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主题分类范文题解(审题立意)03 传统节日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主题分类范文题解(审题立意)03 传统节日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13: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传统节日
写作技巧
1. 了解节日背景:在写作前,深入了解所选节日的起源、历史、习俗和文化内涵。这有助于你更准确 地描述节日,并赋予作文更深的文化底蕴。
2. 选取合适的角度:可以从个人经历、家庭传统、社区活动、历史演变等不同的角度来写传统节日。 选择一个你熟悉且感兴趣的角度,能够让你的作文更具深度和真实感。
3. 描绘节日氛围: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 觉等多个方面入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节日现场。
4. 引用诗文和典故:适当引用与节日相关的诗文和典故,能够增强作文的文化韵味。同时, 这也能显 示出你的文学素养和积累。
5. 注重情感表达:传统节日往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在写作时, 要注重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
感受到你对节日的热爱和怀念。
6. 合理安排结构:作文结构要清晰,条理分明。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习俗介绍、个人感受等方式来组 织文章。同时,要注意段落的过渡和衔接,使文章更加流畅。
7. 锤炼语言: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锤炼语言,力求准确、生动、形象。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使作文更具表现力。
8. 多修改润色:初稿完成后,要多读多改,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润色。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听取他 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作文更加完善。
必背范文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 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 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而对这些节日不是很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以节日之形,护文化之魂
你知道“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 吗?你了解它们的起源、内涵和习俗吗?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 的。你知道“感恩节”“圣诞节”“517”“520”吗?你是否会因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而夜不能寐?恐怕很多人的答 案是肯定的。
传统佳节逐渐被遗忘,这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冷淡,还折射出国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缺 失,这是时代之痛,更是文化之殇。
泱泱华夏,贯通古今,包容海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网络媒体和商业也日益繁荣,使得 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相连紧密,促使各类文化交融碰撞。在这激烈碰撞下,不少年轻人忽视、遗
忘传统节日,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为在他们看来,传统节日是古板
的,无聊的,远远不如一些洋节、人造节新鲜、有趣、时髦。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唯有扬起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风帆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特色、民族自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寻根溯源,过好我们中国优秀传统节 日,重振中华之魂。传统节日是一种文化载体,能在无形中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端午,片片棕叶清香如线,牵引我们的怀念一年又一年;中秋,块块月饼美味如丝,引来我们的思念 一年又一年;春节,家家团聚喜悦如火,激起我们的期盼一年又一年……一个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传 统节日,古时装点了先民们的生活,流传至今,这些文化瑰宝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 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庆祝传统节日,能够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并将这种自信转化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
传统节日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代接轨。
时代在变化,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早已不合时宜,一味地宣扬文化自信显然不足以让传统节日在这日 新月异的土壤里深深驻扎,我们要有“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念,顺时而变,及时扬弃。譬如丰富节日
内容,融入时代因素,将节日与互联网链接,革除落后习俗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不落窠臼,成就
传统节日新的辉煌。
李清照在词中写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们的传统节日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重视 传统节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如此,方能以节日之形,护文化之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点明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列举春节、元宵节、清明 节、中秋节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2)表明节日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在内容上,传统节日是 对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的记录;在历史文化或思想精神上,传统节日则积淀着博 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3)现实生活中,存在对节日的内涵价值、意义作用理解认识模糊或不重视节日 的问题。
这则作文材料既着眼于中华民族特有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作用,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
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节日的内涵阐述,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与当下社会存在的 一些对节日的认识偏差、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对这一现象及节日本身的价值诉求进行深入思考, 培养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以期在青少年群体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节日文化、理性认识节日、崇尚科学过节、增强文化自信的良好风气。
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核心意旨——守住本土节日文化的根,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民族精神。对此,可先论述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比如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 族精神的集中表达。节日理应是一种纪念,一种习惯,一种民族归属感。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可对部分 守旧行为展开批评,从而说明我们在继承某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应适度创新,并以兼容并蓄的开放 胸襟对待外来节日文化等等。
立意:
1.挖掘节日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2.扬中华之礼,谱世界华章。
3.中华节日气,自信满乾坤。
4.延续文化基因 展现节日魅力。
5.展现节日魅力文化,铸就文化新的辉煌,推向世界舞台。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期将尽,春节在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春节燃放烟花爆竹 的习俗。记忆中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傍晚的一挂鞭炮开始的。从小年到除夕,再到大年初一,都 伴随着鞭炮声,最后到正月十五,再以一挂鞭炮来告别。整个过年期间,都热闹非凡。
但是现在,恐怕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度过一个春节了。因为前些年,很多地方就开始执行春节“禁放令” 了,以前只是城市禁止,后来随着安全和环保理念的深入,很多农村地区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禁令全 面实施,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有些人觉得原本就不够浓烈的年味,变得更加稀薄了。
对于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对此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怎能一禁了之?
曾经,燃放爆竹是过年的标配。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声声爆竹,渲染的是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喜庆, 表露的是对新的一年的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然而,现在从城市到农村,全国各地几乎全面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难道除了一禁了之,我们真的没有其他选项了吗?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维系民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文化 认同感,而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什么是文化?文化,既包括抽象的精神、思 想,也包括具体的器物、仪式。燃放爆竹,正是春节文化中一项体现人们热情、增加节日气氛、表达祈福 愿望的重要仪式。尤其是在除夕夜和元宵夜,通过燃放烟火爆竹,举国人民天涯共此时,老少共乐,邻里 同欢,在爆竹声声、烟花朵朵中,共观人间烟火,共享盛世繁华。试问,难道这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仪式活
动真的不该保护和传承?
当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自有其理由。一是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带来大气污染。燃放爆竹所产生的纸 屑、烟尘、有害气体以及硫氧化物等会严重污染空气,春节期间全国人民集中燃放,带来的污染会更严重。 二是燃放烟花爆竹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以往,每到春节,因生产、储存、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而发生的 火灾、带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为数不少。除此而外,由它带来的呼吸道疾病多发、邻里矛盾爆发等次 生灾害也是非常多。由此看来,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这种活动,的确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但是,有了这些弊端,我们就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把它一禁了之吗?在看到其“弊” 的同时,我们不 要忘了它的“利”。下一纸禁令,一禁了之,确实是最简单的做法,但这也是最粗暴的做法,是懒政怠政的 表现。
那么,该如何去做?我们要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极端做法,既要科学约束,避免或减少燃放烟 花爆竹带来的负面效应,又要给予老百姓释放快乐、享受生活的途径。从政府部门来说,可以划定燃放区 域,设定燃放时间;从安全部门来讲,可以加强隐患防控,引导人们树立安全意识;从质检部门来讲,要
对烟花爆竹的规格、形制进行严格管控,加强对生产厂家的监管。当然,人民大众也要提升素养,在燃放
时做到不扰民、不危害公共安全、不燃放不合规格的产品。这样,我们既不放任不管,又不一禁了之,从 而环保与文化兼顾,安全与快乐并享。
在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情上,希望我们的管理部门,能制定更合理的办法,能采取更科学的做法,做 到既能保护环境、保证安全,又能传承民俗、满足群众喜好,从而让我们的春节更加有生气,让我的生活 更加丰富多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讲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然后指出整个过年期间因为放鞭炮 显得更为热闹;材料第二段讲前些年有些地方开始执行春节“禁放令”,并且逐渐全面实施禁放令,加上疫 情的影响,给人感觉年味越来越稀薄了。
从写作任务来看,“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你有怎样的感想?也就是你认为应该禁止还是应该
燃放烟花爆竹?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认为允许燃放,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有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因此爆竹也随着这句诗成了我们提起春节就能马上想到的固定 节日意象。燃放鞭炮中寄托的是情思, 传承的是传统文化,因此不能禁放。也可以从群众意愿的角度入手, 燃放鞭炮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尤其是疫情之后需要心理的安慰,因此需要燃放鞭炮。但是,如果从不允许 燃放这个角度来看,燃放鞭炮会排放有害气体,有消防隐患,也会带来环卫困扰。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分 析,从城市治理的角度入手。禁放鞭炮是政府管理城市的需要,如何在城市治理与群众意愿之间取得最大 公约数,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环保、安全、民俗中找到一个“交融点”。
比如在写作时选择支持禁放派,理由是保护环境与减少浪费。写作时可以从保护环境与减少浪费的角 度阐述理由,也可以从坚守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的角度阐述理由,还可以从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 害说起,有安全与卫生问题。最后强调禁燃的好处,虽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继
承传统文化不一定非得一成不变,我们可以与时俱进,换种形式来继承。
立意:
1.燃放鞭炮应该有公德心。
2.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3.新年俗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要做到与时俱进。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凡是中国人都能讲出自己耳熟能详的中国文 化故事。
针对某些学生不重视母语(汉语),导致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振华中学举办了一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提振民族文化自信” 的专题座谈会。
为了打开同学们的思路,举办方提供了以下几组有关中国文化的栏目供同学们选写。
A 组:诗经、论语、史记; B 组:书法、国画、歌舞; C 组:汉服、唐装、旗袍;
D 组:品茶、饮酒、美食; E 组:春节、端午、中秋。 F 组:孔子、李白、苏轼。
G 组: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请你先从以上栏目中任选一组,然后再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重点谈谈自己更欣赏其中 哪一种,以突出中国文化的自信。
要求:不脱离材料范围,夹叙夹议,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套作,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 少于 900 字。
【答案】例文:
笔走龙蛇 入木三分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今天这场讲好“ 中国文化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的专题座谈会上,我发言的题目是“笔走 龙蛇,入木三分”。
在举办方提供的 B 组栏目:书法、国画与歌舞中,我更欣赏书法。
不可否认,书法、国画、歌舞各有其美。国画讲究写意而不在写实, 采用白描或工笔手法来描绘景物,
常于简单的水墨两色间描绘出万千风光,国画中多山水画,水墨画,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富春 山居图》……而歌舞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国由56 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些 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上溯上下五千年,历代歌舞如《韩熙载夜宴图》上舞女所跳的六幺舞,风靡一 时,展现了女子的曲线美;又如当今河南卫视推出的《祈》《唐宫夜宴》《兰陵王入阵曲》等系列歌舞晚 会视频,舞蹈的魅力真可谓震撼人心。
但我还是钟情于笔走龙蛇,入木三分的书法艺术。
可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鼻祖”。从中国汉字字体演变角度来看,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演变过程。再从中国字笔画简繁角度来看,它又经历了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演 变过程。但不管怎样演变,有一点必须承认,中国的文字之美不但没有失色,反而越来越绚丽多彩。—— 这些,也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为享誉世界第一书法艺术的中国书法,字形由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提勾折组成,它讲究结构的匀称,
运笔的功力,如楷书中“下笔顿顿,落笔顿顿,横平竖直捺如扫,点点如桃撇如刀”。难怪鲁迅先生认为汉
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意美以感心,三也。”此言得之。
汉字的神奇美,自然引来古今无数大师为此折腰,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大师。“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翩 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颜真卿 “颜体” 的浑厚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柳公权书法,雄强坚毅,风神俊逸;苏轼书法,用墨丰腴,落字错 落,率意天真;毛体布局严谨,用笔恣肆,浑然天成,遒劲刚健,纵逸奔放,大气磅礴 ……
凡是中国人都能讲出自己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故事,在此我简略地讲一个入木三分的故事。皇帝要到 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 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皇帝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从此,“入木三分” 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有句古话说得好,“见字如面”。书法代表了中国的“颜面”,不少外国朋友惊叹、折服于中国的书法。 在一些拍卖会上,有些书法作品甚至拍出上亿天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学好书法,传承文化自信。
庆幸的是,作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我的母校,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书法大赛。你看: 在书法展览墙边,
无数学生流连忘返,羡慕不已。这难道不能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吗?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希望有关部门多举办书法活动,以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应尊重母语,重视书法,多了解中国文化,以提振国人的文化自信。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主要考查考生关注热点能力、权衡思辨能力、夹叙夹议能力、文化审美 和文化自信能力能力。
材料给出了振华中学举办专题座谈会的背景,面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有些学生却不重 视母语,导致文化不自信,可见此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行文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写作目的:
振华中学举办“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专题座谈会的目的是:解决某些学生不重视母语,导致文化不自 信的问题,从而提振民族文化自信。这个需要在开头或结尾点题!
2.选准对象。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讲什么?材料中提供了七组素材,有诗词名著,有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类,有传 统节日,有文化人物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熟悉的程度,自选一组。注意“任选一组” 的要求,还 有“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不能“跨组”权衡比较。
3.权衡比较。
命题要求规定考生只能就所选组内文化项目进行权衡比较,重点谈谈自己最欣赏其中哪一种,可以讲 述与之有关的文化故事,可以抒写所选之物的文化之美,可以通过切身感受重点谈自己“最欣赏的一种”,
以突出中国文化的自信。注意必须将同组中的另外两种文化拿出来比较,然后再重点谈“ 自己最欣赏的一种”。 切忌顾此失彼。
4.画龙还须点睛。
讲完自己最欣赏的文化故事后,切莫忘记回扣举办“座谈会” 的目的——即点明主题。
5.是否采用发言稿载体,本命题没有直接要求,考生可以自行处理。
立意:
1. 着我华夏之裳,传承千年文化根脉。
2. 过好传统节日,提升文化自信。
3. 阅读经典,讲好中国故事。
4.到家乡实地考察,就家乡的某一风俗写一篇调查报告。
【答案】例文:
家乡挑幡习俗调查
杜甫说得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爱我的家乡,并且爱得深沉,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便 是我的家乡——建瓯。
一、家乡简介
说起建瓯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它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位于武夷山、鹫峰两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区。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 3000 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最让我自豪的地 方在于建瓯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 ,“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瓯)。建瓯有着悠久 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曾经出过众多青史留名的人才,比如南宋史学家袁枢、宋代古音韵学家 吴棫、宋代理学家朱熹等。
二、家乡挑幡习俗
建瓯的文化风俗不胜枚举,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瓯的挑幡艺术。下面,我给大家重 点介绍一下建瓯特有的挑幡艺术。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建瓯民间流行。相传在明朝末期,民族 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意图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 在收复台湾之后,这些人在正月初返回了家乡,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时,将士们将带回 的军旗放置于长杆之上,尽情挥舞,借此纪念壮烈牺牲的弟兄们。长此以往,每逢正月之初,大洲百姓都
要按照惯例将旗杆取来装点一番,舞动一番,以表示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活动逐渐演
化成了当今建瓯特有的挑幡风俗。
说到挑幡的制作过程,就不得不提建瓯“竹子之乡”的美称,这边的竹子那是相当的多,而挑幡所用的 竹竿,就是选用一根大约 10 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晾干后把竹子的外壳涂上朱红色的油,画上各种 吉祥的图案,竿顶悬挂着彩灯,再装饰上各种各样的小铜铃,竹身还悬挂一幅绣有歌功颂德词句的幡,这 种制作工艺是我们建瓯独有的传统文化瑰宝。再说到挑幡表演,那才真的算是无与伦比。从小到大,我看 过的挑幡表演不在少数,但每次都能把我深深震撼。挑幡者个个身强力壮,表演时,有的是头顶长竿,有 的是肩挑腿踢,有的是鼻托牙咬,动作多样,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这种表演一般是团体表演,那和 谐统一的姿势,使得竿旋旗飘,幡幅呼啸,美不胜收,使观者目不暇接。挑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美 轮美奂的表演,更是建瓯特有的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弘扬。
三、总结寄语
挑幡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项文艺演出,更表现出我们建瓯人不屈不挠、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华罗庚
曾说过:“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无论以后我漂泊到何处,建瓯都
是我魂牵梦萦之地,我爱我的家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写作要求就家乡的某一风俗写一篇调查报告。从写作内容来看,主要写自己家乡的某一风俗,注意风 俗不是指家乡的建筑、名胜古迹、名人等,而需要写风俗。风俗指的就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 习惯、礼仪等。比如婚丧嫁娶有什么礼仪,比如年节有什么风俗习惯等。也就是说,先确定写作的基本内 容。当然,如果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对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再写作。
调查报告作为实用性文体,对格式及内容方面是有限定的。在特点上要体现写实性、针对性和逻辑性。 在结构上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一般包含标题、调查时间、调查地点,摘要、目录、调查背景与目标、调查 步骤与方法、调查内容与分析、结论、建议、参考资料等。但作为考场上作文的调查报告,则多由标题和
正文两部分组成。其中正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主体中包括调查背景与目标、调查内容与分
析、结论、建议等内容。
比如确定了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之后,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掌握一手的资料,但是考场作文,这 是受限的,只能靠平时的积累。
比如调查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一是点明自己的家乡是哪里,因为毕竟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各地是有差异 的。正文部分主要前言部分可以介绍自己的家乡是哪里,家乡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底蕴等内容;主体则 主要写家乡过春节是如何过的,比如准备哪些东西、有哪些拜年的习惯、有哪些祭祖的习俗等等;结尾部 分则主要从这些风俗寄寓什么情感,需要怎样传承发展,或者需要怎么改进等。
立意:
1.风俗不能丢。
2.风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乡情靠风俗来延续。
5.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年关将至,有关烟花爆竹是否能解禁燃放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但是许多地方政府, 早已重申燃放禁令。
反对解禁的人士认为:燃放烟花炮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利于环保;增加防火压力,以往除夕 夜火灾发生率高于平时;儿童玩耍烟花,也不安全。
主张解禁的人士认为: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总感觉少了点年味,不像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 会燃放烟花爆竹,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这样才有过年的味道。
2022 年 12 月,人民日报发文,向地方政府建言:不宜禁放鞭炮,拿环保说事一刀切是懒政、蠢政、 霸政。
作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满城灯火迷人眼,爆竹连天响夜空的除夕夜的青年人,面对是否解禁燃放烟花爆 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请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例文:
爆竹连天响夜空
“满城灯火迷人眼,爆竹连天响夜空。”曾经除夕夜的景象,我们这些没有亲身经历的青年人只能在文 字里面约略感受。年关将至,有关烟花爆竹是否能解禁燃放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我的 看法是:解除禁放。
反对解禁的人士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燃放烟花炮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利于环保。火药爆炸, 影响环境,这是不争的事实。连人的呼吸都会呼出二氧化碳,那对环境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说燃放 烟花爆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这是拉大旗作虎皮,是危言耸听。春假期间燃放几天的烟花爆竹所造成 的环境污染,与俄乌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与日本把核废料倾倒大海造成的环境污 染相比,定是判若云泥。地方政府不去整治“严重污染环境” 的企业,却一味拿百姓的生活说事儿,有影响, 就禁止。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当然是“懒政、蠢政、霸政”。
反对解禁的其他理由更是不值一提。说“增加防火压力,以往除夕夜火灾发生率高于平时”。其实,任
何一个节日都会增加防火压力。无论它是否燃放烟火爆竹。因为,欢蹦活跳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会发生
更多的意外。按照反对者的逻辑,那就应该废除所有节假日,禁止所有的聚会。“儿童玩耍烟花,也不安全。” 充满了生命的关怀!由成年人陪着,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解禁,人心所向,势在必行。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总感觉少了点年味儿。这是有点年纪的人普遍的感 受。饺子、汤圆、年糕,这些当然都是年味儿。难道国人除了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吃货之外,就不能欢天喜 地热闹非凡地过个年吗?年味儿,除了在灶台和餐桌之外,更需要走出屋门,来到广阔的天地之间,那才 是传统的“过大年”。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噼啪的声响扶摇而上,浓郁的硫磺味儿弥漫身边。那才是全 身心地沉浸在年节中,才能任由灵魂在年节里徜徉。
青年人所过的是残缺的中国年。所以, 他们也就不能了解完整的中国传统。相较而言, 西方的圣诞节、 万圣节提供的是开放的路径,让年轻人毫无压力地参与其中,沉浸其中。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西方国家, 因装束诡异而禁止万圣节奇装异服的。为了还青年们一个完整的中国年,为了还中国年一个完整的文化传 统,我的建议是:解禁,全方位地解除禁令。
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里,我们需要对传统节日重新审视。清明节、端午节,不是就重新设定了假期
吗?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春天里,我们需要以响彻云霄的爆竹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是青年人的需要,是国 家的需要,也是文化的需要。
在“满城灯火迷人眼” 的除夕夜,让我们一起奏响“爆竹连天响夜空” 的乐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关于是否解禁燃放烟花爆竹,一派反对解禁,另一派主张解禁。反对者从环卫角度出发,强调禁放烟 花爆竹带来的好处:减少大气污染,减少火灾风险,保护儿童安全。支持者更在意传统习俗,春节只有燃 放烟花爆竹才有年味,才能制造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人民日报发文,同样主张解禁,出言尖锐,批评只 讲环保是“一刀切”“懒政、蠢政、霸政”。这警醒地方行政主体,发布政策律令要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的改变, 并充分考虑民意民情,不可单纯延续往年做法。在环保问题突出、无度燃放炮竹造成严重污染的年代,行
政禁止是势所必然。当大气环境改善,人民环保意识提升,而传统习俗文化日益引起重视,再全面禁止就
显得不合时宜。
引语限制作者身份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满城灯火迷人眼,爆竹连天响夜空的除夕夜的青年人”,要求发 表对该问题的看法。当代青年生在“燃放禁令”时代,只从电子产品中看到过烟花灿烂的图景,听到虚拟的 爆竹轰鸣声,从未亲身体验,不可谓不遗憾。
根据材料末尾人民日报的建言,以及出题人在引语中所给的提示,再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可知本题的 最佳意见倾向应为支持解禁。考生可以从恢复发扬传统文化的立场谈解禁燃放的意义,还可以从青年人自 身的感受角度谈对年味的期许。针对反对者担心的环保安全问题,可以在做法中提出通融建议:如限制燃 放地点、时长,燃放高峰时段加强消防布控,小孩玩烟花时须有家长看护等。
立意:
1.爆竹声中,年味回归。
2.为年味解除禁令,为环保有限燃放。
3. E时代需要真实的年味。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庆假期的第四天 10 月 4 日又是重阳佳节,你从美国来中国留学的朋友魏思礼平日里喜欢中国古典诗 词,现在又对中国传统节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发邮件向你请教,你准备以“ 中国节日中国味” 的主题 回复他,目前有两种方案:第一种写自己和家人共度某些节日的见闻和感受;第二种写自己对中国传统节 日总的感受和思考。
请任选以上一种方案,给留学生朋友写一封回复邮件, 自拟题目,800 字以上,落款统一为“兴华中学 张振华”。
【答案】例文 1:
中国节日,华夏风味
亲爱的魏思礼同学:
你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重阳佳节。亲爱的魏思理礼同
学,还记得你钟爱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吗?这 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登高、插茱萸与和菊花酒,便是中国重阳节的思亲味。
中国节日,犹如那滚滚的大江大河源远流长,从它出生起,身上就满是中国人文的气息味。它带给炎 黄子孙的精神财富,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亲爱的魏思理礼同学,在中国,每当明月皎洁时,人们总是会 想起中秋节,想起月宫、桂树、蟾蜍与嫦娥仙子,想起这种只有中国节日才有的渴望人人能够“ 团圆味”。 这种只出自中国的中国味,亘古以来,深入到中华儿女漂泊的灵魂里。也许是为了讨生活, 也许是为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人背井离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有人保家卫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有人久在旅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作为中国人,中秋节对离 家人儿来说充满辛酸苦辣咸的五味。
中国春节,中国“年” 味。亲爱的魏思理礼同学,你没忘记宋朝王安石《元旦》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它描写是春节除旧迎新的喜庆“年” 味。中国春节“年” 的传说发生在很久以前,有种叫“夕”
的怪兽,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就跑出来伤害百姓,灶王爷为保护百姓,去到天上请来一位叫做“年” 的神童。
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腊月的 最后一天除掉了“夕”,就把中国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 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于是红绸和 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中国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中国节日中国味,中国节日,不仅代表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文化,更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重阳节的思 亲味,中秋节的五味,中国“年” 味,个中滋味,独居中国韵味。
亲爱的魏思理礼同学,希望您读过有关中国节日的古典诗歌,齿颊生香,津津有味。
祝学业顺利!
兴华中学 张振华
2022 年 10 月 11 日
例文 2:
中国春节中国味
亲爱的魏思礼同学:
你好!我想向你介绍我们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让你也体会一下浓浓的中国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佳 节。盼望着,盼望着,灯笼挂起来了,春联贴起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春节的味道浓了。
烟花,是小孩子们春节最爱玩的。我喜欢那种没有响声的“ 电光火花”,点燃后拿在手里,多像魔术师 手里的魔法棒啊!“ 电光火花”喷出的火花就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在空中跳跃着,嬉戏着。不过,那 些调皮的男孩子可不喜欢“ 电光火花”,他们喜欢声音响亮、刺激的“甩炮”。他们不时地从兜里掏出一只, 用力往地上一甩,“啪”地一声大响。
如果你正好从那儿经过,肯定会吓得一个激灵,那些“小调皮们”则哈哈大笑。当然,孩子们最喜欢的 还是大礼花炮。当礼花炮点燃,各种各样的图案,五彩缤纷的颜色就会呈现在空中。有的礼花炮冲上天空 如同花蝴蝶般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有的礼花炮冲上天变成了牡丹花、菊花,犹如花仙子在空中翩翩起舞; 还有的礼花炮冲上天后变成大大的“笑脸”,仿佛在向大家说:“新年快乐!”春节的味道就在这烟花中绽放
开来。
美食,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火锅是家家户户都爱吃的。肉丸、木耳、香菇、蔬菜在锅中沸腾着, 翻滚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地吃着,真是回味无穷。小孩们则一般喜欢吃年糕和冰糖葫芦。年糕 软软的,甜甜的,拿起一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尝,令孩子们百吃不厌。红红的山楂裹上一层 糖,串在竹签上就成了美味的冰糖葫芦。咬上一口,“嘠吱,嘠吱”地响,糖的甜味和山楂的酸味混搭在一 起,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春节的味道就在舌尖上扩散开来。
看联欢晚会和走亲戚是大家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吃过除夕团圆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 晚会,热闹的歌舞、幽默的相声、高超的杂技、神秘的魔术让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正月里家家 户户走亲访友,人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见面都相互说着祝福吉祥的话儿。孩子们则对大人们伸出手, 嘴里大声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然后一边清点着“战利品” ,一边心里盘算着这笔钱是用来交学费呢 还是买文具。春节的味道就在这欢声笑语中弥漫开来。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春节,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
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你我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
祝学业顺利!
兴华中学 张振华
2022 年 10 月 11 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 中国节日中国味”,作为文章的主题,是所写文章内容与形式共同集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厘清“ 中 国节日中国味”概念,首先要明白什么是“ 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端 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与重阳节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厘 清“ 中国节日中国味”概念,也就是在中国节日中传递出来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习俗、文化内涵等。
写作情境是从美国来中国留学的朋友魏思礼,对中国传统节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发邮件向你请
教,你准备以“ 中国节日中国味”的主题回复他,因此行文不但要充满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节日味道,还
要彰显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味道。作为任务驱动作文,写作时要完成写作任务,材料明确了要回复 邮件的对象身份,即他是是一位美国古典诗词爱好者。就“ 中国节日”,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说“ 中国味”。
第一种写作方案是记叙文,叙述“ 中国节日”事件要完整,描写“ 中国味”细节需典型。第二种写作方案属议 论文,论点“ 中国味”是统帅,论据“ 中国节日”,论证“ 中国味”。注意写作时,要符合书信的格式。
行文构思上,可先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中国节日中的华夏风味。接下来分三个中国节日来介 绍中国味儿。一、清明节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惆怅的味道,它将中国人对生与死怅惘, 倾注于对逝去的祖先的追思中。二、中秋节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 的团圆的味道。三、春节是“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喜庆的味道。最后总结,中国节日中的中国味道,不仅代表着一种沁人心脾的 文化,更彰显着一种家国情怀。
立意:
1.春节中的中国味道。
2.中国节日,华夏风味。
3.中秋的中国味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