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为人处世
写作技巧
1. 审题准确,立意深刻: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主题和重点。在为人处世类作文中, 通常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的原则、道德准则等方面。因此,在写作前,要深入思考这些方 面,挖掘出深刻的立意。
2. 选取合适的素材:素材是作文的基础,选取合适的素材能够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说服力。在为人处 世类作文中,可以选取一些与人际交往、道德准则等相关的素材, 如身边的实例、名人故事、社会热点等。 同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使用虚假材料。
3. 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作文的结构和逻辑是评判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为人处世类作文中, 可以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观点或主题,然后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观点,强调主 题。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篇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语言表达得体,情感真挚:作文的语言表达也是评判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为人处世类作文中, 要注意使用得体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要表达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 到作者的真诚和热情。
5. 注重思想性和启示性:为人处世类作文不仅要探讨人际交往、道德准则等方面的问题, 还要注重思 想性和启示性。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分析具体事例或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这 些问题,从而得到启示和感悟。
必背范文
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800 字。
①请从“ 嘿、哦、哈、呵、啊、哟、唉……”中选取一个词语,填充在题目空白处“ 来了……”,并以此为 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 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段话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答案】例文:
选择改变
元旦放假的那一天,天空下起了雪。春天让人感觉过去好久好久了,一切都将在冬天的漫长中深深的 埋藏。有人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细细想想从春天到冬天的距离不就是一次季节的改变么。大地 褪去了春天百花争艳的美丽衣裙,换上了一套白色的新装,脾气也变得变幻无常从温和到暴躁。一次脱胎 换骨的改变。
上了高中以后总会迷迷糊糊的问自己:“我改变了什么?”得到的答案总是“什么都没改变”。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乌鸦想要飞到南方去,遇见一只鸽子,鸽子问:“去哪啊”“去南方,这里的人 们都不喜欢我的叫声,我只能到南方去躲躲。”鸽子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 哪儿都不会受人欢迎的。”
对了,是时候改变自己了。
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词莫过于改变,人活在这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的变化,不
断的完善自己。从软弱到坚强,从不负责任到勇于承担,每一个人都应走向另一个自己,用自己的勇气和 决心,去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面对这大千世界,不能只让世界适应我们,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改变。
只有下定决心了要改变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改变。但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那是在时间 的潜移默化中才能完成的,就如世人的看法,文革十年,有多少英雄人物被迫害致死,但经过时间的
洗礼,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些“愤青”也注意到了错误,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是如何感叹,这是一 种改变,可是就算改变了也会是后悔莫及。
人若想真真正正的改变要有勇气与决心。李时珍有勇气去尝遍千百种草药,那是因为他下了决心去写 好《本草纲目》他走遍千山万水问遍当地人民,尝遍千百种草药,有时脚走肿了,舌头被草药麻木了,他 还是坚持了下来,那是他的决心,雷打不动的决心。
只有选择改变才能走向另一个自己,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当你成功的蜕变了之后,你会 发现,你曾经走过的路,你遇到的困难时那么的长,那么的多,但是看到蜕变后的自己,你不会感到后悔,
反而会把这一切当成是长在成功之路上的荆棘,见证你的美丽蜕变。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用决心和毅力证
明,自己其实可以更好。所以去选择改变吧。
【详解】试题分析:(1)写作要求:从“ 嘿、哦、哈、呵、啊、哟、唉……”中选取一个词语,填充在 题目空白处“ 来了……”,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首 先要选择一个感叹词,可以在所给的词语中选择,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感叹词,表达的语气和情感不 同,这要与所选择的事件对应。其次是省略号出使这次作文写作的重点内容,即“来了”什么呢?给考生留 下了选择和写作的空间。
(2)是材料作文,要读懂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立意。材料中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材料中 “改 变……精神”是本次作文的关键句,所以要注意抓到关键词语“改变”来立意,还要重点论述的是“精神”上的“改 变”。构思可以是先指出 “改变什么”,然后分析论证“为什么改编”,最后发表对“如何改变” 的看法。行文可 用层进式。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
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 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
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 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 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 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 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 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 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 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 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 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 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
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
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 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此题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改变”进行立意。
2.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成语中有“以邻为壑 ”,俗语中有“远亲不如近邻 ”等说法。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任何国 家等都有与之接近、靠近或者紧密联系的“邻 ”。“邻里关系 ”本质上是不可回避的社会关系,如何认识、 处理是需要每个人好好思考的。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例文:
邻里之间
一边代表着科技的先进,一边是发展的落后。但在这门的背后,真的还是城市的发展更值得推崇吗? 乡下,街坊。孩子在街道嬉闹, 穿过一家又一家门前,朝门里探头,自然地喊一句“叔权好”“奶奶好”,
路上的妇女恰好瞧见这孩子,便告诉说:“你妈刚找你吃饭呢!”孩子“ 嗒嗒”往回跑,街边三五成群坐着聊
天的爷节奶奶们笑着说:“下次来我家吃饭呀”。
城市,公寓楼间。她低头盯着楼梯缓缓地走,他提着公文包匆匆擦肩而过。她在听音乐,他在赶路, 她住在他隔壁三年有余了,可他们似乎从来不曾见过面一般,脸上都写着“我与你毫不相干”。
冰冷的铁门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锁,屋里的人隔着一道坚实的屏障,做着两个也是。疏松的木门敞开着, 门内笑声盈盈,随时欢迎大家来串门做客,同样是两扇门,一面墙,门的距离同样不过三尺,我不免质疑, 城市和乡下邻里的距离真的都不过三尺吗?
用爱的方式拒绝冷漠,让温暖的种子撒满人间。用热情的方式拒绝冷漠,友好互助的美德才得以传播。 冷漠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不断地使我们的心倍受摧残。让我们寻找那个真正的自我,拒绝冷漠,用温暖 他人的方式杜绝冷漠。邻里之间,需要用爱的方式相互关心与帮助。冷漠并不是缺乏爱,爱在每个人的心 灵深处,但因为过久地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冷漠才会掩盖信我们心中的爱。我们应该寻找回那一份藏 于心底的爱,只有这样,冷漠才会得以消失。
曾几何时,城市也曾名为乡村,科技没有如今发达,门也设有现在的那般重重设防。楼间的人又有几
家不相熟沉!随着科技发展,木门升级了,他人们的关系也一层层疏远了,更甚者,居然通过搜寻揣摩邻 居丢弃的垃圾来猜想自己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对比之下,如今城乡差异极大的邻里关系显得荒唐可笑, 又不免生几丝悲凉发出一声叹息。
城市中的人们邻里关系的陌生与疏远让人联想至社会,连距离最近的人都不愿相识,那么当路人有人 陷入困境,真的会有人热切吗出于相救吗?想来可悲,又可怕。
面时这样的邻里关系,我们究竟该如何做?也何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城乡的发展究竟孰好孰坏?这 些问题,或许不能指望科学家们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而应该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反思,解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 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 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 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中有两个成语“以邻为壑”和“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
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 因而,如何处理好于邻居的关系至关重要。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单位与单位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 间。
参考立意:
1.如何处理邻里关系;
2.包容,互助,是处理邻里关系的法宝;
3.处理好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素材:
1.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独有一件事仿佛发生在昨天,让我记忆犹新, 深印在了脑海里。
2.那一件事发生在一个下雪的晚上。放了学,一心只想回家,就连开门的钥匙都落在了学校里。当我
到了家,一摸两个口袋,都空空如也,这才发现钥匙不见了。进不了屋是小事,主要是爸爸妈妈要到七点
才能下班,要在这样的鬼天气里等一个小时可真糟糕。唉!没别的办法了,只有等待,我沮丧极了,心里 满是无奈。不一会儿,我的脸和手就冻得通红。
3.就在这时,我听见咚咚”地上楼声,我欣喜若狂,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蹦来蹦去。啊! 上楼的居 然不是妈妈,是对门阿姨。“现在都七点了,妈妈怎么还没回来?真让人着急。”我小声嘀咕着。阿姨瞅见 了瑟瑟发抖的我,关心的问:“现在都七点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我无可奈何地说:“我钥匙丢了。”说 着做出一副无助的样子。突然,“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响声,原来是手机响了,我看了一下来电显示,是 妈妈!太好了,一定是妈妈回来了,我按下接听键,可妈妈的话却令我大失所望:“儿子,我和你爸今天要 加班到九点,你吃点方便面吧。 ”“妈,你开什么国际玩笑, 是假的吧。”“ 唉,真的,不给你说了。 ”说完, 我如同木头一样愣住了。旁边的阿姨似乎听见了,二话不说,一把把我拉进她家。
4.好暖和呀,不一会,我的手和脸又恢复红润了,我立刻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和她家的小弟弟闹成一 片。却没想到,乐极生悲。我一不小心碰到了茶几,茶几上一个精致的花瓶瞬间落地,眨眼间支离破碎。
我愣住了,一时手足无措,呆呆的站在那里,泪水涌上了眼眶。阿姨闻声走了出来,她看了满地的碎片,
又望了望惊慌委屈的我,笑着说:“孩子,没关系的,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碰着你了没有?让阿姨看看。”“ 阿 姨,我没事。我不小心碰碎了花瓶,回来让妈妈给你买一个吧!”“傻孩子,买什么买?不值钱的。你没受 伤就好!”阿姨边和颜悦色地说着,便拿起扫帚打扫。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的眼圈红了。吃饭时,阿姨不 停地往我碗中夹菜,我也饿了,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却没留意阿姨在吃剩饭菜。
5.是啊!人间处处有真情,处处充满爱心,温暖就在一瞬间,感动就在一刹那。如果一个人每天奉献 出一份爱,那么人间就充满爱,充满真情。
行文结构:
首先分析材料,确定立意,给文章拟写标题,如“邻里之间”。文章开头从材料出发,提出问题,如何 处理邻里关系。正文部分,分析邻里关系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论证部分可以采取 层进式或对照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 文,强化观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 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 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 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 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 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 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3.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善良的举动。
【答案】例文:
“共情”造就美好社会
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善良的举动。却让鱼儿枯竭至死。我们以为把我们的好意一味强加给别人, 别人就应该感恩戴德,却从没问过对方需不需要。很多时候,我们只有自以为是的“ 同情”,却没有真正深 入对方内心的“共情”。
自古以来,同情心便被视为人们所必需的美德,在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 象征着同情的“恻 隐之心”被视为四端之一,是人生来带有的品质。在外国的哲学中, 同情出于利己的本能,即一个人爱自己 的生命,那么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若是我在乎,珍惜他人的生命,便能够带来他人也在乎自己的生命的“利 益” ,因此产生了同情。而在当今社会中, 随着信息的高度交互,我们会经常与他人的不幸相遇。但当我们 看见山区的孩子悲伤哭泣,我们会同情他们生活贫困,但他们也许只是悲伤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当我们 看见病床上老人泪眼模糊,我们会同情他们饱受衰老病痛的折磨,但他们也许只是悲伤无法亲眼见证孙辈
的成长。对他们的同情,有时并不基于我们对他们正确的理解。由此,我们给出的帮助和建议,其实并不
切合对方所想、对方所需。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帮助,轻则无益,重则反而有害。
对于个体而言,正如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上也不存在观念、想法完全相 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年龄阅历的差异而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这种带有 强烈主观性的“理解”好似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两者隔开,因而要真正做到“共情”,其实挺不容易。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与一个人相处一段时间,或注意沟通、了解对方想法, 或时常注意换位思考,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但至少会彼此了解、理解。因为人性本身是相似的,都向往真善美,也能明 得失,只是个人取舍不同。知音虽难觅,仍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 的一段佳话,可见人与人间可相通共 情的能力是亘古长存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但当海水褪去,孤岛相连在同一块大陆上,任何一块的缺失都会导致 整体的损失。”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么正是共情在孤岛间筑起桥梁。孤岛即个体, 个体间如同孤 岛间毫无相连处,有其独特性,但整体而言,它们都是和谐于一整块大陆之上的。不止于情感上的理解与
否,艺术家之间也许因派别、画风不同而自成一家,但真正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不受限于语言、受教育
程度、懂行与否,“穿上他人的鞋,陪他走上一段路”即意味着脱去傲慢,带着谦虚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 学习并接纳他人的思想主张。
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诚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不同的个体却构成了一个和谐 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只有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人,也真正被他人理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这句话出自诗人泰戈尔的小诗。诗句的哲理是:凡事要站在别人的观点上想一想,不能只是自己凭空 想象。就比如材料中,鸟儿飞在空中,它很快乐,它也想要鱼儿同样快乐,于是,它便把鱼儿举在空中。 在它看来,这是对的,可它没站在鱼儿的观点上想想,鱼儿本就离不开水,它不愿意在空中。可就是因为 鸟儿的凭空想象和一意孤行,反而害了鱼。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换位思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写作时,可以想想自己的成长经验中,是否有你自己认为对别人好,而别人却觉得他不需要或不接受
的行为,最终,因为你的不理解和坚持,给双方都造成了不愉快的经历;或反向思考,是否有因为自己能“共 情”,而产生积极效果的成功经验。由此, 得出结论: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凭空想象而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 人身上,而要从别人的处境中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做出真正有益于对方的建议或行为。对此论点,可更 进一步引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相关事例,作为自己的论据。
立意:
1.多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
2.“共情”,是人最重要的社交能力。
3.勿只以我观物,只以己度人。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如何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助益我们的精神健康成长丰盈、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繁荣发展、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现实,就需要我们运用足够的智慧去辨别筛选。以
下是从《论语》中选出的章句,请任选一两句并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你对它的感触
与思考。
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②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③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⑤子曰:回(孔子弟子)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同“悦”)。
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同“逊”),远之则怨。
⑦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⑧叶公语孔子曰:“吾党(家乡)有直躬者(率直的人),其父攘(偷窃)羊,而子证(告发)之。”孔 子曰“吾党之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隐瞒),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情与法的碰撞
亲情,法律,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名词却因妻子的病危在海因茨心中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一边是铁 面 无私的法律,一边是奄奄一息的妻子;一边是冰冷的规则,一边是鲜活的生命——孰轻孰重,一眼便知。
海因茨的悲剧也是我们社会的悲剧,我们很难想象,在海因茨被捕入狱后,他虚弱病重的妻子该如何 生 存下去?一扇铁窗,关上的不仅仅是外面的世界,可能还是一位年轻女子生命的最后希望乃至生命。当 我 们的法律造就这样的悲剧时,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反省一下我们的社会?反省一下造成这种悲 剧 的一切?
在社会法中,法不容情,似乎是一个不容改变的亘古的命题。法律, 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保证多数 人 利益的运行机制,容不得一丝的纵容默许,海因茨固然情有可原,可终是犯下大错,有所处罚似乎无可 厚 非,警察局的本质就是暴力机关,具有惩处一切犯罪行为的职能,这种处罚在那本冰冷的律条中写得清 清 楚楚不容辩驳。然而, 我们毕竟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毕竟,人性不能只靠无情的规则强加束缚, 我
们的生活不能只靠冰冷的法律条款来运行,否则,只会让人情在挤压下变得扭曲,只会让我们的社会成 了
雨果笔下那个让冉 阿让因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 而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 19 年的苦役的悲惨世界!
当法律存在弊端与缺陷时,就需要靠心来维护。在如今自救能力不足,他救条件又不现实的情况下, 很 难说不会再出现一个为救妻而偷药的海因茨,不会再出现一个因沉重医药费而私刻公章的廖丹。而这些 情 况,是社会机制存在缺陷而运转不灵造成的必然后果,那些生命的弱者,他们因生活所迫而无可奈何的 孤 注一投,不是仅靠严苛的法律就能解决的。诗人辛波斯卡曾经说过: “人的本性是出生的附属品,也是易 丢 失的贵重品。 ”很显然,我们目前的法律只能保证你物质所谓的贵重品,而对善良这个如今已经稀有的贵 重 物品,却无计可施。由此可见,法律并不是万能的 ,在法律这道主菜旁边,似乎必须有“情”这道副菜 来 调和。
是时候来面对这种威胁社会情非得已的“不法”了,法律的执行确实不能掺杂一丝个人的感情,但法 律 的缺陷却需要情来维护。情与法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反义词, 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品,只有这样,才能让 更 多的海因茨不会陷入情与法的纠结之中,才能让我们的身边少一些让人叹息的悲剧。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由《论语》中的句子组成,第一句的意思
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指不过问别人的事情”,此句应该辩证的看待,正面的 立意可以写不要过分干涉他人,或越权行事;第二句的意思是“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责或能力范畴,不 把精力浪费在自己其实并不了解、也无法施加影响的事情上”,可以立意为找准自己的目标;第三句的意思 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一种应该反对 的观点,应该从反面立意,如应有知情权;第四句的意思是“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 容易听指挥” ,此句可以立意为学习的目的和效果;第五句的意思是“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 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可以立意为对“顺从” 的看法;第六句的意思是“ 唯独女子与小人难养(相处)啊,与他们 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你”,这是应该反对的观点;第七句的意思是“ 明知道不可行, 偏要去做”,此题可从两个方面考虑,谈勇气或没有自知之明;第八句的意思是“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 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 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此句可以谈论“请”和“理” 的关系。可以从
中选取句子,提出中心观点,如①②组合可以谈论正确的对待对他人的“帮助”; ④⑥组合可以立意为生
活中如何与“君子”和“小人”相处; ③⑧组合,可以谈论“情”和“法” 的关系,如何执法; ⑤⑦组合可以谈 论“创出” 中的勇气。总之,要用一个观点涵盖所选的句子的内容,行文中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层次清新, 同时要引用所选的句子,注意“结合实际”,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点睛:这是一道仿照全国 2 卷,由名句组合而成的材料作文,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 要求的关键是在八个句子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句子 的含义,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并在写作时引用。注意结合实 际,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金黄,稻谷已经成熟了。细心的你会发现这样一个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凡是颗粒饱满的谷粒,总会垂下沉甸甸的头,而那些颗粒并不饱满的稻穗却高 傲地仰着头。
材料二: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门高 1.5 米,宽 40
厘米。一个成年人进去,不仅要侧身,而且还得弯腰,否则就是碰了壁也无法入内。所有新来的学生,都 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低头的智慧
自然造化总是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智慧。在丰收的田野里,所有令农人喜悦的禾苗都低下了头,收获愈 是丰饶,禾苗愈是弯腰低头,仿佛在谦卑地酬答大自然这位知己。低头,岂非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美好的智 慧?
在大多数人看来,低头意味着顺从,意味着屈服,何来智慧一说?古时温润如玉,清雅如水的君子也 许能给我们答案。君子梦想天下大同,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心怀天下,厚德载物。小人却只注重眼前的利
益,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君子在面对小人时,不理会小人们嚣张的气焰,而是选择低头践行自己的道
义。低头,是对梦想的专注,更是一种避其锋芒,韬光养晦的智慧。
君子求仁,而小人求利。君子在追求仁的道路上,谦卑地吸收各方的精华,有的来自古今圣贤,有的 来自自然灵秀,更多的是来自黎民苍生。学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君子对世间的一切心怀敬畏。小人追求名 利,其道路也不甚平坦,他们一路掠夺和破坏。和君子低头勤学的模样不同,他们高昂着头颅,认为自己 是世界的掌控者。事实上, 自然造化记录了他们的罪恶行径,终有一天,将以十倍之严厉还诸彼身。低头, 是一种对自我和自然的尊敬,更是一种深谙自然规律并诚心遵循的智慧。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令我们铭记的,不是跋扈的小人,而是选择低头躬行却做出了伟大事业的君子们。 “圣人”孔子、“亚圣”孟子躬行仁道,他们低头,是因为背负苍生;道家巨擘老子、庄子追求道法自然,他 们低头,是因为敬畏自然。那些低着头却令我们仰望的精神导师们,在今时今日的精神家园里仍是当之无 愧的思想先驱者。选择同时亦是一种放弃。君子选择追求精神世界里的不朽之身,放弃了物质世界里的荣 华富贵。正如大自然是禾苗的知己,他明白为苗谦卑的心,以智慧使其成熟,使其生命变得愈发饱满;命
运亦是君子的知己,他明白君子为何要隐于俗世,选择低头躬行便以智慧使其不朽,使其生命的重量重于
泰山。低头,不是简单的隐藏,而是一种隐于热爱背后,使其生命品质更为彰显的智慧。
自然造化借立在大地上的禾苗来告诉我们,只有学会了低头的人方能收获。但不管我们从自然中学得 了多少,在面对变幻莫测、包容万物的自然时,还是应该自责地深深地低下我们的头,因为我们生长在自 然中,无以回报,却时常扮演贪得无厌的索取者。
低头吧,像智慧的禾苗一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的内容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越成熟饱满的稻穗越低头,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提取 关键词——饱满、垂下沉甸甸的头;不饱满,高傲地仰着头。这一对比,可以引申出越有才华的人往往越 谦虚的道理。材料二则是孟买佛学院新生入校时的“规则” ——从正门旁的“小门”侧身弯腰进入。学院之所以
要如此做,就是要教学生懂得谦卑、懂得低头,低调做人。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两则材料的相似之处,那
就是——低头、弯腰。这里的低头、弯腰,既可以理解为从低做起、严谨专注的实干精神,也可以理解为 低调为人的谦逊品格、不骄不躁的恒心和丰富自我的初心……由此可以确定基本立意方向:低头做事,谦虚 做人。
写作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分三个层次阐述“低头” 的内涵——实干、谦逊、专注等。并分别以相 应的事例或道理来论证,也可以采取引用论证,毕竟先人关于“低头”或“谦虚” 的经典名言还是很多的。建 议考生在结尾部分思考,当前时代、青少年为何更要懂得这个道理,从而引导青年思考如何做人、做事, 如何面对外界的纷乱而心有准则,走好人生之路。
立意:
1.精彩人生,低调成就。
2.谦逊+实干=精彩人生。
3.在“积土成山” 中低头做事,在“不耻下问” 中谦逊为人。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批大学生到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参观。部长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 个问:“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给林晖倒水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部长来了,和大 家打招呼,只有林晖鼓了几下掌。部长讲了一番话后发纪念手册,同学们都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 手递过来的手册,只有林晖双手接过,并恭敬地说了声:“谢谢您!”
两个月后,部委实验室录用了成绩并不突出的林晖,有些同学颇不满,导师却说:“其实你们的机会完 全一样,你们的成绩比他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做英雄,先养品德
世界上最令人敬仰的,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早已随岁月之流远
去而又永恒在历史星空闪烁的前人康德如是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江水奔流,带走几多冬夏春秋;大江东去,带不去的是那些伟人, 光照千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司马迁忍受着“最下极矣” 的腐刑,毅然、决然地选择“苟生”。 那时的他,需要何等的修养、怎样的气度,方能完成那一本沉重的大书 ——《史记》呢?然而,他的修养 战胜了嘲讽、鄙视, 战胜了他人亦超越了自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终于完成。因此, “忍 耐”这样一种修养便在后人心中多了几分沉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到此语,什么人的心灵能不震撼,什么样的人士能不肃然起 敬?几经利诱、几经威吓几经折磨,住进阴湿地牢的文天祥,在“忠”与“奸” 的面前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 因此“忠诚”这样一种简单而又艰难的修养,在后人的心中多了几分重量。
“忍耐” 、“忠诚” 、“坚强”而又“不屈”,只有高尚的人才拥有这样的品质。谁又能说这些品质不是源于内 心极高的修养?
“英雄,不是因为武力而称雄的人,而是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罗曼·罗兰的这个定义,我由衷地赞赏。
喜欢诸葛亮,不仅是因他的神机妙算,而且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 的品德修养。我想, 他之所以会观天象,会用风势,会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多半是来自他极高的修养 吧!
我们现在极倡素质教育,而社会上有些人缺乏的正是一种修养的基本素质。古之成大事者,无一不是 德才兼备之人,而古往今来,谁又能以小肚鸡肠、犯奸作乱之心去成就一番人人赞誉的事业呢?
你是否和我一样,在为做一个真心英雄而奋斗着,那么让我们一起去修身养性吧!
先有修养,后成大业,再做英雄!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故事性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内容是“林晖”被录取,二其它成绩好的 同学被淘汰,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录取的原因是“谢谢您!”等礼貌用语和“双手接过”等行为,由此可以立意为: 成绩不是唯一的要素;生活中要学的很多;加强行为习惯的修养等。行文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 绕论点进行深刻的论述,论述时可结合传统文化修养进行,让文章有深度。
点睛:故事类作文是材料作文常见的类型,故事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会成为立意的重点,这也
就符合了材料作文立意的开放性的特征,但众多的立意并不是都是最切合题意,这就有高下之分。那如何 找到最佳的立意呢,很简单,就是分析故事的主旨,故事的主旨就是最佳立意。此题注意围绕“文明、礼仪 修养” 的角度立意行文即可。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木心,在狱中用白纸画钢琴琴键,弹无声肖邦;在污水泛滥的防空洞内用检查材料的纸写诗;旅美多 年却依然用最纯正深刻的国民作家文风写作。
杨绛,她是“最才的女 ”,写剧本,翻译《堂吉诃德》,写《干校六记》,样样出彩;她也是“最贤 的妻 ”,她对钱锺书说:“墨水洒了,我来洗。衣服破了,我来补。只要是你做不了的事情,我都可以学 习去做好。 ”
……
在当下的年轻人看来,这些民国的知识分子的举动不时髦,甚至还不那么入流,“但他们身上终究有
着别样的魅力 ”。
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放下时髦,拥抱魅力
当今时代,有些人追求时髦、追求貌美, 但我认为,一味的去追求外在的美,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作为当代的青年,不应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应多读诗书去丰富自己,让自己的精神变得丰盈立体,从而 拥有独特魅力。
当然,人无完人,但每个人身上总会散发出各种令人欣赏、令人学习的独特魅力。比如,木心在狱中 用白纸画钢琴琴键,弹无声肖邦;杨绛一直坚持对文学的爱,并表示为了丈夫钱锺书可以去改变。也许他 们的举动在我们这些当代青年看来并不时髦,甚至说是完全不能理解,但仔细品读,在这些举动的背后,
却有着坚守本心,爱我所爱的人格魅力。
表面的东西永远都只是浮于表面,而内心那种思想、精神才是最为重要的。时不时髦,入不入流,其 实并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点,其背后所展露出来的精神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表面上看上去有多不 能理解,内在就有多迷人。“铁杵磨成针”,这是广为人知的故事。在我们看来,把“铁杵”磨成针也太难了 吧?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把此事放在当今社会,我想会很少有人这样做吧!有人会觉得不可 以完成,有人会觉得浪费时间,但在这背后展现出的是贵在坚持的品质,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精神魅力。
在当代社会,像木心、杨绛这样的人有很多,在大众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是那么的不时髦, 不入流,这些人显然没有从两位民国才子的内在精神方面去细细品读。人格魅力当然不展现在对物质的拥 有上,而是流淌在骨子里的那种对初心的坚守。一如袁隆平院士对土地的坚守,对杂交水稻研究的钟爱; 一如张桂梅校长对三尺讲台的坚守,对华坪女子中学孩子们的关爱。
有人会说,我穿得时髦,我思想入流,不就跟上了时代了吗?民国知识分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把初心 作为明灯,去照亮你前行的路。热爱,可抵漫长岁月。是啊,每个个体都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修为,让自
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当代青年,理应以时代楷模为榜样,见贤思齐,在大时代背景下去创造财富,去完成一个个突破 与超越,魅力自然会散发开来。
愿诸君正确看待“ 时髦”和“入流”,做勇敢的追梦人,提升自我,拥有独特的魅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前两段,引用了木心和杨绛的事例,展示了他们虽然在外表、处世等世俗意义上不时髦甚至不入 流,却能让人感受到别样魅力的举动。审读材料的重心,其实就是要从他们身上读出“魅力”到底何在。木 心画钢琴键、弹无声钢琴和用检查材料纸写诗,展现的是对文学艺术的真挚热爱(即使处境艰难还要经受 艺术熏陶,写自己的文学作品)和不被磨难消磨意志的精神(身处牢笼却不颓废不放弃,依然热爱文学艺 术、热爱生活)。杨绛不仅在翻译、写作等文学领域“样样出彩”,在生活和感情中也不落人后。我们能从
她身上感受到的魅力,有她对钱锺书先生无比包容的爱,也有“我都可以学习去做好” 的努力学习、不服输
的精神。
写作时,可以围绕“魅力”展开,从上述两位大家的魅力展开,阐述古今先贤们处艰难之中仍追求前进 的毅力、处艰难之中仍热爱心中所爱的执着等等各种丰厚精神财富让自己感受到的魅力。同时,也可以选 用当下部分人对于“ 时髦”和“魅力”不当理解和表现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思考何为真正的“魅力”。
立意:
1.品前人之魅力,立新人之标杆。
2.真正的魅力在心不在妆。
3.热爱就是一种魅力。
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碰撞 ”,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 ……
【答案】例文:
千层底和新布鞋
在家中的鞋柜里,一双双时尚的鞋子被仔仔细细地排列着。唯有一双黑色布鞋的画风与其他的几双鞋 不大一样。
那是一双名副其实的“老”布鞋了。黑色的料子也经洗得泛白,周围还有些磨损。就是这样一双老旧的 布鞋,却是爸爸的宝贝。一连穿了两年。每天一到家,爸爸便立刻脱下脚上擦得锃亮的皮鞋,迫不及待地 换上老布鞋。
我和妈妈时常看不过去,一起劝着爸爸扔了这双鞋换双新的。可这时爸爸总是摇摇头说: “不能换,这 鞋穿着跟脚,舒服。”我心下有些不服,布鞋是舒服,但是难道现在的新鞋子还比不上一个老古董么?
于是我打开了网页,一按下搜索,便跳出了各种各样的布鞋,这些布鞋左看右看都比那老古董新颖时 尚的多。我赶忙叫来爸爸。可爸爸看了一眼,说:“这也叫布鞋?都是流水线加工出来。”然后踩着他的老 布鞋不屑地走开了。得! 你不买我买。正好缺双鞋。于是左挑右选, 我选中一双带着一串字母花纹的布鞋, 这双号称完美契合人体学的鞋子让我十分满意,二话不说,便买了回来。
新鞋子到了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脚,看着脚上的鞋,再看看那双老古董,我心中不禁暗暗笑道:
“也就爸爸这个老古董喜欢那双宝贝。”
新鞋子穿了半天,脚后跟便开始抗议,脱下一看,脚后跟一块皮已然被蹭破了。我忍着痛暗暗安慰自 己:“不磨脚的都不能算是新鞋了,过几天就好。”几天后,脚后跟是不疼了,可这鞋也宣布报废了。就是 在大雨里走了几天,可这鞋不但变了型,连胶都开了。我有些哑然。而此时,鞋柜里爸爸的老布鞋还是那 幅样子,没有什么变化。
于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审视这双毫不起眼的鞋子。我惊讶地发现,鞋底是用布一层层糊起来的, 然后再用针一针一针地钉起来的。而鞋面是一针一线地缝到鞋底上去的。看着密密麻麻的针眼,平时连扣 子都不钉的我不禁惊叹这双鞋子的工作量之大!爸爸凑过来:“怎么样?见识了吧?
原来这鞋是奶奶亲手做的,叫“千层底”。这是以前农村里最常见的鞋子,可时过境迁,一双双崭新时 尚的鞋取代了那双双手工的老布鞋。如今在农村里,这也算是古董了。
我有些愕然,或许在时尚文化和传统手艺的碰撞中,老布鞋输得毫无悬念。可是,在我的新布鞋和爸
爸的老古董之间的碰撞中,“千层底”却赢了一筹。它之所能赢, 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层层一针针的工匠精神,
更是因为从古至今“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的爱与牵挂。这份牵挂,流水线是怎么也取代不了的。手艺 虽会过时,爱却不会。在岁月流逝中, 这一层层、一针针的爱意,被岁月一步步才得越来越紧、越来越密。
那老布鞋现在就像一个年老的长者,默默承载着那一份快消失的文化传统,和那一份永不会过时的牵 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审读材料的重点,在于理解“碰撞” 的丰富含意。“碰撞”,不仅仅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物体碰撞,还可 以指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冲突、人生中遭遇骤变(理想和现实的“碰撞” 、不成熟的个体性情遭遇严峻 的考验)、国家之间的战争,网络上人与人之间骂战诋毁……故而,碰撞,并非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非生 即死的较量,更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
的一体化繁荣。碰撞是个过程,它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一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
己,也在不失自我。
当然,碰撞,也可以是自我内心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 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潮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 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诸如吴冠中、川端康成、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朱自清、 陈寅恪……总体看来,碰撞的初衷有善意也有恶意,有故意也有无意;碰撞的过程有势均力敌也有力量悬殊, 有人与他人外物也有与自己内心;碰撞的结果有两全其美也有两败俱伤,有四分五裂也有两相融合。所以 我们才说,碰撞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看到他人的恶意或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能会因为让我们看到更 丰富的世界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试题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所以写作的重点就在于讲清楚、讲具体碰撞是怎样发生的、碰撞带来的结 果,或给自己的思考是怎样的。比如,可从小处着笔,记叙自己和同学因为一道题的解法不同而产生的激 烈论辩(思想和语言上的“碰撞” ),并最终发现我们各自的解法其实都有不足之处,这次“碰撞”让我们学
会了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或者, 也可从情感的角度写“碰撞”,写自己与亲人、或同学产生了怎样的矛盾(不
好的“碰撞” ),我们又是经过怎样的沟通(语言的“碰撞” ),最终消除了隔阂,获得了更深厚的感情(情 感的“碰撞”与“融合”)。
立意:
1.有了碰撞,让情感更浓郁。
2.碰撞,有时也令人感到痛。
3.这个世界,需要辩证地看待碰撞。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走过人教版《语文 必修 1》, 我们认识了勤劳、善良、疼爱自己乳儿的大堰河, 忠心爱国、擅长外交
辞令的烛之武,忠肝义胆、英勇无畏的荆轲,头脑简单、刚愎自用、有妇人之仁的西楚霸王项羽,圆滑机 警、胸有城府的刘邦,神采奕奕、幽默睿智的梁任公……这些形象个性鲜明,装扮了美丽的语文园地。在 我们的生活中,像这种充满个性、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肯定也有不少。
请同学们以文学作品中或者自己身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要求写出人
物个性特征,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 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 5 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 5 个人 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 被杀外,还搭上秦舞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 为这 5 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 4 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 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
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 因为荆轲比其他 4 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
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 4 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被谋刺的 4 个人 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 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 图穷匕见” 的第 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 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 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 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 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 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
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 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 13 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一进 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 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详解】试题分析:写作要求:以文学作品中或者自己身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为描写对象,写 一篇文章。审题:根据要求可知本次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动笔之前应该准备的步骤, 包括素材的准备、中心的确定、人物和事件的确定。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有审题、拟题、选材、结构四个 步骤。本次作文所写的人物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大堰河、烛之武、荆轲、项羽、刘 邦、梁任公……,选择其中一位或几位写,结合人物的事件,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但是重在刻画人物鲜 明而独特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这样更接地气,更能反映现实生活
中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可以是农民、教师、摊贩、警察、医生、清洁工人、送奶工……总之,要选择触动
心灵的人物为写作对象。这样就更能够激发自己内心深处各种感情进而产生理性认识一一受到教育启发, 有领悟。从触动作者的心灵到触动读者的心灵, 要通过感情这座桥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处处离不开情, 亲情、友情、爱情等种种都是能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善于把情渲染出来,达到触动心 灵的目的。注意: ( 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 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 3)开头、中间、 结尾要扣题。(4)要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尤其要有细节描写。( 5 )要有真情实感。本 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记叙文写作技法点拨:选材方面,要选择触动自己心灵的人物或事情。触动心灵就是指引发 内心深处很多感想,激发内心深处各种感情进而产生理性认识一一受到教育启发, 有领悟。从触动作者的 心灵到触动读者的心灵,要通过感情这座桥梁。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离不开情,亲情、友情、爱 情等种种的感情都是能激起写作灵感澜的石子,在作文时要善于把感情渲染出来,达到触动心灵的目的。 如何发掘感动点呢? 1、培养一颗敏感的心。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
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因为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要做到让心灵敏感,
要敏感就要多情,只有多情的人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人和事。2、反复思考, 善于深 入挖掘我们观察事情都有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 考、推敲中, 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只有不断挖掘,才能提炼出触动心灵的 情感、道理、主题。如何表现感动点: 1、从“小”处着眼,从“新”处落笔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 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发现其中“新” 的角度、“新” 的点等,写出来就是一 篇好文章。 2、精描“细节”,多手法并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 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它往往用极精 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细节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 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一篇文章, 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 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议论、抒情,对比、衬托,人称变化,精确用词,句式变化,修辞格等的综合 运用会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