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九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2 15:4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诗两首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我爱这土地
艾青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 《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诵读鉴赏: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品味其 缠绵而深沉的爱国情思。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 这些意象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 诗人的感情。1 诗两首整 体 感 知请你评说一下《我爱这土地》中“鸟”的形象。 [解析] 诗中与鸟有关的诗句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从中不难看出鸟对土地深沉的爱。其实“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 1 诗两首[答案] 示例: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为人民抗击侵略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而痛彻心扉的鸟;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意象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温柔黎明遭受侵略蹂躏的祖国悲愤和激怒的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生死眷恋土地的鸟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1 诗两首合 作 交 流内容探究:
(1)结合时代特征,说说《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象征意蕴。 [解析] 象征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中“土 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 诗两首[答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 的喉咙,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 “河流” “风” “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 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 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形 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 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D1 诗两首主题探究:《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善于抓住主旨句。主旨句通常在诗歌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答案] 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诗的根本!
《乡愁》
余光中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 主题,古今中外的 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 话题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 直到夜郎西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 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 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 玉苦瓜》 、《灵河》、《石室 之死》等。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 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乡愁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全诗以时间的 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人生阶段。 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诗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逐层
后来 ——坟墓——母子死别 推进
现在 ——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 之思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
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
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1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 自由 诗的 特点。《乡愁》这首诗的 结构美和 音乐美体现在 哪里呢?
2同一位置上 的词的 重复与 叠词的 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 唱三叹的 旋律,给全诗 营造一种 低回怅惘的 基调。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 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 http://219.148.101.253/music/987654321.net/music/caiqin/chusaiqu.rm
作者简介:
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歌是台湾著名女歌手蔡琴演唱的《出塞曲》,它是由席慕蓉作词的。
席慕蓉,台湾当代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54年赴台。她的好多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http://sucai.ruiwen.com/myfile/余其松_乡愁(席慕蓉).rm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 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席慕蓉
乡愁
分析、解读课文。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3 、第二节 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 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1 诗两首找出《乡愁》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写出来。 [解析] 这首诗语言精美,品析时可以从量词、叠词的运用方面入手。 [答案] 示例一:“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示例二:“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1 诗两首示例三:“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示例四: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一、月夜的笛声 、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二、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三、故乡的面貌 ----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虚] [虚] [实]
四、乡愁(思乡之情)比喻、无理有情深情朗读:
席慕蓉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 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 老去

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 说说 两者之间的 同异。
故乡的 歌/是一支/清远的 笛 总在/有月亮的 晚上/响起
故乡的 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 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
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
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1 诗两首主题探究:《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理解诗歌的主旨,要善于抓住主旨句。主旨句通常在诗歌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答案] 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1 诗两首写法探究:
(1)诗人艾青为什么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爱国之情? [解析] 借物抒情是诗歌常用的一种手法,它能把抽象的感情表达得具体形象。 [答案] 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1 诗两首(2)诗人余光中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诗人把乡愁分别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 “海峡”,突显了每个阶段乡愁的特点。 [答案] 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1 诗两首难点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诗人的情感表达这一方面入手。 [答案]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1 诗两首(2)《乡愁》一诗的第四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析] 这首诗在该节从个人之愁写到家国之思,主题得到了拓展。 [答案]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第四节,《乡愁》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就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1 诗两首归 纳 总 结《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1 诗两首1 诗两首《乡愁》
《乡愁》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拓展与迁移 下面是现代诗人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乡 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相隔。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萧民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1.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 2.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3.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 4.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