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用法。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刘备等人的形象特征,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壹
贰
叁
肆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人文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有删节。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背景资料
第一部分
《三顾茅庐》——罗贯中
字词积累,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词语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借助字典和相关工具,阅读下面重点字词的读音,注意写法。
沔
miǎn
璋
zhānɡ
吴会
kuài
殆
dài
拜谒
yè
愧赧
nǎn
存恤
xù
纶巾
ɡuān
鹤氅
chǎnɡ
贵胄
zhòu
箪
dān
荆州
jīng
字词积累
词语积累
根据预习任务,借助字典和相关工具,结合语境思考词语的含义。
箪食壶浆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欢迎。
如雷贯耳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思贤如渴
想要得到贤能的人才,就像口渴的人寻找水那样急切。
顿开茅塞
比喻突然间思路畅通,解开了心中的疑难。
全文阅读
要求:
(1)注意文章节奏,读准字音;
(2)分段阅读,注意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结构;
(3)找出文中的各方人物,体会人物性格;
(4)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整体感知
活动: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结合文章的题目,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 顾 茅 庐
三次拜访
诸葛亮的草屋
本文讲的是:东汉末年 刘备三次亲自上山拜访 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的故事。
刘备
关羽
张飞
整体感知
活动:内容梳理
(2)思考本文按照故事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开端(1)
发展(2)
高潮(3)
结局(4)
刘备三兄弟欲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详细描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包括出发前、见面前和见面后的情景;
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提出对策;
诸葛亮应刘备之请,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整体感知
探究:感知分析
(3)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说说你的看法。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深知诸葛亮才华横溢,有济世救民之志,因此他三次到草庐请诸葛亮出山,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共同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
整体感知
探究:感知分析
(4)刘备见到诸葛亮以后,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夺取荆益二州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待天下有变,从荆州和益州出兵,进攻中原
第二部分
《三顾茅庐》——罗贯中
重点解析,深层探究
重点探究
精读细研
(1)读1-2自然段,说一说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其礼太过
张飞曰:“……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麻绳缚来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亲往拜谒 侍立阶下
重点探究
精读细研
(2)第二段“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这里写遇到诸葛均有什么用意?
通过描写诸葛均,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诸葛均的出现和与刘备的对话,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作了铺垫。
重点探究
精读细研
(3)“既如此,且休通报”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多时?
显示诚意和敬贤 :刘备通过在阶下等待,展示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和诚意,向诸葛亮展示了他对招揽人才的决心和毅力 。
避免打扰: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诸葛亮,可能是为了避免打扰诸葛亮的休息,尊重他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空间。这种尊重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 。
重点探究
活动:细节探究
(4)“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结合全文来看,诸葛亮睡醒以后吟诗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隐士的淡然闲适的生活状态,无所劳神,无所束缚,自由自在的睡足春天的午觉,洒脱而随意。
诸葛亮吟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铺垫和衬托诸葛亮的形象和智慧。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展示了他淡泊名利、胸有成竹的高尚品质,为下文刘备拜访他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做了铺垫。
重点探究
活动:细节探究
(5)文中对诸葛亮的外貌描述“羽扇纶巾,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鹤冠,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为什么要通过刘备的视角来写?
通过刘备的视角描写诸葛亮的外貌,为后文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做了铺垫。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的形象,还进一步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认为他确实有将相之才 ,也让读者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和信任 。
活动: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安排:
(1)本文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这个张飞,仔细阅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刻画他们的性格特征的。
(2)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并告诉大家原因。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是怎么描写刘备的?用了哪些描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语言描写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既如此,且休通报”等
求贤若渴和礼贤下士的态度:刘备通过引用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例子,表明自己对于贤才的尊重和渴望,也体现了他在团队中的权威和领导力。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是怎么描写刘备的?用了哪些描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行为、动作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玄德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
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可以说明其求贤若渴,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1)文中是怎么描写刘备的?用了哪些描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接人待物
“有劳仙童转报”、“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未审得入览否?”等
在拜访过程中,刘备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礼貌对待“仙童”,尊重诸葛亮的隐居生活,这体现了他谦逊和有礼貌的品质。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
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求贤若渴
坚持不懈
虚心求教
谦逊有礼
三次拜访过程中,尽管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放弃。
在拜访过程中,刘备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尊重诸葛亮的隐居生活。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2)在文中找到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说一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分析一下诸葛亮的形象。
“方整衣冠出迎”、“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汉室可兴矣”等
谦虚谨慎,诸葛亮在三顾茅庐中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合孙权、占据荆州和益州的策略,显示出他的机智和聪明才智。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3)思考文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请结合课文进行分析。
正面描写
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表现诸葛亮的卓尔不群;
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表现诸葛亮处世持守谨慎的特点;
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中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侧面描写
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和周文王等典故的引用
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了诸葛亮卓尔不群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4)文中最后一段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表示自己出山辅助刘备是因为受到刘备的知遇之恩,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同时,他计划在事业成功后归隐,显示出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追求内心的宁静。
隐居隆中,却洞察天下大势,知晓汉室将倾,提出联合孙权、占据荆州和益州的策略。
诸葛亮通过多次外出,拒绝刘备的初次拜访,体现了他的谨慎性。他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刘备的求贤诚意,表现出谦虚和谨慎的性格。
谦虚谨慎
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若非刘备一片赤诚,他绝不出山。可见其本心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深藏不露
机智聪明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5)找出文中张飞有哪些描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张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性格直率、鲁莽且情绪化
急躁、喜欢用武力
重点探究
探究:人物形象分析
(5)找出文中张飞有哪些描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张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云长再三劝住”
他与张飞一起陪同刘备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尽管关羽对诸葛亮的才能持有怀疑,但他仍然尊重刘备的决定,且性情沉稳,顾全大局。
第三部分
《三顾茅庐》——罗贯中
难点探究,细节分析
精细研读
细节内容分析
(1)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的第一段为什么详细描述了张飞和关于等人的反应?
详细叙说张飞的无礼和关羽对刘备此举的不同意见,意在与刘备决意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精细研读
细节内容分析
(2)诸葛亮问童子“有俗客来否”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以此来测试刘备的诚意和耐心。这种称呼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旨在进一步确认刘备是否真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
精细研读
细节内容分析
(3)结合上下文思考分析“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通过借代,避免了直接提及人名,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性。突出了诸葛亮对自己的谦逊和对刘备的敬重,同时也暗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和期待。
精细研读
活动:合作探究
(4)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天时
指的是有利的政治环境条件。在三国时期,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地利
有利的地理条件。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占据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并且拥有长江天险,这使得他的领地易守难。
精细研读
活动:合作探究
(4)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人和
指的是人心向背,即上下一心,和谐团结。刘备凭借大汉皇叔的名分,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有仁爱之名,因此能够团结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其所用,被称为占人和 。
精细研读
活动:合作探究
(5)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想一想,你觉得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备的诚意
刘备三次到 隆中拜访 诸葛亮,这种诚意打动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志向
诸葛亮本身具有安邦定国的才能和建功立业的志向,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刘备的识才
刘备认识到诸葛亮才能,这种知遇之恩让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小结练习
课堂内容小结
三顾茅庐
诚意
结果
斥责张飞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下拜谒见
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如愿以偿
三分天下
共展宏图
诸葛亮出山
小结练习
课堂内容练习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D
解析:纶巾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uān jīn,指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小结练习
课堂内容练习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2)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希望先生不要嫌弃我见识浅薄,身份低微,希望您能放下身份,教给我真知灼见。
先生开导我愚昧的思想,拯救我的困境,我实在是太幸运了!
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
小结练习
课堂内容练习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亮乃一耕夫耳 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
B.先生之言 此非聘大贤之礼
C.而智术浅短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
D.挟天子以令诸侯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
解析:A.乃:是/就; 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而:表转折,可是/表顺承;
D.以:连词,来/介词,把;
B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