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优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优质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2 16: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等种子。 ——居里夫人 藤野先生鲁迅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名叫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字词 绯红( fēi hóng ):鲜红
标致( biāo zhì ) 落第( luò dì )
诘责(jié zé) 不逊(bú xùn)
托辞(tuō cí)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写了哪些事?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1)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4)
“我离开仙台之后”.(36)东京仙台北京相识相处离别(1---3)(4---35)(36---38)怀念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速读课文,思考: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如何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和对“我”的影响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选材:精读课文,思考: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37段)“我”总还时时记起他的什么?

(提示:阅读4-35段,选择两人交往过程中你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6-10段目睹印象——耳闻亲见——学者生活俭朴
不拘小节藤野严九郎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挟、放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白描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添改讲义
11-15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
16-19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尊重学生关心解剖实习
20-22真诚关怀、 待人热诚了解裹脚
23认真求实 、治学严谨 鲁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可藤野先生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写道:“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 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这跟作者当时在异国求学时特殊的境遇有关。“我”在东京境遇怎样?到仙台又怎样呢?请结合语句所在的语段,说说“我”的心情。(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下文哪一句呼应?(1段)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他们不学无术、贪图享乐。流露出作者失望、痛苦、厌恶、无奈的复杂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1段)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讨论: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鲁迅是怀着救国救民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们竟然整天浑浑噩噩,整个环境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呐喊>自序》:”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3)、(5段),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4)“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5段)“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5)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9段)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无奈、辛酸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我”在日本是作为弱国子民深受歧视和侮辱的,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去对我很好,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公正,毫无民族偏见 “我”独自在异国,身陷屈辱、绝境,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小结 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
——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先生就是那漫长、孤独的寒夜里一颗明亮的辰星,永远在我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世事虽纷扰,现实虽冷酷,那回忆却使我倍感温馨、亲切,又带给我前行的勇气和信心!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讨论:既然有一位如此伟大的老师的关怀、帮助,后来鲁迅又为什么弃医从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又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去了。讨论: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深深浸透着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思考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达标练习  
1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二十年了,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2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