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同步教学课件:第22课《新闻两篇》(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同步教学课件:第22课《新闻两篇》(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2 15:5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6张PPT。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清晰的思路并品味毛泽东语言的磅礴气势。
3.认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爱国爱军的感情。
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
    张。
  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二、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有关知识:三、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其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走近作者《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集》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文题,高度概括了渡江部队,渡江人数以及渡江时的区域之广、气势之大。文题阐释 本文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在1949年4月2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阶段。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支撑残局,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阴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这篇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是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伟大胜利的历史记录。
创作背景芜湖( )  荻港( )
溃退( )  督战( )
歼灭( )  晨曦( )
携带( )      无恙( )
锐不可当( )    精神抖擞( )díkuìdūWújiānxié易读错写错的字 xīsǒudāngyàng 多音多义字 殷yīn(   )
yān(   )jiě(   )
jiè(   )
xiè(   ) 解殷勤殷红解数解放押解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精神饱满的样子。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气势旺盛,勇往直前,不可抵挡。当,抵挡。神采奕奕:安然无恙:锐不可当:要塞:词语释义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主体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合作交流,重点研讨 请找出文章导语部分
并分析其作用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及时、准确的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4、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
 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质疑析疑1、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四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在新闻的主体里,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巧妙而自然地从“西面”转到“东面”。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阅读理解 1.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的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时刻注意,就能清楚地把握了。例如读到“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心里悬着这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中路军30万人;时间——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安庆、芜湖线;原因——要渡江;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渡过30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因此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标题:(第1、2两句)(剩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主体:导语:渡江概况
(从四个方
面概括)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重点)东路军战绩辉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区域战役全局课文结构1.语言风格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冲破”“横渡”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写中路军渡江用“突破”一词,十分准确,因为中路军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本文用词不仅准确,而且富于变化。如写西路军和东路军渡江,一个用“开始”,一个用“发起”,不相重复;文中还常用四字短语,如“百万大军”“纷纷溃退”“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等,使文章显得感情鲜明,气势雄浑。鉴赏与写作  叙议结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不仅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进一步使读者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去粗取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应对场面如此广阔、史无前例的书大战役,报道得详尽一些,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是如何积极支援的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的原因来写,其余则未提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却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摘要记事的功力。写作技法  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  1、“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在内容和写法上,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另外两路军队写得详细;中路军、西路军所遇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在叙述这一情况时作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而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文中叙述了我军在“整天激战”中“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可见这三个层次在内容和写法上也是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重复雷同,力求相互配合。3.借鉴应用  依时叙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详略得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情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直接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所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拓展延伸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标题导语: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主体:“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结束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背景链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著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欣然写道:

回归的精彩场面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通讯香港被强行割让和租借的历史: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并于1842年逼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0年逼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于1898年8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之后,人们通常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沿海200多个岛屿)这几部分地区通称为香港.
上述三个条约都是英国武装侵略的产物,都是不平等条约.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都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 新闻主体1仪仗队入场2中英方官员入场3查尔斯王子讲话4降升旗仪式(特写)5江主席讲话(详写)标题导 语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结语交代出席仪式其他人员及记者点明已回归及其意义理清结构
把握内容研讨芳地一.画出表现民族自豪感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并练习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气和感情.二.香港回归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文中有哪些场面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比较上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与这篇在体裁﹑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本文有的语言准确简明,有些语言还极有概括力和表现力,请各举出例子并加以解释说明.(“隆重” “肃立” “经久不息的掌声”等词语就有很强表现力)各小组自选一题合作完成。 新闻两篇比较
?
比较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体裁:
内容:
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语言:狭义新闻——消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标题、导语、主体 (《中》还有结语)
概述主要事件,(《人》更简洁 ,《中》更严谨具体,交代时间和气氛)高度概括渡江的情况 , 篇幅较长,且有较多议论
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
叙述为主,穿插议论,饱含感情,以时间为序(《人》还以事件本身特点为序)
准确简明,(《人》运用军事术语,有些文言色彩)语言准确简明1概括力强:百年沧桑 举世瞩目 新闻媒体
2表现力强:隆重 庄严 经久不息 雷鸣般
缓缓 徐徐 
3时间准确
4富有变化(江泽民讲话)
热爱新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解新闻 人类正在走进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
养成每天必读新闻的习惯,并且要学会创作新闻(消息).这才是现
代人,国际人.
1.新闻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包括( )、( )、( )等.狭义指( ).2.新闻的特点是( ), ( ),
( ),即“真”、“新”、“简”。通讯消息 特写消息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天下大事知多少欣赏录音新闻主播:方冠皓模拟采访-新闻现场速读天地筛选信息一句话概括全文标题是眼睛学会读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