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2 16:21:01

文档简介

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了解地震波及传播特点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主要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各圈层划分的依据;
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使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基本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法,视频图片演示与学生产生互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索,培养综合思维及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通过“地震如此难料”的热点新闻导入,让学生了解数年来发生的地震次数。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跟随教师思路,进入课堂。 通过热点新闻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提高学生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增强对地震分布和危害的认识,
新课教学 地震和地震波 讲解什么是地震和地震波。 详细介绍地震构造,展示我国与世界地震带分布。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地震来袭我们会怎么晃动,由此引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观察图片,自主探究地震与地震波,认真听教师讲解。 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并回答,认真记录。 动图展示,直观表达抽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地球的内部圈层 播放“地球核心”的视频,进入第二部分。 根据示意图划分地球内部圈层,重点讲解划分依据与两个界面。 根据示意图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部分,最后进行知识总结。 观看视频。 确定划分依据与两个界面。 记录课堂笔记,进行知识总结。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由图中案例进入此部分,引导学生所学知识探究。 大致介绍各部分圈层特点、分布、作用等。 课堂探究人类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各圈层特点。 合作探究人类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提醒遗留的问题及作业。 和老师一起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完成作业,预习第二课时。 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提高 进行课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回答问题,巩固所学。 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便于知识迁移与运用。(共31张PPT)
地球的
圈层结构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
2019
授课人:××
授课日期:20××年×月×日
THE SPHERESTRUCTURE OF THE EARTH
12月18日
12月19日
12月20日
2023年12月18-20日,连续三个地方都发生了地震,难到地震比以往更频繁了吗?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地震如此难料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6900多次4.5级以上地震,也就是说全球范围内每天大概会有19次破坏性地震,我们的地球一直开启的都是震动模式,地壳一直都是运动的。
地震活跃?
看数据
那么地球的地壳是如何运动呢?地球的内部到底有什么呢?地球的构造是什么呢?
EARTH
目录
地震和地震波
STRATIGRAPHY AND FOSSILS
地球的外部圈层
THE OUTER SPHERE OF THE EARTH
地球的内部圈层
THE INNER SPHERE OF THE EARTH
学习目标
了解地震波及传播特点。
1
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2
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各圈层主要作用和相互关系。
3
地震和地震波
EARTHQUAKES AND SEISMIC WAVES
0 1
什么是地震、地震波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地震
大小:震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破坏程度: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的程度。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纵波(P波):左右摇晃速度快,固液气均能传播
横波(S波):上下颠簸速度慢,只在固体传播
地震波
地震构造
震源深度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 源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等震线
从震中到震源
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位置
震源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震源的点。
震中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
地震波
什么是地震、地震波


1. 当地球发生地震时,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2. 地震在海洋中发生时,坐在船上的渔民是感觉到上下晃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质点振动方向


横波
纵波
答案
1.先上下晃动
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的传播速度。
2.只有上下晃动
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
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球的内部圈层
THE INTERNAL LAYERS OF THE EARTH
02
让我们去地球核心看一看
地球核心
地震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横波
(S)
纵波
(P)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千米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地表深度关系示意图
地 幔
外核
内核
莫霍面
地壳
古登堡面
莫霍界面:大陆地面下33千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加。
古登堡界面:大陆地面下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出若干个圈层。
划分依据
界 面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陆 地
海洋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壳
下地









上地

软流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岩石圈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地壳
陆 地
海洋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壳
下地









上地

软流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岩石圈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地球核心部分,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认为内核呈固态。
地幔
陆 地
海洋
深度/KM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地壳
下地









上地

软流层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固体外壳。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岩石圈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
地球核心部分,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认为内核呈固态。
地核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消失
莫霍面
(平均17km)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5-10km),大陆
部分厚(39-41km),平均厚度17km
① 固态
②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
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软流层
以上)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古登堡面
(2900km)
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的外部圈层
THE OUTER LAYER OF THE EARTH
03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左图中,
你知道几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概念
组成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也包括固体悬浮物。
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供了生物
生存所必须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近地
表各种形态水体(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的总称。
概念


按形态分: 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按空间分布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按水的性质分: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
生物圈
概念
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围。
分布
大气圈(底部)
水圈(全部)
岩石圈(上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
岩石圈
组成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概念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
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例如煤炭资源、油气资源、建筑材料资源等;还有环境资源,指除上述矿产资源之外可以提供人类利用,或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
作用
圈层关系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地核
地幔
地壳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大气上界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共同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思考人类与四大圈层的关系
人类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这四大圈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我们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课堂小结
地震和地震波
概念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划分依据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球的
圈层结构
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THE SPHER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课堂
练习
课堂练习
1、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据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传播速度比③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和②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 莫霍界面附近 B. 上、下地幔之间
C. 古登堡界面 D. 内外核之间
C
D
课堂练习
(1)浅层地热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浅层地热能是在太阳能照射和地心热产生的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于
地表下近表层数百米内的恒温层中的土壤、砂岩和地下水里的低温地热能。浅
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
重要作用。据此完成(1)-(2)题。
(2)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A
A
课堂练习
3、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
致半空布满火山灰。据此回答(1)-(2)题。
(1)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2)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C
B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
2019
授课人:××
授课日期:20××年×月×日
地球的
圈层结构
THE SPHERESTRUCTURE OF THE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