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8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1.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重点
难点
俄乌冲突
2022年震惊世界的大事——俄乌冲突,今天暂且不论俄乌冲突详细原因和后果,单说他们作为苏联的加盟国,如此手足相残、自损实力,致使渔翁得利,就充分说明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苏联为何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到底遭遇了什么?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来寻找答案。
普京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你如何看待普京说的这句话?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①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1.从一国到多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推广苏联模式: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互会旗帜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①经济: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②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改造。
实质: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发展:
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底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享年74岁。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
苏
联
改
病
了
把
苏
联
改
残
了
把
苏
联
改
没
了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材料一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利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根据以下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其根源是什么?
②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①政治权利过于集中,缺少民主。
③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调。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措施
重心
结果
评价/影响
①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1953年—1964年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失败
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1964年开始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失败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85年开始
①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失败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玉米哥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掘墓人”和“守墓人”?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掘墓人: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2)守墓人: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常规武装力量
战略核武器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评价: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上台,但执政15个月后,就因病离开了他的国家和人民。
1984年2月,73岁的契尔年科上台,他的年龄及他的保守思想体系,注定了他是个守摊子的过渡性角色,上任一年左右就去世了。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戈尔巴乔夫
(1931—2022年)
戈尔巴乔夫执政(1985-1991)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背景:
②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①20世60年代以后: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
(2)表现:
社会 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政治: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柏林墙倒塌
两德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4)原因: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其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根据材料,说出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1)标志:
(2)实质: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订,11个加盟共和国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从理论和实践上动摇了苏共的地位,扰乱社会主义思想就势必会造成苏联的完整性受到侵害,走向坍塌。
——邢广程《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嬗变》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忽视市场规律,树立个人崇拜。
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预言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苏联解体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认识:
启示: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①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的背景:苏联模式弊端展现
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使苏联局势加剧恶化
苏联解体:1991年年底,两极格局结束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增强社会主义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的推广:强制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了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了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传统苏联模式难以持续
D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A
3.20世纪后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居民都要学习俄语,但20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却纷纷放弃俄语,改学英语。这一变化源于( )
A.工业化水平提高 B.福利制度的健全
C.欧洲一体化启动 D.国际格局的变化
D
4.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