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1 11: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候课任务
阅读课本第102—105页,找出以下信息
1.平型关大捷的背景、时间、地点、指挥者、结果及意义
2.《论持久战》的内容、意义
3.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哪些,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4.百团大战的背景、时间、地点、指挥者、结果及意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目标
1.了解平型关大捷的史实及意义,知道《论持久战》的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全面抗战路线。
2.了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认识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整体的认识,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平型关
战略地位: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2、概况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
林彪
时间
地点
敌我双方
结果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部平型关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林彪)
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全歼日军1 000多人
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相关史事:夜袭阳明堡战斗
1.背景
日军侵入山西,频繁轰炸忻口阵地。
2.地点
山西·代县·阳明堡
3.时间
1937年10月19日
4.部队
八路军 第一二九师
阳明堡
忻口
5.战绩
毁伤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
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
阳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飞机一扫光。
材料2: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
——1938年10月《中央周刊》
材料1: 牺牲两字是严酷的我们牺牲白我们并日要牺牲全国同胞一文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压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
——汪精卫《最后关头》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说说当时国内对抗战有哪两种错误观点?
“亡国论”
过于悲观
过于乐观
“速胜论”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论持久战》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为了驳斥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1938年
(4)主要内容: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速胜日本
抗战是持久战
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5)意义: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建立与发展
(1)时间
1937年—1940年
(2)力量
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
(3)指挥中枢
陕甘宁边区·延安
(5)影响
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4)地区分布
华北/华中/华南/东北
1亿多
人口
延安
狼牙山五壮士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大量知识青年喊出“到延安去”的口号,奔赴延安。
(图为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 延安)
军事上
开展游击战争
麻雀战:三五成群,目标小速度快
破袭战:破坏交通线、补给线
地雷战:利用地形灵活地选择埋雷地点
地道战:形成内外联防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破袭战:破坏交通线、补给线
麻雀战:三五成群,目标小速度快
军事上
开展游击战争
地道战:形成内外联防
地雷战:利用地形灵活地选择埋雷地点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动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政治
民主选举
经济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
大生产运动
歌曲《南泥湾》和影像资料
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上下一致、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
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探究:请结合图表和材料,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国民党抗战形势图
中国共产党抗战形势图
思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是何种关系?
延安
重庆
1937.8
淞沪会战
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8.3
台儿庄战役
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1938.6
武汉会战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1941.12
第三次长沙会战
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1937.9
平型关大捷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抗日根据点的建立和发展
1940
百团大战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白求恩(1890年-1939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他看到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 1938年到达中国延安,后率医疗队到前线进行战地救治,因感染败血症病逝。
柯棣华(1910年-1942年),印度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1942年病逝于河北。
国际友人援华抗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关史事
三、百团大战
1、背景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1
囚笼政策
铁路为柱;
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
百团大战示意图
时间
指挥员 部队
地点
主要目标
战果
地位
1940年8月
彭德怀
八路军一百多个团
华北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2、概况
三、百团大战
是中国军队主动性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
战果辉煌,但日军进行了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材料1: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
——日本《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
材料2:此役也给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彭德怀自传》
材料3: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
——《彭德怀自传》
(1)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阅读材料,分析百团大战的意义。
三光政策
侵华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残酷的烧光、杀光和抢光的“三光”政策
(图为被日军残杀的中国百姓)
课堂检测
1、1937年9月26日,八路军旅长陈康在日记中写道:“这是红车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是指( )
A.黄海大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B
2、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牧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
A,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B.克服不了形式主义的侵蚀
C.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