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 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 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3 11:4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向我们展现了不同风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导入,明确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
1. 读准字音。
平羌(qiānɡ)   渝州(yú)  
岐王(qí)   岑参(cénshēn)  
芦管(lú)
2.读出节奏。
五言诗节奏: 五言诗一般按“二三”或者“二二一”的格式划分节奏,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 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峨眉山月歌
[唐]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读出韵味。
(1)教师范读,体会韵味。
(2)学生赛读,读出韵味。
小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
三、品读诗歌懂诗意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那澄澈的江面上。夜里我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思念你却难以相见。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江南逢李龟年》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技艺。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没想到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感慨和对个人身世之悲的感伤。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却没有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诗歌 诗意 诗歌主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四、品读诗歌晓手法
峨眉山月歌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皎洁。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青衣江。次句中“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点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园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
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恋。
后两句是对国势衰微,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文人骚客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暗喻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没有
刻意设喻,但浑成无迹。加上两句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离乱时事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乐师与一位老诗人在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构成了一幅沧桑的时代画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见思乡之切。诗人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贴合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最后结合“安史之乱”的时代特点,可见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意味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质的飞跃。
夜上受降城闻笛
全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了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边,半个。
月光。
青衣江。
诗词释义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夜。
出发。
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经常。
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今湖南一带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其中。
李龟年。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的时候,(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行军 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故乡。
行营、军营。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可怜。
靠近。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近在这战场零星地开放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笛子。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全。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