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21 21: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手电筒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手电筒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灯泡、电池、开关等,并能描述其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尝试用给定材料点亮小灯泡,通过对比分析,理解电路的概念,即形成电流的闭合回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了解手电筒的组成部分及小灯泡亮起来的原理。
掌握电路的概念,理解形成电流闭合回路的条件。
2. 难点
分析小灯泡不亮的连接方法,找出问题所在。
尝试点亮两个小灯泡,探索不同连接方式对小灯泡发光情况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个手电筒,提问学生:“手电筒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手电筒作为照明工具的重要性。接着追问:“那手电筒是怎样发光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手电筒的秘密。
(二)科学实践
1. 观察手电筒
教师将一个手电筒拆开,向学生展示其各个部分,如灯泡、电池、开关、外壳等,并简单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分组,领取一个手电筒,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观察,记录手电筒由哪几部分组成。观察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 观察小灯泡和电池
教师展示小灯泡和电池的剖视图,向学生介绍灯丝、正极、负极、连接点等结构。
学生观察自己小组的小灯泡和电池,用手触摸并感受其结构特点,小组内讨论这些结构与手电筒发光可能存在的关系。
3. 点亮小灯泡
教师向学生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我们研究有关电的问题,只能用电池来做实验。用家里插座上的电做实验非常危险,千万不要去尝试!同时,不能用电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起来。”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电池、电线、小灯泡),尝试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小灯泡。将小灯泡亮起来和没有亮起来的连接方法都画下来。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实验结束后,选取部分小组展示他们成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记录。
(三)分析与讨论
1. 比较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记录的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提问:“这些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连接方法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电流可以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小灯泡,再回到电池的负极,从而使小灯泡亮起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路的概念: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形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人们称这种闭合回路为电路。
2. 分析小灯泡不亮的连接方法
教师展示学生记录的小灯泡不亮的连接方法,提问:“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观察并思考,小组内讨论分析原因,如电线没有连接好、电池没电、灯泡损坏、电路没有形成闭合回路等。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拓展思考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想要让小灯泡更亮一些,有什么办法呢?”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增加电池数量、更换更亮的灯泡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拓展与应用
1. 点亮两个小灯泡
教师提出新的任务:“试着点亮两个小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再次领取实验材料,尝试不同的连接方式点亮两个小灯泡。观察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如亮度是否相同、是否同时亮灭等,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2.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手电筒的组成部分、小灯泡亮起来的原理、电路的概念以及点亮两个小灯泡的实验发现。
强调科学实验中安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电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资源
1. 手电筒若干、小灯泡若干、电池若干、电线若干。
2. 实验记录单、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手电筒结构、小灯泡和电池剖视图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