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课件 专注教学课件制作
土壤的形成
【教学目标】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
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教学课时】
新授课1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土壤剖面的分层及相应特点
教学难点
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提出相关问题,直接讲授较难知识点。
演示法:教师展示土壤剖面图及其它图片,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合作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运用热点新闻导入,把月球土壤与地球土壤进行对比,引起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问题,探讨月球土壤能否种菜,地球土壤又是否能种菜,记录想法。 热点导入以及设疑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师生互动,
新课教学 成土因素 讲解土壤的概念和形成土壤的因素,以成土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分别来介绍。 合作探讨成土母质与土壤的理化性质。 对成土因素进行系统总结,厘清思路。 划出书本对应概念,做好标记与补充。 探讨活动,理解成土母质与土壤的理化性质。 跟随教师思路一起总结成土因素。 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每一项因素进行相关的案例展示,增强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直观感受。 图文并茂,加深理解。
土壤剖面 讲解什么是土壤剖面,并展示土壤剖面示意图。 从各个部分分别介绍土壤剖面的不同层次。 展示黑钙土、棕壤、红壤与黑土的对比,进行区分。 观察土壤剖面图,理解各个部分组成。 正确认识不同土壤剖面的大致区分。
课堂小结 绘制整节课结构图,做出小结。 预习下节课内容。 绘制本节课框架图,预习下节课内容。 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提高 进行小题练习讲解。 与教师一起小试牛刀,巩固知识。 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学习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便于知识迁移与运用。(共33张PPT)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第二节
2019
FORMATION OF SOILS
授课人:XXX
授课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土壤
的形成
目
录
01
成土因素
SOIL-FORMING FACTORS
02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月球上是否存在水?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种菜天赋能否在月球“发扬光大”?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网友关心的热点。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消息一经发布,再次点燃网友对种菜的向往。
我国科学家在月壤中首次发现分子水!
月球到底能不能种菜?
地球为什么能种菜?
央视新闻月球表面提取水分子示意图
+
科学家需要研究月球土壤
+
我们来研究地球土壤
学习目标
01
图文分析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02
观察分析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
03
认识土壤
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01
成土因素
SOIL-FORMING FACTORS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FORMATION OF SOILS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探究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时间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物是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的定义
土壤的形成过程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以后逐渐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风化
气候、生物
岩石
成土母质
土壤
成土母质与土壤理化性质
砂土
01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含沙粒较多。
壤土
02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粒较多。
黏土
03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黏粒较多。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
例如气温
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
热带地区土壤肥力低于温带地区
+
东北地区
+
热带地区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
例如降水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例如风
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生物与
土壤肥力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植被影响土壤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动物与土壤改良
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微生物促成土
气候
其它因素—时间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层分化越明显。
土壤成熟与发育时间
平地易成厚土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海拔影响土壤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其它因素—地形
陡坡难成厚土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其它因素—人类活动
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消极影响
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积极影响
小结:成土母质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成土母质
土壤的初始状态
时间
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
地形
影响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和厚度等
生物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类活动
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土壤
02
土壤剖面
SOIL PROFILE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FORMATION OF SOILS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分层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士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土壤发育程度
森林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有
机
层
腐
殖
质
层
淋
溶
层
淀
积
层
母
质
层
母
岩
层
土壤剖面构造示意
土壤剖面构造示意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
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腐殖质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质层
坚硬的岩石
母岩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枯枝落叶层
有机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灰黑色或黑色
腐殖质层
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层迁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淋溶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淀积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质层
坚硬的岩石
母岩层
黑土
黑钙土
黄绵土
盐士
水稻土
红壤
砖红壤
其他土壤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
亚热带森林土壤
过渡带土壤
草原土壤
黑钙土
红壤
温带森林土壤
棕壤
黑土
温带森林土壤
亚热带森林土壤
红壤
棕壤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水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红壤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棕壤
我国不同颜色土壤分布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黑钙土
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黑土
草原土壤
过渡带土壤
黑土
黑钙土
土壤
有机质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岩层
母质层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人类活动
时间
土壤概念及组成
土壤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
课堂小结
土壤的形成
THE INFLUENCE OF THE SUN ON THE EARTH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FORMATION OF SOILS
课堂
练习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C.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B
C
课堂练习
1、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课堂练习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1)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C
A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第二节
2019
FORMATION OF SOILS
授课人:XXX
授课日期:20XX年XX月XX日
土壤
的形成
WPS Office PPT安装成功界面
Microsoft Office PPT安装成功界面
松鼠课堂,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安装「松鼠课堂」插件,解锁更多精品课件
扫描二维码
我们会有专门的人员为您免费安装插件
获取插件和课件请访问:
https://www./
或关注微信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