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基础讲义·第6讲 天气和气候(学生版+教师版)(浙江专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基础讲义·第6讲 天气和气候(学生版+教师版)(浙江专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1 15:48: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 1000 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显得很薄,大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
①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 天气 变化得以发生; 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 小 ;
③大气层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 紫外线的辐射 和 小天体的撞击 ;
④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 变化;B、没有 生命 ;C、易受陨石侵袭;D、昼夜温差 大 。
3、大气的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层序 高度 气温分布特点
外层 层底距地表约500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暖层 自中间层顶到500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对流层 从地面向上约17~ 18千米(赤道地区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
典例1:在大气的对流层中,若暖空气覆盖在较冷的空气上面,就形成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物不能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这种现象在山谷或盐地地形,且无风时较易发生。下列哪一图像可描述此现象( B )
A. B. C. D.
变式1: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时,其气温变化( D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升高
变式2:如图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①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② 层(填序号,下同),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①  层。
变式3: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
(1)图①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B )
A.3000m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m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m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m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能在5000m高度平衡飞行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1、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 序 分 布 特 点 高 度 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
外层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500 ↑↑
暖层 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85~500 ↑↑
中间层 陨石在此燃尽。 55~85 ↑↓
平流层 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12~55 ↑↑
对流层 A.对流运动剧烈;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两极薄,赤道厚; 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0~12km ↑↓
典例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地面  。
(2)B层 上 部热,以 平流 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飞机多在 B 层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 B 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A 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变式1: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它发射时穿过太气层的顺序依次是( B )
A.对流层、平流层、暖层、 中间层 B.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暖层
C.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暖层 D.平流层、对流层、 中间层、暖层
变式2: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本次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在轨轮换、太空会师和太空行走等,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空间站(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在大气层的 暖层 (填写具体名称),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
变式3: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
(2)A层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 A  。(填字母)
(4)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 电离 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5)某地区近地面气温32℃,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__ B __。(填字母)
A.-100.8℃ B.-68.8℃ C.-132.8℃ D.-42.8℃
(6)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 ,这是因为该层有大量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在两地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2、对流层的特点
(1)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最显著的特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复杂变化的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
3、对流层影响: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4、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5、实验:模拟对流层的成因
(1)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加热的一端液体上升,未加热的一端液体下沉。
(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如图所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线香的烟先向上流动,到烧杯顶部后向四周扩散,最后沿烧杯壁向下流动。由此可知空气受热时,也会形成对流。
结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空气对流。
5、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典例1: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最后穿过的地球大气层是( A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变式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受( C )
A.太阳辐射的影响 B.大气辐射的影响 C.地面辐射的影响 D.大气逆辐射的影响
变式2: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及固体杂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变式3:如下图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①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②  层(填序号,下同),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① 层。
1、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2、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3、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1、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注意:区分天气与气候>:天气是短时间的、易变化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稳定的。
2、组成:天气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典例1:下列有关天气和气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气候特点 B.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就一定会形成降水
C.在我国频发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台风、洪水等D.造成同纬度的天津和吐鲁番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变式1: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C )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变式2:举世瞩目的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部分运动项目会在余杭进行,关于余杭区的天气和气候说法正确的是( D )
A.今天阴转多云,明天多云,它描述是气候 B.今天最高气温:18℃,最低气温:9℃,它描述是气候
C.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它描述的是天气 D.季风更替明显,无霜期长,它描述的是气候
变式3:下面是我市气象台发布的一条气象消息:我市今天夜里到明天多云,明天白天最高气温为22℃,最低气温是15℃,明天的森林防火等级4级。试问:
(1)气象消息中说明天最高温度为22℃,出现的时间一般在 14 点左右。
(2)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叙述属于描述天气的有 ①③⑤ 。
①阴转多云 ②冬暖夏凉 ③晴空万里 ④秋高气爽 ⑤和风细雨 ⑥冬雨夏干
1、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2、气温测量
(1)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2)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的影响;②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
③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门朝北),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尽量测得空气的真实温度。
④百叶箱选择白色,能反射太阳光,避免光照使百叶箱内温度高于箱外气体的温度
3、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4、气温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各种农作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5、华氏温度 <阅读> 单位:华氏度(℉)。华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将水的冰点规定为32度,将水的沸,点规定为212度。其间平均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华氏度。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华氏温度=×摄氏温度+32。
典例1: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进行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21.7 ℃,箱外温度 22.0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高 ,这是由于 箱外受光照等因素影响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箱外
变式1: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22℃ B.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中午12时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外界阳光直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
变式2:气象观测中一般使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以及普通温度计来测量气温,主要是由于__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__,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__百叶箱___里。
变式3:下表显示1月份某一天在某地测得的不同海拔处温度的变化情况,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以温度为横轴,海拔为纵轴,用表中的数据描出相应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2)根据曲线图,估算海拔大约  2.5 千米处温度为-15℃。
(3)根据曲线图,估算海拔2.4千米的高空温度大约是 -14.4 ℃。
1、概念: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2、形成条件: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
3、风的方向: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4、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即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如右图所示。
(2)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①单位:米/秒,千米/时;
②风速常用风级表示,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风级越大,风速越大,风力越强。
(3)气象观测中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观测风向和风速。
3、风的影响: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如刮大风时,鸟类不轻易起飞。
典例1:下图所示,甲地的风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应是( B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变式1:如图为一校园天气观测仪器,它是用来测量( A )
A.风向B.风速 C.气压D.降雨量
变式2:夏季,近海地区海陆风的风向通常昼夜交替变化。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甲是白天形成的陆风B.图甲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C.图乙是白天形成的陆风D.图乙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变式3:天气图上用风向标来表示 风向 和风速,其矢羽表示风速。一个小三角旗表示20米/秒,一长横线表示4米/秒,一短横线表示2米/秒。则图所示风向标表示的风速为 26 米/秒。
1、湿度的概念: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2、湿度的测量
(1)测量仪器: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它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先读出干球温度计的读数,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读数,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
(2)原理:湿球温度计的棉纱中水分蒸发吸热,温度计温度较低。空气中湿度越小,蒸发越快,温差越大。
3、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1)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叫绝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就越大。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水汽的量是有限的,当容纳了最多水汽之后,我们称之为水汽饱和。
(2)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干裂等。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越接近饱和,就越容易发生凝结,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4、湿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
典例1:温州人历来有着冬日晒鱼鲞的习惯,传统晒鲞十分依赖天气,要求低温晴燥。
(1)鰻鱼是晒鱼鲞的鱼种之一,其一生要经历淡水与海水的周期性洄游,鳗鱼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请再举一例相同类别的动物行为。 婴儿吮奶、 繁殖行为等  
(2)图甲A、B两个天气系统中,适合晒鱼卷的是 B  。
(3)如图乙为干湿球湿度计,部分空气相对湿度如上表。则当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5℃和0℃时,此时的环境湿度为 32% 。
变式1: 2022年12月10日南浔天气预报:“小雨,全天气温4-12℃,西北风2~3级,当前相对湿度70%”。对于这则天气预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雨属于天气状况 B.小雨说明是高气压控制
C.西北风是指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D.相对湿度越大,降水概率越小
变式2:下表是相对湿度表,则依据表中数据回答正确的是( A )
A.当干球温度计示数为10℃时,湿球温度计示数为7℃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5%
B.在显示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5%时,干球温度计显示温度一定相同
C.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干球温度计显示温度减去湿球温度计显示温度的差值越大
D.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干球温度计显示温度就越高
变式3:下表为相对湿度表局部,请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干湿差相同时,干球的温度越高,空气的相对湿度越 大 。
(2)气温相同时,干湿差越小,空气的相对湿度越 大 。
(3)当一位同学用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时,测得干球的温度为25℃,而湿球的温度为24℃,那么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92% 。
1、水汽凝结
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条件1)时,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气温降低(条件2),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条件3)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是水汽凝结。
2、降水的形成
(1)降水的形成过程: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2)降水的形成: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雨量的测定
(1)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用毫米计量。
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
<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毫米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2)测量器具:雨量筒。
人工降水的方式:A.降温,打干冰;B.凝结核,打碘化银。
典例1:以下关于图中A、B、C三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B )
A.A地降水最多,B地降水最少 B.A地气温最高,C地降水最少
C.B,C两地的气温和降水量无差别 D.A地气温比B地要高,但降水量两地无差别
变式1:在降水的成因类型中,下图所表示的降水类型是( B )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变式2:如图所示是我国东部某座大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D )
A.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B.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C.此地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D.在一定高度内,年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变式1图 变式2图 变式3图
变式3:读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描述的是两地的 天气  (“天气”或“气候”)
(2)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分析判断B为 广州 (选填“哈尔滨”或“广州”)。
(3)两城市降水量月份分配的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 夏 季。
1、途径:人们想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常常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拨打气象预报电话、查看互联网等获取气象预报信息。
2、内容
云量与阴晴、降水等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降水概率、风向和风级等。
总云量占空比例 天气状况 12小时降水量(毫米) 等级
8/10以上 阴 大于30 暴雨
5/10~8/10 多云 15~30 大雨
3/10~5/10 少云 5~15 中雨
3/10以下 晴 小于5 小雨
典例1: 2022年11月30日,寒潮来袭,我市气温为0~7℃、阴转小到中雪。降温幅度明显,气象部门提醒大家要做好保暖工作。
(1)“气温为0~7℃、阴”等是对 天气 的描述(填“天气”或“气候”)。
(2)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 时(下午 2 时)左右, 降温是由于 冷锋 (选填 “冷锋”或“暖锋”)过境引起的。
变式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B )
A.昨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大气温10℃~20℃
变式2: 2023年10月1日是国庆节,当天杭州天气预报:晴到多云,东南风6级,全天气温15℃~25℃,当前相对湿度45%。对这段天气预报理解正确的是( C )
A.当日平均气温是20℃ B.东南风是指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C.相对湿度越大降水概率越高 D.最高气温为25℃,出现在正午
变式3:如图为2022年2月15日中国金华的气象信息,该日正值我国元宵佳节,但日本东海岸却发生了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下列属于金华的气象信息并且正确的是( B )
A.这一天时间里日本发生海啸是天气信息 B.这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
C.这一天的风大致从西南方吹来 D.测量气温的气温计应直接放在室外太阳光下测量
1、概念
天气图: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上天气变化往往比较复杂。
2、天气系统
(1)高压与低压
①高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
②低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
(2)冷锋与暖锋
①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天气: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②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天气:降雨,气温升高。
冷 暖 锋 对 比 图
名称 冷锋 暖锋
示意图
表示符号
移动 冷空气→暖空气 暖空气→冷空气
过境时 降雨、大风、降温等 云、雨,多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天气转睛,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 天气转睛,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我国冬季寒潮 华南地区的一场春雨一场暖
(3)台风: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3、移动:锋面—向图上三角或半圆凸所指方向; 气压—在我国,大部分逐渐向东移动。
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典例1:读如图天气图,根据图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乙地的天气状况是阴雨天气;丙地的风向为 西北风 。
变式1:读某日天气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甲地受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B.乙地受低气压控制,天气阴雨
C.丙地在该锋面过境时,气温会升高 D.丁地在该锋面过境时,会出现持续性降水
例题1图 变式1图 变式2图 变式3图
变式2:如下图所示是某日某地区的天气图,请读图完成填空。
(1)甲的天气系统是 低压区 。(填写天气系统)
(2)该锋面属于 冷 锋,在它的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降温、大风、降水 。
变式3:认识地图。我们以前学过的“等高线图”,我们来看看右上图这张反映近地面气压高低状况的地图,它经常出现在电视气象节目的“天气图”上。试根据图上数据进行判断:
(1)反映近地面气压高低状态的地图我们可以称为 等压线图 。
(2)A、B、C、D四个箭头,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B 。
(3)图中 甲 处天气晴好(填“甲”或“乙”)。
(4)大气层中,各种复杂天气现象集中发生在 对流层 。
1、气候概念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天 气 气 候
概 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某一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
区 别 A. 短时间的 B. 多变的 A. 较长时期的B. 变化不大的
联 系 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季风。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导致地表的气温由低纬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②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2)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①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在比热性质上的差别造成的。
②同一纬度,离海洋较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反之,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③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②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①概念: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②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a. 夏季: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
b. 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典例1:下列气候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组合是( C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纬度因素 B.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海陆因素
C.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形因素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地形因素
典例2: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乙处的天气系统是 低压系统 。 (2)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北风 。
(3)过若干小时,②地将受某天气系统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影响的地区不可能出现_A__天气现象。
A.天气晴朗 B.大风 C.气温下降 D.降雨
变式1:如图所示地形剖面图,影响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C )
A.海陆分布 B.纬度位置 C.地形 D.季风
典例2图 变式1图 变式2图
变式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现测得A地气温为-6℃,则B地(海拔为0米)气温约为 18 ℃。
(2)C地和D地相比,C地降水更多,原因是其处在 迎风 坡,水汽上升过程中更容易冷凝成云。
变式3:大洋平均海拔800米,大洋山海拔1500.6米,为括苍山脉第一高峰;年平均气温13.5℃,每年7月平均温度22.5℃。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使得大洋成为人人向往的“避暑仙乡”。(1)大洋山夏季平均气温较低主要受__地势__因素影响。
(2)如图是括苍山脉某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__B___。
A.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B.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C.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D.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变式4: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砂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 D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变式5:茶条槭每年5月开花、10月果实成熟,果实轻小且有翅(如右图所示),到了冬季逐渐脱落。在台州某公园内种有3株该植物(下图中的黑圈所示),若公园环境适合其自然生长和繁殖,请结合台州“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的特点,推测若干年后该公园内该植物的分布情况(白圈表示新长出的茶条槭)最有可能是( D )
A. B. C. D.
变式6: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1)导致天台县这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季风__(选填“纬度位置”或“季风”)。
(2)元旦当天,学校旗杆上的国旗朝向东南飘扬,此时风向为__西北风__。
1、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逐渐升高的过程中。
1、人类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①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等都能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湿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害。
②不利影响: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
2、温室效应:人类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
3、城市“热岛”现象:是指城市形成了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它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犹如海面上的岛屿。
1、分布与类型
我国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
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3、季风气候的影响
(1)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有利。
(2)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大雪会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较短。
典例1: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很大。如图是上海和乌鲁木齐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气温高,降水多
B.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气温低,降水多
C.东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小,西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大
D.东南季风不能到达我国西部地区,那里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区
变式1:2021年汛期以来,浙江大部分地区维持高温天气,降雨量偏少七成,蒸发量是同期降雨量的4倍,这让浙江很“受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2021年浙江夏秋季节盛行西北风,所以没下雨 B.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后一定会降水
C.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D.杭州处于台风眼时,天气现象是狂风暴雨
变式2:将下列序号填入下表内相应的空格中,比较我国气候的季节差异。
季节 冬季 夏季
盛行风   ⑦     ⑧  
盛行风源地   ③     ②  
气候特点   ④⑥   ①⑤ 
降水丰沛 ②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③蒙古、西伯利亚地区④气温低 ⑤气温高 ⑥降水少 ⑦偏北风⑧偏南风
变式3:根据教科书“我国的季风气候”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笔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图中序号所示地域的气候类型为:
①温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⑤高原高山气候
(3)你所在地区主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具有哪些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1、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量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2、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身处内陆,且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受大陆的影响很大。
3、干旱气候的影响
(1)有利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2)干旱地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特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细小的叶刺。
典例1:7月份,晶晶计划从淮北去吐鲁番探亲,爸爸提醒带太阳帽,妈妈提醒带防晒霜,爷爷提醒带毛背心,奶奶提醒带雨具,谁的提醒晶晶可以不考虑( D )
A. 爸爸 B.妈妈 C.爷爷 D.奶奶
变式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那么,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根本成因是( B )
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变式2:下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最不明显的是( A )
A.准噶尔盆地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变式3: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一般降水量 少 ,年降水量一般少于 400 mm 。 冬季 寒冷 (填“寒冷”或“炎热”),夏季 炎热 (填“寒冷”或“炎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 大 ,日照 充沛 。
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灾害性天气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水、干旱、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的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做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持续性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典例1: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下列不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B )
A.寒潮 B.火山喷发 C.洪水 D.台风
变式1:下列防灾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 )
A.冷空气来临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B.泥石流来临时,向地势低处跑
C.山洪来临时,先确保财物安全 D.台风来临时,在大树下避风雨
变式2:关于我国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寒潮有害也有利,它带来的降雪可以缓解北方夏旱 B.台风能缓解或解除华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旱情
C.寒潮、台风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D.台风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
变式3:台风是夏天常见的自然灾害。
(1)台风是形成于洋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明显低于周边。图甲中A、B两个天气系统中可能形成台风的是 A  
(2)如图乙为水循环示意图,台风能加强 ①(或①④) (填图中数字)环节,给陆地带来强降水。
(3)当台风来临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__ AD __。(可多选)
A.转移海岛人员至安全地带 B.躲到广告牌下避风
C.外出的大船继续作业 D.将阳台上的盆栽搬入屋内
(4)台风、洪灾过后,为防止细菌、病毒传染,水淹后的房间应及时消毒。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用消毒剂。小明要配制210克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下面所示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需要水多少毫升?请写出计算过程。
过氧化氢溶液(500毫升) 溶质质量分数:30% 密度:1.10g/mL 注意:密封保存、不能久置
(4)设需要如图所示的过氧化氢溶液x克,
则210g×10%=x×30% x=70g
加水的质量为210g-70g=140g
水的体积为140g÷1.0g/cm3=140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 1000 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显得很薄,大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
①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 天气 变化得以发生; ②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 小 ;
③大气层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 紫外线的辐射 和 小天体的撞击 ;
④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 变化;B、没有 生命 ;C、易受陨石侵袭;D、昼夜温差 大 。
3、大气的垂直分布 <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层序 高度 气温分布特点
外层 层底距地表约500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暖层 自中间层顶到500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对流层 从地面向上约17~ 18千米(赤道地区 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
典例1:在大气的对流层中,若暖空气覆盖在较冷的空气上面,就形成逆温现象,会使大气污染物不能扩散,而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这种现象在山谷或盐地地形,且无风时较易发生。下列哪一图像可描述此现象(  )
A. B. C. D.
变式1: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时,其气温变化( )
A.一直下降 B.一直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升高
变式2:如图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①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填“升高”或“降低”);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层(填序号,下同),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
变式3: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
(1)图①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m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m高于垂直递减率
1、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 序 分 布 特 点 高 度 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
外层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500 ↑↑
暖层 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85~500 ↑↑
中间层 陨石在此燃尽。 55~85 ↑↓
平流层 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12~55 ↑↑
对流层 A.对流运动剧烈;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两极薄,赤道厚; 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0~12km ↑↓
典例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局部)”,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2)B层   部热,以   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层;飞机多在   层飞行,因为该层   ;   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变式1: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它发射时穿过太气层的顺序依次是(  )
A.对流层、平流层、暖层、 中间层 B.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暖层
C.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暖层 D.平流层、对流层、 中间层、暖层
变式2: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本次飞行任务实现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在轨轮换、太空会师和太空行走等,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空间站(距离地面400千米左右)在大气层的   (填写具体名称),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   .
变式3: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   ,B   ,C   。
(2)A层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   。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   。(填字母)
(4)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   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5)某地区近地面气温32℃,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________。(填字母)
A.-100.8℃ B.-68.8℃ C.-132.8℃ D.-42.8℃
(6)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这是因为   。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集中了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对流层在两地地区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2、对流层的特点
(1)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最显著的特点)。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2)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复杂变化的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
3、对流层影响: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4、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5、实验:模拟对流层的成因
(1)用酒精灯加热对流管的一端,如图观察到的现象是加热的一端液体上升,未加热的一端液体下沉。
(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如图所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线香的烟先向上流动,到烧杯顶部后向四周扩散,最后沿烧杯壁向下流动。由此可知空气受热时,也会形成对流。
结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空气对流。
5、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典例1: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最后穿过的地球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变式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受(  )
A.太阳辐射的影响 B.大气辐射的影响 C.地面辐射的影响 D.大气逆辐射的影响
变式2: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及固体杂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变式3:如下图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①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填“升高”或“降低”);人类活动使大气层遭到破坏,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层(填序号,下同),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
1、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2、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3、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1、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注意:区分天气与气候>:天气是短时间的、易变化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稳定的。
2、组成:天气包括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天气现象: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典例1:下列有关天气和气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气候特点 B.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就一定会形成降水
C.在我国频发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台风、洪水等D.造成同纬度的天津和吐鲁番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变式1:下列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变式2:举世瞩目的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部分运动项目会在余杭进行,关于余杭区的天气和气候说法正确的是(  )
A.今天阴转多云,明天多云,它描述是气候 B.今天最高气温:18℃,最低气温:9℃,它描述是气候
C.夏季温暖潮湿多雨,它描述的是天气 D.季风更替明显,无霜期长,它描述的是气候
变式3:下面是我市气象台发布的一条气象消息:我市今天夜里到明天多云,明天白天最高气温为22℃,最低气温是15℃,明天的森林防火等级4级。试问:
(1)气象消息中说明天最高温度为22℃,出现的时间一般在   点左右。
(2)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叙述属于描述天气的有   。
①阴转多云 ②冬暖夏凉 ③晴空万里 ④秋高气爽 ⑤和风细雨 ⑥冬雨夏干
1、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2、气温测量
(1)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2)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①百叶箱离地面1.5米,避免地面温度的影响;②放在开阔地方,保证空气流通;
③放在百叶箱里避免太阳直射(门朝北),又可防止风吹雨淋,使测量值尽量测得空气的真实温度。
④百叶箱选择白色,能反射太阳光,避免光照使百叶箱内温度高于箱外气体的温度
3、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4、气温的影响
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各种农作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5、华氏温度 <阅读> 单位:华氏度(℉)。华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将水的冰点规定为32度,将水的沸,点规定为212度。其间平均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华氏度。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华氏温度=×摄氏温度+32。
典例1: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明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进行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1)求出两支温度计6次观测的平均温度值:箱内温度   ℃,箱外温度   ℃。
(2)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   ,这是由于   。 (3)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变式1:下列有关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感到舒适的气温约为22℃ B.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中午12时左右
C.气温在25℃以下,知了就停止鸣叫,说明动物的行为与气温有关
D.百叶箱内温度计读数与外界阳光直射下的温度计读数相比,平均值要小
变式2:气象观测中一般使用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以及普通温度计来测量气温,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___________里。
变式3:下表显示1月份某一天在某地测得的不同海拔处温度的变化情况,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以温度为横轴,海拔为纵轴,用表中的数据描出相应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2)根据曲线图,估算海拔大约   千米处温度为-15℃。
(3)根据曲线图,估算海拔2.4千米的高空温度大约是   ℃。
1、概念: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2、形成条件: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如果一个地方的气压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就会形成风。
3、风的方向: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
4、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天气观测和预报中常使用8种风向,即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如右图所示。
(2)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①单位:米/秒,千米/时;
②风速常用风级表示,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风级越大,风速越大,风力越强。
(3)气象观测中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来观测风向和风速。
3、风的影响:风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动物的行为也和风有关,如刮大风时,鸟类不轻易起飞。
典例1:下图所示,甲地的风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应是(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变式1:如图为一校园天气观测仪器,它是用来测量(  )
A.风向B.风速 C.气压D.降雨量
变式2:夏季,近海地区海陆风的风向通常昼夜交替变化。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是白天形成的陆风B.图甲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C.图乙是白天形成的陆风D.图乙是白天形成的海风
变式3:天气图上用风向标来表示   和风速,其矢羽表示风速。一个小三角旗表示20米/秒,一长横线表示4米/秒,一短横线表示2米/秒。则图所示风向标表示的风速为  米/秒。
1、湿度的概念: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2、湿度的测量
(1)测量仪器: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它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先读出干球温度计的读数,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读数,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
(2)原理:湿球温度计的棉纱中水分蒸发吸热,温度计温度较低。空气中湿度越小,蒸发越快,温差越大。
3、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1)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叫绝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汽量就越大。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水汽的量是有限的,当容纳了最多水汽之后,我们称之为水汽饱和。
(2)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干裂等。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越接近饱和,就越容易发生凝结,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4、湿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
典例1:温州人历来有着冬日晒鱼鲞的习惯,传统晒鲞十分依赖天气,要求低温晴燥。
(1)鰻鱼是晒鱼鲞的鱼种之一,其一生要经历淡水与海水的周期性洄游,鳗鱼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请再举一例相同类别的动物行为。   
(2)图甲A、B两个天气系统中,适合晒鱼卷的是   。
(3)如图乙为干湿球湿度计,部分空气相对湿度如上表。则当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5℃和0℃时,此时的环境湿度为   。
变式1: 2022年12月10日南浔天气预报:“小雨,全天气温4-12℃,西北风2~3级,当前相对湿度70%”。对于这则天气预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雨属于天气状况 B.小雨说明是高气压控制
C.西北风是指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D.相对湿度越大,降水概率越小
变式2:下表是相对湿度表,则依据表中数据回答正确的是(  )
A.当干球温度计示数为10℃时,湿球温度计示数为7℃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5%
B.在显示空气的相对湿度为65%时,干球温度计显示温度一定相同
C.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干球温度计显示温度减去湿球温度计显示温度的差值越大
D.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干球温度计显示温度就越高
变式3:下表为相对湿度表局部,请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干湿差相同时,干球的温度越高,空气的相对湿度越  。
(2)气温相同时,干湿差越小,空气的相对湿度越   。
(3)当一位同学用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时,测得干球的温度为25℃,而湿球的温度为24℃,那么当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
1、水汽凝结
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条件1)时,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如果气温降低(条件2),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条件3)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是水汽凝结。
2、降水的形成
(1)降水的形成过程: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2)降水的形成: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雨量的测定
(1)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用毫米计量。
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
<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毫米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2)测量器具:雨量筒。
人工降水的方式:A.降温,打干冰;B.凝结核,打碘化银。
典例1:以下关于图中A、B、C三地气温和降水量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A地降水最多,B地降水最少 B.A地气温最高,C地降水最少
C.B,C两地的气温和降水量无差别 D.A地气温比B地要高,但降水量两地无差别
变式1:在降水的成因类型中,下图所表示的降水类型是(  )
A.对流雨 B.地形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变式2:如图所示是我国东部某座大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
A.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B.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C.此地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D.在一定高度内,年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变式1图 变式2图 变式3图
变式3:读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描述的是两地的   (“天气”或“气候”)
(2)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分析判断B为   (选填“哈尔滨”或“广州”)。
(3)两城市降水量月份分配的共同点是:降水集中在   季。
1、途径:人们想知道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常常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拨打气象预报电话、查看互联网等获取气象预报信息。
2、内容
云量与阴晴、降水等级、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降水概率、风向和风级等。
总云量占空比例 天气状况 12小时降水量(毫米) 等级
8/10以上 阴 大于30 暴雨
5/10~8/10 多云 15~30 大雨
3/10~5/10 少云 5~15 中雨
3/10以下 晴 小于5 小雨
典例1: 2022年11月30日,寒潮来袭,我市气温为0~7℃、阴转小到中雪。降温幅度明显,气象部门提醒大家要做好保暖工作。
(1)“气温为0~7℃、阴”等是对   的描述(填“天气”或“气候”)。
(2)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左右, 降温是由于  (选填 “冷锋”或“暖锋”)过境引起的。
变式1: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天气现象的是(  )
A.昨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B.北京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大气温10℃~20℃
变式2: 2023年10月1日是国庆节,当天杭州天气预报:晴到多云,东南风6级,全天气温15℃~25℃,当前相对湿度45%。对这段天气预报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日平均气温是20℃ B.东南风是指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C.相对湿度越大降水概率越高 D.最高气温为25℃,出现在正午
变式3:如图为2022年2月15日中国金华的气象信息,该日正值我国元宵佳节,但日本东海岸却发生了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下列属于金华的气象信息并且正确的是(  )
A.这一天时间里日本发生海啸是天气信息 B.这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
C.这一天的风大致从西南方吹来 D.测量气温的气温计应直接放在室外太阳光下测量
1、概念
天气图: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上天气变化往往比较复杂。
2、天气系统
(1)高压与低压
①高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
②低压系统: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
(2)冷锋与暖锋
①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天气: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②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天气:降雨,气温升高。
冷 暖 锋 对 比 图
名称 冷锋 暖锋
示意图
表示符号
移动 冷空气→暖空气 暖空气→冷空气
过境时 降雨、大风、降温等 云、雨,多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天气转睛,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 天气转睛,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我国冬季寒潮 华南地区的一场春雨一场暖
(3)台风: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3、移动:锋面—向图上三角或半圆凸所指方向; 气压—在我国,大部分逐渐向东移动。
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典例1:读如图天气图,根据图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乙地的天气状况是   ;丙地的风向为   。
变式1:读某日天气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地受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 B.乙地受低气压控制,天气阴雨
C.丙地在该锋面过境时,气温会升高 D.丁地在该锋面过境时,会出现持续性降水
例题1图 变式1图 变式2图 变式3图
变式2:如下图所示是某日某地区的天气图,请读图完成填空。
(1)甲的天气系统是   。(填写天气系统)
(2)该锋面属于   锋,在它的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变式3:认识地图。我们以前学过的“等高线图”,我们来看看右上图这张反映近地面气压高低状况的地图,它经常出现在电视气象节目的“天气图”上。试根据图上数据进行判断:
(1)反映近地面气压高低状态的地图我们可以称为   。
(2)A、B、C、D四个箭头,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3)图中   处天气晴好(填“甲”或“乙”)。
(4)大气层中,各种复杂天气现象集中发生在   。
1、气候概念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天 气 气 候
概 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某一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
区 别 A. 短时间的 B. 多变的 A. 较长时期的B. 变化不大的
联 系 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陆性质、地形、季风。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导致地表的气温由低纬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②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2)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①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在比热性质上的差别造成的。
②同一纬度,离海洋较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反之,离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③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更丰富。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②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①概念: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②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a. 夏季: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
b. 冬季:欧亚大陆气温低,太平洋气温高,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
典例1:下列气候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组合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纬度因素 B.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胜地———海陆因素
C.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形因素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地形因素
典例2: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乙处的天气系统是   。 (2)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
(3)过若干小时,②地将受某天气系统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影响的地区不可能出现____天气现象。
A.天气晴朗 B.大风 C.气温下降 D.降雨
变式1:如图所示地形剖面图,影响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纬度位置 C.地形 D.季风
典例2图 变式1图 变式2图
变式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现测得A地气温为-6℃,则B地(海拔为0米)气温约为   ℃。
(2)C地和D地相比,C地降水更多,原因是其处在   坡,水汽上升过程中更容易冷凝成云。
变式3:大洋平均海拔800米,大洋山海拔1500.6米,为括苍山脉第一高峰;年平均气温13.5℃,每年7月平均温度22.5℃。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点使得大洋成为人人向往的“避暑仙乡”。(1)大洋山夏季平均气温较低主要受_________因素影响。
(2)如图是括苍山脉某山南北坡的年降水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
A.这种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B.在一定高度内,降水量随地势的升高而增加
C.山的南坡是背风坡,北坡是迎风坡 D.山的北坡比南坡多雨
变式4: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砂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读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判断近地面大气运动的正确流向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变式5:茶条槭每年5月开花、10月果实成熟,果实轻小且有翅(如右图所示),到了冬季逐渐脱落。在台州某公园内种有3株该植物(下图中的黑圈所示),若公园环境适合其自然生长和繁殖,请结合台州“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的特点,推测若干年后该公园内该植物的分布情况(白圈表示新长出的茶条槭)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变式6: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1)导致天台县这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选填“纬度位置”或“季风”)。
(2)元旦当天,学校旗杆上的国旗朝向东南飘扬,此时风向为___________。
1、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近百年来的仪器观测记录表明,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逐渐升高的过程中。
1、人类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①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农业灌溉等都能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增加湿度和降水量,减轻旱涝灾害的危害。
②不利影响:毁坏森林、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等会造成气候恶化。
2、温室效应:人类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森林的大幅度减少,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趋势。
3、城市“热岛”现象:是指城市形成了一种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雾霾增多的特殊气候,它使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犹如海面上的岛屿。
1、分布与类型
我国的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
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冬季风(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夏季风(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3、季风气候的影响
(1)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对农业生产有利。
(2)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大雪会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较短。
典例1: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很大。如图是上海和乌鲁木齐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气温高,降水多
B.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气温低,降水多
C.东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小,西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大
D.东南季风不能到达我国西部地区,那里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和半干旱区
变式1:2021年汛期以来,浙江大部分地区维持高温天气,降雨量偏少七成,蒸发量是同期降雨量的4倍,这让浙江很“受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21年浙江夏秋季节盛行西北风,所以没下雨 B.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后一定会降水
C.人们可以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缓解局部干旱问题 D.杭州处于台风眼时,天气现象是狂风暴雨
变式2:将下列序号填入下表内相应的空格中,比较我国气候的季节差异。
季节 冬季 夏季
盛行风        
盛行风源地        
气候特点        
①降水丰沛 ②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③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④气温低 ⑤气温高 ⑥降水少 ⑦偏北风⑧偏南风
变式3:根据教科书“我国的季风气候”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笔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图中序号所示地域的气候类型为:
①   ,②   ,③   , ④   ,⑤   
(3)你所在地区主要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具有哪些气候特征?
1、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降水量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2、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身处内陆,且受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受大陆的影响很大。
3、干旱气候的影响
(1)有利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2)干旱地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特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细小的叶刺。
典例1:7月份,晶晶计划从淮北去吐鲁番探亲,爸爸提醒带太阳帽,妈妈提醒带防晒霜,爷爷提醒带毛背心,奶奶提醒带雨具,谁的提醒晶晶可以不考虑(  )
A. 爸爸 B.妈妈 C.爷爷 D.奶奶
变式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那么,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根本成因是(  )
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
C.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
变式2:下列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最不明显的是(  )
A.准噶尔盆地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变式3: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一般降水量   ,年降水量一般少于   。 冬季   (填“寒冷”或“炎热”),夏季   (填“寒冷”或“炎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   ,日照   。
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灾害性天气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台风、洪水、干旱、沙尘暴、冰雹、霜冻等。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每年袭击我国的寒潮平均约有5次。寒潮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的半径一般有数百千米。台风中心叫做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千米左右的区域是狂风暴雨区。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持续性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的一些活动也会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
典例1:我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下列不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寒潮 B.火山喷发 C.洪水 D.台风
变式1:下列防灾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冷空气来临时,要注意防寒保暖 B.泥石流来临时,向地势低处跑
C.山洪来临时,先确保财物安全 D.台风来临时,在大树下避风雨
变式2:关于我国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潮有害也有利,它带来的降雪可以缓解北方夏旱 B.台风能缓解或解除华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旱情
C.寒潮、台风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D.台风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
变式3:台风是夏天常见的自然灾害。
(1)台风是形成于洋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明显低于周边。图甲中A、B两个天气系统中可能形成台风的是   
(2)如图乙为水循环示意图,台风能加强   (填图中数字)环节,给陆地带来强降水。
(3)当台风来临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转移海岛人员至安全地带 B.躲到广告牌下避风
C.外出的大船继续作业 D.将阳台上的盆栽搬入屋内
(4)台风、洪灾过后,为防止细菌、病毒传染,水淹后的房间应及时消毒。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是常用消毒剂。小明要配制210克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下面所示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需要水多少毫升?请写出计算过程。
过氧化氢溶液(500毫升) 溶质质量分数:30% 密度:1.10g/mL 注意:密封保存、不能久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