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选必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地理选必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1 14: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 录 必选二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学案序号
课 题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 型 复习课
课 时 1 编写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202 年 月 日
单元教学课标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 目标 1.结合材料,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形成的原因及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预习提纲】
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概念。
2.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特点。
3.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及主要转型战略。
4.以焦作为例,分析其煤炭产业的兴衰及其转型之路。
【直击高考】
考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1.(2024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吉林省辽源市曾经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城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一直由辽源矿业公司经营。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市煤炭资源渐进枯竭。2001年以来,辽源矿业公司坚持“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理念,通过开发域外煤矿,使原煤产量不降反增,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煤炭生产、装备制造、建筑建材、新能源于一体的现代煤炭企业。
材料二 20世纪60至70年代,辽源市纺织袜业较为发达。80年代末期,该市国营袜厂效益不断下降。2000年辽源市“十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纺织、轻工业地位”“壮大袜子产业”,将纺织袜业作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代产业之一。辽源市东北袜业园于2005年开工建设,现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园区内企业由最初的40家增至1200余家,通过打造“七天供应链”(下图),园区完成10万双以下订单的时间较常规节省10余天。
(1)说明辽源矿业公司域外煤矿开发对辽源市产业转型的益处。(4分)
(2)分析纺织袜业作为辽源市接续替代产业的主要优势。(4分)
(3)从企业生产的角度,分析东北袜业园是如何通过“七天供应链”缩短订单完成时间的。(4分)
以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为特征的收缩型城市,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有学者提出收缩型城市应采取“精明收缩”的策略,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轻城市负担,将投资重点转向调整城市功能。下图示意某一类型的收缩城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造成该类型城市出现人口和资本大量外流的原因最可能是
A.环境恶化 B.资源枯竭 C.产业升级 D.交通拥堵
3.该类型城市采取“精明收缩”策略,其主要发展方向是
A.降低建筑高度 B.完善交通网络 C.扶持大型企业 D.培育创新产业
某市“因煤而兴、缘煤而建”,现已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带名单。该市前期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煤炭产业进行,2000年后开始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在发展过程中,该市城乡聚落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演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该地城乡聚落演变过程中,主城区
A.在阶段一主导区域发展 B.在阶段二功能开始疏解
C.在阶段三面积极速扩张 D.辐射带动作用总体增强
5.与阶段一相比,该市在阶段二的特征是
A.产业结构多元 B.人口流动性弱 C.矿区收益稳定 D.城乡差距变小
6.城郊矿业城镇是该市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镇,采空塌陷区多,亦是大型工业园区聚集地。其转型发展可采取的策略是
①加强土地复垦,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②治理采空塌陷区,发展生态旅游业
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煤炭循环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能力提升】
内蒙古武川县在打造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率先迈出坚定的步伐。同时,该县正在着力引进光伏发电,形成“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为呼和浩特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提供重要支撑。下图为武川县位置示意图,图中“白道"是沟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是一条经商之路。回答1—2题。
武川县打造风电能源产业的条件或意义是
①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能资源丰富 ②地势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
③可以转变农业种植结构 ④可以改善呼和浩特的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武川县发展“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
A.可以降低风能利用率 B.可以使电力输出更平稳
C.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D.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安徽省颍上县在煤矿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读该县某煤矿生产流程图(图甲),下列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充分利用废弃物
C.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D.E为建材工业,F为电力工业
4.图乙是该煤矿塌陷区所采取的“深挖高筑”治理方式示意图,这种治理方式可以
A.抬高水位,缓解雨季洪涝 B.浪费水资源 C.提高树木的存活率 D.浪费土地资源
目前“收缩型城市”还没有科学的定义,但人口流失是一个重要指标。据统计,中国293个地级市中, 2014- 2017连续四年出现人口净流出的“疫身”城市有26个,东北是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下表为东北三省收缩型城市统计资料。据此完成5—6题。
省区 收缩性城市个数 收缩性城市
黑 8个 绥化、齐齐哈尔、鸡西、鹤岗、七台河、黑河、伊春
吉 7个 吉林、白城、白山、松原、四平、通化、辽源
辽 6个 锦州、鞍山、抚顺、本溪、阜新、丹东
5.东北三省收缩型城市及其导致“瘦身”的主导原因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鸡西―林业发展之困 B.伊春―煤炭资源枯竭
C.鞍山―钢铁之都没落 D.抚顺―大城市病严重
6.收缩型城市要正视“瘦身”积极“强体”,要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下列“强体” 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正确的是
A.河南郑州:交通优势 B.海南三亚:文化品牌
C.江苏昆山:边境位置 D.浙江义乌:生态环境
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2018 年获批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2021年11月全球首个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落户大庆。平台从气象、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等方面,通过实证实验数据验证光伏储能产品与实验室实测数据的关系,获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光伏储能实证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能获得应用范围广泛数据的实验平台落户大庆,原因是大庆市
A.能源基础设施完善 B.下垫面季节差异大
C.太阳高度角变幅大 D.太阳能资源较丰富
8.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对大庆市产业转型的作用是
①延长石油产业链 ②提升科创软实力 ③扩大仓储业规模 ④促使产业低碳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港是世界知名的风电母港,过去它只是一个小渔村(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捕鱼业受配额限制及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发,M港从渔村(港)发展为石油重镇。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限制,2001年M港开始涉足海上风电业务。目前,250多家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集聚这里,新生产的海上风机从M港运往世界各地。图示意M港位置。
(1)说明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M港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其成功经验。
(2)从地理角度说明M港从石油重镇向风电母港转型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直击高考】
1.(2024山东卷)(1)①避免矿业公司短时间大量关停,企业工人大量下岗,延缓矿业企业衰退时间,为产业转型提供过渡期。
②积累资金,以推进产业多元化,促进辽源市产业结构优化。(每条2 分)
(2)①纺织袜业历史长,有产业基础,所需资金相对少。
②纺织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吸纳大量人员就业,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每条2 分)
(3)①袜业生产环节均布局在园区内完成,生产链条完整,生产环节衔接紧密,可缩短生产周期。
②袜业企业数量多,袜业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相互代工,缩短生产时间。(每条2 分)
2.B 3.D
4.D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在阶段一,主城区和矿业城镇均吸引周边人口、产业等要素流人,因此主城区并没有主导区域发展,A错误;在阶段二,矿业城镇吸引力消失,周边人口产业等要素流人主城区,主城区功能并未向周边疏解,且主城区城镇空间迅速扩大,B、C错误;阶段三,主城区部分功能向矿业城镇疏解,同时带动乡村和矿业城镇的人口、产业等要素流人。综上可知,该地城乡聚落演变过程中,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总体增强,D正确。
5.A 该市“因煤而兴、缘煤而建”,说明煤炭产业为阶段一时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阶段二,矿业城镇对周边乡村的吸引力消失,说明煤炭产业衰落,但主城区城镇空间迅速扩大,人口规模增长,说明该市此时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A正确。阶段二,主城区对乡村吸引能力强,人口流动性强,B错误。矿区因传统产业衰落,收益下降,C错误。人口、产业等要素向主城区流动,导致城乡差距变大,D错误。
6.B 资源枯竭型城镇经济转型的策略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和产业层次升级。治理采空塌陷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加大科技投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符合其转型要求,故②③正确大型工业园区聚集地地价高,采空塌陷区土地复垦成本高:不适合粮食种植,①错误。煤炭资源枯竭,不利于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循环产业,④错误。故选B
【能力提升】
1——5 D B D C C
6——8 A B D
9.(1)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世纪60年代,由捕鱼业向石油产业转变;21世纪初,由石油产业向风电产业转变。成功经验: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脉搏;抓住世界能源变革的重要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转型升级。
(2)该地地处西风带的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全球变暖和环保要求提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受到重视。(有一定资金和工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