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基础讲义·第2讲 地球的运动(学生版+教师版)(浙江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基础讲义·第2讲 地球的运动(学生版+教师版)(浙江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1 15:22: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二)地轴:地球斜轴,又称地球自转轴(实际上地球是没有地轴的)。是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地轴空间指向: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三)地球自转的特点
(1)绕转中心:地轴。
(2)周期:一天(约24小时)。
(3)方向: 自西向东(如下图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如下图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如下图C)。(北逆南顺)
(四)地球自转与太阳的东升西落
地球自转使我们看到太阳位置在一天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在西方送走落日的余晖。
典例1: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将西升东落 B.月亮仍东升西落
C.地球上仍有昼夜更替现象 D.地球上各地仍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
变式1:下列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交替 B.季节变化 C.日食 D.昼夜长短变化
变式2: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表示正确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变式3:演示地球自转时,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拨动地球仪。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向是 (填字母)。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填字母)。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现象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填字母)。
A.一年 B.一月 C.一周 D.一天
(一)昼夜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
(二)昼夜交替发生的原因
(1)地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2)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转动。
(三)昼夜交替的周期
地球每自转1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1次,即昼夜交替的时间约为24 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四)昼夜交替的特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
(2)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五)昼夜交替的意义
昼夜交替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温差不至于过大,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
(六)晨昏线(圈)
(1)晨昏线(圈)。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①晨线指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是太阳升起地方。如图中弧ABC为晨线。
②昏线指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进人黑夜的分界线,是太阳落下地方。如图中弧ADC是昏线。
(2)晨昏线(圈)的作用。
晨昏线(圈)把它所通过结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状况。
(3)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②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4)晨昏线(圈)的主要特点。
①如果把地球看作个正球体, 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②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能力拓展】南北半球的较高纬度地区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典例1:如图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甲、乙、丙、丁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变式1: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A点是昼长夜短,正值夏季B.此时B处要天亮,而C处进入夜晚啦
C.此图是南半球的日照图 D.H在A的北方,在B的东方
变式2:读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2)图中EBF线为   (填“晨”或“昏”)线。
(3)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   ,其判断依据是   。
(4)此时,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等于0°的是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白昼最长的是   。
变式3:小科为“观察太阳方位变化”,按如下步骤开展活动: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丽水的大致位置,用双面胶将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
③按由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请回答:
(1)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   一致;
(2)若你站在“十”字方向标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    ;
(3)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 。(填字母)
A.是一个半圆 B.与太阳光线垂直 C.平分整个地球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65.2422天)。
(4)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之间总保持66.5°的夹角,并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所示。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典例1: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C.12月26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 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
变式1: 2021年7月1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图中的位置是(  )
A. 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典例1图 变式1图 变式3图
变式2: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蕴涵了科学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C.小明凌晨打开电视观看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杭州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变式3: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选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选填“长”或“短”)。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如下图∠α)。
(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1)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2)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如图1)(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上图1)。
②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典例1: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有四根等长的旗杆。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时分,各旗杆的杆影呈现不同朝向和影长(如图)。则处于纬度最高的地区的旗杆是(  )
A. B. C. D.
变式1:如图是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某天和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长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变式2: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40°N的小明同学在春分日当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一天中下列判读正确的是(  )
A.这一天竹竿的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B.图中丙箭头指向正北方向
C.这一天14点太阳升的最高 D.当地这一天太阳能直射头顶
变式3:善于观察的小科同学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间的长短和位置是不同的。为了探究杆影的变化规律,小科分别在夏季和冬季的某日正午测量影子的长度。
(1)图1中的影子表示夏季的是    。
(2)衢州市冬至日,旗杆杆顶O点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2中的    (填写字母)。
(1)昼夜长短变化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日期 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典例1:“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流传了好些谚语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关于这些谚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B.清明(4月5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如图所示的ab之间
C.秋分这一天,湖州地区昼夜等长
D.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划分的
变式1: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
A.纬线a是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上虞区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上虞区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变式2: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以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成功对接后一起运动,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   (运动或静止)的。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在6月17日这一天,地球接近图中A、B、C、D所示四个位置中的   (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半球或南半球), 绍兴昼夜长短变化是:   
变式3:“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根据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问题。
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从冬至起,我国进人数九寒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地球公转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序号表示的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此时北极圈有   现象。
(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图2中字母表示的   时间段,此时我们杭州市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二)地轴:地球斜轴,又称地球自转轴(实际上地球是没有地轴的)。是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地轴空间指向: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三)地球自转的特点
(1)绕转中心:地轴。
(2)周期:一天(约24小时)。
(3)方向: 自西向东(如下图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如下图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如下图C)。(北逆南顺)
(四)地球自转与太阳的东升西落
地球自转使我们看到太阳位置在一天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我们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在西方送走落日的余晖。
典例1: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太阳将西升东落 B.月亮仍东升西落
C.地球上仍有昼夜更替现象 D.地球上各地仍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
变式1:下列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 )
A.昼夜交替 B.季节变化 C.日食 D.昼夜长短变化
变式2: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表示正确的有( A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变式3:演示地球自转时,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拨动地球仪。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演示过程中,拨动地球仪的正确方向是 B (填字母)。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B (填字母)。
A.昼夜现象 B.昼夜更替现象 C.四季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为 D (填字母)。
A.一年 B.一月 C.一周 D.一天
(一)昼夜产生的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
(二)昼夜交替发生的原因
(1)地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2)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转动。
(三)昼夜交替的周期
地球每自转1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1次,即昼夜交替的时间约为24 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四)昼夜交替的特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
(2)因为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五)昼夜交替的意义
昼夜交替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温差不至于过大,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
(六)晨昏线(圈)
(1)晨昏线(圈)。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①晨线指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黑夜进入白昼的分界线,是太阳升起地方。如图中弧ABC为晨线。
②昏线指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昼进人黑夜的分界线,是太阳落下地方。如图中弧ADC是昏线。
(2)晨昏线(圈)的作用。
晨昏线(圈)把它所通过结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状况。
(3)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②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4)晨昏线(圈)的主要特点。
①如果把地球看作个正球体, 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②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能力拓展】南北半球的较高纬度地区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典例1:如图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甲、乙、丙、丁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变式1: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此时A点是昼长夜短,正值夏季B.此时B处要天亮,而C处进入夜晚啦
C.此图是南半球的日照图 D.H在A的北方,在B的东方
变式2:读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2)图中EBF线为 晨 (填“晨”或“昏”)线。
(3)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 冬至日 ,其判断依据是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为极夜 。
(4)此时,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等于0°的是 B、C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白昼最长的是 B 。
变式3:小科为“观察太阳方位变化”,按如下步骤开展活动: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丽水的大致位置,用双面胶将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
③按由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请回答:
(1)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 经线、纬线 一致;
(2)若你站在“十”字方向标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 南方 ;
(3)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 B;C 。(填字母)
A.是一个半圆 B.与太阳光线垂直 C.平分整个地球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65.2422天)。
(4)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之间总保持66.5°的夹角,并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所示。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典例1:如图所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轨道上沿①→②→③-→④绕着太阳公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地轴的北端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B.四季更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C.12月26日这天,地球位于②→③之间 D.地球处于②④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
变式1: 2021年7月1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图中的位置是( C )
A. 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典例1图 变式1图 变式3图
变式2: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蕴涵了科学知识。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无关的是( C )
A.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总是指向北方,且在不同季节长短不同
B.学校在冬季和夏季采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夏季起床时间要比冬季早
C.小明凌晨打开电视观看欧洲杯足球赛现场直播 D.杭州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变式3: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冬至日 (选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B 。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短 (选填“长”或“短”)。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如下图∠α)。
(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1)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2)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如图1)(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上图1)。
②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典例1: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有四根等长的旗杆。北半球夏至日正午时分,各旗杆的杆影呈现不同朝向和影长(如图)。则处于纬度最高的地区的旗杆是( B )
A. B. C. D.
变式1:如图是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某天和一年中夏至日与冬至日正午长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杆影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1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C.图2中杆影长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D.图2中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变式2: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与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家住40°N的小明同学在春分日当天,测量竹竿影子的变化,并在地面做好记录。一天中下列判读正确的是( B )
A.这一天竹竿的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B.图中丙箭头指向正北方向
C.这一天14点太阳升的最高 D.当地这一天太阳能直射头顶
变式3:善于观察的小科同学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在不同时间的长短和位置是不同的。为了探究杆影的变化规律,小科分别在夏季和冬季的某日正午测量影子的长度。
(1)图1中的影子表示夏季的是  乙 。
(2)衢州市冬至日,旗杆杆顶O点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2中的   A (填写字母)。
(1)昼夜长短变化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日期 直射点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至春分日 南半球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典例1:“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流传了好些谚语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关于这些谚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B.清明(4月5日前后),地球运行到如图所示的ab之间
C.秋分这一天,湖州地区昼夜等长
D.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划分的
变式1:如图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据图分析可知( B )
A.纬线a是南回归线 B.当直射点在①时,上虞区的节气是夏至
C.当直射点在纬线a、b之间移动时,上虞区昼夜平分
D.造成直射点在纬线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变式2: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以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成功对接后一起运动,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 静止 (运动或静止)的。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在6月17日这一天,地球接近图中A、B、C、D所示四个位置中的 B (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半球 (北半球或南半球), 绍兴昼夜长短变化是: 昼长夜短 
变式3:“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根据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太阳直射点移动路径图”和表“九九消寒歌”,完成下列问题。
12月22日前后冬至 九九消寒歌从冬至起,我国进人数九寒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杨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一年,地球公转到乙位置的日期在  6月22日  前后。
(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图2中序号表示的 ③ 位置,这一天是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 冬至日 ,此时北极圈有 极夜 现象。
(3)“九九”期间,太阳直射点运行在图2中字母表示的 c 时间段,此时我们杭州市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长 ,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变 多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