和酸反应,究竟怎么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Cu可以把Ag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可以说明Cu的活动性比Ag强。探究活动: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试一试:将铜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现象。现象:铜的表面有白色的银生成。赛一赛:写化学方程式 看看谁既写得对,又写得快!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请设计实验,比较铁和铜
的活动性顺序。设计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结论自己动手吧!!
按照你的设计,逐步进行检验,看结果是否和你预期的一样。并填写实验报告。将铁、铜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请设计实验,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顺序反思与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还想了解什么?家庭小实验
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食醋(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差异。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学以致用 谁来当一回鉴定师? 谢谢指导!1教材分析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第3章《金属与盐》的一个重要内容,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一节金属物理性质的自然延伸,又为学习常见的盐打下了基础。教材中,以实验为铺垫,由学生自己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有关推论作一比较、归纳,最后得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规律,从而总结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这种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过程,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比较、归纳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这些都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判断金属的化学活动性的三种方法;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观察、探究实验现象的技能。 2、过程、方法、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进一步了解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比较、归纳知识和科学表达的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使学生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3重点难点
本节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化学活动性的判断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学习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教学重点要放在探究的过程上。在这个过程中,结论的可靠性很重要,所以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因此实验操作、方法的迁移和运用是教学重点。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每两人一组):试管架、试管若干、砂纸、镊子、镁、锌、铜、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
教师演示实验:试管架、试管若干、砂纸、镊子、锌、稀硫酸、木条、火柴。
课件:《泰坦尼克号》的一段视频、沉船残骸的图片、置换反应的动态过程。
注:分组实验中可同时分两组进行镁、锌、铜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实验。
5教学反思
1、整体设计创新
本课将教材作为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究状态,让他们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观察、比较、归纳,在探究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有关金属化学活动性的知识,逐步发展创新实践能力。
2、突破重难点创新
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采取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学习其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结论的可靠性很重要,所以教师特别强调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注重实验操作、方法的迁移和运用,使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往中体验、探究、体会,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
由《泰坦尼克号》中生锈的螺旋桨、栏杆和金光闪闪的首饰,启动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得出新知。
4、课堂练习和作业创新
课堂练习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突出科学原理、规律的应用,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外作业的设计富有创意,让学生继续在“做中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之充分感受到“科学应用于生活”,在实践中创新,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一个片段及沉船残骸的图片(螺旋桨、栏杆、金首饰)。(达到引入新课目的,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探索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提问: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如何判断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呢?
活动2【活动】由实验总结出判断方法
学生讨论,由上得出第一种方法:金属与氧气反应。
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锌和稀硫酸,检验产生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每两人一组,同时分两组进行镁、锌、铜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强调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和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及快慢程度,并检查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培养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听取各组汇报,鼓励和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各小组讨论得出第二种方法:金属与酸反应。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接触过哪些金属?
Ag、Pt、Au和Cu都不和酸反应,究竟怎么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药品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观察现象、记录结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听取汇报,鼓励和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学生讨论得出第三种方法: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活动3【讲授】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锌和稀硫酸、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其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播放课件:置换反应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为后面的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赛一赛:写化学方程式,看看谁既写的对又写得快!
分为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达到新的高潮,分享成功的喜悦。
活动4【活动】小结提升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请设计实验,比较铁和铜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小组讨论交流,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想了解什么?布置作业。
(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将课堂延伸,让学生带着收获和期待进入下一节课。)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一、判断金属的化学活动性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越易反应的活动性越强。 2、金属与酸反应:能反应的比不反应的活动性强,反应快的比反应慢的活动性强。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能反应的则放入的金属活动性强。
二、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Zn+H2SO4=ZnSO4+H2↑
活动6【作业】作业设计
1、家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食醋(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差异。 2、学以致用,请你来当一回鉴定师: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请设计一种方法帮助老百姓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