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主题分类范文题解(审题立意)04 文化自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主题分类范文题解(审题立意)04 文化自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13: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文化自信
写作技巧
1. 理解概念:首先,你需要清楚地理解“文化自信”的含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 个个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 确定主题:明确你的作文主题。你可以选择从一个具体的文化元素(如中国的传统艺术、节日、语 言等)出发,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从而表达文化自信。
3. 收集素材:积累相关的素材和例子。这可以包括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具体的文化现象等。这些素 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论证你的观点。
4. 构建框架:构建作文的框架。你可以按照“引言-论述-例证-结论”的结构来组织你的作文。在引 言部分,你可以提出你的观点;在论述部分,你可以详细解释你的观点;在例证部分,你可以用具体的例 子来支持你的观点;在结论部分,你可以总结你的观点并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5. 注重逻辑: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的严密性。确保你的论述和例证都是相互支持、相互印证 的。
6. 表达清晰: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模糊的词汇和句子。
7. 修改和完善:在完成初稿后,仔细阅读并修改你的作文。检查是否有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或逻辑问 题。也可以请你的朋友或老师帮你审阅并提供反馈。
必背范文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 ’到‘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吹面 不寒杨柳风 ’到‘铁马秋风大散关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 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 ”这 是 2020 年 1 月 28 日开播的以“贯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七 季第一场的开场白。
“读杜甫的诗,让人感到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次疫情,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
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拍的是杜甫, 说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 ”这是观众对今年 4 月 6 日 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发出的感慨。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千百年来,中华诗 词以其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她动人的诗句,丰富的情感,人文的光辉,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
学校要举办“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 的研讨会,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 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古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古诗词,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古人荡气回肠的诗词是 他们生命的“ 吟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信仰”。然而,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这竟成为数以万计 高中生心中的困惑。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
诗词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春日, 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紧时,读过杜甫“细雨 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的人却能领会另一种清新活泼之美。夏日, 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声嘶哑时,读 过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人却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伤秋风萧瑟, 万物寂寥时,读过韩愈“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的人却能体验将目光伸向高空的广阔美。冬日, 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单调冷清时,读过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的人却能在冰天雪地 里发现别样的豪放美……诗词所带给我们的是各种不一样的美,它能让我们给寻常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
滤镜,普通事物在腹有诗词的人眼里不再普通,他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的
美,体验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诗词使人得以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 只有对万事万物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我们学生而言, 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睿智的先人总结好的 见解,为何不学习呢?“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虽然还不能拥有爱情,但在《诗经》 中,我们知道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才刚刚进 入真理的大门,但在《离骚》中, 我们知道了追求真理的道路需要我们素履以往,一苇以航。“ 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算我没有苏子坎坷跌宕的人生经历,但在《定风波》中, 我们知道了在 失败,打击的面前,我们要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心态 ……
没有诗词,何来见识?何来阅历?何来素养?当我们为诗词里的睿智哲思所震撼时,就与先人产生了 共鸣,这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流,当人与诗词中的思想共鸣时,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就无声息地迸发出来。
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先生纪念碑》中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
三光而永光” 同样可用于诗词的价值。它们所蕴含的理性之思考, 会永远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亘古不 衰地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诗词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能表现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表现不出的意境,也正因为如此, 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珍视它,不是束之高阁,也不是弃掷逦迤,而是应正视并学 习,惟有给诗词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21 世纪的今天,连 BBC 都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什么 理由不珍惜诗词?疫情当下,那一句句写在抗疫物资上的中国诗词,沟通了世界人民携手抗击疫情的坚定 心意,展现了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不变真理。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读古诗的理由,
叶嘉莹女士曾说“诗词可以使人心不死”,诗词贮存着中国文化,当我们与先辈用同样的黑眼珠打量周 遭景色,当我们与先辈同受一则道理的启迪,沐浴在诗词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当所有人都感 受到诗词之魅力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文明的生生不息。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开场白, 还是跨越国界的 BBC(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纪录片《杜甫: 中国 最伟大的诗人》,都向我们展示了诗词的魅力。诗词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因为它是人性的艺术,人 文的光辉,可以历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诗词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历史的温情、博爱与力量,“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些写在防疫物资上的中国古诗词 将疫情中世界人民的心仅仅连在一起,让人深刻感受到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就是古诗词的吗魅力, 这,就是古诗词的力量。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我们要思考古诗在当下的价值。古诗可以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古诗能 够给忙碌的今人以片刻的精神休憩;古诗能够让我们的审美更丰富敏感、心灵更饱满丰盈;古诗能够打通
时空、地域的界限,让人心意相同。今天,我们必须读古诗,决不能让中华文明断流,一定要让中华文明
生生不息。
作为研讨会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基本格式,更要注意发言情境,发言身份,要让自己的观点打动 人心,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真正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立意: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以诗为灯,启明华夏。
3.走出去,与诗词共舞。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上面的 问题都作出了精辟的回答。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提出“吾与
点也 ”的礼乐治国理念,《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倡“保民而王 ”的民本思想,《庖丁解牛》中庄子表 达了“依乎天理 ”、顺应自然的观点。当今之世,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营养的吸取, 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请就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某一具体方面,立足现实,自主思考,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 义,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理想世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世 界和平发展,人类繁荣进步。这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初心”。如何实现这 个目标?孔子用他的智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同”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
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 争。这种状态称为“世界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礼记·礼运》描绘了这种世界:“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千百年来,孔子的“和而不同”指导着后世的我们如何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用理性而包容的心态 面对外来文化,朝着“大同世界”不断奋进。
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从玄奘西行到鉴真东渡,一艘艘航船送去的是精美的瓷器和丝绸,一个 个脚印带来的是文明和思想的碰撞。翻看中国的外交史,和平交流,友好交往一直是不变的主旋律。在传 播、交流、融合、发展中,中国与众多国家的感情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历久弥坚。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建国后, 我国也一直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 提出的“一带一路”
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更是当前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指导,体现了“和” 的文化,寄托着对“天 下大同” 的殷切期盼。
人类文明浩浩荡荡几千年长河中,衍生了众多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社会制 度、文化传统,对外交流中,难免会发生碰撞。“ 尚和合,求大同”,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气象 万千,共同进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气度和担当。
实现合作,促进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国际事务中的大是大非问题时,会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面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寸土不让: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不退让,面对南海仲裁 案,我们立场坚定必回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展示了中 国正义必胜,勇者不惧的信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孔老夫子的“大同”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也影响着我们的治国理 念和外交政策。中国将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热爱和平,谋求共赢,为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提出中
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总书记倡导的“文明的交流互鉴”,
就是对“和而不同”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当今世界多元格局的形势,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的权衡或博弈,都 需要我们有“和而不同” 的包容思想。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让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腾飞,做出自己应有 的贡献。
“君子和而不同”,毕竟能引来八方亲朋。来自 120 多个国家近 300 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 600 多名中外代表齐聚北京,足见中国共产党“朋友圈” 的“含金量”十足。习近平总书记与现场的中外嘉宾一同 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方案,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 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五千年文明积淀,华夏先人的智慧是后世汲取不竭的精神养料。体悟前人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 与未来。愿我们的巍巍巨轮在中华文化的扶持下,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首先提出三个问题: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 技艺高超的人?第二段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引导我们从古代文化经典中寻找答案。第三段分别列 举了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和观点, 这三个观点又分别对应着前面的三个问题。最后一句话,“当今之世, 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营养的吸取,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 引导考生写作时应从文化经典中汲取前人的思想营养,获得人生智慧。
再审要求:请就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某一具体方面,立足现实, 自主思考,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 其现代意义。首先所写思想必须是这三位圣人的, 而且必须要具体,如孔子的“礼乐治国理念”“仁”的思想, 孟子的“ 民本思想”“仁政”,庄子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当然也可以写其他方面,只要是三位圣贤的具体 思想即可。同时行文内容要将古人的这一思想融入现代社会中,体现出前人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价 值。
比如论述孟子“ 民本思想” 的现实意义,可以先分析孟子“ 民本思想” 的背景,当时的价值,如孟子的“ 民
贵”道出了民心向背与天下得失紧密相关等;然后分析“ 民本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其与当下我们党的“人民
至上”思想的关联。从思想和文化传承角度论述孟子“ 民本思想”对我国治国理念形成的意义。当然, 在论述 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论述“ 民本思想”影响下的“人民至上”的具体做法,如本次疫情中国的防疫措施就是将 人民生命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立意:
1.仁者爱人。
2.“有为”与“无为”。
3.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今年 9 月“统编本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将在北京、上海等 6 个省 (市)率先使用,到 2022 年前,全国各省市将陆续开始使用新教材。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 教材精 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魏晋辞赋到唐宋明清古文,
一共选入古代诗文 67 篇/首,占全部选文总数(136 篇/首)的 49.3%。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
对此,部分学生产生了疑惑: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加大古诗文的学习比重真的有必要 吗?
请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或体会,给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的高一师弟师妹们写一封公开信,解答此类疑 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
——给高一师弟师妹们的一封公开信
亲爱的高一师弟师妹们:
你们好!最近听说“统编本”新教材即将启用,古诗文比重也显著加大,不少同学向我表达了“是否有必 要” 的疑惑。在此,我郑重地告诉你们:有必要!
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从“雨雪霏霏”开始,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自然喟叹,“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朗朗书声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 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课,让我们如沐春风。
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让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
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 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 忘记。”请诸位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华夏儿女 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 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 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蔓延?谁又能肯 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优秀古诗文中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历久弥新,依旧对各位同学的人 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三年里,我学习了不少古诗文,且不说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仅这一本本教材中古诗文的熏陶已让
我成长不少。踏上岳阳楼, 我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泛舟赤壁,我“纵一苇之所 如”,纵享“凌万顷之茫然”的超然;登临滕王阁,我也不再对眼前的美景无语凝噎,而是自然浩叹“秋水共 长天一色”。当然,看到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也能用 “合抱之木,在于合异”来表达期望。
加大古诗词的学习比重,确实有其必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希望各位师弟师妹们能挟“诗 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投入到古诗文的怀抱中去。
祝学业有成!
一位高三师兄
X 年 X 月 X 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给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的高一师弟师妹们写一封公开信”规定了作文的体
裁和作文的针对对象;“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或体会”则限定了作文的内容要有自己的经历、认识或思考。
本则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材料第一段:交代了背景,“统编本”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将陆续在全国范围 内使用,并借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话交代了“统编本”教材的改革趋势,“精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经典名篇”“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
学生如果能阐释教材改革的价值与意义,比如从宏观角度谈“加大古诗文”于民族文化层面的价值,从 微观角度谈“加大古诗文”于个人素养层面的价值,则能充分彰显学生的认知视野与认知水平。
1.民族文化层面。
(1)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诗文的增加实质上是传统文化含量的增加,其中蕴藏着民族文化的 源头和根脉,包括信仰、礼仪、风俗等。加大古诗文的学习比重有利于更好地认知本民族文化和优秀品质, 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加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有利于增强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呈交流和互通的态势。 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外国的月亮,不会跪拜在西洋文化
的石榴裙下,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个性与中国气度。
2.个人素养层面。
(1)有利于语言的建构,“精选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 这些古诗文的语言居于文字金字塔的顶端,相较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更精粹,更有模仿品味学习借鉴的价 值。
(2)有利于思维的提升,古诗文中有大量针砭时弊雄辩恣肆的文章,对于当下人人手持麦克风却人云 亦云泛滥的时代,能引导更多年轻人独立思考慎思审辨。
(3)有利于审美的鉴赏,古诗文中大量怡情养性的篇章,能唤醒十六七岁的青年心中对美的萌动,对 湖光山色日月星辰更细腻的赏鉴。尤其是在这个物欲膨胀的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常常接受古诗词的抚 摸,以保持心灵的柔软。
材料第二段落:是材料的核心,交代了部分学生之所以产生疑惑的矛盾点,在“现代化”和“全球化” 日 益发展的今天,加大古诗文的学习比重真的有必要吗?要想具体深入地解答这个疑惑,则需要明晰“现代化”
与“全球化” 的特征。
1.加大古诗文的学习之于“现代化” 的价值。
“现代化” 的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和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 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随着民主制度、科学精神、工业技术等等的引进,人的道德观念、 价值追求、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追求“现代化”不能忽略传统文化, 世上不存在没有历史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更需要依托于历史的发展与传承,政治、文化、思想等在 逐步完善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回望初心,比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2.加大古诗文的学习之于“全球化” 的价值。
通常意义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相互融合。但 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不是拒绝个性;倡导全球化,亦不是在否定本土文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土文 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不能因为追求全球化而模糊与丧失。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之林,要想在“全球化” 的当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必须坚守中国气质,中国风度,而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无疑是中国元素的
重要载体。
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相关经历或体会,给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的高一师弟师妹们写一封公开信”,考
生写作时要有自己经历或体会的内容,同时注意
立意:
1.求古仁人之心,筑今朝人之梦。
2.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以古诗词保持心灵的柔软。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 年 2 月 4 日晚,北京冬奥会在“立春 ”倒计时中开始;2 月 20 日晚,闭幕式上的“十二生肖冰车 ” 和“折柳寄情 ”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场体育盛会充满中国范儿、中国味儿,带有中国标签的传统文化元素几乎贯穿了北京冬奥会的吃穿 住行。吃的方面,冬奥会期间恰逢中国农历新年,饺子、元宵等节令美食被纳入了运动员的营养菜单。穿
搭方面,中国花滑选手组合王诗玥、柳鑫宇所穿的比赛服取材于中国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两人在赛场
上演绎的是具有浓浓中国风的花滑版《只此青绿》。住的方面,酒店里特别设置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引 起了各国选手的极大兴趣。行的方面,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的滑雪中心依山而卧,外形采用的是中国传 统的“如意 ”造型;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灵感则来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 ”飘带。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融入了冬奥会的很多细节里:两大吉祥物“冰墩墩 ”和“雪容融 ”分别以 “国宝 ”大熊猫和象征节日喜庆的灯笼为原型;火种灯、火种台、奥运奖牌中则分别被植入了长信宫灯、 同心圆玉壁、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会徽以汉字“冬 ”为灵感,用书法表现出起伏的赛道和冰雪运动员的 身形 ……
对于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元素的融入,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冰天雪地浸浪漫,中国元素修冬奥
雨水、惊蛰……大寒、立春,奥运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开头惊诧了世界。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 的生机,其间是中国人的浪漫。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元素的融入体现着我们内心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我们 的文化是独特的,值得自信面对,骄傲传承,冰天雪地浸浪漫,中国元素修冬奥。
从冬奥会开幕式的立春倒计时,到闭幕会上的“十二生肖冰车”;从冰墩墩、雪容融的炫酷造型,到冰 如意、冰丝带的场馆布置,中国一次次展现了独特魅力,创新与文化共勉。不仅是外在,冬奥会的中国元 素更体现在其内核。仪式火种台以青铜礼器“何尊”为原型,象征着中国质朴的“承天载物”。会徽“冬梦”以 汉字“冬”为基调,艺术形态将厚重的华夏文化与国际风范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传递着一个古老大国深刻 谦逊的理念,和平与发展刻在了骨子里。冬奥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中国元 素,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灵动与厚重,蕴藏着中国智慧与中国理念,传递着同一个中国声音,中国元素正走 向世界。
近些年来,不仅是冬奥会,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传递着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其中蕴含着中国元素的无
限魅力。探月工程化身“嫦娥工程”,去探寻月球背面的奥秘。太阳监测计划化身“夸父计划” ,追寻着太阳
的点滴变化。华为于混沌中领悟“鸿蒙”,觅得“麒麟”芯片。中国正用它的智慧走向世界,而它的智慧又离 不开传统文化的底蕴支撑,中国元素便是最好的象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 为条件。”我们既不能一味趋新,也不能一味趋同,人只有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追传统之窈窕, 成 文化之新章。冬奥会已经圆满落幕, 但是对传承和弘扬文化来说,一切都是刚刚开始,如何坚守文化自信, 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如何让中国元素融入世界,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
去芜存菁,辩证传承,中国元素方如星河荡漾,花耀四海,流传甚远。与时俱进,智慧创新,中国元 素方能跨越历史,打动时代。像李子柒一般在田园诗话中再现五柳先生的桃痴诗梦,折梅酿酒,采薇烹鲜, 染布裁衣……用网络将“春水煮茶,松花酿酒”传递给世界,中国元素用它独特魅力感染了世界。从《国家 宝藏》到《经典咏流传》,大众群体深刻领悟到文化不一定是枯燥,它可以是生动而鲜明的,关键是要懂 得挖掘传统文化深处的魅力,雕刻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诚哉斯言,我们要从传统中求
取真经,展现中国元素的样貌。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独特且悠久的。 青川骛过,山陵浸远。我们走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历久弥新。于冰天雪地中看到中 国元素的浪漫,品冬奥会中浓浓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一个更真实、立体的中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以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为陈述对象,通过列举具体的传统文化现象,表达了文 化自信这一主题。冬奥会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中的中国元素,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灵动与厚重,都蕴 藏着中国精神和中国理念,也都在传递同一个声音: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主办的赛事。无论是衣食住 行,还是其他细节里的传统文化元素,都让世界惊艳。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 力,让世界更清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于文化而言,只有传统的才是现代的,只有中国的才是世
界的。如果只知求新求异,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一味地趋同,也只能学成“世界第二”。因此,我们
要与时俱进,学会从传统中去求取真经,弘扬传统文化。北京冬奥会已经圆满闭幕,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弘扬来说,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续发掘传统文化魅力,雕刻传统文化印 记,通过文化的传递,向世界展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生动的中国。
写作这一题目,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内容方面可以从评价冬奥会融入中国元素开始,点明这是中国在 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然后进一步论述中国的文化坚守;最后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的具体现象,表达对文化自信这一主题的思考。
立意:
1.传递中国声音。
2.弘扬传统文化。
3.坚定文化自信。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古人告诉我们,耸
入云霄的树木,一定有它的根基;环绕山陵的洪水,一定有它的源头。一切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中华文 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精神之力排除千难万险, 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传统文化照前路,固本培元砥砺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古人之智慧,蹚历史之长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深深熔铸在每一位中华 儿女的心中,似纽带,联结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如火炬,引领未来的光明和方向。吾辈青年,应大力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勇踏文化传承路,固本培元砥砺行。
一脉相承,一路繁花。民族节日是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促成异彩 纷呈的节日景象。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火”遍全网。潮汕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中欢度佳节、祈求 平安、勇武奋斗、期盼丰年的情感与愿景在英歌舞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广大网友评论: “华夏文明就 要这样大力鼓励和传承!”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佳节意识也不可淡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不 可漠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书册上,我们更应浓情泼洒、大笔构画更 加绚烂的蓝图。
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文化不应是一潭死水,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的活力,才能更焕生机。古往今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呼吸,与时代共脉动。古人的治国理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盛世 未来的理念源泉,古人的思想智慧在时代发展中传承发展,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借鉴。我们应坚持优秀 传统文化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正如 2022 年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 29 家博物馆推出“何以中 国”展,展览用全新的形式聚焦中华文明长河的“源”“流”“汇”,从源头出发,一路奔流融汇,终成多元一体、
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浩荡洪流。又如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中书法的意蕴、色彩的氤氲,传统优秀文化
之所以永葆生机,是因为传播手段、表现形式等的不断创新变化。执创新之笔,谱变通之曲,创造更加辉 煌绚烂的优秀文化。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吸 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丰富,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事业的繁荣多样,为世界文化舞 台增添中华之彩。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里,我们可取一瓢而直饮,提一壶而化茗,驭一舟而斩浪前行。面对百年 未有之变局,值此民族复兴之关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承 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以创新来丰富,以信念去坚守。在中华大地的广阔沃土上,厚植文化力量,坚持文 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携手共写未来芳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张澍的话,木有根,水有源,引出“一切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然后引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话题。材料意在告诉我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源”。其中“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 所在”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评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则从价值方面阐明其对中华民族的巨大意 义。材料最后一句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民族和个人的意义: “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思想之光,精神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本材料的启示意义在于:根与源,不管对于参天之木,还是怀山之水,都是极其重要的。同样的道理,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大,也必领重视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明起源,才能更加拥有 文化自信。我们应以掌握中华文明根源为已任,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次作文应 重点阐述根源对个人及民族的积极影响,并突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若仅仅从根源对木和水的影响来论述, 仅强调根源的重要性,则属于非核心立意。
写作时可以采用类比手法明确万事万物都有“根源”,然后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
根源、精神根源。接着可以列举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以体现“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然后论述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在当今的意义,可以从个人和民族两个方面论述。最后论述我们应该时时溯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滋养生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我们的精神基座,从而汲取民族前行的力量。
立意:
1.寻中华文明之源,增强文化自信。
2.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己理想抱负。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造我们的脊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