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3 13:0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惠来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一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
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材料二: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
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
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
(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B.《别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
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接续奋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这是由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B.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
C.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
D.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
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
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4分)
5.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谈谈《别了,司徒雷登》对我们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郁金香
【墨西哥】德佩雷拉
透过一扇窗子,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我就曾坐在自家窗前,一面绣花,一面目睹了女邻居的罗曼史。
我的邻居是一个织花边的女工。她很漂亮,但家境贫寒。她有两个追求者和一株栽在蓝瓷花盆里的郁金香。
这儿的天气并不适合养郁金香,可在我邻居的呵护下,那娇贵的花朵竟发了芽,抽了枝。天冷,她就把它搬进卧室;天热,她就用一小块麻布把它罩起来。她不时地跑进跑出,施肥、浇水、捉虫。一天,姑娘挨近花盆时欢呼了一声,我猜想那细长的叶子中一定结出了一个花骨朵儿。我从这位漂亮的女工跟她楼上的邻居——她的追求者之一的谈话中得到了证实。
“您的苦心终于有了结果!很快您就能摘下一朵郁金香啦!您打算把它和您的心一起送给谁呢?”
姑娘非常羞怯地回答:
“我决不会让巨大的心血毁之于一个短暂的瞬间。再说,我还没打算把我的心和这朵花一起送给别人呢。”
“我的好邻居,春天已经到了!您瞧那些成双成对的小鸟,就连您这毫无动静的郁金香也要开花了。我的好邻居!您就可怜可怜我,痛痛快快地接受我做您的丈夫吧!”
女工的脸上泛起了红晕。“您需要的不是妻子,而是理智。”“如果您爱我,我就会有理智的。”
姑娘楼下的邻居是一个拘谨而又漂亮的青年,此刻,他站在自家阳台上听着两人的对话。他皱了皱眉头,但没动声色。他也爱着那个织花边的女工。
这个秘密我早发现了,一次,他趁女邻居不在,把一封信扔到了她的阳台上。
她是否收到回信,我不得而知;不过每当姑娘来到阳台上时,他几乎连仰起头来跟她表示爱慕的勇气都没有,只能简单的寒暄几句。
“天气真好,小姐!”
“对我的郁金香来说,可真是再好不过了。”“您为这花可真是操尽了心啊!”“的确,我把空闲时间全搭上了。”
“您的空闲时间实在少得可怜……①有时候,已经很晚很晚了,您编织的身影还映在墙上。您会累病的。”
“不会的,我身体很好。今天活儿也不少呢,回头见!”姑娘转身走进屋里。“回头见,小姐。”这种一向质朴的谈话,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我的女邻居的确太忙。我总是看见她不停地织呀、织呀,一会儿是菱花边,一会儿是荷叶边;一会儿方,一会儿圆……
“这些花边是多么精美啊!”“但再美的事物和您比起来也要逊色方分。”
……②
就在姑娘专心织着花边的同时,楼上的小伙子也在编排着俘获她的情网。
姑娘虽没有直接对答,但唇边却笑意盎然。
我的女邻居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时刻:清晨,花苞绽开了,一朵鲜红的郁金香,烘热如焰。姑娘喜不自胜,心醉神迷地站在那初放的花前。
我坐在屋角分享着她的欢乐。她楼下的邻居也一定非常高兴,不过,他不在家,阳台的门关着。可是,她楼上的邻居却赶上了,连连发出赞叹:
“太好了!太好了!求求您,我的好邻居,把这朵花送给我吧!我天天算它开花的日子,比您还着急呢。让我再说一遍:我爱您,我喜欢您,我崇拜您!把花送给我吧,否则,我就从这儿下去自己动手摘啦!”
小伙子说得很坚决。看样子要贸然采取行动。姑娘像一只受惊的鸽子一样犹豫不决,她满面绯红,两手颤抖,虽然这样,她的唇边和眼角却似乎流露出某种满意的神情……
“邻居,快把花给我!”他的语气像是命令,不过,却又非常得体,强制之中包含着并未尽言的柔情蜜意。
“快点,快点!快把花给我……要不,我马上就从这儿下去自己动手啦!”
姑娘恳求地仰起脸,想要自卫,但小伙子却投给她火一般深情的目光。这还不算,他还做出了想要从阳台下来的样子。
姑娘被吓坏啦,终于屈服了。她摘下花扔到楼上,然后就跑进卧室,隐没在屋子里了。
楼上的邻居得意地拾起花朵,热切地吻了一下。他哼起轻快的小调,带着那朵花从家里走了出去。
这时,我难过地想着那朵刚刚开放就被摘了下来的郁金香。同时也凄然想起……③不过,我的痛苦与我邻居的罗曼史毫无关系;那么,咱们还是只讲有关她的事情吧。
那位幸运的小伙子走后不久,美丽的姑娘就来到阳台上张望。
这真是一个明媚的早晨,整个天空犹如一顶硕大无朋的蓝缎华盖。
这时候,那位一大早就出了门的楼下邻居,突然出现在阳台上。
姑娘一看见他,就轻轻地发出了一声惊叫,我也跟着叫了一声……因为,这人手里拿着一朵鲜红的郁金香……④
“小姐,”青年人恭恭敬敬地仰起脸说道,“今早出门前我看到您的花开了,可刚才回来时,我痛心地发现它被扔到了街上。这一带只有您养着郁金香,所以我猜这是您的。后来我看到花盆里果然没有花,知道这花确实是您的,一定是风把它吹落到了街上。我赶紧把它捡了回来。小姐,如果您愿意,我就上楼给您送去。”青年人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甜蜜神情。当他举目凝望姑娘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青年人手举郁金香站在阳台下面,真是一幅情趣无穷的图画。当楼下邻居说话时,姑娘心中百感交集。她脸上流露出惊奇、委屈、气愤和鄙夷的表情,不过,此刻却似乎又满含着一片柔情的笑意。
青年人还憨厚地站在那里重复着:
“小姐,如果您愿意,我就上楼给您送去。”
然而,结果姑娘却说:
“不,不,先生,不要给我啦;如果您喜欢,那您就留下吧……”
“那怎么行!”青年人怯生生地说,“我可以把这朵花留下?”
姑娘也羞涩地回答:“对,您可以留下,我希望您把它留下……”
两个人都不再说话了,这时,正有一群欢快酌燕子吱吱喳喳地从街上飞过,好像在为此时此刻唱着赞歌。(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工、楼上小伙和楼下青年,三个人物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层层展开而逐步丰满,使得本文更具可读性。
B.小伙走后,女工来到阳台张望,作者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女工当时的愉悦心情,情节上有欲抑先扬的效果。
C.看到楼下青年手举红郁金香,“我”和女工都发出惊叫,原因是对青年勇敢表达爱意的行为感到意外。
D.楼下青年把被丢弃的郁金香说成“风把它吹落到了街上”是有意照顾女工自尊,体现了他个性细腻敏感。
7.下列对文中画线的省略号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省略号表现了楼下青年的腼腆,他犹豫于接下来的话可能会透露出自己因为爱慕而留心观察女工生活的事实。
B.②处省略楼上小伙对女工所说的情话,他善于甜言蜜语的形象与上文楼下青年简单寒暄的话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C.③处省略引读者遐想,既暗示后文美丽姑娘爱情将发生变故,又拓宽了本文的叙事空间,暗含着对于爱情的思考。
D.④处作者有意省略楼下青年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直接把笔墨转到他的告白上,加快了叙事节奏,使文章紧凑。
8.本文讲述的是女工的罗曼史,为什么以“郁金香”为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文章第一段用“绣花”暗示本文的讲述者为女性,试分析选用该视角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观察判官曹君德甫以书抵某云:“武胜一军,雄视南服,重兵所宿,兼倍诸道。故廪庾之积,尤为吾州之大政。今漆水公之镇是邦也,至之日,即以新仓为事。度材于山,赋庸于兵,心计手授,百堵皆作。盖经始于正大六年之八月,而断手于八年之四月。文石既具,子为我记之。”
某以为:天下之为食者莫劳于农,而莫不害于农。农之力,至于今极矣!嘘牛而耕,曝背而耘,十人之劳不能给一人之食。水旱霜雹,螟蝗蟊贼,凡害于稼者不论也。用兵以来,调度百出,常赋所输皆创痍之民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妻子而以之佐军兴者。兵则恃农而战,农则恃战而耕。朝廷旰食宵衣,惟谷之恤;劝农冠盖,相望于道。廪人之制非不具备,而有司或不能奉承,精粗之不齐,陈腐之不知,度量之不同,簿领之不一,收贮之不谨,启闭之不时,诃禁之不严,检察之不恒,冒滥之不究,请托之不绝,一隙所开,百奸乘之。百家之所敛,不足以给雀鼠之所耗;一邑之所入,不足以补风雨之所败。四方承平,粒米狼戾时然且不可,况道殣相望之后乎?然则有能为国家重民食而谨军赋者,业文之士宜喜闻而乐道之也。
惟公为徐、为陕、为凤翔、为京兆、为洛阳,尽力民事二十年于兹,知民之知难,知战之所资,知废政之不可不举,知积弊之不可不去。是役也,易腐败为坚整,广狭陋为宏敞,增卑湿为爽垲,导壅蔽为开廓。环以复垣,键以重扃。圭撮有经,新陈有次,暵曝有所,检视有具,出入有籍,巡卫有卒,条画周密,截若画一。万箱踵来,千仓日盈,陈陈相因,如冈如陵。望之巍然,有以增金城汤池之重。京师仰给,于是乎张本。某,属吏也,知公为详,故并著其设施如此。
四月二十三日,儒林郎、南阳县令、武骑尉、赐绯鱼袋元某记。
(节选自元好问《邓州新仓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常A赋所输B皆创痍之C民终岁勤动D不得以养其父母E妻子F而以之G佐军兴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指按户籍征兵,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意思相同。
B.度,文中指砍伐,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中的“度”意思不同。
C.旰食宵衣,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文中形容帝王勤于政事。
D.资,指依靠,凭借,与《归去来兮辞》中“生生所资”中的“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兵力和资源,不征两次兵,不多次运送军粮,武器从国内供应,粮食从敌人那里夺取。
B.曹德甫写信给元好问,请求其为漆水公翻新修建粮仓一事书写一篇记文,并准备好了刻碑的石头待用。
C.仓库的制度不完备,主管官吏不按规办事,粮食质量好坏不等,计量标准不同等是县里积粮不足的原委。
D.元好问是漆水公下属官吏,熟知漆水公,所以能够详细地写出用两层墙壁围起,两道门锁住的具体措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有能为国家重民食而谨军赋者,业文之士宜喜闻而乐道之也。
(2)易腐败为坚整,广狭陋为宏敞,增卑湿为爽垲,导壅蔽为开廓。
14.元好问认为天下最辛苦的莫过于农民,却没有不损害农民的。材料二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他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答郑即翁
林景熙①
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
老爱归田追靖节,狂思入海访安期②。
春风门巷杨花后,旧国山河杜宇时。
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
【注】①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②安期:又名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东海蓬莱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迟”意为“晚”,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有比兴意味
B.颈联主要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晚春杨花飘落、杜宇悲啼的图景,暗含情感。
C.诗歌中化用“靖节”“安期”“杜宇”等典故,使情感表达郁勃真挚,厚重深沉。
D.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诗人因此反复读诗。
16.诗歌首联和尾联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前往九江研学,正值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所住之地更是芦苇、竹子生长茂密,这让他想到所学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情景相近。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是王安石、司马光私交的真实反映,可谓一言动情。而“议事每不合”只是由于“____________”,直言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3)色彩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使诗歌更具有艺术魅力。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现了两种不同色彩,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不需要额外的装备,不占用空闲的时间,只要有个窗,就能实现“人在工位坐,心在天上飘”。这个身心放松术就是抬头看天。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与自然环境接触和观赏开阔的视野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我们抬头仰望同一片天空,但每个人看到的是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悟都是 A 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心境下,(甲)。
天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的体验,是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结合动态云彩和静态蓝天、体现大宇宙与小个体对比、展示变化无常与恒定不变循环的充满矛盾与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复杂而多元的特性使得天空能够完美地包容和契合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的心情和感受。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空是晴朗还是阴霾,(乙),给予我们深深的慰藉和宁静。这种接纳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也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共鸣和力量。①天空的浩大、广阔还能触发我们内心的敬畏之情,②让我们产生自我超越的一种积极力量,③让我们以更加喜悦的心情去欣赏或珍惜周围的每一刻,④激发我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在动力。
因此,当你 B 时,不妨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头顶的这片天空,说不定它还能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创意和灵感,为我们带来 C 的收获。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我们”,有人说换成“你”更合理。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四、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句话说:“面对大海,哲学家看到永恒,诗人看到五彩的贝壳,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一大摊水。”
这对于青少年认识事物、了解世界具有启迪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