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三单元
一、导入新课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他是......
汉武帝 刘彻
汉
武
雄
风
一、导入新课
《史记·平准书》书影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阅读课前导语思考,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的经济状况如何?
国家非常富裕,国库充盈,财政状况良好。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问题一:汉武帝为何要巩固大一统王朝?
问题二: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概念解读:
“大一统”不仅是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我们来听听汉武帝是怎样说的?
听一听,想一想
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
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烦恼一: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威胁到中央。
(一)政令统一固江山——削弱地方势力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相关史事
(1)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带来什么影响?
(2)汉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阅读相关史事完成学习任务:
﹋﹋﹋﹋﹋
烦恼一: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威胁到中央。
(一)政令统一固江山——削弱地方势力
1.诸侯王问题(阅读教材)
推恩令,就是政治上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推恩令”的妙处:中央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的方式,不动一兵一卒,而将原来的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措施一: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一)政令统一固江山——削弱地方势力
烦恼一: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威胁到中央。
(一)政令统一固江山——削弱地方势力
1.诸侯王问题
你送來的贺礼太薄,
对朕不敬,削你的爵位!
酌金律: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作用: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措施二:削爵、除国,镇压叛乱。
烦恼一: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威胁到中央。
(一)政令统一固江山——削弱地方势力
措施四:建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相关史事
措施三:将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2.地方豪强问题
作用:打破了豪强原有的社会关系,其势力被削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不诛而害除。”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二)经济改革富国本——加强经济管控
汉代耧车(模型)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左边两幅图片,归纳汉武帝在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措施及成就。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改进农具(发明耧车)
②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等)
③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烦恼二: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二)经济改革富国本——加强经济管控
措施一:统一铸币(五铢钱)
五铢钱
措施三: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措施四: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措施二:盐铁和酒官营专卖
烦恼三: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对统治不利。
(三)尊崇儒术立正统——尊崇儒术
措施一: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材料研读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借鉴历史经验以及儒学本身的适应性和董仲舒个人的能力,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统一人们的思想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烦恼三: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对统治不利。
(三)尊崇儒术立正统——尊崇儒术
措施一: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措施二:兴办太学,并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措施三:任用儒士参政。
《诗》《书》《礼》《易》《春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课后活动
2.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任用儒士参政。
相同之处:都是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三)尊崇儒术立正统——尊崇儒术
烦恼四: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四)北击匈奴拓疆土——北击匈奴
匈奴是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秦末汉初,( ) 单于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
和亲政策
汉武帝反击匈奴
国力疲弱
国力强盛
思考: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底气是什么?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背景
冒顿 mò dú
烦恼四: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四)北击匈奴拓疆土——北击匈奴
措施二: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措施一: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卫青墓 霍去病墓
结果: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作用:解决了匈奴南扰的问题,巩固了边疆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实现军事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对比西汉与秦朝的疆域图,看看有什么变化?
(四)北击匈奴拓疆土——北击匈奴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B
1. 李华同学在学习西汉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其中△处的内容应是( )
A. 推行郡县制 B. 采纳“推恩”建议
C. 确立察举制 D. 建立刺史制度
2. 下图是汉朝农具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三道农作工序一次完成。据此判断该工具主要是用来( )
A. 插秧 B. 播种
C. 灌溉 D. 收割
三、课堂练习——基础巩固
B
3. 汉初“私铸钱盛行,币法很乱”“自前193年至前113年,钱法变了九次,也就是在铸币问题上,朝廷和豪强做了九次斗争”。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 )
A. 采纳“推恩”建议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实行盐铁专卖 D. 统一铸造货币
4. “齐铁官印”封泥(如图)反映了汉初齐国诸侯王自设铁官,经营冶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势力。汉武帝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 禁卖私盐 B. 平抑物价
C. 统一铸造五铢钱 D. 冶铁权收归国有
D
D
三、课堂练习——能力提升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地方管理
思想
文化
经济
军事
作用
推行郡县制
“焚书坑儒”
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并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半两铜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铸币、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修长城、北击匈奴、南戍五岭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课堂练习——能力提升
西汉形势图
想一想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些措施有关系?
四、课堂总结
四、课堂总结
措施 作用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①颁布“推恩令”(主父偃);②削爵、除国,镇压叛乱③将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④建立刺史制度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①统一铸币、盐铁专卖;②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③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②兴办太学,并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③任用儒士参政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①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
★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与拓展练习
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阅读材料并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探寻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