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5高考一轮复习基础全覆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5高考一轮复习基础全覆盖(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22 13: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1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5高考一轮复习基础全覆盖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1.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________、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________和相互________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________。
知识点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概况: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________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等。
2.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_______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__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营养盐。
(2)差异性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________。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________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________也有较大差别。
3.稳定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碳稳定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气本身不具有消减二氧化碳的功能,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其一,________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其二,通过________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________稳定。
思维拓展: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
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知识点三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基本理念
(1)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____;
(2)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________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________的;
(3)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________交换的结果;
(4)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________,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2.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________;山地逐步侵蚀为________,进而演化成________——正是水与________的物质交换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3.山地演化中的物质交换: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________,地表径流________,水土流失________,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________,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________。
4.黄山“四绝”组合演化:花岗岩岩体沿节理________,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________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________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________地下水,形成“温泉”。
知识点四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________干扰发生变化,进而________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________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干扰与演化的区别: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________的,各要素变化也________。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________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________,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3.人为干扰及其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________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________。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________。
【知能提升】
一、
应用1:
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二、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受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案例(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影响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1):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案例(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可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下图所示: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案例(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案例(2):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应用2:
读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巩固专练】
花色素是影响秋季枫叶变红的主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入秋降水过少时,红叶颜色较淡,持续时间短且干瘪落叶早。据此完成1~2题。
1.入秋后,与枫叶变红程度呈正相关的是(  )
A.风力 B.光照
C.地形 D.日均温
2.一般情况下,辽宁东部山区的枫叶变红现象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坡变红较早,但持续时间更长
B.东北坡颜色更加鲜艳
C.东南坡变红较早,但持续时间更长
D.西南坡枫叶最晚干瘪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23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4.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产生的核心自然环境要素是什么?
(2)说明图示中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地域差异
1.成因
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________量、________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导致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
2.表现
(1)自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2)高、低纬地区间的地域差异: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3)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差异:________分异和________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知识点二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地域分异
(1)分布: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一定范围内。
(2)实例: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____________带、________带。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________带、草原带、________带的有规律变化。
特别提醒: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的水热条件具有过渡性特征,自然带之间也相应地具有过渡性的特征。
知识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成因: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________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________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规律
(1)山麓与________自然地带一致;
(2)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________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知识点四 地方性分异规律
1.成因:受________、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________的地域分异。
2.典例:在温带湿润区________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________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____________。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知能提升】
一、
应用1: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处的典型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B→C→D的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自然带B→C→D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自然带A→B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自然带A→B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二、
应用2: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有位诗人写道:“也许是过于执拗了(身躯矮小扭曲)/所以怎么也不能长得高大;但,却默默地结成一带长城/逶迤数百里,绵延到天涯。”读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1~3题。
1.长白山的基带植被主要为(  )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2.诗人所描述的植被最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丙处植被分布的上界阳坡远高于阴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人类活动
C.降雪量 D.地形坡度
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长。
(4)“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应用3:
1.与甲地的自然带相同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美国中央大平原 D.刚果盆地
2.乙地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巩固专练】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高山草原(草甸)带
2.自然带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万里茶路”开创了晋商在贸易领域的全盛时期,下图为“万里茶路”路线图。据此回答3~4题。
3.该茶路由南向北的自然植被依次是(  )
A.常绿阔叶林、温带阔叶林、温带草原、针叶林
B.温带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
C.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4.晋商在该茶路上遇到了黄河干流洪水泛滥,最可能的月份是(  )
A.3、4月份 B.5、6月份
C.7、8月份 D.11、12月份
5.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参考答案:
第1节
【基础知识梳理】
一、
二、
三、
四、
【知能提升】
应用1:
1-2AD
应用2: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巩固专练】
1-2BC
3-4DD
5.
(1)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的最关键原因是植被破坏。
(2)随着地表植被的不断减少,降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断增强,流水侵蚀地貌不断发育,土壤肥力不断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3)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演化过程如下:
第2节
【基础知识梳理】
一、
1.太阳辐射 距海
2.
(3)温度带 海陆
二、
三、
四、
【知能提升】
应用1:
1-2CB
应用2:
1-3BDA
应用3:
1-2BD
【巩固专练】
1-2CA
3-4AC
5.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