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化学九下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沪教版)
单元教学主题 学习主题“探索溶解现象”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五个学习主题之一“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核心知识。本单元涉及的主要化学大概念:(1)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2)结晶方法及其应用。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七单元《探索溶解现象》 授课人 Xxx
单元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题1“溶解的奥秘之旅”:讲解溶液的概念与特点,介绍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学习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与导电性。认真观察实验,加深理解。主题2“走进溶解的微观世界”: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学习溶液配制实验,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通过实例理解溶液组成表示在实际中的应用。主题3.“溶解现象与生活的奇妙交融”: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判断方法。探究温度、溶剂量对其转化的影响,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结合实例,加深对生活中相关现象的理解。主题4.“揭秘溶解的规律与变化”:溶解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性质。学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相关概念的教学顺序为:溶液→能量变化→导电→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溶解度→溶解性。本单元先引入溶解的概念,让学生对溶解有初步认识。接着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然后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及相关计算,通过溶解度曲线深入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最后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全面认识溶解现象。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单元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课外实验等栏目,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溶解度曲线的内容是以探究的形式呈现的,通过探究,学生既可以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了解不同数据处理方法的作用,又能够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的意义。本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本单元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解过程,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2022新课标要求 1.认识溶解和结晶现象;2.知道溶液由溶质、溶剂两部分组成,具有稳定、均一的性质;3.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形成较充分的理解。4.知道浓度可以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也能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配制方法;5.对定量研究的意义形成一定的初步认识;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单元学情 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这一单元前,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物质的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概念较模糊。部分学生能进行简单实验操作,但在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上存在困难。多数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兴趣,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借助实例和实验来理解溶液组成的本质。
单元目标 1.学生要清晰理解溶解的定义,明确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种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的过程。掌握溶解度这一关键概念,知道其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对于气体)、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2.学生应熟练掌握进行溶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够准确测量和控制实验变量,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量等。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探究能力。3.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溶解度曲线,读取和分析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物质的溶解情况。4.能够运用所学的溶解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为什么冬天在公路上撒盐可以化雪、为什么有些物质能用水洗净而有些不能等。了解溶解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体会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达成评价表 探索溶解现象大单元学习评价总表
知识点 评价要点 教师评价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课堂状态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堂练习成果 优秀 良好 一般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单元课时规划
课题 学习目标 主要知识 课时
课题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学习溶液的形成,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2.物质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区分不同物质溶解吸热放热或温度不变。3.了解物质的水溶液能否导电。 溶解过程和温度变化、溶液的组成和性质、溶解性、乳化现象 1课时
课题2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与溶剂的概念,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2.学习溶液配制实验,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溶质与溶剂、溶溶液配制 1课时
课题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探究温度、溶剂量对其转化的影响,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结晶制盐 1课时
课题4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性质。学习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溶质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解曲线 1课时
课时设计(课题3)
课题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7章第3节的内容,该课题属于一节概念课,紧扣新课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探析,引导理解概念本质。创设真实情境,如物质的溶解限度,激发探究欲望。强调知识应用,如解释结晶现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仍有待发展。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他们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糖水的甜度变化。然而,对其科学概念和本质理解不足。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从现象到本质,培养其科学思维。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让学生建立溶液组成和性质的观念,理解溶液浓度及溶质溶解限度,深化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认知。【科学思维】:探究两者转化条件时,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影响因素,培养逻辑和创新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探究过程,提高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实验中,学生严谨记录,培养科学态度。了解溶液应用,认识化学知识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相互转化条件,还有理解其与溶质、溶剂质量和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本质区别,准确判断转化时的条件变化影响,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评价量表知识点“实验操作”的评价量表任务列表评价标准(总分45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任务一:引入新课①同学们,往一杯水里不停地加糖,都能溶解吗?为什么?(2分)。②当一杯盐水不再继续溶解盐时,给这杯盐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3分)。任务二:硝酸钾溶解实验①简单阐述硝酸钾溶解实验的实验现象(5分)。②假如我们要让一定量的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得更快,你可以采取哪些办法?(5分)。任务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①能否说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5分)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呢?(5分)任务四:结晶方法①古代制盐采用哪种方法呢?(5分)。②蒸发结晶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5分)。任务五:结晶的应用①你知道哪些应用结晶的例子呢?(5分)。②你知道制盐的原理和过程吗(5分)。6.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一定量水中分别溶解一勺糖、两勺糖、三勺糖的图片。【提问】溶质能不能无限溶解在溶剂中呢? 学生思考:在一定量水中加入少量蔗糖,蔗糖能全部溶解,继续多次加入蔗糖,发现加人的蔗糖不能全部溶解,为什么呢?【小组讨论】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以在一定量水中逐步加入蔗糖的现象作为问题导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直观地展示了从溶液不饱和到饱和的过程,让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引发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关知识的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优点在于直观地展示了从溶液不饱和到饱和的过程,让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但可能存在的不足是,现象相对单一,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的深度可能不够。
任务二:硝酸钾溶解实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评价
【温故知新】播放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实验现象:第一次加入氯化钠,搅拌后完全溶解。第三次将剩余部分全部加进去,一段时间后发现底部氯化钠固体有剩余,说明此时溶液饱和。【演示实验】硝酸钾溶解实验【步骤讲解】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不能再溶解的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上层清液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g左右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还会溶解。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实验3:用酒精灯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实验4:用冰水浴冷却B烧杯,观察烧杯中溶液是否有变化。【提出问题】分析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现象】实验1:向A、B两个烧杯分别加入1g左右硝酸钾,固体均不再溶解。实验2:在A烧杯中加入5mL水,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实验3:用酒精灯加热B烧杯,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实验4:用冰水浴冷却B烧杯,烧杯中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板书】硝酸钾溶解实验 【观看视频】思考并学习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设计方案】实验1:取一瓶底部留有不能再溶解的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上层清液加入A、B两个烧杯中,再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g左右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还会溶解。实验2: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实验3:用酒精灯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实验4:用冰水浴冷却B烧杯,观察烧杯中溶液是否有变化。【观看视频】【实验结论】以上实验说明,一定条件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配制硝酸钾溶液时,水的量越多,可以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量增大。【交流讨论】 实验原理是什么呢? 小组实验时积极思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质溶解的过程和现象。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对溶解速率的影响。同时,观察硝酸钾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限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任务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教师讲解】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人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 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液可以包含很多溶质,一种溶质饱和另一种不一定饱和。【交流讨论】饱和溶液和不不饱和溶液都是有条件的,改变外界条件就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有2种方法: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有3种方法:①溶液降温;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播放视频】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都适合。特殊情况下,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升高温度;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剂、降低温度。极少数固体物质适合,如熟石灰。【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观看图片】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小组学习】小组共同学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知识点。【观看视频】【学习小结】【完成练习题】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准确判断溶液的状态。在相互转化的学习上,多数同学能掌握常见的转化条件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但仍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微观层面的原理时存在困难,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还需通过更多练习和实际应用来强化。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清晰理解溶液存在饱和与不饱和两种状态,认识到其取决于溶质、溶剂的量以及温度等条件。通过探究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任务四:结晶方法
【问题导入】海水富含盐分,是食盐的重要来源。那么,怎样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实验一:蒸发结晶】取10mL浓氯化钠溶液于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播放视频操作要点:1.蒸发皿中的溶液体积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三分之二。2.加热时,应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防止因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3.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4.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小心地放在陶土网上。实验现象及结论:加热氯化钠溶液时,随着溶液中水分不断蒸发,氯化钠以固体物质形式析出。人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通过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是结品的方法之一,称为蒸发结晶。【实验二:降温结晶】在一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硝酸钾,配制成硝酸钾饱和容液,再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播放视频实验现象及结论: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其中的溶质就会很快结晶。这种方法称为降温结晶。【板书】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实验一:设计实验】(1)按照图组装蒸发装置。(2)取10mL浓氯化钠溶液于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3)待蒸发皿冷却后,将固体转移至试剂瓶中,贴蒸发结晶上标签。【观看视频】蒸发结晶【实验现象】加热氯化钠溶液时,随着溶液中水分不断蒸发,氯化钠以固体物质形式析出。【实验二:设计实验】在一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硝酸钾,配制成硝酸钾饱和容液,再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观看视频】降温结晶【实验现象】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其中的溶质就会很快结晶。 小组实验时积极思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对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不同结晶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情况。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在不同条件下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任务五:结晶的应用
【观看图片】观看几种结晶图片。【教师讲解】在工业生产中,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使资源转化为所需的产品,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工业上许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也常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结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药、化工、材料和环境等领域。民以食为天,盐为百味之首,人们自古以来就对食盐有着大量的需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很早就学会利用“淋煎”的方法来制取海盐。我国古代制盐法《天工开物》作咸卷中记载了海盐制取之法:“凡淋煎法,掘坑二个,一浅一深。浅者尺许,以竹木架芦席于上,将帚来盐料(不论有灰无灰,淋法皆同),铺于席上。四围隆起,作一堤垱形,中以海水灌淋,渗下浅坑中。深者深七、八尺受浅坑所淋之汁,然后入锅煎炼。【拓展】 批判性思维山西运城盐池一带保留的“五步产盐法”对传统自然产盐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技术变革,加快了成盐速度,提升了品质,该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食盐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传统制盐工艺正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古代制盐技术的局限性,盐往往含有较多的杂质和矿物质,这些杂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古代盐独特的风味,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健康问题。而现代盐则经过严格的提纯过程,其纯度远高于古代盐。在古代,盐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物品,常常被用作货币或礼品,在当时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财富和友谊。而现代盐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调味品,其文化内涵相对淡化。【板书】结晶的应用 【观看图片】结晶的应用实例: 学习过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价值。通过具体实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结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关于结晶方法应用实例的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它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价值。通过具体实例,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结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7.板书设计
8.课堂作业 (3-5道题左右)(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答案】D【解析】A.饱和溶液不是指含有很多溶质的溶液,故A错误;B.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选项叙述未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故C错误;D.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D正确。故选D。(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答案】D【解析】因为溶液各部分性质均相同,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剩余溶液的浓度、密度、溶质质量分数、饱和状况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减少了,因为取出的溶液中也含有溶质和溶剂。故选D。(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答案】A【解析】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过程中,采用的是加水稀释的方法,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故选A。(4)在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的石灰水,应采取的措施为( )A.升温至刚有氢氧化钙析出B.降温至刚有氢氧化钙析出C.加水D.加氢氧化钙至不再溶解【答案】AD【解析】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加入氢氧化钙、蒸发水的方法;故选AD。(5)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品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品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答案】B【解析】A、20°C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故A正确;B、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故B不正确;C、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可能饱和,故C不正确;D、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可能饱和,故D不正确。故选A。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溶液的饱和状态,大部分同学能够较好地理解概念。但在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时,速度稍快,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对于实验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影响了实验效率和效果。此外,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例子还不够丰富,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热情。在课堂提问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难度设置不够合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关注不足。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提前规划好教学节奏,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在组织实验时,明确小组分工,加强指导。同时,收集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化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提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次反思,我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