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2 19:15: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石潭记 学案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
学习过程
课前导学
1.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之一。他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2、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永州当时是一个荒僻未完全开化的地区。但永州山脉起伏.丘壑幽深.河川纵横,风景雄奇美丽。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 作为贬官,柳宗元在永州有职无权,无所事事,于是有时间出游。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题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描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3、 学法指导:文言文阅读的具体方法包括,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课堂助学
(一)导入新课
张继考试落第,满怀失意时写下了不朽的名篇《枫桥夜泊》;蒲松龄科场失意,生活困顿,著成“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聊斋志异》;柳宗元被贬永州,困顿失意中寄情山水,写成了不朽的《永州八记》。今天让我们走进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领略秀美风光,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朗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1、听课文范读,排除字词障碍
悄 怆( ) 篁( )竹 清洌( ) 为坻( )
为屿( ) 翕( )忽 为嵁( ) 差( )互
寂寥( ) 幽邃( )
2、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倾听,并指出其朗读存在的问题
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
簧竹: 。乐: 。心乐之: 。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译文:
伐: 。尤: 。清洌: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
以: 。为: 。坻: 。屿: 。嵁: 。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翠蔓: 。蒙: 络: 摇: 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可: 许: 皆: 若: 空: 所依: 。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
下: “影布石上”即 佁然:
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
俶尔: 似: 相: 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而: 斗折: 蛇行: 明灭: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其: 犬牙: 差互: 可: 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寥: 凄: 寒: 悄怆: 怆: 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以: 其: 清: 居: 乃: 之: 而: 去:
当堂检测
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解释: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2) 伐竹取道 ( )
(3) 水尤清冽。 ( ) (4) 近岸 ( )
(5) 为坻,为屿( ) ( ) (6) ) 为嵁,为岩( )
(7) 蒙络摇缀( ) ( ) (8) 参差披拂 ( )
(9) 空乏其身( ) (10) 皆若空游无所依( )
(11)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12) 日光下彻 ( )
(13 ) 佁然不动( ) (14) 俶尔远逝( )
(15) 往来翕忽( ) (16) 斗折蛇行 ( )
(17)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18)不可知其源( )
(19) 四面竹树环合( )(20) 悄怆幽邃( ) ( )
(21) 以其境过清 ( ) (22) 不可久居 ( )
(23)乃记之而去 ( ) (24)隶而从者( )
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清 (1)水尤清冽。( ) 乐 (1)闻水声心乐之。( )
  (2)以其境过清( ) (2)似与游者相乐。( )
可 (1)潭中鱼可百许( ) 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同游者:吴武陵 ( )
为 (1)全石以为底( ) 以 (1)卷石底以出 ( )  
(2)为坻,为屿 ( ) (2)以其境过清 ( ) 
(3)或异二者之为 ( ) (3)全石以为底 ( ) 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隶而从者 ( ) 
乃 (1)乃记之而去 ( ) 差 (1)参差披拂 ( )
(2)乃不知有汉 (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词类活用词解释:(8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
(3)皆若空游无所依。(    )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5)其岸势犬牙差互( )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
 
课后巩固
五、学(教)后反思
目标达成:
收获:
不足或需改进点: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2.寓情于景
即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的感情渲泻,显得委婉、含蓄。
3、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二、课堂助学
(一)复习导入
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学生课文的背诵情况。
走进石潭,感悟美
导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被贬永州的柳宗元,政治失意,在永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小小刺史,而正因这样,柳宗元才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去遍访永州的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今天,柳宗元和他的同伴一行六人外出游玩,又发现了一处绝佳的自然美景——小石潭。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合上课本,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深入石潭,品味美
文中紧紧扣住“石”来写,以突出这是个小石潭,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语句突出了石?(小组讨论交流)
因这是个小石潭,就不得不写水了,文中哪些语句写水的?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那么,作者是怎样写鱼的呢?
2、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小结。
品读课文,体会情味
(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师补充交待作者写作背景,给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唐顺宗永贞元年)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荒僻贫瘠,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点拨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抒情。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遭受挫折,内心忧伤凄苦的缘故。如此景致奇特的小石潭竟无人问津,无人知晓,其寂寞与寥落和此时作者的人生境遇是何其的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的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3、配乐齐读:要求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4、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5、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当堂检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巩固
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200字左右)
2、我们身边的美丽景致也很多,请仿照第二段,写一个200字的片段练习。
五、学(教)后反思
目标达成:
收获:
不足或需改进点: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