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上没有傻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2.学会像儿童那样提出问题。
3.学会对自己或别人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4.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辩论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
2.树立不耻下问的精神。
3.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鼓励他们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讨论问题,整体感悟文章
2、辩论世上没有傻问题
3、学会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敏锐的思维。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会问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会对一些很简单的现象产生疑问,如: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要住在房子里?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巴?在我们看来,这好像都是些笨问题,可是美国一位著名科学家却指出:世上没有傻问题
二、走近作者(出示图片)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是宇宙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曾连续担任研究行星的权威杂志《伊卡洛斯》的主编。1980年,他推出长达16集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另外,他的著作《伊甸园的飞龙》、《布鲁卡的脑》、《无人曾想过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竞赛的终结》等书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还获美国普利策奖。
三、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疏(shū)忽 瞥(piē) 贬(biǎn)低 脆(cuì)弱 深奥(ào)
乏(fá)味 呵(hē)护 灌(guàn)输 倾(qīng)向
2.词语注释
[滔滔不绝] 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疏忽] 粗心大意,忽略。
[贬低] 故意降低对人或对事物的评价。
[嘲弄] 嘲笑和戏弄。
[脆弱] 禁不起挫折,不坚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组朗读,先从总体上看文章是立论还是驳论,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2.讨论:
(1)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一话题的?
讨论并归纳:
作者是针对: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学生很好奇,爱动脑筋,爱思考,常问一些连续的问题,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但到了高中,他们失去了大部分好奇心,他们担心提出“傻瓜”问题;他们愿意接受不充分的答案;不提连续性的问题,这一现象。
(2)从全文看,哪些问题往往被人们看作傻问题?
明确:儿童提出的能引起人们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自然是这个样子?宇宙是怎么来的或它是否一直那样存在?是否存在人们认识的极限?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不是将来?
(3)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不是傻问题?
引出文章的正面论据: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思考.
(4)既然这些不是傻问题,可是为什么高中生不爱提问呢?
讨论归纳:
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
学生从社会学来的短期满足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太低
讨论科学问题很少有回报,少数人会被贬为傻子或书呆子
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常以生气或嘲弄的态度对待。
五、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组补充。教师总结归纳.
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来谈论“世上没有傻问题”的?
2、作者认为高中生羞于提问的原因是什么?
3、从文中最后一段找出: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瓜式的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
4、作者认为世上没有傻问题,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列举有关的名人名言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5、提问:既然世上没有傻问题,我们就应该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对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精读品析:
1.小小辩论会:作者认为世上没有傻问题,你同意吗?为什么?
正方:世上没有傻问题.
反方: 世上有傻问题.
要求:
①左右两大组各为正反方,双方选出一辩,二辩。
②程序:一辩陈述本方观点——自由辩论——二辩总结陈词。.
③自由辩论时每位同学每次发言不得超过一分钟。
2.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评之后提出来的问题”,谈谈自己对“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
(或在成年人看来比较幼稚或让其感到莫名其妙或虽是常识但难以回答的问题)
3、一句话心得(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
4、总结归纳: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傻问题”的看法。作者先说儿童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接着作者分析了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在提问题上的不同,并指出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然后作者指出很重要的原因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指出大人的这种所谓的无所不知其实可能是真的无知。作者然后说出孩子提出的一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完全解决,并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以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七、拓展延伸:
1、很多科学成就的获取都是从“傻问题”开始的。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人人都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时代,毫无疑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问题,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科学故事。
2、在生活中你有哪些困惑或感兴趣的问
《世上没有傻问题》课外阅读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的议论文。作者运用散文化的语言,表明世界上没有傻问题,孩子们怕提傻问题是成年人造成的,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们提问,并教会他们思考。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将——1.领会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文中的特点和作用。2.认识到世上没有傻问题,应该永葆可贵的好奇心。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二、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博士是美国康耐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同时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卡尔?爱德华?萨根1934年11月9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市。他于1955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6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60年获得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博士学位。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他就在哈佛大学执教。1971年任康耐尔大学教授。1996年12月20日,这位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在与骨髓癌抗争了两年之后,在福莱德?胡钦斯癌症研究中心与世长辞,享年62岁。卡尔?萨根一生著述甚多。除了各种科普文章以外,他还写了30本书。其中,《伊甸园的飞龙》、《布鲁卡的脑》、《被遗忘的前辈的影子》、《接触》、《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和《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等书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伊甸园的飞龙》还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82年将2709号小行星命名为“卡尔?萨根”。三、相关知识 萨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天文学和其他科学事业。他热爱科学,崇尚理性,而理性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是他的科学观的核心所在。他在进行天文学研究时,深刻地感受到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作为一个科学家所产生的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说:“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科学总是能够探索出自然所具有的令人尊崇和敬畏之处。理解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加入和融入宇宙之中之壮美的一种盛赞(即使是在极小的程度上的加入)。当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的感觉。对大自然的真正的理解的行为是与自然的结合和融合的欢庆,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结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壮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累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体系,使科学变成了跨国界、跨时代的超越所有界限的理智的东西。”科学使萨根获得了对宇宙和大自然所带给他的愉悦和快乐的理解。他没有将科学作为自己征服世界或者征服自然的工具,在他看来,“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人类对于外部世界是恐惧和害怕的。因为人类对可能发生的危险不能预测。人类对于任何能够减少他们恐惧的解释都欣然接受。科学在了解世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控制自身和指导安全航程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 萨根对科学和技术的另一个方面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医学和农业的进步所挽救的人命比死于历史上各种战争中的人的总和要多得多。运输和通讯的进步以及娱乐业改变了世界并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一个接一个的民意调查表明,尽管人们对科学有所顾虑,但是人们仍然将科学工作列为是最值得尊重和信赖的职业之一。科学之剑是两面有刃的,它令人畏惧的力量使所有人,包括政治家,当然特别是科学家,必须肩负一种新的责任,那就是,一定要从全球和超越时代的角度,对技术所带来的长期后果给予更多的关注,竭力避免对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依恋。犯错误的代价太昂贵了。”科学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其逐渐显现出的巨大的力量成为许多对某些人群有控制权力的人,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的人想要利用的工具,科学既能给人类带来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汽车和电脑,同时,也有核武器,并能把保护人类的臭氧层撕开裂缝。科学在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的局限性。正如萨根所说:“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就此而言,与其他并无差异,比如民主。科学本身不能指明人类行动的途径,但是,科学却能够预测人类选择的行动途径的可能结果。”科学的双刃剑的作用,使得科学家和政治家们肩负了一种责任,这种责任的基础就是社会的正义感和理性精神。 卡尔?萨根的代表作《宇宙》基本按照编年史描述人类从古至今的科学探索,成功地向公众讲明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智慧以及那些令人惊奇不已、激动不已的发现和愉悦。
《世上没有傻问题》精典练习
一、基础驿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疑虑(lǜ) 乏味(fá) 深奥(ào)
B.脆弱(cuì) 脚趾(zhǐ) 尽管(jìn)
C.贬低(biǎn) 惹恼(rě) 几乎(jǐ)
D.猜测(cè) 即使(jí) 愚蠢(cǔn)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他们很好奇,爱动脑筋,引起思考的、有洞查力的问题涛涛不绝。( )
(2)他们需要得到照顾、喝护和鼓力。但是仅仅鼓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给他们关健的进行思考的工具。( )
(3)我敢到实在难以理解。成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翠弱吗?( )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我们没有谁会 (浪费、花费、破费)很多时间去想:为什么自然是这个样子?宇宙是怎么来的,它是否一直那样存在?
(2)为什么成年人在不到六岁的孩子面前要装做 (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所不知)?……承认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又怎么了?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 (憔悴、干脆、脆弱)吗?
(3)如果我们对答案有想法,我们可以试着 (解释、辩解、讨论)。即使是一次不完全的尝试也会起到消除 (疑虑、怀疑、顾虑)和鼓励的作用。
4.本文的作者是 ,他是 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文章的论点是“ ”。这一论点的正面论据是“ ”,反面论据是“ ”。
二、综合园地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是(??? )
A.聪明的、好奇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B.我们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吗?
C.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了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
D.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
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9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即将开始,几乎是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地。
B.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C.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少犯许多错误。
D.有些人对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已经习以为常,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7.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B.各地中小学要完善和建立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机制。
C.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8.读了本文,结合你自身的亲身经历,你发现当成年人讨厌孩子提问时最常见的两种敷衍方式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这两种方式加以描绘。
9.有人评价中西方教育的不同时说, 国内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怎么看?请简要回答。
三、课内阅读
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0.细读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60字以内)。
11.联系上下文,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他们记住了“事实”,但总的来说,发现的喜悦,事实背后的灵魂,已经离开了他们。请你解读这个句子的深层含义。
1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儿童或同学提出的“傻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1. A B中“尽”应读“jǐn”; C中“几”应读“jī”;D中“虬”应读“chǔn”。2.(1)察 滔滔 (2)呵 励 键 (3)感 承 脆
3.(1)花费 (2)无所不知 脆弱 (3)解释 疑虑
4.卡尔.萨根 美 世上没有傻问题 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 孩子们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是我们大人所造成的
5.C A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B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6.D A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与句意相反。B项“莘莘学子”指的是众多的学生。C项“耳提面命”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7.B B项是词语顺序颠倒。应把“完善”和“建立”两词颠倒位置。
8.略
9. 可以联系不同的教育方式,指出各自的利弊。
10、呵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并回答孩子提出的疑问;同时必须给他们进行思考的工具。
11、只想知道答案,不想探究过程,失去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也可能湮灭了创造的灵性。
12、示例:(1)、好奇心是求知的起点,应该保护和鼓励儿童提出疑问。(2)、怀疑是创造的种子,是不断进步的动力,我们要为培育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环境。
课件24张PPT。世上没有傻问题卡尔.萨根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你还知道那些名人问问题的小故事? 一、新课导入卡尔.萨根(美国)世上没有傻问题二、认识作者作者介绍卡尔·萨根
美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更为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此外他还写了数十部生产资料读物。1994年,他被授予第一届阿西莫夫生产资料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之成为“唯一能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 卡尔·萨根博士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的天文学家,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普大师、科学教育家。他的优秀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美国普利策奖,为表彰萨根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82年将2709号小行星命名为"卡尔·萨根"星。 三、预习检测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疏忽脆弱宇宙光栅辐射瞥一下愚蠢贬低倾向(shū)( cuì )( zhòu )( shān ) ( fú )( piē )( yú)( biǎn )( qī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哪些问题往往被人们视作傻问题?作者认为世上没有傻问题,你同意吗?好奇,爱动脑筋的儿童,提出的能“引起思考的、有洞察力的问题”,往往被人们视作傻问题。
同意。在作者看来“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表明他渴望理解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傻瓜式的问题。”2、本文提出一个什么观点?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这一观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世上没有傻问题
针对高中生不喜欢提出问题,害怕提出所谓的傻问题这一现象。
原因:同学们不许某位同学杰出
学生短期满足的心理
社会对知识的回报不够
对学生期望太低、对努力学习缺少激励、把潜心读书的学生贬为“书呆子”
许多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
五、合作探究
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什么是作者所谓的“傻问题”?(或者指出所谓的“傻问题”的特点是什么。)2、“世上没有傻问题”的意思是什么?
有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术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判之后提出来的问题。
世上只要称得上是问题的,都表明对理解世界的渴望,都有探索的价值,不管提问的是成年人还是孩子。
深思探究
1、作者是针对哪些现象来谈论这一话题的?作者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感情和态度?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那么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呢?现象一、儿童爱问问题:幼儿园或一年级的孩子很好奇,爱动脑筋,有洞察力的问题滔滔不绝,经常问一些连续的问题,他们从没听说过什么叫“傻瓜式“的问题。
现象二、高中生不爱问问题:他们失去了大部分好奇心,担心提出“傻瓜式“问题;他们愿意接受不充分的答案;不提连续的问题;顾忌同学是否赞成;小心谨慎地提问题而疏忽了别的同学的意见。感情和态度:作者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它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原因一、作者从学生及成年人身上找原因: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不仅是青春期的问题,更有4个方面的原因(1)来自同学的不许杰出的压力 (2)学生从社会学来的短期满足 (3)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太低 (4)因为讨论科学和技术------甚至学习本身-------很少有回报或榜样。那些少数仍然保持兴趣的孩子被贬为“傻子”或“书呆子”。原因二、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成年人在孩子面前不懂装懂,自尊心十分的脆弱。
孩子方面: 学会思考,敢于提问
成年人方面:鼓励孩子提问题,教给思考的方法
教育方面:给予孩子怀疑精神六、精读品析让学生从文章最后一段找出: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瓜式的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为什么作者说仅仅鼓励是不够的?①聪明的、好奇心的孩子是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②他们需要得到照顾、呵护和鼓励;
③对一些问题不能引导他们找出答案就不能使他们得到发现的喜悦。
一、(1-3)摆出不恰当的现象:儿童爱问问题、高中生不爱问问题
二、(4-5)分析不恰当现象出现的原因:
三、(6-7)提出自己的看法,针对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①孩子方面: 学会思考,敢于提问
②成年人方面:鼓励孩子提问题,叫给思考的方法
③教育方面:给予孩子怀疑精神再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傻问题”的看法。作者首先对儿童的提问题的能力好奇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最后作者说出孩子提出的一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完全解决,并得出结论:呼吁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以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五、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学习心得七、拓展延伸名言警句1、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
2、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3、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耻于发 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4、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 没有人事先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直到他试过以后才知道。
——歌德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