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2 21: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新课导入
11、古代日本
地理中的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附近6800多个小岛组成。
初二时,你已学过……
岛国,岛屿众多
山地众多,平原少
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而历史中的日本是怎样的?与中国的渊源?
发展演变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 《汉书·地理志》
1-2世纪,100多个小国
①日本由许许多多的小国组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日本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传》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②与中国有“通使”关系,会向中国进贡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哪个政权统一了日本?它如何管理国家?
5世纪,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大和政权,一统日本
大和国的统治(奴隶主贵族统治)
社会结构
最高统治者
依靠力量
生产者
大王
贵族
部民
经济结构
田部
海部
锦织部
锻冶部
农业
海洋捕捞
中国、朝鲜
移民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王室和贵族私有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贵族统治
部民制
日本在什么时候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大化改新,走向封建
背景
材料一:“7 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部民在当时是生活在最底层、地位最低下的人,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断剥削奴隶和部民。地方贵族反抗中央皇室,政局十分混乱,势力最大的是苏我氏。”
材料二:短暂而繁荣的隋朝,隋文帝时期的 “ 开皇之治 ”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因其时年号为 " 贞观 "(627年-649年) ,故史称 “ 贞观之治 ” 。
根本原因: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外因:隋唐先进强大,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内因: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
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
孝德天皇即位后,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公元646年,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孝德天皇改国号为日本。
相关史实:大和国宫廷政变—乙巳[sì]之变
孝德天皇
(年号大化)
中大兄皇子刺杀苏我入鹿
二、大化改新,走向封建
主要内容
大化改新 内容 影响
政治
经济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③统一赋税。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抑制了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一定程度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政府的综合实力
意义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制
中央:三省六部制
经济
日本
班田制(口分田2段)
租庸调制:
(稻2束2把,承担力役及代纳物)
唐朝
均田制(丁男分得100亩)
租庸调制:
(粟2石,服劳役20天或纳绢3尺/天)
大化改新是学习和效法唐朝的产物
知识拓展:仿效唐朝典章制度的“大化改新”
地方:国、郡、里
地方:州、郡、县
日本
唐朝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贵族之间征战不休。
天皇制中央集权
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收归国有,统一征收赋税,发展迅速。
1、沉重打击了日本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2、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结合下表,回答“大化改新”的意义?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文字
服饰
建筑
钱币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①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天皇何时大权旁落,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变为礼仪性摆设的?
三、武士崛起,幕府掌权
背景
武士和武士集团
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建立军事集团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不输不入”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员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庄园主间经过斗争、联合,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源赖朝
(1147—1199)
平清盛
(1118年-1181)
①时 间:12世纪晚期
②人 物:源赖朝
③称号:征夷大将军
④幕府地点:镰仓
⑤影响: 镰仓幕府建立,标志着日本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
本意指将军的军帐,后成为日本一种政治体制
镰仓时代
室町时代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
(1185年—1333年)
(1336年—1573年)
(1603年—1867年)
三、武士崛起,幕府掌权
幕府统治
2、人物:
1、时间:
3、地点:
4、影响: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
“征夷大将军”
镰仓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源赖朝
(1147—1199)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效 忠
效 忠
土 地
土 地
农工商
武士集团
吉祥物/傀儡
幕府统治特点:
①幕府与天皇并存;
②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③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幕府统治
三、武士崛起,幕府掌权
在日本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下,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是古代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包涵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等内容。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武士效忠的对象:
武士道
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的武士道精神?
①积极: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 延伸出为理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②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兴起
大和国的统治
大化改新
(孝德天皇)
背景
内容(政治、经济)
影响
幕府统治
背景
幕府的统治(开始与特点)
武士道形成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C
课堂练习
2、下列关于日本武士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武士是随着庄园的建立而出现的 
②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蓄养武士 
③武士出现后,力量不断壮大 
④武士在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3、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A
古代
JAPAN
日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达标任务:
1
知道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2
识记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3
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
了解日本幕府统治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