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多元并存 融会贯通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目录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四课,三国至隋唐五代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认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有利于理解中华文化演进的脉络。这一段上承汉代下接宋代,传统主流思想虽经历了一个波折时期,但文化发展多元、多种文化全面繁荣。
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三国至隋唐社会有着更深层的理解。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三国至隋唐的历史有所了解,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一些文化现象,但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是学生比较模糊的区域。所以在授课中要偏重于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形成正确的认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文化的代表成就
2.难点:各阶段文化产生的特点和社会状况以及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应用
讲授法、探究法、史料教学法
本节课文化发展内容较多,时间跨度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史料对课堂重难点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解读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本课学习内容难度适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在于转变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核心目标
分解
必备知识: 对比魏晋和唐朝诗歌、书法、绘画、雕塑、思想发展,认识魏晋至隋唐文化的多元与包容特征,认识魏晋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中外胡汉交融形成的全新唐文化对东亚、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能力: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核心价值: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增强民族认同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交流、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坚持文化的开放和吸收,不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多元并存 融会贯通——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前预习
激趣导入
一、由佛教传入,看思想演变史
二、由思想交融,赏文艺发展史
三、由中外交流,看大国风范史
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导学案
时期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一、阅读教材,归纳三国至魏晋时期,在思想领域、文学艺术领域、科技领域的表现
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朝代 代表
魏晋南北朝
唐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文学
艺术
书法 绘画 雕塑 舞蹈
魏晋南北朝
隋唐
科技成就
时期 领域 人物 主要成就
南朝 数学 祖冲之
北朝 农学 贾思勰
西晋 地理 裴秀
隋朝 建筑 李春
唐朝 印刷术
唐中期 火药
唐末 火药、军事
唐朝 天文学 僧一行
唐朝 医药学 孙思邈
唐高宗
二、阅读教材,简要梳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课前预习:
填表归纳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梳理线索,把握时空观念。
培养利用历史年表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建立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导入
视频鉴赏:
敦煌飞天
设计意图:
敦煌飞天指的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虽是小视角,但它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后融合为一的产物。
以此作为课前导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印证本节课的主题——多元并存、融会贯通
一、由佛教传入,看思想演变史
佛教传播示意图: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材料:
归纳起来,约如:一、民间的信仰:因长期战争的结果,民不聊生。……人人信仰它可得身心的慰藉;二、知识分子的皈依: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汉初儒家传统的学说受政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人不能满足和信服。魏晋以来,……都纷纷寻觅思想的新方向,逃入玄谈的领域,与佛教传入的般若性空学说相遭遇,因此一拍即合,……便形成了遁世而逃入佛法的风气。—改编自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探究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佛教为什么能够在中国传播
探究2: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哪些特点?
探究3:阅读教材P45,为什么出现了三武灭佛、范缜反佛、韩愈辟佛的思想?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为适应所传地区的社会、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而发生的一切变化,既包括信仰、教义方面的变化,也包括组织、制度方面的变化。
—郑筱筠《世界佛教通史》
探究4:结合教材P45/46,中国主流思想——儒学面对佛教的传入是怎样的态度?
探究5:小组讨论——概括归纳总结这一时期思想的特点
设计意图:
以佛教为切入点,归纳总结魏晋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历程。
问题导入,层层递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1:通过基本史料的研读,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
问题2:借助图片,看佛教传入后佛像的变化,引出佛像本土化的概念,培养解读图片、历史解释的能力
问题3、4: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5:借助表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思想变化是时代变化的反映。
政治动乱时代下,原有思想秩序崩塌。随着社会秩序的重构,思想体系也慢慢趋于重建。
设计意图:
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由思想交融,赏文艺发展史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
第一组:学生收集资料,展示魏晋隋唐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
第二组:学生收集资料,展示魏晋隋唐时期书法成就
第三组:学生收集资料,展示魏晋隋唐时期绘画成就
第四组:学生收集资料,展示魏晋隋唐时期石窟成就
第五组:学生收集资料,展示魏晋隋唐时期科技成就
二、由思想交融,赏文艺发展史
(一)文学:
学生展示:
魏晋隋唐文学的成就
教师引导分析唐朝的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书法、绘画、石窟
学生展示:
魏晋隋唐书法、绘画、雕塑的成就
教师引导:
根据图片,总结书法类型、绘画和雕塑特点
设计意图:
学生补充图像史料,解读图片,直观感受魏晋隋唐的书法魅力、绘画风采、石窟艺术
教师针对图片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能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科技
学生展示:
魏晋隋唐科技成就
教师引导:
结合材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强化特点类答题模板
三、由中外交流,看大国风范史
设计意图:
以地图形式直观分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加强学生史料解释和时空观念,通过中外联系,图片展示,国际视野,文化认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让学生能够多方面了解唐文化影响,提升民族自信心。
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发展。 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 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 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促使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白寿彝《中国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册
探究1:阅读材料及教材46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指出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探究2:阅读材料,归纳影响
合作探究——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领先世界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辩证分析能力,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作探究的能力,从政治、经济、国家政策、交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原因,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
根据教材P47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化》的史料内容,从多角度分析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领先世界的原因
方式:小组讨论论+每人都写
总结升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
而我想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年轻一代的你们,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开创者、建设者,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新时代文化传承的领头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四、教学反思
教材处理:本课篇幅较大,内容量较多,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聆
听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