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课文词语的意思:
1、想想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抱负?
2、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哪三件事?
3、你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默读课文
周恩来
请大家对照以“导学表单”要求,
齐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老师导学:
事件序列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事 件 归 纳 突出人物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答) 少年周恩来立下宏志,振兴中华。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长大:国之栋梁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周恩来对伯父告诫“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探求真理
勤学好问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周恩来(看见、体会) 周恩来耳闻目睹国人受欺,深刻领悟“中华不振”便立下宏志,振兴中华。 敢闯敢干
求证真理
忧国忧民
从小立志
赤心报国
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
从小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魏校长听了为这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
他就是周恩来。
后来成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任总理。
过度段学习
利用过度段去启发
学生思考课文三件
事之间的联系
由扶到放,分组探究学习:
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学习表单任务。
事件序列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事 件 归 纳 突出人物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答) 少年周恩来立下宏志,振兴中华。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长大:国之栋梁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奉天,周恩来对伯父告诫“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探求真理
勤学好问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周恩来(看见、体会) 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耳闻目睹国人受欺,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从而立下宏志,振兴中华。 敢闯敢干
求证真理
忧国忧民
从小立志
赤心报国
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
从小
第一大组汇报研讨的学习情况: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读中感悟: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 为什么呢 ”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同学们,读到这,
你们是否也有问题想问呢?
事件序列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事 件 归 纳 突出人物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第一件事 新学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答) 少年周恩来立下宏志,振兴中华。 博大胸怀
远大抱负
长大:国之栋梁
第二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奉天,周恩来对伯父告诫“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探求真理
勤学好问
第三件事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周恩来(看见、体会) 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耳闻目睹国人受欺,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从而立下宏志,振兴中华。 敢闯敢干
求证真理
忧国忧民
从小立志
赤心报国
周恩来
周恩来
周恩来
从小
第二大组汇报研讨的学习情况:
课文主要人物:周恩来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你能不能一个简短的词语说出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少年周恩来留学日本寻求革命真理临行前 他写下了这首诗: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写作方法重点点拨:
第一件事
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第一件事
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中华不振,他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
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目睹国人受欺没处说理,深刻领悟“中华不振”并立立志报国。
立志结果
立志原因
这篇课文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像这样的布局谋篇的方式叫“倒叙”手法,这样写作的方法更能突出文章主题,刻画人物品质。
写作方法提示: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二:启发学生使用连接词“之所以……是因为……”来连接第一件事和第二、三件事,使学生能够按照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
方法三: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一:利用过度段去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三件事之间的联系:
课文叙述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实,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赞美了周恩来从小是一个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的人。
老师小结:
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具有
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我们的
祖国才能从黑暗痛苦中走出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未来希望所在。我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读书!
为中国永远强大而读书!
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梦靠我们中国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齐心协力,共祝祖国早日走向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