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开放与包容
写作技巧
1. 审题准确:首先,要准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含义。对于开放与包容的主题, 需要明确这两个词的内 涵和外延,理解它们在社会、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同时,还需要注意题目中可能存在的限 制条件,确保作文内容符合题目要求。
2. 立意新颖:在审题的基础上,要确立新颖、独特的立意。对于开放与包容的主题, 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切入,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态调整等。 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使作文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
3. 论据充分:在论述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可以来自现实生活、 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科学研究等方面。通过引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 度。
4. 论证严密: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逻辑严密,避免出现漏洞和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演绎, 使各个论点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论证体系。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和长句, 用简 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等 方式,使作文更加吸引人。
6. 结构清晰:在作文结构上,要注意合理安排段落和层次,使作文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可以通过设 置小标题、使用过渡句等方式,使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更加清晰。
必背范文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昔者,晏子用烹饪为例来说明何谓“和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 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也就是说,“和 ”就像烹饪一样,融合各种调味,用 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之恰到好处。“和 ”是在多样与差异中经过调节达到适中的平衡。
材料二: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表演设计出三个神韵独具的“和 ”字,体现出中国“和
为贵 ”的人文理念。
材料三: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题曲《雪花》告诉人们,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然而 不同的雪花却能在漫天飞舞中共同构成美丽的冬日图景。
中国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晏子用饮食告诉我们,“和”是在多样与差异中经过调节达到适中的平衡;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和”文化;2022 年冬奥会, 向世界呈献出一场和而不同的文化盛宴。在世界 舞台上,我们用“和”作纽带,谋求与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文明新路。
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建人类和谐共生的栖息地。
中国历来崇尚和谐, 这是华夏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从孔融让梨的礼赞到六尺巷的美谈, 从将相和的 谦和兴邦到楚河汉界的相安无事,从孔子泛爱众的精神美德到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和”文 化源远流长。《周易》有言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古人认为和气能带来吉祥,乖张则会导致祸殃。 对人和颜悦色,一团和气,就能化解矛盾。若是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则会让人敬而远之。今人认为, “和 为贵”,须以人心和善为前提。和,亦不应是一味迎合退让,更要保持-份人格的独立和遗世的清醒,才能 在和而不同中和谐共处、行稳致远。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绘出世界多彩而和谐的美丽画卷。
今天,我们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碰撞的局面。无论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 应当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有不同才能的人,可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翻开历史的长卷,拂去岁月 的尘埃,我们发现,无论是先秦的百家争鸣,还是从外邦传经入国的佛教;无论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还是周恩来总理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立场。我们追求的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融合,而是在
不断磨合中,通过交流、对话、包容建立共识,达到内外统一的和谐。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乃是福泽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
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一直是刀光剑影与和平交流的横向互动。穆斯林的“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至今 给人们留下无尽的心理阴影;日本军国主义野蛮打造的“大东亚共荣圈”,带给我们的伤痛亦未完全褪去; 旷日持久的美苏冷战,又将世界撕裂为对峙的两级。在文化排异、种族歧视的滤镜下,文化专制与强权政 治只会让孤芳自赏的民族走向傲慢与偏见、无知与疯狂。回溯纵横捭阖的历史,我们尝够了血腥的热战、 冰封的冷战。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 中国方略,那就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车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全球化的大潮已不可逆流。躬身入世的我们, 唯有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以博大的胸怀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才能告别偏执的“ 民族精神”,走出狭隘的“爱国情怀”;才能免陷极端的“宗 教信仰”,盘活僵化的“意识形态”;才能拨停强强争霸的战争,实现协和万邦的大同理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指向了“和”。材料一是饮食之“和”,调和各种味道,使之恰到好处,“和”是在多样与差异 中经过调节达到适中的平衡。材料二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三个神韵独具的“和”字彰显中国“和 为贵”的人文理念。材料三是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雪花》主题曲告诉世界,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 性,又能够融入世界,共同构成美丽风景,也就是“和而不同”。三则材料从历史到现实,体现了 “和”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悠久。
综合材料来看,晏子的“和” 的适中平衡、北京奥运会展示的中国“和为贵” 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和而不同” 的思想,传递出中国倡导融合共生、和谐共存、和平共荣的外交理念。一方面,我们坚信世界各国可以通 过“和”达到平衡,我们在“和为贵” 、人心向善的价值导向上呼吁各国树立博大胸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借助涵化融合的方法来达到天下大同,用“和而不同”的包容理解来消弭矛盾、 化解冲突,以期达到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目的。
考生写作时,应先阐述“和”是能够调和达到适中平衡的;然后分析如何通过“和”而达到平衡,需要世
界各国保持本国特色,同时又能够以包容、欣赏的心态对待其他国家的文明文化,取长补短,从而消除歧 视和误解;最后论述中国“和”文化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是处理世界问题的原 则。
立意:
1. 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2.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3. 调和万物,以致和合。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 多年前,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道, 与沿 线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两千余年来,漫漫丝路驼铃阵阵,商旅不绝。
2017 年 5 月 14 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
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
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
在学校升国旗仪式中,作为学生代表,以“弘扬丝路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丝路精神照亮文明的天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在这次升旗仪式上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丝路精神照亮文 明的天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还是建立未来
新型世界格局的东方智慧结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不忘本来、以史为鉴,弘扬丝路精神、开辟
美好未来。
回溯历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用生命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 书写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的华彩篇章。伴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习近平主席将丝路精 神概括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就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 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这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观念和方法上的灵魂。今天,在丝路 精神的指引下,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交流故道,“一带一路”倡 议不断孕育合作的硕果,舒展开崭新的交融图景。虽然肤色不同、语言相异, 身处的文明语境也存在差别, 当人们聆听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触摸到因互利合作带来的获得感,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正凝聚起更广 泛的共识,激荡着更丰富的智慧。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合作、开放、共享,可 说是丝路精神恒久不变的底色。千年之前,东南亚的占城稻经海上丝路传至福建,逐步影响了中国水稻的
品种结构。老挝种植的水稻虽同为占城稻后代, 却受制于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2015 年,一位名叫徐国武
的中年人开始在老挝种植水稻,以中国标准定义了稻米品质,让老挝米重新焕发生机,阔步迈向国际市场。 从共同考古挖掘历史交集到开设孔子学院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从亚吉铁路开通并为员工开展系统培训到为 柬埔寨西港特区引入深圳式管理服务……放眼“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化为现实。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正如阿根廷文学家博尔赫斯所言,“友谊是最可靠的财富”。如果心与心能紧密联 结,就不惧山海之远。由于能源短缺,巴基斯坦经常遭遇停电的烦恼,即便在第一大城市卡拉奇,这种尴 尬也经常上演。但许多巴基斯坦朋友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中国朋友来了给开电风扇”。这种 “高级待遇” 的 背后,体现了老百姓对真诚合作的朋友的尊重。在丝路精神的感召下,人与人之间跨越国境的情感,在潜 移默化中凝聚起彼此互信、共同前行的正能量。
中国有句古语,“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全球公 共产品。倡导对话和平、坚持合作共赢、尊重道路选择、促进文明互鉴,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务实奋进,
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肩负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让丝路精神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审材料:本题围绕“丝路精神”审题立意。材料先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古代丝绸之路谈起,那时 候的丝绸之路就为连接亚欧大陆开辟了通道,促进了各国的人文、贸易、文化交流。第二段则引用习近平 主席在“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演讲中的内容,阐述了“丝路精神”的内涵:和平合作、开放 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并指出“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由此可见,考生应当深 刻认识“丝路精神” 的核心和内涵,明确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的伟大创举的价值和意义, 并由此加深对我 国文化思想和博大胸襟的认识。
审任务:首先明确这是一篇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其次,明确演讲情境,“在学校升国旗仪式中”“作 为学生代表” ,明确了演讲对象为全校师生,演讲身份是学生代表,表达注意身份意识,要得体;演讲主题 是“弘扬丝路精神”,要阐述什么是“丝路精神”,作为青少年该如何认识这一精神,如何弘扬这一精神,这
些在文中都应有所体现。
【立意】 1. 弘扬丝路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2. 丝路精神助力经济腾飞;
3. 传承丝路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素材】 1.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丝路合作,根本的 是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参与,而文化交流合作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通则观念通、情感通、民心通。新的历史时期,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经济 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文化则是贯通其中的血脉和经络。敦煌文博会乘“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而来,主旨 就是传承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推动沿线不同文化的交流 融合,促进各地区间的民心相通和思想融通,为区域合作奠定更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2.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一带一路”应该就是一条经济带,政治带、文化带, 同时也是一 条连接古今的商业贸易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仿佛看见了汉使张骞的驼队在漫漫黄沙中歪歪斜斜的足迹,
我似乎听到了那一声声时远时近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张骞他们带着永远的繁华,消失在历史的风沙之中,
但也正式开辟了从中国通往世界各国的一条“丝路”。今天,我们将传承和弘扬这条“丝路”精神,共同铸就“ 团 结、发展、繁华、文明” 的中华民族之魂!
3.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纽带,互学互鉴精神成为丝绸之路上文明进步的“孵化器”。中国 的“ 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近代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佛教的传播更是丝绸之 路上的重要成果。唐代各种文化、宗教在丝绸之路上交汇、融通,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书写的是互学互 鉴的光辉历史。古代丝绸之路还把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古老文明广泛联结起来,文化、宗教、艺 术百花争艳、相互浸染,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大交流和大交融。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除了有速度与激情,也有对美的重新定义与再度认识。女子橄榄球队在阳光下奔跑突破, 让我们看到了壮硕黝黑的美;苏炳添在百米赛场上不断突破自我,更快更强,让我们看到了自信从容的美;
14 岁的全红婵心怀“赢金牌给妈妈治病 ”的愿望,真美;中国女排明知已无缘决赛仍然拼尽全力,真美 ……
无论是运动之美还是人性之美,都提醒着我们关注美的内涵与价值,懂得多元的美同样动人且历久弥新。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谈谈你对“参差多态的美” 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奥运让我们看到参差多态的美
奥运会,除了有速度与激情,也有对美的重新定义与再度认识。
29:0 击败日本队,以小分优势晋级八强,中国女子橄榄球队在东京拿到了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第 7 名。成绩之外,媒体注意到了这群壮硕、黝黑的姑娘: 为了比赛需要,进国家队一年平均增重 5 公斤。 与“ 白瘦幼”审美截然不同,她们自信阳光、特立独行的美征服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
不仅如此,在本届奥运会上,胖胖的巩立姣向我们呈现了执着之美与力量之美,飒爽的孙一文有敢想 敢做的决绝之美,大身材小可爱的李雯雯有着反差之美……这些奥运女将们为我们展示的并不仅仅是男性
视角下的可爱、可亲近,还有独立于性别意义之外的,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生命之美。
运动是美的。自古以来,人们就以力量为美,而脱胎于劳动和活动的运动,恰是产生力量的途径和方 法。在远古,力量意味着更高的生存概率,意味着生产生活更多扩展的可能,力量之美内含着价值之美, 这种美也正是奥林匹克的价值所在以及奥林匹克之所以在全世界铺展开来的根本原因。
而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得以在银幕前近距离感受这种美,就像有网友所表达的那样,“有 瑕疵的皮肤,健实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柔的眼神”却“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 ,“那是经历过难以想象的艰苦 折磨,肉体与灵魂淬炼精进”,而这才是美啊!
这不正是日常接受主流审美规训的普通女性的顿悟,不也正是人们对主流审美规训的一次反思与反省 吗?
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对美的认知和认识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审美观念也随着对美的认知和认识的 加深而变得深刻,从而也愈加贴近美的价值。外在的、外表的形式美, 在人们定义“美”的权重中逐步退缩, 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因年龄的增长而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到了美的内涵,更是因为人们从生活经历中发现
了美的价值与美的外表之间并不总是发生关联。只有抽象的美的价值,才更恒久,更可传承。“情人眼里出
西施”,讲出了美的外表与内涵之间的关联,正因如此,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纠结西施究竟是何样貌,而只记 住了她的美,也正因如此,西施才具备了永恒之美。西施之美,超脱了样貌之美,更是爱情之美、爱情的 价值之美。
奥运会展现的是力量之美、运动之美,这不也正是人性之美和人格之美的内涵所在么?东京奥运会已 经结束,一次“审美大冒险”之后,我们可能又将回到节食、美白、去皱的日常规训中去。但感谢奥运,让 我们看到参差多态的美,这赐予普通女性一些挣脱藩篱的力量;感谢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提醒着我们关注 美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在日常之外还有多元的美同样动人且历久弥新。
这一次又一次的审美重启,最终告诉我们,人并非为美而存在,而是美因为人而存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
1.审题:本次作文兼有材料和话题两种性质,所以写作前有必要审读所给材料,以明确立意方向。出 题者取材于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 除了有速度与激情,也有对美的重新定义与再度认识”,这句话属于观
点句,亮出了关键词语“美”。其后多角度多侧面列举典型人物事例,共同指向 “美”这个宏观概念,但又有
所侧重,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精神,比如“突破自我,更快更强”,“拼尽全力”“ 自信从容”,还有感恩之心。 省略号启示考生,美具有多面性,除了材料中提示的这些角度,还可以自行选择。结尾“无论是运动之美还 是人性之美,都提醒着我们关注美的内涵与价值,懂得多元的美同样动人且历久弥新”具有引语性质,顺势 给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谈谈你对‘参差多态的美 ’的理解与认识”这个要求,虽然没明说,“参差多 态的美”其实就是本次作文的话题,关键词语为“参差多态”,中心词即写作核心为 “美”。
多姿多彩,才是世界的本质。万千世界, 无奇不有,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模样。著名哲学家罗素说:“须 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如果天空永远只是蓝色,我们便无法看到绚丽多彩的黄昏和晚霞;如果所 有花朵都只有一个颜色,我们便看不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如果所有人都一个样,那这个世界该有多无趣?
2.要点:写一篇扎扎实实说理的文章,没有炫目的文字和技巧,力求条分缕析,逐层深入,咬定问题 不放松,一探到底,这是议论文中难得的思维品质。写作时并不是简单地举例证明自己的看法,而是在不 断的辩证分析中加强自己观点表达的严密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体现思辨意识。论述力求丰满,准确
地传达自己的思考,行文要有逻辑性,一层一层地逼迫思维向深处抵达,透过材料的现象深入本质。
【立意】 1.美不美各有标准,不求一致,但求美好;
2.美是参差多态,需要一颗宽容的心来兼容并包;
3.不要拿着世俗的尺子来衡量周遭,美丑不可一概而论;
4.与其追求外在美,不如修炼一颗有内涵的心。
【素材】1.名花美丽高贵,因而嘲笑塑料花的平凡普通。塑料花经济耐用, 因而反讽名花的脆弱易谢。 两者看似各有道理,实则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绑架了他人,于是彼此成为彼此眼中的嘲讽对象。然而, 需知, 主人的花园里既有名花也有塑料花,上帝的花园里也该并存不同的价值取向。罗素语: “参差多态方是幸福 本态。”允许参差多态的价值观,人世才会更美。名花与塑料花都未意识到这点,他们正如当下的众人一般, 强求一个普世的价值观。
2.单一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吗?需知世态纷繁多样,不同的评价标准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我们不 能说其中之一便一定是错。企图制定一个唯一的价值观便如想缔造一个乌托邦一般狂妄,如希特勒一样独
裁,都是试图用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思考代替所有人的,这种掠夺他人思考权力的行为,无疑是有悖人权
的。因此,正如名花与塑料花两者都没有权力对他者进行高低评判一般,没有任何一个人或群体有权制定 一个单一的价值观。
3.假设这种单一价值观能够存在,其必然导向一个与美好相悖的结局。需知,矛盾才是进步的源头。 正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使得世界能在两个极端之间寻得平衡,稳定前进。不同的价值观起的就是互 相监督、互相补充的平衡作用。若花园里只有名花,那终将枯萎不能持久,若花园里只有塑料花,那花园 便失去生机,缺乏美的价值。人世既需要经济耐用的实干主义者,也需要心存美丽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缺一不可。而一个单一价值观主导下的整齐划一的世界诞生的单向度的人,无疑将使世界停 滞不前甚至堕入深渊。
不过,我们虽然倡导不同价值观的共存,却绝不等同于相对主义的拥护者,正如花园里可以有名花与 塑料花,但不能有毒藤与野蔓。良与善的价值观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相对主义者的模糊对错界限是不可 取的。
因而,我认为,只有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参差多态,并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将美与良善作为始终的核
心,在此前提下,才能进取,世界这个花园才会更缤纷多彩。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边地民族慕风向化, 中原王朝则开放、 宽容,更显容纳百川的自信和气魄。双方使者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和 繁荣。
材料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综合考虑两则材料的内容,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文化自信助力青春梦中国梦
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伏羲画八卦,河图洛书,天人感应,古老神秘的土地,勤劳智慧的人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文化认同,是新时代青年义
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民族强大的前进定力,来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传承的结晶,《周易》象 天法地,是我们认识世界、沟通自然、提升自我的经典准则。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中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感召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立德修德,拼搏进取。女娲补天, 后 羿射日,夸父逐日,鲧禹治水,我们的祖先面对逆境灾难,不畏艰险,愈挫愈勇,奋勇向前。新时代青年 理应传承中华文化里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实干创新,担当奉献。
做好文化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孔子学院遍布世界, 影响各国,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国 人更应从历史文化中借鉴智慧,汲取力量。四书五经,立德之本,《弟子规》《孝经》修身之基。忠孝仁 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二十四史严谨信实, 唐诗气势磅礴而委婉含蓄, 宋词一唱三叹而雅俗共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现实主义的《诗经》流淌着浪 漫气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浪漫的《楚辞》洋溢着现实的忧思。昔日的曹雪芹穷困潦倒,
今天的《红楼梦》却养活了一大批人,“红学”成为世界性学问。新时代青年应该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不
断学习,坚持积累。
坚定文化自信,构筑文化认同。青少年喜爱支持民族文化产品的人减少,折射的是文化认同的缺失。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方能构筑文化认同。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改写了历史, “一带一路” 引领着世界,开放、 包容、共享、共建,体现的是文化自信。《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是文化自信的创新。 风靡一时的李子柒展示了文化的诗意,她的悠闲、从容表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诗意美丽的中 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我们要理性工作,诗意生活,在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里,放慢脚步,淡泊名利,顺 其自然,文化支撑梦想起舞,经典引领诗意人生。
认为祖国很快就会引领世界,“万国来朝”的历史即将成为现实,是文化自负。以华人在海外受到歧视 为由,认为祖国还不够强大,未来发展前途未卜,是文化自卑。疫情背景下,美欧等国的围堵打压,本质 上是文化隔阂、文化歧视。面对逆境,依靠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一定能应对挑战,化危为机,脱 贫攻坚,决胜小康,曙光在望。
文化自信和认同助力青春梦中国梦。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助
推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天眼” 阅读浩瀚宇宙 ,“北斗导航”傲视珠峰,5G 创 新人类生活,“一带一路”沟通欧亚,女排夺冠振奋民族精神,建国70 周年国庆阅兵震惊世界。
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激发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让我们铭记历史,融入时代,传承创新, 实干拼搏,让青春梦、中国梦的绚烂之花,在美丽迷人的中国文化中绽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展现唐朝凭借其强盛的国力,采取开放、宽容态度的态度容纳四方文化,也成就了自己的开明 和繁荣。材料二引用《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对于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意义非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依靠文化的繁荣兴盛。两则材料综合强调国家富强与文化繁 荣的辩证关系,国家繁荣强盛有助于文化相互交融,文化的繁荣兴盛可以助力国家的伟大复兴。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扬文化自信之帆,助中华强国之梦。接下来从怎么办
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对于现在我们要实现的文化繁荣 来说,就如同植物与根的关系,植物要想高耸挺拔、枝繁叶茂,就需要有深厚的根系来供给养分。二、坚 定文化自信需要依托创新的力量。文化要适应时代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文化“活”起来,更好的延续 下去。三、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凭借开放的力量。自信的文化很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能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吸 收,做到“海纳百川,取其精华”。
立意:
1.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兴盛。
2.扬文化自信之帆,助中华强国之梦。
3.文化自信助力青春梦中国梦。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 ”,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 ”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连接世界,保持自我
曾几何时,世界各国的文化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曾几何时,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文化隔 绝。如今,全球合作,命运共同,在多元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中华文化融入世界,又保持自我个性,展示 出蓬勃气象。
“大肚能容天下之文,化为己之根脉。”世界是多元的,各种文化和而不同,这就需要彼此交融,才能 实现美美与共。
每一个民族,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在不断共享财富的过 程中,人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飞跃。试想,如果没有玄奘的西游,我们怎能对印度文化有更深刻认识? 如果没有鉴真东渡,我们的文化又怎能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没有《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 世界又
怎能认识东方大国的文明?试想,如果没有像李子柒那样的媒体人,世界又怎能感受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
生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需要每一个文化人参与进来,从点点滴滴入手,让文化的火种经久不息。
全球化的今天,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更是有着极强的优势。2019 年,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 海举行,诸多中国学专家表示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以及对与中国继续进行文化沟通的期盼。“在我学汉学的 时候,当时的研究者屈指可数,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 85 岁的荷兰皇家科学 院院士施舟人一番话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作为5000 多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因此,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应该融入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 中国人更应该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 为世界人所知。
中华文化,既要融入世界,又要保持自我,方能成就经久不衰。
多年来,我们努力地吸收着外来文化的营养,并巧妙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中国文化,魅力无限。孔 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开辟了 一条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途径。今天,在世界各地,已经有大量已经在 127 个国家和地区开出灿烂的民族
之花,让世界更深层次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保持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的间隔,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文明融合。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未来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 在与世界文化紧密连接的过程中保持自我间隔,带着自信的魅力与同世界形成良性互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来看,提出了“连接”和“ 间隔”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具有相对性, 也就是说可以理解成一个“连 接与间隔”的关系型话题。有了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基本确定。
“连接与间隔”可以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出现在工作中; 从个人到国 家也都有着“连接与间隔”。国与国之间可以有连接,比如经济和文化之间应该有连接,如果没有连接那就 会固步自封,国家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当然如果只是“连接”而没有“ 间隔”,任由外来文化浸润、渐染甚至
是侵袭,那个自己的文化地位就可以不保,所以说,必要的“ 间隔”还是需要的。
因为“连接”和“ 间隔”是对立型的,因此说,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写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使自己的论述 说理更严密,在最后可以适当的点拔一下另一个角度。比如说, 如果选择“连接”来写,在大谈“连接”之后, 要在最后点明“连接是必需的,但是适当的间隔也是必要的,如果不间隔,可以会……”等,这样的写作更 具有严密性。
从写作思路来看,可以选择并列式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结构形式,如果采用层进式结构 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
立意:
1.文化需要连接。
2.连接更有利于发展。
3.连接与间隔并行。
4.连接是常态,间隔亦必需。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 衰落。
文化交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在下 一届亚洲文明大会上代表我国青年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促文化交流,谱文明华章
尊敬的各国代表们:
你们好!人类文明从远古发迹,薪火相传至今,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今日繁荣多彩的人类文明。我们 共同生活在由人类文明构筑的大家庭里。我代表中国青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今天, 我们齐聚在这个亚洲文明大会上,让我们共同“促文化交流,谱文明华章”。
人类文明相依相存,共同发展,需要促进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有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唐三藏天竺取 经,鉴真东渡日本等事件,他们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推动各国文明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阿拉 伯人的传播,给中西亚和西方国家带去了新科技,有力地推进了各国的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而近代西方 给中国传来的科学理论和民主概念,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可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各国的文 明互鉴与交融有力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谱写了今日人类文明的繁荣华章。所以,各国应该积极推动民 间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发挥各国青少年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各国文明休戚与共,应平等相待。文明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每个文明都有其内在的独特性与存在的必 要性。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文明之间应相互包容, 相互借鉴。而其早在达沃斯论坛时就提出“人类命
运共同体” 的概念,这一概念已深入民心,为各国所赞,其中人类文明共同体是其重要的精神所在。唯有平
等对待各国文明,才能让人类文明发展得更好。
文化交流需要我们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时代在变, 但历史却铭记在心。回望 20 世纪,我国实行闭关锁 国的政策,阻断外界交流,被西方赶超,侵略。同时亚洲各国也相继成为殖民地,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称 号。一直以来,我们奋起反抗,终于实现了国家独立,繁荣发展。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关起门来发展是行 不通的。文化交流让各国共享智慧。如今,我国大学有许多留学生来留学,我们国家也派出学生去交流, 通过交流,为各国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文化交流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唯有各国齐心协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文 明相互交融,人类文明才能走得更远。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共同“促文化交流,谱文明华章” 吧!
谢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令来立意行文,就事论
事,合理联想,精准完成写作任务。
2019 年 5 月 15 日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汇聚亚洲文明、凝聚亚洲共识的宽广平台,是亚洲文化 大交流、人民大联欢的人文盛事,是激发文化共鸣点、维护文明多样性的文明盛会。文化交流在国家发展 和国际交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材料选取了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对文化交流的相关阐述,体现了试题命 制者对时政热点把握的精准性和敏感性。“你有何感想?”对事件的追问和思考,也对考生的人文情怀、社 会担当、理性思考以及国际视野做出了多方位的考量。
(一)限制性
1.立意限制。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第一段材料指出国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在于民心相通;第二、三段材料主要是讲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第四段材料则指向文明本身,表明文明只 有与时俱进、开放互融才能走向未来。
综观四段材料,均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国际交往中我们对待文明所需秉持的原则和理念。这是
考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触发点,也是立意的基础。这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要立足国际交往的大背
景,思考如何理解和对待不同文明、如何发展文明等问题。
2.内容限制。“文化交流”一词引导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应更多地从文化领域来阐述话题,“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则突显出文化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的角色之重要,因此考生应着力论述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材料中的 关键词如“包容”“平等”“谦虚”“开放”等,侧重于对待文明的态度,考生可从方法论上展开论述。
3.情境限制。材料设置了具体的情境,明确了大会主题、写作者的身份以及体裁。考生必须以中国青 年的身份来思考,这决定了这篇文章不仅要站位高,即应从历史成就、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宏观层面来 阐述文化交流的价值和意义,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具体生动地讲述中国青年以文化为媒在国际交往中的精 彩表现。“亚洲文明大会” 限定了发言的主题和交流对象,也限定了文明的地域。“发言”即演讲稿,考生在 写作中要注意文体风格和格式。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既可以对文化交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多方发掘,也可以对国际交往中的文
化侵略展开反思和批判;既可以在必要性上大做文章,也可以在方法论上施展拳脚;既可以先驳后立,也
可以正反对比,还可以逐层深入;既可以宏大叙事,也可以微观剖析。此外援引的素材、成文的详略比重、 组合方式等等,都可以各有差异。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写作基于材料又不囿于材料,要由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以支撑论点。一 方面考生的积淀不同,联想思考便不同;另一方面,考生可以运用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进行 选材和论证。此题目有文化含量和思维深度,有利于展现考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考生要尽可能表现自己 的人文底蕴和思辨力。
3.文章的语言风格是开放的。作为一篇发言稿,在语言风格上留出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可以根 据自己储备的素材和写作习惯,或大处着眼,纵论古今,写得汪洋恣肆;或小处入笔,以真感人,以情动 人;或条分缕析,理性表达,折射思辨光芒。
【立意】 1.不同文明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2.不同文明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3.文明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素材】精彩片段:
1.文明共兴,首先在于包容。
文明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因而既不能否定与抹除他族文明,亦不应轻视与摒弃本族文明。中华文明便 以包容著称,这正是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支撑。这由黄河黄土生长出的文明如土厚重亦如水包容, 不改土性而兼容江海。在传统的仁孝忠信文人骨,精诚守正赤子魂里,也能看到波斯织锦、天竺佛经、大 食香料。今日红色的新中国,也提出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展现了大国的包容气度。包容各 民族文明的民族特性,亦是在维护本民族文明光辉,由此实现亚洲文明共兴共进之繁荣。
2. 文明共进,亦在于兼收。
文明若失去流动性,必将成为一潭死水。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成为革故鼎新的文明,才能真正 长留生辉。当中华文明走向自我封闭,留给世人的只有日益衰微的满清和在欧风美雨侵蚀下屈辱飘摇的近 代;当中华文明浴火涅槃,重振垂天之翼时,她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在现代化潮浪中广纳世界优秀文明,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改革,终有吾国兴盛,其道大光。“一带一路” 的共同倡议、上
合组织的共享共建无不展示了中国铿锵的发展步伐,无不体现着中国的大国胸怀。正因经历过封闭的磨难, 中华文明才更加懂得兼容开放的深刻意义,愿与各国一道包容共进,揭开亚洲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3. 文化的一切交流,都从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开始。只有自己愿意打开门将文化宝藏与他人共享, 才能 于门外发现更绮丽的文化大观园。欧洲的欧文说,敦煌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汇聚与包容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说,欧洲的维也纳敞开大门接纳、包容多种多样、多个国家的优秀艺术文化同样令我赞叹不已。文化是 无法独自生长的,它始终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养分充分涌流的世界环境,是文化生存发展、
交流成长的绝佳土壤。中国也好, 欧洲也好,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寻找新的可能, 是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
文化交流也不意味着一味打散模仿,而更应对自己的文化持有坚定的自信心。文化大观园之所以灿烂, 春色之所以烂漫,皆由色彩各异、风姿独具的各种文化之花而来。作为文化的传人,我们应自信地大方展 示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与优秀之处,尽情大放文化光彩。如同美洲的珍妮所说,中国元素日渐走出国门,成
为世界时尚的灵感来源。文化该“秀”时就勇敢地秀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在交流中吸纳更多亮点。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流传千年的人和事如同耀 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统编教材“必修下 ”中,我们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左传》 《史记》等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历史故事,也了解了孔子、孟子、烛之武、林觉民这些仁人志士胸怀天 下、勇于担当的拳拳之心。畅游在这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里,聆听着这些弥足珍贵的智慧思想,生于斯、 长于斯的我们更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五四”青年节前期学校开展以“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的“一中青年说”演讲活动, 请你以高一学生李明的身份,联系现实面向全校师生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李明。
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一个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国家,他的去 向是什么?对于物质相对富足了的中国,我们需要一个梦想,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个中国崛 起傲然世界的梦想。
“ 中国梦,我的梦。” 中华的崛起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可要实现梦想,我们的努力方向又通往何方? 在发展的夜航中,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了坚固的巨轮不够,更重要的是掌舵人,是灵魂。这灵魂便是文化 自信。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没有对民族思想精神的探求与学习,梦想将遥不可及。发展文化,建 立大众的文化自信,在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至关重要。
但中国的历史,是以儒为主的历史。“为政以德,劈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孔子为政的观念。 儒家讲求以德治国,是要百姓爱德行而被感化,自发的拥戴国主。而当下中国社会的法治,是否与传统文
化思想背道而驰?那与社会现实不符的传统思想,能否在当今令当代人树立文化自信?
其实,法治下的中国社会仍包含儒学思想。死刑前的缓期,是对犯人们抱以合理的宽恕之心;各级代 表联合修订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将最能代表众人的意识统一。法律并非刻板的非黑即白,也非不知变通泥 于条规,这种含有温情的严肃与为人民服务的秩序维护是法治下儒家的“爱人”思想。
儒家思想中未尝没有法治之意。“上好礼,则民易使之” ,“礼”便是规矩,是众人认同并应当遵守的条 例,与“法治”的条规相通。儒家讲礼乐,正是欲用一种外在形式来约束人民的行为,起到社会秩序不乱的 目的;而法治讲法律,同样显明底线来维护公共利益安全。二者虽形式不一,本质相同。
因此我们不妨说,法治与传统思想并不冲突。相反, “仁”“义”“礼”“智”“信”和“忠”等价值观依然适用于 今日,被当下所借鉴。以德治为主人治为基础,相辅相成。有儒的法,有了人情有了引导,众人不再畏于 强权心含抗拒;有法的儒,令人有了顾忌有了提醒,众人不再无所畏惧肆意妄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正是 促进人们对文化的更深解读,给人对传统思想的认识从而将历史遗留下来的精华发扬光大。这是一种文化 自信,对于文化价值的肯定将变为一种文化信念,而这信念终有一刻将蜕变为信力,在中国梦的实现上爆
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赋予我们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让我们能昂首挺胸,做新时代自信青年。相信我们终将使国 运更加兴旺,实现众人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材料,这次材料紧密结合“必修下”两个文言文单元所学形成了本次作文写作的含意范围,第一单元 的经典篇章都体现了重要的中华文化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道家” 的思想特征更是中华文化的思想根基,其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都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发扬;而第八单元的 众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更是令后人敬仰。
本次命题意图就是基于这两个单元深厚的“ 中华文化” 的体现以及同学们学习后的思考价值情感,所给
材料中除了“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外,还有就是“增强文化自信” 的思考,这是提示写作的方向。
写作任务,任务在材料的范围内,任务小于材料,材料只是一个引子,任务是关键。本次任务是要求 以“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高一学生李明身份等这些对象和情境要注意。 写作中要根据任务,重新审视材料,这里要注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做自信时代青年”之间的关系,构 思立意不要过度宽泛,要结合“必修(下)”单元所学,联系现实,切忌泛泛谈论“ 中华文化”,或只谈继承 中华文化,而忽视如何做“ 自信时代青年”。所以立意中要选取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点,凡是只谈空洞中华文 化概念的都是会不够准确。
写作指导: 1.“传承传统文化”:以必修下单元所学课文经典篇目内容及作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或者 课文+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2.“做自信时代青年”:做,强调怎么做,青年的具体行动。 “ 自信”,指文化自 信。时代青年, 强调当代青年身份。3.“传承传统文化”与“做自信时代青年”之间的逻辑关系:互为条件,互 为前提。只有传承传统文化,才能做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做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必须能很好 传承传统文化。4.“传承传统文化,做自信时代青年”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写作时二者不可偏废,但可以
有主次详略之分。
立意:
1.凝眸历史,致力当下。
2.体悟人格是理解传承文化的基石。
3.鉴古知今,传承文化。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 死人。 ”也有人认为:“溶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互融,势不可挡!
有人说:“融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 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的确,“一花独 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今世界,各国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我必将携手打破边界,因为彼此“互融”才可发展。
诚如海纳百川、川纳百湖一样,我们所追求的“包容型”社会,正是如今开放政策下的“互融型”社会。 国家之间打破边界互融互通,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也为企业注入 了生机与活力。可见,彼此的“互融”必将助力其发展,行稳致远。
有人认为应当有清晰的边界感才会有安全,有人则认为应当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当今时代,我们该 何为?这个几世纪前就被荷尔德林提出的诘问跨越漫漫长河,于时光的洪流中仍有警醒世人的力量。或许 在不绝回响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找到答案。
曾几何时,我们顶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列强践踏于马蹄之下,却仍洋洋自得于“天朝上国” 的美梦 中,固守自己的边界,不肯走出国门,亦不肯纳谏从流,如此阻碍融合发展之路,岂不痛哉?唯愿后人哀
之而又鉴之,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再看如今,博物馆的文物鲜活起来,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传统
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后绽放出了更加绚丽的色彩。《上新了,故宫》不断刷屏,大胆地启用了与以往不同 的形式,融合多种元素,使故宫活跃于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让人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 600 多岁的故宫 越活越年轻的气息。
传统文物如此,传统诗歌亦如此。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打破了歌和诗的边界,采用了以 歌和诗的方式,将歌与诗紧紧相融,在朗诵中我们能感受到先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典咏流传,我们的 文化从未断流。在这交融的文化形式之中,我们真切地领会到了文化的真正内涵。
所谓“独木难成林,一花难成春”,今天的时代,已然无法固守边界,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相 融合并深度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谓发展离不开融合,融 合将助推发展。
由国至家,由己及人,我们青年一代要敢于打破边界,学会融合,敢于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相融更 要相容。我们要抓住时代机遇,在各领域广泛融合的大势之下,努力争做前 5%的时代领跑者。
千年来风雨同舟,万里内鹏程正举。一人行,是茂林修竹轻摇时的绰约;百人行,是惊涛骇浪过后的
彩虹;万人行,是千万民族高歌下的灵动。打破边界,你我“互融”,以数万人的壮举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互融势不可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边界很重要,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种认为,要敢 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边界”,到底要不要打破边界?材料中的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千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这种 观点是强调边界或边界感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无论是朋友、亲人还是爱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 保持距离,拥有各自的边界并懂得适可而止,彼此尊重。对于个人修养和个人成长而言, 要有“边界意识”,
即“规则意识”,在公共场合要规范言行尊重他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人与法规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合
理界线。但有时, 过分看重“边界”又会错失很多机会,造成很多误解,甚至会阻碍成长与发展。“融而后通, 破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 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种观点强调打破边界,多向“融合”。“融 合”意味着开放、丰富, 意味着取长补短,意味着创新、发展。不管是个人进步还是国家发展, 都要敢于打 破边界(壁垒),融合发展。集体需要成员之间打破边界、彼此融通才能发展,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也需要 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行稳致远。当然, 不是所有的“融”都能“通”,也不是所有的“破”都会“立”,更不是 所有的事都需要打破边界,需要“融” 、需要“破”,打破边界、多向 “融合”需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更 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
文体可以选择议论文。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谓边界,为什么要保 持∕打破边界,如何保持∕打破边界;也可以从个人、国家、社会等多个层面, 谈打破∕保持边界的重要性。考 生还可以综合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运用辩证思维,谈什么情况下应该保持边界,什么情况下需要打破边界。
立意:
1.边界感,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
2.打破边界,多向融合,助力发展。
3.保持边界,融通也要讲究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