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1 16: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树德中学高2024级高一上学期11月半期测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进城”与“返乡”贯穿了百年中国乡土小说史。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剧,农民进城谋生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他们困窘的城市生活境遇和坎坷的心路历程逐渐引起作家的关注,表现“返乡”的作品由此频繁出现。在刘庆邦2005年发表的小说《回家》里,农民工梁建明的儿子回乡后发现,乡村早已无法接纳他,在孤独的煎熬下;他只能再次离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乡土小说中塑造的返乡者形象,大多是城市的漂泊者、逃离者。这些旧式返乡者因为现实的困窘和精神的苦闷选择返乡,但故乡却再难成为他们的归宿。
新时代以来也涌现出了一批乡土小说,虽然也会书写乡村的衰弱以及农民在“进城”与“返乡”间的徘徊,但总体基调不再耽于对乡村前景无路的沮丧或对乡村文化的反思,更多的是尝试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捕捉时代脉动,为乡村振兴寻求可行的方法。作家关仁山曾经说过,乡土小说仅有批判是不够的,还需要建设,比如对乡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启示。长篇小说《暖夏》将“返乡”作为主人公二泉故事的起点,讲述他从进城打工者转变为返乡创业者的成长之路,极具建设意义。
承载着人的记忆和乡村历史的乡愁,成为促使以《暖夏》中的二泉、《金谷银山》中以范少山为代表的新时代返乡者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这些新式返乡者纷纷尽己所能将城市的资金、技术、人脉等资源注入乡村。他们既有增加收入、创造更好生活的务实精神,更有着造福乡邻乡亲、反哺故土的理想憧憬。这些新型返乡者,经历了“离乡——返乡——留乡”的动态过程,与其形成明显差异的坚守者们则始终扎根于乡土社会。新世纪乡土小说也塑造了许多乡村坚守者形象,但他们往往被作者大肆批判,以图引发人们的反思。如在阎连科于2007年发表的小说《黑猪毛白猪毛》中,李屠户、刘根宝仍延续着“五四”以来被反复抨击的“国民劣根性”。而新时代乡土小说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建设姿态,所谓的新式坚守者之“新”,表现为其形象一改浓郁的暗沉色彩,增添了更多暖色。他们对故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观念根深蒂固。诚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阐述:乡土中国的根在土里,具有一种“土气”,使生于此的人们必须依赖土地才能成活。尽管当今乡村社会已经不同于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那种乡村社会,然而生长于乡村的部分人群仍然无法割舍对“土地”的眷恋,这种“乡土”观念烙印在他们的血液中,让他们不愿背井离乡。这些新时代的坚守者并不故步自封,他们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开放的视野,能够迅速接纳城市反哺乡村的种种资源,适应现代化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乡村的现实。这些坚守者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成为造福家园的有为者。
(摘编自刘燕《新时代长篇乡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初探》)
材料二:
离乡者虽然在地缘上远离了故乡,但故乡有生养他们的至亲父母、熟悉的亲人,血缘仍旧像脐带一样将他们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故乡与亲人是进城者难以割舍的牵挂,故乡中稳定的血缘关系为城市中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精神的庇佑。
同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孤独、焦虑、空虚加剧了离乡者心灵的异己感与无家可归感,游荡在城市边缘的个体极力想要融入城市这一新的群体,但无法融入的挫败感引发了浓重的乡愁。离乡者的返乡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对血缘亲情的延续,更指向对自身归属与来源的确认。一部分知识分子体验到现代化城市的浮华后,曾经的乡土生活经验与对美好乡土的向往便勾起了他们精神上对故土的怀念。这些知识分子希望在回望与返归中寻求归属感。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找寻自我生命的源头、情感的依托与心灵栖息之地。例如《芳草在沼泽中》中的刘伟就出于对都市生活的厌烦与对乡土诗意生活的向往而前往僻静的芦苇湖。
值得注意的是在寻根式的返乡小说中,土地意象再次进入了文本的中心并被赋予了深层的情感内蕴。土地作为乡土社会的根基,其容纳万物的包容与博大给予了返乡者身份上的再次认同与精神上的慰藉。陈应松《像白云一样生活》中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细满无法忍受城市生活的冷漠,他回忆故乡美丽而闲适的风景,乡土安抚着他受伤的心灵。
虽然新世纪的返乡书写继承了寻根文学的传统,向乡土大地再次寻找着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但返归乡土却面临更为沉重的问题:经历了城市伤痛性体验的打工者被迫返回乡土后能够适应原来的生活方式吗?故乡仍旧是记忆中那个理想之地吗?显然,部分作者已经通过返乡者的声声叹息与再次离去宣告了寻根的失败。如王十月《寻根团》中的关键人物“马有贵”就体现了对“寻根”的深度解构。因为打工而身患严重的尘肺病的他回家后,家人却因一笔工伤赔偿款而与他发生冲突,感受着亲情的冷漠与异化,寻根彻底失败。
返乡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进入城市的离乡者已经渐渐地将自身与传统及过去割裂,其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已经在城市文明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返回乡土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返乡者容易陷入无根的焦灼感。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故土淳朴的人心和不受污染的自然环境也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些宣告了新世纪乡土小说中返乡主人公寻根的失败。
(摘编自何祎琳《新世纪返乡书写的家园焦虑与家园新变》)
注:新世纪乡土小说指的是本世纪前十年的这段时间的乡土小说作品;新时代乡土小说指的是党的十八大(2012年)以后的乡土小说作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世纪乡土小说《回家》反映了返乡者的现实困境,新时代乡土小说《暖夏》讲述了返乡者的成长之路。
B.与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返乡者相比,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坚守者对家乡和土地的心理依赖程度更加明显。
C.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坚守者善于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他们与新时代的返乡者一样,都是乡村的建设者。
D.根据材料二可知,血缘关系和对自身归属的确认,是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离乡者想要返回故乡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论述旧式返乡者和新式返乡者时,均列举了具体的小说作品,读者更易理解。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土地”的重要性,认为“土地”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C.材料二中提及的乡土小说《寻根团》中人物马有贵的经历也可作为材料一第一段的论据。
D.“离乡者返乡失败”是两则材料提到的共性问题,作者分析了问题成因并给出了建议。
3.下列选项内容均选自《乡土中国》,其中与材料二论述的内容关联性不强的一项是( )(3分)
A.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但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籍贯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
B.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
C.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D.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作家创作乡土小说的目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过村庄
胡启涌
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叶子窸窣。
②河流弯弯,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黑水雉是一种文静的水鸟,如一串草甸子浮在水面,时而将藏在翅膀下的头抬起,看一下四周后又把头埋下。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⑥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石缝中生长着坠盆莲和金边吊兰,缀有水珠,透明喜人。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南瓜上有几个小洞,走近探看,里面的瓜子和瓜瓤早被松鼠和鸟儿啄去,只剩下一个个空壳,写意地悬挂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的檩条间找到舒惬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的“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日版)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写“步履窸窣”,暗含了“我”走向村庄时的孤独:“叶子窸窣”则写出了村庄的冷寂与落寞。
B.“我无数次走过这里”并“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从中可看出“我”对村庄的熟悉与眷恋。
C.人们离开之后“很少回来”,既点明了村庄安静的原因,也表达了作者对村民离开村庄这一行为的不满。
D.作者引用沈从文的话作为结尾,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柳树“有些年数”,并“痴守着河岸”,旨在表现村庄的宁静美好,同时反映村庄历史文化悠久。
B.写黑水雉能“读懂”河流,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表现了人对自然的保护。
C.“烟火远去”表现了村庄在人们离开后的冷清:“心中温暖起来”表现村庄能给予“我”情感的慰藉。
D.“绿色包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雨后春草生长的情态;“等待取件人”暗含了对乡村振兴的期待。
8.文中画线部分,使用多个以“一”开头的数量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9.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的感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①,不应。苏顺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粪,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洗脸。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释A囚B辟为C参谋D未几E辞职F李阳冰为当G涂令H白依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对人称字,以表尊敬。
B.“因以命之”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与吴筠善”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D.“饮徒”中的“徒”,表示“一类人”,与成语“徒有其名”的“徒”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白出生时,母亲因梦见太白星便以此给他命名。李白少时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却没有应举。
B.李白才思敏捷,写文章一气呵成。他醉酒稍醒时,为玄宗撰制乐章,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
C.李白为人傲慢,放荡不羁,常于醉酒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不满,在玄宗面前进谗言,使玄宗疏远李白。
D.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永王李璘幕下当僚佐,李璘失败李白论罪当斩。李白曾救过郭子仪,这时得郭子仪全力营救,最终免于被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14.文中评价李白“骛放不自修”,请结合文章列举三处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①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②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注】①方干(836-888),唐朝诗人。②“顾兔”亦作顾菟,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月中阴精积成兔形,后因以为月的别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但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B.诗的首联,诗人介绍演奏者,上句的“七条丝”代指琴,下句的“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
C.诗的颔联,上句“泉进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所突出的音乐特点相同。
D.诗的尾联,诗人先点明听完音乐之后的感受,然后再用议论的方式评价乐声,给予段处士高度评价。
16.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的内容都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二者在描写音乐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通过描写雄鹰搏击长空,游鱼畅游水中,展现出了“______”的壮阔画面,面对天地众生,词人发出了“______”的慨叹。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抒情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①、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②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③。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扩大了产业规模。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虎添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两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绚烂,其中“星如雨”就是描写漫天烟花纷乱如雨的景象。不知道那时候仰头望天的辛弃疾能看到多少种不同颜色的烟花。这纷乱如雨的烟花,①?
烟花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焰色”反应,也被叫作颜色测试或者焰色实验。这种反应指的是把某些特殊的金属放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的时候,②的现象。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铜元素是绿色,钾元素是紫色等等。
在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制作人员会加入③。金属发光剂大概主要的成分是铝粉和镁粉,它们充分在氧气中燃烧就会发出非常耀眼的白光。而发色剂主要是金属化合物,这些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在高温下发生电子跃迁,就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芒。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像”和“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真理像星星一样闪出光亮,照亮一切。
B.奶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C.他也像工地上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在工地长大。
D.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表示感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请以“记忆·家乡”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题目自拟,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2)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具体信息。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1.B
2.D
3.A
4. 首先提出新时代乡土小说中乡村坚守者形象的 “新”;接着阐述他们对故土眷恋,观念根深蒂固;然后引用费孝通的话加以论证;最后说明他们能接纳新事物,成为乡村建设力量,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其 “新” 的特点及作用。
5.①反映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境遇与心路历程;②为乡村振兴寻求可行方法;③延续血缘亲情,确认自身归属与来源;④为城市中孤独的心灵提供精神庇佑;⑤探寻人类精神的皈依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C
7.C
8.①“一” 突出个体,强调村庄里各种旧物件的独特性;②多个 “一” 连用,铺陈出村庄丰富的旧物景象,展现村庄生活的细节;③使村庄的画面感更具体、鲜明,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村庄的宁静与质朴,增强感染力。
9.①村庄人们集体迁走,只剩下空荡的房屋和旧物件,缺少人气;②村庄的河流、瓦房、石板等静态事物,营造出静谧氛围;③作者内心对村庄有特殊情感,孤独地走过能更好地感受村庄,沉浸于对村庄的回忆与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D F H
11.D
12.C
13.(1)这个青年天才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和司马相如相比。
(2)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总是加以阻止。
14.①与友人在徂徕山日沉饮;②醉后使高力士脱靴;③与 “酒八仙人” 浮游四方,旁若无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C
16.①都运用比喻手法,本诗以泉迸石底、松含霜枝喻琴声,《琵琶行》以急雨、私语等喻琵琶声;②都通过描写周围环境来烘托音乐,本诗以窗中月、竹上蝉等烘托,《琵琶行》以浔阳江头景色烘托;③都从听觉角度描写音乐,且都有对音乐的直接感受描写,本诗 “声声可作后人师”,《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鱼翔浅底 谁主沉浮
(2)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18.①源远流长 ②截然不同 ③层出不穷
19. 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储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提升了服务质量,扩大了产业规模。
20.①比喻,将中华文化比作宝藏,形象地写出中华文化蕴含丰富,极具价值;②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中华文明在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表达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赞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21.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②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 ③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
22.A
四、写作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