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鲁迅
一九二六年
QING JING DAO RU
一
情景导入
名句导入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看到他的这些话,人们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
但这只是人们的刻板印象,他也曾有过童真的一面,
关于鲁迅,你还知道什么?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作者简介
新课导入
能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他,
走进他的童年,我们却会发现,
那里有一道别样的风景。
他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
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
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篇出自哪里 你又了解多少呢?
(1)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杂志,后来重新修订,增加“小引”和“后记”,更名为《朝花夕拾》。
是一部散文集,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生活的。
“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又“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背景资料
作品介绍
《父亲的病》
《琐记》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猫·鼠》
《二十四孝图》
《阿长和山海经》
《藤野先生》
《范爱农》
讽刺丑恶现象
怀念师长故友
追忆旧时生活
壹
第一课时
DI YI KE SHI
认识读音
确
凿
菜
畦
桑
椹
油
蛉
斑
蝥
缠
络
珊
瑚
脑
髓
竹
筛
秕
谷
书
塾
渊
博
蟋
蟀
宿
儒
蝉
蜕
厥
土
倜
傥
盔
甲
锡
箔
攒
敛
觅
系
人
迹
至
罕
人
声
沸
鼎
金
罗
叵
窦
拗
záo
qí
shèn
líng
máo
luò
shānhú
suǐ
shāi
rú
bǐ
shú
yuān
shuài
tuì
jué
tì tǎng
kuī
xī bó
cuán
liǎn
mì
hǎn
dǐng
pǒ
dòu
ǎo
jì
理解词语
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形容人声喧闹。
人声鼎沸
洒脱;不拘束。
风流倜傥
MO DU KE WEN
二
默读课文
限时5分钟默读全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
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精神高度集中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要求
ZHENG TI GAN ZHI
三
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从……到……”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是按照 顺序来划分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第1-9段)
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第10-24段)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
表现了儿童
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追求快乐自由、天真稚趣的心理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四
精读研析
(第一部分)
(一)研读第1段
“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找出词眼。
词眼:乐园
(二)浏览2—8段
探讨作者写了哪些“乐”?
百草园声、色、趣、味俱全(乐景)
“美女蛇”传说(乐闻)
雪地捕鸟乐趣多(乐事)
“乐”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一)研读第2段
1.学生自读第二段
2.看图师生互补朗读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轻捷的叫天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肥胖的大黄蜂伏在菜花上
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
木莲
覆盆子
(三)快速默读第2段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必说”撇开这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
这样写,更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蜈蚣
斑蝥
何首乌
覆盆子
思考:这段写了泥墙跟下的四件趣事,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思考:这段写了泥墙跟下的四件趣事,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参考:
1.动静角度 2.多重感官 3.描写顺序 4.修辞手法
......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1)动静结合,多角度多感官写景,春夏秋冬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
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2)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写景特点
静物
景
物
动物
形:高大、臃肿、小(球)视觉
色:碧绿、紫红、黄 视觉
味(覆盆子)又酸又甜 味觉
形:肥胖、轻捷 视觉
声:长吟、低唱、弹琴 听觉
动:伏、窜 视觉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3)写景有序。
本文采取了从百草园整体到某一个局部,
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使写景物更有层次。
探讨这一段的写景顺序及特点
;
(不必说)
(也不必说)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桑椹
(低)
(高)
静态景物
鸣蝉
黄蜂
叫天子
(高)
(低)
动态景物
(三)快速默读第2段
2.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4)多用修辞写出事物特征:
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兼用排比,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三)快速默读第2段
3.请大家交流归纳写景方法。
(1)抓特征
(2)调感官
(3)用修辞
(4)多层次、多角度
(5)情景交融
达标检测
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武庙美好景物描写的练习。
抛砖引玉:
不必说碧绿的爬山虎,高大的梧桐树,粉红的桃花,纯白的七里香;
也不必说夏蝉在树干上长鸣,调皮的蜻蜓嬉戏在花草间,勤劳的蜜蜂在花园里翩翩起舞。
单是广场下面的小小荷塘就有无限乐趣。
(四)速读3——6段
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吸引孩子,
增添神秘色彩,
丰富乐园的情趣。
(五)聚焦读第7段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接着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五)聚焦读第7段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复述捕鸟经过,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一系列的动词
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
同时表达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突出百草园是儿童乐园。
填写动词演绎捕鸟经过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扫
支
撒
系
牵
拉
(六)理解第9段
你如何理解第9段中“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说明它们是“我”儿时乐园里亲密无间的玩伴。
这样的称呼是立足于“小”鲁迅视角,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特征
顺序
感官
修辞
欲扬先抑
神秘色彩
乐景
(2)
乐闻
(3-6)
乐事
(7、8)
美女蛇故事
雪地捕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指导思想
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曾说:"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中描摹的情景、抒发的感受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张扬学生斑斓个性。
教材分析
本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这篇课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写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以及雪地捕鸟的乐事,表现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用提问"怪哉"、小园乐趣、师生读书的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良莠不齐,但是作为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处于过渡衔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热情高,但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方法还有很大欠缺,所以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至生僻字词、修辞手法,大至品味语言、理清思路、领会情感与体会中心主题的深刻性,都需要我循循引导。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便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思考,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百草园各景物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本堂上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走进书屋
速读10---24段,探究“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1.请同学们自读第二部分,从文中找出关于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
明确: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我”而言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2.找出对寿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说说文章对这位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
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1)分析:他学问渊博的宿儒,但对鲁迅询问“怪哉”这虫却不作回答,且脸上还带怒色。
明确:提问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就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反映出这种封建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分析:“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明确: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即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
4.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明确: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都是守旧的。
5.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
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补充资料: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所以他20岁考取秀才后就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
放学时,他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会拄着拐杖上门访问。
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来。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还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但寿老先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1)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明确: 读书,习字,对课。而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2)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明确:(1)询问“怪哉”(2)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欢乐的心理,也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7.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8.回归整体,前后两部分联系思考,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
A.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师生归纳主题思想:
明确: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补充资料: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作者在厦门,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心里空洞洞,只能借着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寻求一丝安慰,于是写下来这篇回忆自己生活的散文。
鲁迅童年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鲁迅童年所受的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残青少年,不能培养出救国之士。
鲁迅旧事重提,也是为了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对比来通吃封建教育强迫儿童读那些无用的树,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归纳写法
1.用词准确,生动传神。
本文语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容词运用得贴切,动词运用得精妙,句式运用得精当。
2.写景有序,特征突出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3.多用对比,突出主题。
百草园中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冬天的百草园有雪与无雪的对比,引出雪中捕鸟的情节;捕鸟时“我”的性急与闰土父亲的沉着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本堂课我们鉴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情感叙述视角,请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体会《朝花夕拾》的情感魅力。
教学反思
思路设计略显呆板,自始至终问题以罗列的形式进行,再加上文章篇幅略长,课堂氛围带动不足使学生学习兴致不太高。课堂设计如果灵活多变一些,效果会更好。 (共21张PPT)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
鲁迅
一九二六年
MO DU KE WEN
一
走进书屋
(七)速读10---24段
1.请同学们自读第二部分,从文中找出关于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
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 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我”而言充满奇异的新鲜感。)
(七)速读10---24段
2.找出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说说文章对这位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并说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七)速读10---24段
(1)分析:他学问渊博的宿儒,但对鲁迅询问“怪哉”这虫却不作回答,且脸上还带怒色。
明确:当时私塾制度规定——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迂腐的一面,也反映出这种封建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分析:“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明确: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即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
(七)速读10---24段
3.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1)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
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
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都是守旧的。
4.作者对先生的态度如何?
鲁迅对先生的态度是: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补充资料:
寿老先生年轻时,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恶痛绝。所以他20岁考取秀才后就再没去参加乡试,一直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
寿老先生热爱学生,也严格要求学生。
放学时,他必定亲自送学生到大门口,看到学生过了石桥,他才放心。有的学生三天不来读书,他就会拄着拐杖上门访问。
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早上教的课,当天傍晚必须背出来。写字强调注意姿势,翻书前还要检查手指是否干净。但寿老先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
寿老先生于1929年7月30日以82岁高龄谢世。
能力拓展
1、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读书,习字,对课。
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
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七)速读10---24段
6.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无味吗 有哪些趣事呢
(1)询问“怪哉”
(2)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也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
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欢乐的心理
(七)速读10---24段
7.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
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回归整体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
A.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主题思想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作者在厦门,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心里空洞洞,只能借着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寻求一丝安慰,于是写下来这篇回忆自己生活的散文。
鲁迅童年时,中国正处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实行封建专制。鲁迅童年所受的尊孔读经、科举求仕的教育,只能摧残青少年,不能培养出救国之士。
鲁迅旧事重提,也是为了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生活对比来通吃封建教育强迫儿童读那些无用的树,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GUI NA XIE FA
二
归纳写法
归纳写法
1.用词准确,生动传神。
本文语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形容词运用得贴切
动词运用得精妙
句式运用得精当
归纳写法
2.写景有序,特征突出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
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归纳写法
3.多用对比,突出主题。
百草园中春夏秋季与冬季的对比,
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跟上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形成对比,引出美女蛇的传说;
冬天的百草园有雪与无雪的对比,引出雪中捕鸟的情节;
归纳写法
3.多用对比,突出主题。
捕鸟时“我”的性急与闰土父亲的沉着对比;
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
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
还有三味书屋的先生与长妈妈的对比
通过以上一些细节的对比描写,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充分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百草园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多重感官
动静结合
顺序井然
多种修辞
神秘感
欲扬先抑
总领句:1
过渡句:9
书屋趣事
封建教育
先生形象
中心
统一
对比
衬托
TUO ZHAN YAN SHEN
三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这堂课我们鉴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情感叙述视角,请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体会《朝花夕拾》的情感魅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指导思想
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曾说:"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中描摹的情景、抒发的感受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张扬学生斑斓个性。
教材分析
本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这篇课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写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以及雪地捕鸟的乐事,表现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用提问"怪哉"、小园乐趣、师生读书的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基础良莠不齐,但是作为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处于过渡衔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热情高,但阅读理解的能力与方法还有很大欠缺,所以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小至生僻字词、修辞手法,大至品味语言、理清思路、领会情感与体会中心主题的深刻性,都需要我循循引导。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便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思考,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整堂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百草园各景物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本堂上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1.名句引入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看到他的这些话,人们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这只是人们的刻板印象,他也曾有过童真的一面,关于鲁迅,你还知道多少?
(请同学展示——PPT补充)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热风》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其实,走进他的童年,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他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篇文章选自哪里——《朝花夕拾》,你又了解多少?
(请同学展示——PPT补充)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会开,又“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
其中,《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是讽刺丑恶现象,《阿长和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为怀念师长故友,《父亲的病》、《琐记》 、《五猖会》 、《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是在追忆旧时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默读课文
1.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 luò)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敛(liǎn)
脑髓(suǐ)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òu) 厥土(jué) 拗(ǎo)
倜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锡箔(xī bó)
(2)词语理解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高枕而卧:安然而卧,形容不加警惕。高枕,枕着高枕头。
倜傥:洒脱;不拘束。
2.限时5分钟默读全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三.整体感知
1.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从……到……”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1-9)写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四.精读研析
(一)研读第1自然段
“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
找本段词眼: 乐园 。
(二)浏览2—8段,探讨作者写了哪些“乐”?
明确:百草园声、色、味俱全(乐景)
“美女蛇”传说(乐闻)
雪地捕鸟乐趣多(乐事)
“乐”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三)快速默读第2段,再看图读文并赏析
1.(1)默读2段,分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型结构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
(2)看图片,师生互补读文,读出乐趣。
2.看图读“单是”的内容,并思考:这段写了泥墙跟下的四件趣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找蜈蚣、按斑蝥 、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总结概括事件的方法:动词+名词)
3.第2段景物描写很成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明确参考:
(1)动静角度
(2)多重感官
(3)描写顺序
(4)修辞手法
具体分析:
(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2)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本文采取了从百草园整体到其中某一个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使百草园中纷繁、杂乱的景物得到清晰而有条理的组织,使文章结构层次更加分明。
(4)多用修辞写出事物特征:
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兼用排比,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交流归纳写景的方法
明确:
(1)抓特征
(2)调感官
(3)用修辞
(4)多层次多角度
(5)情景交融(写景中表达自己快乐喜悦之情)
5.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武庙美好景物描写的练习。
抛砖引玉:
不必说碧绿的爬山虎,高大的梧桐树,粉红的桃花,纯白的七里香;
也不必说夏蝉在树干上长鸣,调皮的蜻蜓嬉戏在花草间,勤劳的蜜蜂在花园里翩翩起舞。
单是广场下面的小小荷塘就有无限乐趣。
学生展示:3-5人
(四)速读3--6段
请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思考:此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吸引孩子,增添神秘色彩,丰富乐园情趣。
(五)聚焦第7段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复述捕鸟经过,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表达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突出百草园是儿童乐园。
分析第9段
你如何理解第9段中“我”称呼百草园里的景物为“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说明它们是“我”儿时乐园里亲密无间的玩伴。这样的称呼是立足于“小”鲁迅视角,以儿童的口吻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与眷恋。
五.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师生共同归纳第一部分写法(如下图):
教学反思
思路设计略显呆板,自始至终问题以罗列的形式进行,再加上文章篇幅略长,课堂氛围带动不足使学生学习兴致不太高。课堂设计如果灵活多变一些,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