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知识梳理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知识梳理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1 11: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卷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是( )
A.广西、湖南 B.湖南、湖北 C.江西、湖北 D.广西、江西
2.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推翻军阀反动统治。军阀不包括( )
A.孙传芳 B.吴佩孚 C.蒋介石 D.张作霖
3.在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召开 B.古田会议召开
C.八七会议召开 D.国民党一大召开
4.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朱德 B.叶挺 C.贺龙 D.刘伯承
5.曾经有这样一所学校,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广州创办,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级将领。这所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南洋公学 C.劳动补习学校 D.黄埔军校
6.历史歌曲有时能反映出时代发展的潮流。20世纪前期的一首歌曲中的主题词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它和下列史实最契合的是( )
A.五四运动的口号 B.红军长征时期的战歌
C.1926年北伐战争的目标 D.抗战时期的目标
7.“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唯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出师北伐”的成果是( )
A.创办了黄埔军校 B.基本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C.炸死奉系军阀张作霖 D.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8.1926年12月到1927年1月,全国各地先后有56位将军宣布加入国民革命军,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直接引起上述情况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国民党一大召开
C.北伐胜利进军 D.红军长征胜利
9.1926年7月6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个人民的统一政府。”《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复辟
C.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10.1926年,湖南、湖北适逢百年不遇的灾害,北伐军进军途中所需的粮食不可能就地补给,相当一部分靠外地民众支援。进军沿途交通困难,军需完全依靠民众自发的人力运输。由此可见( )
A.人民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B.国共合作出现裂痕
C.北伐战争进展颇为艰难 D.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知识点2 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时候,国民革命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危机。蒋介石军事实力急剧膨胀,他勾结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了(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广州起义
2.如表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骤变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27年4月 1927年4月后
中共党员人数 5.7万 1万多
A.北伐战争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牺牲
B.武昌起义中大批中共党员被捕
C.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D.国共合作中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
3.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导致了( )
A.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的失败 B.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失败
C.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说道:“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性质)……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这里“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指的是( )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5.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代表的利益阶级是()
A.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C.工人和农民阶级 D.中小资产阶级
6.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事件是(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C.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D.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7.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政府,它利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外衣的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这个政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广东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知识点3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1.1927年,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共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汀泗桥战役 B.广州起义 C.辛亥革命 D.南昌起义
2.1928年4月,朱德、陈毅领导部分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D.解放军
3.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于1927年8月1日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下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长征胜利结束 B.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C.工农红军第四军诞生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邓小平曾评价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其开端于(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5.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它载入中国革命历史光荣史册的依据是( )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中共在这里由幼年走向成熟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此
D.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内容或意义对应正确的有( )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③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④三湾改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1)这是毛泽东在哪一年、什么背景下发表的讲话?
(2)毛泽东选择的“乡下”在哪里?
(3)“到乡下去”的结果如何?这一结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材料二: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这里远离南昌、长沙、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属于湘赣军阀不管之地,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井冈山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有利于开展游击斗争,这里的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够给部队提供充足给养。井冈山地区有共产党的组织,还有共产党员袁文才领导的农民自卫军,群众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当初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原因。
材料三:上井冈山之后,毛泽东还提出:“红军要严格执行‘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和‘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六项注意。”
(3)根据材料三,分析红军能够在井冈山站稳脚跟的原因。
(4)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中国革命拉开了怎样的序幕?
知识点4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在军事上四渡赤水使红军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主动,其意义是(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B.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剿计划
2.“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历程。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3.如表是某同学在整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时制作的读书卡片。该读书卡片反映的是( )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4.“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诗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5.“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巧渡金沙江
C.井冈山会师 D.四渡赤水河
6.血战湘江中,陈树湘自断肠子宁死不屈;翻越雪山时,军需处长宁可冻死也没先穿暖和点;借宿老乡家,红军战士把仅有的被子剪下半条留给老乡。这些感人故事体现了伟大的( )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延安精神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材料一所述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
知识点1
1.B 2.C 3.D 4.B 5.D 6.C 7.B 8.C 9.D 10.A
知识点2
1.A 2.C 3.A 4.D 5.B 6.D 7.D
知识点3
1.D 2.C 3.D 4.D 5.D 6.A
7.(1)1927年;秋收起义严重受挫的情况下。
(2)井冈山。
(3)结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启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敢于创新,不断开拓。
8.(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2)国民党力量薄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屯兵,利于开展游击斗争;物产丰富,能提供军队给养。
(3)纪律严明,得到人民的拥护。(意思相近即可)
(4)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知识点4
1.D 2.C 3.C 4.B 5.A 6.C
7.(1)第五次。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2)被动挨打。
(3)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的短缺;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