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粤沪版物理(2024)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二
一、单选题
1.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汽化现象
B.电风扇吹风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D.沸腾是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2.下列例子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
B.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
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
3.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71.2mm B.1.712dm
C. D.1712m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竹的倒影 B. 水面“折”枝
C. 手影 D. 镜中花
5.下列光现象中,对其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海市蜃楼是因为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
B.塔在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C.放大镜把字“放大”是由于放大镜具有发散作用
D.近视眼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6.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要学好物理,就要善于观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下列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初中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20
B.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cm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5℃
D.初中学生800m赛跑成绩约为30s
7.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创造了世界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成熟的水稻高度约为( )
A. B. C. D.
8.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 海市蜃楼 D. 金环日食
9.下列四个图中产生的现象都与声音有关,其中主要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 拨动直尺产生声音
B. 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少,听到声音变小
C. 扬声器发声,烛焰“跳舞”
D. 车子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10.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6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3cm
B.若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随着时间的推 移,蜡烛在光屏上的像将向下移动
C.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光屏上能成放大清晰的烛焰像
D.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采用可转折的两部分纸板是为了研究 、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光的径迹,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镜面”或“漫”)反射;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时,反射光线OB将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
12.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 产生的; 人耳能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选填“响度”、 “音调”或“音色”) 。
13.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风声是由空气 产生的,雨是由高空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河水结冰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4.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过程中,粉笔的密度将 ,质量将 (以上两空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粉笔与黑板之间的摩擦属于 摩擦。
15.小红在物理课上学习了许多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下面是她的一些练习记录。
(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cm,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机械秒表显示的是小红测量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 s。
(3)小红感冒时测量体温,体温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
(4)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的规律制成的,人的正常体温约
16.用一只甩过的体温计测量某位同学的体温,测量的结果如图所示是 ℃,由此可判断这位同学 (填“发烧”或“不发烧”)。
17.日食、月食是由光的 引起的;从岸上看到游泳池的水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雨后的天空,常常会出现彩虹,这属于光的 现象。
18.“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白气”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
三、实验探究题
19.小明和小丽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1)小明的测量方法如图,其步骤:
在测鹅卵石的质量时,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再将游码调到“”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调好天平后,他进行了正确的操作,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可以读出鹅卵石的质量。
在量筒内注入的水,将系上细线的鹅卵石没入水中,水面位置如图丙所示,鹅卵石的体积为 。
则鹅卵石的密度为 。
(2)小丽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其步骤:
在圆柱形玻璃筒内加入适量的水,正方体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塑料块露出水面的高度;
将鹅卵石放在塑料块上,塑料块仍漂浮在水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塑料块露出水面的高度;
用细线将鹅卵石系在塑料块下方,然后放入水中,塑料块仍漂浮在水面上,用刻度尺测出塑料块露出水面的高度。
鹅卵石密度的表达式为 。
若在进行测量步骤时,不小心将部分水沾在塑料块的上表面,测得鹅卵石的密度为,则 。
四、计算题
20.一个空瓶子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的质量为700g;如果在空瓶中装进一个小铁球,铁球与瓶子总质量为920g,然后再装满水(铁球沉没在水中),测得瓶子、水、铁球三者的总质量为1270g。(已知ρ水=1g/cm3;ρ铁=7.9g/cm3)求:
(1)瓶子的容积;
(2)铁球的体积;
(3)通过计算判断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1.长度为200m的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如图所示;火车头距离桥头200m处鸣笛,鸣笛10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至山崖的回声;听到回声30s后,车尾驶过桥尾。
(1)计算火车的速度;
(2)计算大桥的长度;
(3)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
五、作图题
22.有东西掉到沙发底下,爷爷弯不下腰,看不到东西在什么地方。小华拿了一块小镜子放在下图中B处,调整好角度,让爷爷在A处看到了沙发下C处的东西。请画出调整好角度的镜子和看到C处东西的光路图。
六、综合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可调式眼镜
人的眼睛看清物体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来实现的,晶状体相当于全自动变焦镜头。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一些,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弱。通过这样的调节,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均能在视网膜上成像。若晶状体调节能力变弱,就会出现看不清远处物体或近处物体的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
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矫正视力的可调式眼镜,如右图所示,这种眼镜的镜片中含有一种特殊液体。如图所示是可调式眼镜的结构示意图,镜架上有表示移出和加入液体含量的标尺;移动标尺上的滑块可以定量改变镜片中的液体含量,从而改变镜片的形状;镜片中液体含量的改变量V可以用滑块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滑块位于标尺上0刻度线处,表示眼镜的初始状态,此时,镜片的形状是扁平的,如图甲所示。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镜片中加入一些液体、加满液体,图乙是镜片中加满液体的示意图。当滑块位于标尺上-1、-2刻度线处时,分别表示从镜片中移出一些液体、移出全部液体,图丙是镜片中移出全部液体的示意图。
为探究可调式眼镜的矫正效果,首先要确定以下程序和标准:
选定同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选定远、中、近三个观察位置,用S表示观察位置到树的距离,如下图甲所示;用D表示看到树的清晰程度,清晰程度分为清晰、不清晰、模糊三个等级,如图乙所示。
小京和小贝视力不同,没有佩戴眼镜时,小京在近处看树“清晰”,在远处看树“不清晰”;小贝在远处看树“清晰”,但在近处看树“不清晰”。
小京和小贝配戴眼镜后,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调节镜片中的液体处于初始状态。
②选择不同观察位置,观察树,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③改变镜片中液体的含量,重复步骤②。
小京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部分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小京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V S D -2 -1 0 1 2
近
清晰 清晰 清晰
中
清晰 清晰
远
清晰 不清晰 模糊
表二小贝的实验结果记录表
V S D -2 -1 0 1 2
近
不清晰 清晰 清晰
中
清晰
远
清晰
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两位同学对可调式眼镜有了新的认识。
23.调节眼睛晶状体形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__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不同亮度的物体 B.不同颜色的物体
C.不同距离的物体 D.不同大小的物体
24.为了使小京在远、中、近处看树都“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_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25.为了使小贝在近处看树“清晰”,调节镜片内液体含量的措施是__________(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加满液体 B.加入一些液体
C.移出一些液体 D.移出全部液体
26.小普同学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图2中的照相机来研究使用照相机成像的情况.图1实验装置中使用的是一只水凸透镜,利用注射器注水的方法可以连续改变水凸透镜的厚度D,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f。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所用发光体“字符”的高度H为3厘米,水凸透镜的焦距。
序号 水凸透镜的焦距 物距 像距 像高 物屏距离
1 35.0 14.0 1.2 49.0
2 30.0 15.0 1.5 45.0
3 34.6 10.4 0.94 45.0
4 24.0 12.0 1.5 36.0
5 42.0 7.0 0.5 49.0
6 18.0 9.0 1.5 27.0
(1)图2中的“感光元件”相当于图1中的 。
(2)根据序号1和2(或3和4、5和6)的数据,分析比较焦距f、物距u、像距v以及像高的变化情况,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时, 。
(3)根据序号1和5(或2和3)中焦距f、物距u、像距v及物屏距离L的数据可知:保持物屏距离(发光物到光屏的距离)L不变,通过注射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这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移动水凸透镜的位置使物距u 、像距v ,光屏上的像高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3所示是图2中照相机的镜头.拍照片时,转动“变焦环”相当于用注射器调节水凸透镜的焦距,可在之间连续改变镜头的焦距;前、后移动照相机的位置和转动“对焦环”使镜头向外伸出或向内缩进,相当于在光聚座上移动水凸透镜的位置调节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根据序号2、4和6的数据,若要使人在物屏距离L不同的情况下所成的像一样大,需要对照相机进行的相应操作是: 。
七、科普阅读题
2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加湿器
超声波加湿器以体积小、静音、加湿均匀而深受用户喜爱。超声波加湿器原理是什么呢?如图甲是某款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振子每分钟向水箱中发射900万次高频振荡波,将水打散成直径为3~5微米的细小水雾颗粒。加湿器加湿效果如何呢?物理学中将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量的比值叫做该温度下的空气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研究发现: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为此人们设计了图乙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测定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干湿球湿度计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玻璃泡裸露的称为干球温度计,用湿棉布包裹住的称为湿球温度计。已知部分室温下的相对湿度表如图丙所示。
相对湿度 室温/℃ 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
1℃ 2℃ 3℃ 4℃
15 90% 80% 71% 62%
18 91% 82% 74% 66%
21 92% 83% 76% 68%
24 93% 85% 79% 74%
丙
(1)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 (选填“方向性好”或“声能集中”)的特点制作而成的,该款加湿器产生的超声波频率为 Hz。
(2)加湿器工作时,喷出的水雾最终使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水雾发生了 ,这个过程中要 (选填“吸”或“放”)热。
(3)关于加湿器和干湿球湿度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正常工作时,加湿器的响度约为70dB
B.加湿器喷口外的白雾是液化形成的
C.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越小,表示当时空气越干燥
D.包裹湿球温度计玻璃泡的棉布不能用酒精沾湿
(4)图乙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玻璃泡部分已被遮挡,由图可推测湿球温度计是 (选填“A”或“B”)。根据两温度计的示数,对照湿度表可知:此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 。
(5)某天中午,小明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26℃,湿温度计示数为21℃。到了晚上,小明看到干温度计的示数为15℃,湿温度计示数为10℃。由此可判断:晚上空气的相对湿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中午空气的相对湿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沸腾及沸腾条件;蒸发及其现象
2.【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3.【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4.【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
5.【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6.【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7.【答案】C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8.【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9.【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10.【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11.【答案】反射光线;漫;靠近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2.【答案】振动;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3.【答案】振动;液化;放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声音的产生
14.【答案】不变;减小;滑动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5.【答案】(1)1.20;减小误差
(2)99.8
(3)37.8
(4)液体的热胀冷缩;37℃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16.【答案】36.4;不发烧
【知识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17.【答案】直线传播;折射;色散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18.【答案】液化;不会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沸腾及沸腾条件
19.【答案】(1)左;8;
(2);>
【知识点】固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0.【答案】(1)500cm3;(2)150cm3;(3)是空心的
【知识点】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
21.【答案】(1)解:火车的速度:v车= =20m/s
(2)解:火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 s2=v车t2=20m/s×30s=600m,则大桥的长度: L桥=s2-L车=600m-200m=400m
(3)解: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10s=3400m,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s= =1600m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22.【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答案】23.C
24.C
25.B
【知识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26.【答案】光屏;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变大;变小;变小;照相机的位置向前移动,镜头向内缩进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27.【答案】声能集中;150000;汽化;吸;D;B;76%;小于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蒸发及其现象;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