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喷发原因
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
2.火山喷发的情景
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直冲云霄的滚滚火山灰,还是奔腾而出的熔岩流,火山喷发的情景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火山喷发的后果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火山活动期间,当地地下水被加热,储存了大量的地热资源。其中有些以温泉形式出现,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火山组成: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5.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熔岩流; 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6.火山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
不同火山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
7.火山的数量与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典例1:关于火山喷发,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缝中喷出 B.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变式1:神仙居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壳变动的一种表现式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变式2:玉环石峰山是一座火山,在史前曾喷发过,现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是我国华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火山遗址。现在火山口被建成了茶博园,主要以种植火山茶而闻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峰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B.火山茶生长旺盛是由于火山灰使土壤变得肥沃
C.石峰山属于休眠火山 D.火山喷发物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变式3: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地变动着。下图是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的情景,喷出的火山烟尘高达7 000 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典型火山一般由 、 、 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主要有 、 和 喷发物。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2)日本地震和火山多发是因为处在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处。我国台湾省多地震的原因在于我国台湾省位于 地震带。意大利多火山的原因在于意大利位于 一带。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1.产生原因
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
2.发生频率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3.组成要素
(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分布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1)地震的防范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
②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秒钟)。
③高楼: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来不及逃离时,可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等缓冲物放在头顶等。
④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2)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①地震的预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②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3)目前,通过地震观测仪,能准确地监测世界上任何地区正在发生的地震,并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4)建筑师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典例1: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处。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 相互挤压造成的。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应急措施可取的是 。
A.靠墙角抱头蹲下 B.乘电梯逃生 C.跑到空旷场地 D.躲到洗手间里
变式1:北京时间11月27日01时38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北纬23.93度,东经121.60度)发生5.1级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感。关于此次地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
C.在学校避震时应立即夺门而逃 D.在室内避震时,最好躲到坚固家具附近
变式2: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
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②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处 ③地震躲藏时要牢记”蹲下、护顶、固定”三要素 ④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不要翻窗、跳楼,为了节省时间乘坐电梯迅速逃离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变式3:发生地震时,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地震波有两种:波a与波b,它们在地壳不同深度的传播速度如图甲。
(1)根据图甲,描述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深度的关系。
(2)我国现已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通过手机等途径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如图乙)。你若收到预警信息,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避险?(写出两条)
泥石流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
(1)地形: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2)碎屑物: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3)流水: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4)其他自然原因
①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②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会引发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都在不断增大。
(1)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
(2)植被多少与泥石流的关系
(3)引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②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会诱发泥石流。③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也会诱发泥石流。
泥石流的多发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日本。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典例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有 地形,利于水流汇集。
(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 ,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 。
变式1:如图为松散泥土堆成的山谷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松散泥土堆积模拟植被破坏后的山坡
B.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沉积泥沙
C.发生泥石流时,应迅速顺沟谷方向向上游或下游逃走
D.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
变式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因素有 。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大量的水,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变化是 。
(5)由此可见, 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变式3: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2022年8月17日,青海西宁大通县发生泥石流,多个村镇受灾。为探究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小海用松散的泥土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堆制成坡度相同的山坡模型(如图):在斜坡A上铺上草皮,斜坡B不作处理,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高度对两个斜坡酒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小海进行该探究所基于的猜想是 。
(2)实验中观察和记录的现象是 。
(3)图中横轴表示各要素增大的方向,图示关联性正确的是 。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典例1:下列关于泥石流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人烟稀少,故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B.泥石流经常会冲毁铁路、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公共设施
C.泥石流会摧毁矿山,掩埋良田,毁坏房屋 D.泥石流会堵塞河流,造成河流决口,泛滥成灾
变式1:如图为松散泥土堆成的山谷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沉积泥沙
B.用松散泥土堆积是模拟植被的破坏,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C.发生该地质灾害时,不要顺沟谷方向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泥石流是嘉兴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每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变式2:泥石流暴发往往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右图为泥石流来袭时的四条逃生路径,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泥石流来袭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至少填两项)。
1、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2、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3)植树造林。
(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5)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
3、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引导泥石流流动的路径和范围。
(1)治水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工程,调蓄和引导地表水流。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
(2)防护工程:修建护坡、挡墙顺坝、J坝等,抵御泥石流的冲击。
(3)拦挡工程:修建拦挡坝等,拦截泥石流,削弱泥石流强度。
(4)排导工程:修建排导沟、导流堤、顺水坝等工程,规范泥石流流径,削弱泥石流强度。
典例1:泥石流应急和防御措施
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 ,并迅速转移到 ,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
变式1:下列关于泥石流的防御措施,错误的是( )
A.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B.不要躲在滚石或有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C.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D.发现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的山脚或低处跑
变式2:我国四川西北部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九寨沟、海螺沟等,但这些地方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如果外出旅游遇地震或泥石流灾害时,正确的做法是( )
①住高层房屋,地震发生时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②戴上硬帽或头盔保护头部,以免遭飞坠的石块击伤
③如果被困在废墟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④尽量靠近泥石流发生地,欣赏泥石流的壮观景象
⑤在楼房里时,躲到浴室、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③⑤
变式3:泥石流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甲图是山地模型,当泥石流来袭时,两名游客选择的四条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选填:A、B、C或D)。乙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及箭头为泥石流路线及方向,则此图表示 (选填:“山脊”或“山谷”)。泥石流流向为 (选填:a或b)。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选填:①、②、③或④)。
(一)大陆漂移说
时间及提出者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证据 (1)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大洲轮廓线存在吻合现象 (2)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和连续性 (3)大西洋两岸古老生物物种具有相似性 (4)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5)人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煤
(二)海底扩张学说
(1)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背景
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
1960一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3)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典例1: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
(1)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______。
A.魏格纳 B.赫斯和迪茨 C.麦哲伦
(2)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______。(多选)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七大板块 B.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C.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D.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
变式1: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以下科学家及其贡献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英国科学家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C.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团队——实践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D.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变式2:人类对地球构造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种重要的科学假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后,结合化石等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1962年,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进行研究,发现离大洋中脊越远的岩石年龄越老,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事实提出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推测性解好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变式3: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
(1)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
(2)下列现象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 B.珠穆朗玛峰每年在升高
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D.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3)以下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有: 。
①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②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③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④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⑥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1、提出: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提出的。
2、主要内容
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交界上。
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 板块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 影响 举例
张裂 (←→) 形成裂谷或海洋,使海洋面积增大。 东非大裂谷和红海都是由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形成的。
碰撞挤压(→←) 形成山脉、岛弧链或海沟等,使海洋面积缩小。 阿尔卑斯山脉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落基山脉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地中海面积在慢慢缩小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典例1:国家测量队2020年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新高度为8848.86 ;比2005年测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长高了”。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 。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 (选填:“张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
变式1: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搭配错误的是( )
A.日本多火山、地震——板块碰撞 B.大西洋不断扩张——板块张裂
C.非洲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大陆漂移 D.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地球内力作用
变式2:如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变式3: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① ,⑥ 。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 (填数字)。
(3)板块漂浮在 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 (填“稳定”或“不稳定”)。11月16日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地震,四川地区地震频发是由于处在 地震火山带上。
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典例1: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顶A的海拔是_______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变式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变式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典例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分别从C点和D点出发,沿实线和虚线登上山顶B,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填“BC”或”BD”)。
(3)山顶B位于山顶A的 方向。
变式1: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变式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
变式3: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填写地形部位名称:② ④
(3)如果对这座山体进行开发,适合开发攀岩项目的区域是 (填图中序号)
(4)李村在王村的 方向。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 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1: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变式1: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变式2: 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如图),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变式3:下列地形地貌与风蚀作用有关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冲积平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喷发原因
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
2.火山喷发的情景
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直冲云霄的滚滚火山灰,还是奔腾而出的熔岩流,火山喷发的情景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火山喷发的后果
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
火山喷发也有有利的一面: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非常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火山活动期间,当地地下水被加热,储存了大量的地热资源。其中有些以温泉形式出现,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火山组成: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5.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熔岩流; 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6.火山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
不同火山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
7.火山的数量与分布
目前,全世界已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500余座。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典例1:关于火山喷发,下列不正确的是( D )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缝中喷出 B.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变式1:神仙居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B )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壳变动的一种表现式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变式2:玉环石峰山是一座火山,在史前曾喷发过,现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是我国华东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火山遗址。现在火山口被建成了茶博园,主要以种植火山茶而闻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石峰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 B.火山茶生长旺盛是由于火山灰使土壤变得肥沃
C.石峰山属于休眠火山 D.火山喷发物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变式3:地壳和地表形态都在不断地变动着。下图是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的情景,喷出的火山烟尘高达7 000 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典型火山一般由 火山堆 、 火山口 、 岩浆通道 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主要有 气态 、 液态 和 固态 喷发物。火山喷发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2)日本地震和火山多发是因为处在 亚欧 板块和 太平洋 板块的交界处。我国台湾省多地震的原因在于我国台湾省位于 环太平洋 地震带。意大利多火山的原因在于意大利位于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一带。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
1.产生原因
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
2.发生频率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3.组成要素
(1)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震中距:地表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
(5)等震线: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分布
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5.地震的防范和预报
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因此,掌握必要的地震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1)地震的防范
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
②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10秒钟)。
③高楼: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来不及逃离时,可根据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等缓冲物放在头顶等。
④室外: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2)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①地震的预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②借助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3)目前,通过地震观测仪,能准确地监测世界上任何地区正在发生的地震,并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4)建筑师通过设计一些抗震建筑物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典例1: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处。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 亚欧板块 相互挤压造成的。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应急措施可取的是 ACD 。
A.靠墙角抱头蹲下 B.乘电梯逃生 C.跑到空旷场地 D.躲到洗手间里
变式1:北京时间11月27日01时38分在台湾花莲县附近(北纬23.93度,东经121.60度)发生5.1级左右地震,浙江省沿海部分城市有感。关于此次地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发生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
C.在学校避震时应立即夺门而逃 D.在室内避震时,最好躲到坚固家具附近
变式2: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A )
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②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处 ③地震躲藏时要牢记”蹲下、护顶、固定”三要素 ④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不要翻窗、跳楼,为了节省时间乘坐电梯迅速逃离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变式3:发生地震时,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地震波有两种:波a与波b,它们在地壳不同深度的传播速度如图甲。
(1)根据图甲,描述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深度的关系。
(2)我国现已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通过手机等途径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如图乙)。你若收到预警信息,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避险?(写出两条)
(1)波a与波b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大先基本不变后增大
(2)①就近选择墙角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
②如果在底楼,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
泥石流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
(1)地形: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2)碎屑物: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3)流水: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4)其他自然原因
①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②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会引发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都在不断增大。
(1)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
(2)植被多少与泥石流的关系
(3)引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②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会诱发泥石流。③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也会诱发泥石流。
泥石流的多发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日本。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典例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有 陡峭 地形,利于水流汇集。
(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 松散碎屑物 ,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 流水 。
变式1:如图为松散泥土堆成的山谷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A.用松散泥土堆积模拟植被破坏后的山坡
B.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沉积泥沙
C.发生泥石流时,应迅速顺沟谷方向向上游或下游逃走
D.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
变式2:用松散的泥土堆制一个山谷模型,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洒水,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 水流携带泥沙向下流淌 。
(2)若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比较大的水流,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水流中伴随有大量的泥沙物质。
(3)在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因素有陡峭的山区地形、暴雨或持续性的强降水、堆积有大量松散碎屑物的坡面。
(4)若在B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面洒大量的水,A处水流与没有植被覆盖时相比,变化是 水流中的泥沙大量减少 。
(5)由此可见,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变式3: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2022年8月17日,青海西宁大通县发生泥石流,多个村镇受灾。为探究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小海用松散的泥土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堆制成坡度相同的山坡模型(如图):在斜坡A上铺上草皮,斜坡B不作处理,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高度对两个斜坡酒水,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小海进行该探究所基于的猜想是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实验中观察和记录的现象是引水沟内的泥沙量 。
(3)图中横轴表示各要素增大的方向,图示关联性正确的是 C 。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典例1:下列关于泥石流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人烟稀少,故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B.泥石流经常会冲毁铁路、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公共设施
C.泥石流会摧毁矿山,掩埋良田,毁坏房屋 D.泥石流会堵塞河流,造成河流决口,泛滥成灾
变式1:如图为松散泥土堆成的山谷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的发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沉积泥沙
B.用松散泥土堆积是模拟植被的破坏,会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C.发生该地质灾害时,不要顺沟谷方向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泥石流是嘉兴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每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变式2:泥石流暴发往往具有_突发性__、_历时短_的特点,右图为泥石流来袭时的四条逃生路径,其中正确的有_ AC __。泥石流来袭造成的危害有_冲毁公路、铁路等设施,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等_(至少填两项)。
1、泥石流发生时的逃生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2、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3)植树造林。
(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5)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
3、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引导泥石流流动的路径和范围。
(1)治水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工程,调蓄和引导地表水流。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
(2)防护工程:修建护坡、挡墙顺坝、J坝等,抵御泥石流的冲击。
(3)拦挡工程:修建拦挡坝等,拦截泥石流,削弱泥石流强度。
(4)排导工程:修建排导沟、导流堤、顺水坝等工程,规范泥石流流径,削弱泥石流强度。
典例1:泥石流应急和防御措施
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 开阔地带 ,并迅速转移到 高处 ,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
变式1:下列关于泥石流的防御措施,错误的是( D )
A.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 B.不要躲在滚石或有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C.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D.发现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的山脚或低处跑
变式2:我国四川西北部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九寨沟、海螺沟等,但这些地方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如果外出旅游遇地震或泥石流灾害时,正确的做法是( C )
①住高层房屋,地震发生时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②戴上硬帽或头盔保护头部,以免遭飞坠的石块击伤
③如果被困在废墟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④尽量靠近泥石流发生地,欣赏泥石流的壮观景象
⑤在楼房里时,躲到浴室、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⑤ D.①③⑤
变式3:泥石流是一种多发的自然灾害。甲图是山地模型,当泥石流来袭时,两名游客选择的四条逃生路线中,正确的是 D (选填:A、B、C或D)。乙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及箭头为泥石流路线及方向,则此图表示 山谷 (选填:“山脊”或“山谷”)。泥石流流向为 b (选填:a或b)。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② (选填:①、②、③或④)。
(一)大陆漂移说
时间及提出者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内容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证据 (1)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大洲轮廓线存在吻合现象 (2)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和连续性 (3)大西洋两岸古老生物物种具有相似性 (4)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5)人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煤
(二)海底扩张学说
(1)海底扩张学说提出的背景
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2)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
1960一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3)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典例1: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
(1)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_ A _。
A.魏格纳 B.赫斯和迪茨 C.麦哲伦
(2)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②③① (填序号)。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_ B;D _。(多选)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七大板块 B.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C.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D.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
变式1: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以下科学家及其贡献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D )
A.英国科学家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B.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C.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团队——实践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D.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变式2:人类对地球构造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种重要的科学假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吻合后,结合化石等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60-1962年,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进行研究,发现离大洋中脊越远的岩石年龄越老,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事实提出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推测性解好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变式3: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
(1)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②③① (填序号)。
(2)下列现象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ABC 。
A.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 B.珠穆朗玛峰每年在升高
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D.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3)以下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有: ③⑤⑥ 。
①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②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
③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
④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
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
⑥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1、提出: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提出的。
2、主要内容
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这些-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发生在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交界上。
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3. 板块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 影响 举例
张裂 (←→) 形成裂谷或海洋,使海洋面积增大。 东非大裂谷和红海都是由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形成的。
碰撞挤压(→←) 形成山脉、岛弧链或海沟等,使海洋面积缩小。 阿尔卑斯山脉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喜马拉雅山脉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落基山脉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地中海面积在慢慢缩小是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典例1:国家测量队2020年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新高度为8848.86 ;比2005年测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长高了”。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米(m)。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 亚欧; 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 碰撞 (选填:“张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 变动
变式1: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搭配错误的是( D )
A.日本多火山、地震——板块碰撞 B.大西洋不断扩张——板块张裂
C.非洲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大陆漂移 D.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地球内力作用
变式2:如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bca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张裂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将不断 扩大 (填“扩大”或“缩小”)。
变式3: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各板块的名称:① 亚欧板块 ,⑥ 印度洋板块 。
(2)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 ⑤ (填数字)。
(3)板块漂浮在 软流圈 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 稳定 (填“稳定”或“不稳定”)。11月16日四川凉山州会理市发生地震,四川地区地震频发是由于处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火山带上。
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典例1: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930m __,山顶A的海拔是_570m 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360m 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710m __。
变式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变式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B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B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典例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50 米。
(2)分别从C点和D点出发,沿实线和虚线登上山顶B,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BD (填“BC”或”BD”)。
(3)山顶B位于山顶A的 正东 方向。
变式1: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变式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
变式3: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B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填写地形部位名称:② 鞍部 ④ 山脊
(3)如果对这座山体进行开发,适合开发攀岩项目的区域是 ① (填图中序号)
(4)李村在王村的 西南 方向。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 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1: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地壳变动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流水 。
变式1: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C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变式2: 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如图),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D )
A. 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变式3:下列地形地貌与风蚀作用有关的是( A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冲积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