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三:做好环境题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唐风
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
茅屋是个小店,夫妻店,只卖三样东西,清面,酱肉,百花酒。
客人都是赶脚的旅人,一落座,免费的大碗茶咕咚咕咚几口,夏祛暑冬生暖。男人切一斤肉,打半壶酒,劳乏尽去,喊一声:“好酒好肉。”打赏,跨马,绝尘而去。女人便一碗清面,吃得粉面生津,暖意洋洋,万福谢过,两声鞭响,车咿咿呀呀被夫妻眺望成一个黑点,消失在驿路尽头。
这日,闲暇无客。小五乐呵呵对老婆夸耀:“瞧瞧,咱卤的肉,咱酿的酒,哪个不说好。夏祛冬生暖,一碗酒下去,母羊羔都能斗恶狼。”
妇人一撇嘴:“我的清面,淡雅鲜香,哪个吃过的夫人小姐不夸,啧啧,连汤都不剩一口呢。”
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
夫妻二人顿时闭了嘴,这抚琴的人是店里唯一的常客,三年了日日下来打酒,爱吃店家的清汤面,如此常客却是从不曾夸过一句酒好面好。
小五悴悻道:“抚琴的大都是酸臭文人,哪知酒肉之妙,更不懂世故人情。”
妇人低低道:“难不成其他客人都是饥不择食,疲乏饥饿才觉得咱的酒饭香。”
二人不语,琴声入耳,高高低低,悠悠扬扬。
总比四下寂静要好,小五想。
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山上下来一个文士,青衣蓝衫,身背琴囊。
几声叩门,一声轻唤。
“谁啊?这么早。”“店家,伯牙多有打扰。”“哦,你呀。”
老面孔,旧相识,小五开门迎客。
“店家哥,我今日学成出山,专程来吃碗面,喝杯酒,与您告别。”
“恭喜先生,贺喜先生,想起来先生光顾小店三年有余了。”
“正是,正是!”伯牙举目望向翠微山,云雾飘绕苍山滴翠,看不见山顶那几栋茅屋。
说话间,妇人已端上来,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没等伯牙开口,妇人先说话了:“先生,清面就酒终显寡淡,今日酒肉是我们夫妻奉送的,权为先生践行。”
小五陪伯牙落座。妇人斟酒。
几杯下肚,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小五问:“先生,酒如何?”妇人也忙插嘴:“先生,面如何?”
“酒是多情酒,好酒;面是阳春面,好面。”夫妇二人紧盯伯牙的脸,充满了期冀,只见伯牙并不再言语,起身打开琴囊,抽出古琴:“临别无以为赠,今抚琴一曲,聊表寸心。”
琴声起,时而婉转千寻,时而珍珠玉盘,伯牙时而慢捻轻拢,时而十指翻飞。小五夫妇肃立垂听,只觉得不似往常隐约遥远,如今声声入耳,倒是敞亮了许多。
曲毕,夫妻拊掌称赞。伯牙告辞,夫妻俩依依送别,伯牙走入两双眼眸深处,消失不见。
花红几度,这日秋高气爽,一乘官轿停在店前。小五出迎,官轿下来一人气度不凡,小五定睛一瞧,居然是翠微山学琴的伯牙。
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三年学琴,五载历练,终让我得遇钟子期,千曲易得,知音难觅,我如此幸运,真不敢再奢求什么了。”
“先生,子期是博学多才的高人?”“不是。”
“贤德智慧的雅士?”“不是。子期乃山中樵夫。”
“是了,知音与高低贵贱学识无关,所不同的是人心罢了。”小五挥手,“取桃花酒来。”“先生品尝,与前者可有不同。”
伯牙小杯浅抿,回味良久,复又饮一杯,再取先前之酒,眉间凝重舒展变幻,恍然有所悟,一揖到地:“店家所言堪称金玉,我饮酒三年,直觉四时不同,其香各异,今日蒙受点化,果觉酒中乾坤奥妙无穷。”
“先生谬赞,愧不敢当!”小五道,“先生高山流水,天下愚人不识。小可之酒春酝桃花,夏酿青荷,秋有金桂,冬选梅花,四时阴阳,合秋藏冬发,春醒夏成,一如先生之高曲,泰山巍巍,流水汤汤,几人能知?”
“妙!”伯牙赞道,“必以此言,言与子期,抚琴饮酒,幸甚至哉。”月余后,伯牙寻子期不遇,子期墓前,摔破琴拉断弦,永不鼓琴。
翠微山下,又结一庐,主人青衣蓝衫,与驿路店家种桃植莲,春酝夏酿,与酒为伍,尽得杜康法门。
店家小五深叹:“世间少了个琴师,我的百花美酒多了个知音。”
其妇愤愤:“终有一日,我的清面也会遇到它的钟子期。”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案】 ①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开头对翠微山下茅屋的描写“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②衬托人物形象:翠微山“云雾飘绕苍山滴翠”的环境村托了伯牙雅士的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引出了伯牙的出场;“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点出伯牙学成出山是在春季,“花红几度,这日秋高气爽”点出伯牙五年后历练归来是在秋天,这为下文伯牙品出四时之酒的差异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翠微山下,一片静谧的乡村风光展现在眼前。驿路道旁,两间古朴的茅屋静静地矗立着,一面酒旗在风中轻轻飘扬。这是对翠微山下茅屋的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
翠微山云雾飘绕,苍山滴翠,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山间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清幽的环境衬托出伯牙雅士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品质。
“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这一处景物描写推进情节的发展,故事逐渐展开。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引出了伯牙的出场。
“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山上下来一个文士,青衣蓝衫,身背琴囊”,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也是伯牙学成出山的季节,点出伯牙学成出山是在春季。
“花红几度,这日秋高气爽”点出伯牙五年后历练归来是在秋天。伯牙历练归来,他的心境也如同这秋日的晴空,清澈明朗。这五年的历练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百态,也为他后来品出四时之酒的差异做下了铺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楚霸王自杀(节选)①
郭沫若
岸上的汉兵们看见项王死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项王的头首。他们自相践踏地又踏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各自回头跑;想去争夺那一片肢体的人便簇拥着一团跑去。转瞬之间几百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团,通通跑干净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亭长仍然在摇着船,但不是摇过江去,而是摇回了岸来,钟离昧②发生了惊异。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并坐着,表明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得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的!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抱着死了的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人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儿,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下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在于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许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算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儿,钟离昧也沉默着,把头深深地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自己的腰杆,好不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请你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妥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之所以把船摇了回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失去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刻气,被扶上了马背。
……
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从血泊的死尸中踏过,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
太阳还未晌午,除刚才的战地有尸骸狼藉之外,岸上的景色和战前无殊,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
(有删改)
【注】①小说写于1936年作者游历日本期间,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②钟离昧(mèi):秦末西楚将领,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与开头“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的描写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②具有象征意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希望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以环境描写结束全篇,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4.①历史史实:项羽、亭长、钟离昧等人物形象,以及项羽兵败自刎、火烧阿房宫等事件均有据可考,是历史史实;
②想象或虚构:亭长的身份、亭长与钟离昧的对话、亭长与钟离昧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的情节,均是作者的想象和虚构;
③现实意义:小说通过亭长与钟离昧的对话,表达了“人人抛弃自己去利益他人”的理想追求,表达了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否定,发出了全国人民联合起来抵抗侵略者的号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
(1)小说结尾处“尸骸狼藉”和“白色的积雪”与小说开头“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遥相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
(2)小说结尾处“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抗着”赋予白雪人的特点。结合小说创作背景“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可知,此处环境描写富有象征意义,暗含了作者对战争必将胜利的希冀和信心。
(3)小说没有点明人物结局,也没有明确写作目的,而是以环境描写收尾,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桂公塘(节选)
郑振铎
杜浒回到三十郎庙,对文丞相说:“看情形,扬州是进不去,何必入虎口呢!两淮军绝无可作为;李庭芝既有急帖到真州要杀丞相,必无好意可知。”
文天祥的心开始有点动摇:“那么,怎么办好呢?”
“还是趁早直趋高邮,到通州渡海,归江南,看二主,别求救国之道。”
余元庆说道:“此地到高邮,有一条僻径,我认得。不过要走过许多乱山小路,鞑子们不会知道这些小山路的,想不会遇哨。”
杜浒道:“况且我们脱出时,原不曾想在两淮立足,本意不是要南趋永嘉,以图大计么?丞相以一身系国家安危,必须自重,万不可错走一步。”
文天祥从地上跳起来:“不错,我见不及此!几乎又走错一步。那李庭芝,胆小如鼠,绝不能有为,我是知道他的。我们走罢!”
本是疲倦极了的,如今却又要重上征途。为了有新的希望,精神重复抖擞着,离开扬州城,斜欹地走去。
整整地走了一天,都是羊肠小道有时简直没有路迹。那一带没有山居的人,也没有草舍小庙,有银子买不到东西充饥,大家饿了一天。金应那小伙子,饥饿得要叫唤起来,但忍住了千万的怨恨,不说什么。
文天祥走得喘不过气来,扶在余元庆的身上,勉强地前进。有几次,实在走不动,便像倒了似的,坐在荒草上,一时起不来。休息了好一会儿,方才再得移动。
到了一个山谷里。①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在天上:镰刀似的新月纤秀地挂在天边。“过了这山谷,便近高邮了,是一条大道。只怕山顶上有哨兵。我们得格外小心。别开口,足步走得轻些,最好躲在岩边树隙里走。”余元庆悄声地说道。
“前面是桂公塘,有个土围,我认得。原是一个大牛栏,如今栏内大约不会有牛匹了。到那里憩息一夜,养好了足力,绝早便走。除此可隐蔽的以外,四望都是空旷之所,万不能住下。有几个山民,不知还住在屋里否?但我们万不可去叩门,鞑子兵也许会隐藏在那里。”余元庆又道。在这条路上,他是一个向导,一个统帅,他的话几乎便是命令。
他们暂时占领了这土围。金应们不一会便都睡着了;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警醒着。②风露渐凉,只有加厚衣在身,紧紧地衰住。夜天的星光。彼此在熠熠地守望着。正像他们一样不睡。
新月已经西沉,乌云又已被风驱走。繁星的夜天,依然是说不出的凄美动人。
文丞相和杜浒都仰头向天,好久好久不言不动。
仿佛已经过了三更天的光景。山道上,远远地传来嘈嘈杂杂的马蹄声。
杜浒警觉地站了起来:“不是马蹄声么?”
“这时候难道有哨骑出来?”
“不止数十百骑,那声响是嘈杂而宏大。”
余元庆也被惊醒过来:“是什么声响?”
“决然是马队走过,马蹄踏在山道上的声响。仿佛更近了些,但愿不经过这土围!”余元庆凄然地说道:“只有这一条大道!”
杜浒有些心肺荡动:“这一次是要遭到最后的劫运了!”他自己想道。
骑兵队愈走愈近。宏大而急速的马的蹄声,听得很清晰。金应们也都醒了来,面面相觑,个个都惊吓得没有人色。
上下排的牙齿,似在相战;膝头盖也有些软瘫而抖动。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还镇定。文天祥又探握着他的小匕首,预备在袖口里。
马蹄声近了,更近了;嘶嘶叱叱的马匹的喷气声也听得到。马上的骑士们的偶发的简语,也明晰可闻。大家都站了起来,以背负土墙而立,仿佛想要钻入墙隙里一样。
就在土墙外面走过。一骑,二骑……数十数百骑,陆续地过去。仿佛就在面前经过,只隔了一堵墙。土墙有些震撼,足下的地,也似应和着外面的马蹄的践踏而响动着。
总有两刻钟还没有走完。
难堪的恐怖时间!
“这土围里是什么呢?”明白地听见一个骑兵在说。
“下马去探探看罢!”另一个说。
“这一次是完结了!”杜浒绝望地在心底叫道,全身血液似乎都冷结住了。
“没有什么,臭得很,快过去罢,左右不过是马栏、牛栏。”又一个说。马蹄得得,很快地过去了,总有三千骑走过。骑兵们腰上挂的箭筒,喀嗦喀嗦地作响:连这也历落地传入土围之内的他们的耳中。
当最后的一骑走过了时,人人都自贺更生。
马蹄声又渐远渐逝了,山间寂寂如恒。
不知从哪里,随风透过来一声鸡啼。天色有些泛白,星光暗淡了下来。彼此的手脸有些辩得出。
“趁这五更天,我们走罢。”余元庆道。
有的人腿足还是软软的。
闯过了山口,幸没遇见哨兵。
③山底下是一片大平原,稻田里刚插下秋苗,新碧得可爱。太阳从东方升起,和蔼的金光正迎面射在他们的身上脸上,有一股新的活力输入肢体。山背后还是黝黑的,但前面是一片的金光。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文天祥《纪事》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答案】①主要通过夜色和弯月交代时间已是入夜时分,突出文天祥等人奔波时间之长。
②借风、露、星光渲染了夜晚寒冷凄凉的氛围,突出文天祥等人的困苦无助。
③借长满新碧秧苗的稻田,烘托了文天祥等人摆脱哨骑后轻松愉悦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整地走了一天”可知“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在天上:候刀似的新月纤秀地挂在天边”主要通过夜色和弯月交代时间已是入夜时分,突出文天祥等人奔波时间之长。根据后文“新月已经西沉,乌云又已被风驱走。繁星的夜天,依然是说不出的凄美动人”可知“风露渐凉,只有加厚衣在身,紧紧地衰住。夜天的星光,彼此在熠熠地守望着,正像他们一样不睡”突出文天祥等人的困苦和无助。根据后文“太阳从东方升起,和蔼的金光正迎面射在他们的身上脸上,有一股新的活力输入肢体。山背后还是助黑的,但前面是一片的金光”可知“山底下是一片大平原,稻田里刚插下秋苗,新碧得可爱”借长满新的秧苗实有失,的稻田,烘托了文天祥等人摆脱哨骑后轻松愉悦的心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桂公塘(节选)
郑振铎
杜浒回到三十郎庙,对文丞相说:“看情形,扬州是进不去,何必入虎口呢!两淮军绝无可作为;李庭芝既有急帖到真州要杀丞相,必无好意可知。”
文天祥的心开始有点动摇:“那么,怎么办好呢?”
“还是趁早直趋高邮,到通州渡海,归江南,看二主,别求救国之道。”
余元庆说道:“此地到高邮,有一条僻径,我认得。不过要走过许多乱山小路,鞑子们不会知道这些小山路的,想不会遇哨。”
杜浒道:“况且我们脱出时,原不曾想在两淮立足,本意不是要南趋永嘉,以图大计么?丞相以一身系国家安危,必须自重,万不可错走一步。”
文天祥从地上跳起来:“不错,我见不及此!几乎又走错一步。那李庭芝,胆小如鼠,绝不能有为,我是知道他的。我们走罢!”
本是疲倦极了的,如今却又要重上征途。为了有新的希望,精神重复抖擞着,离开扬州城,斜欹地走去。
整整地走了一天,都是羊肠小道有时简直没有路迹。那一带没有山居的人,也没有草舍小庙,有银子买不到东西充饥,大家饿了一天。金应那小伙子,饥饿得要叫唤起来,但忍住了千万的怨恨,不说什么。
文天祥走得喘不过气来,扶在余元庆的身上,勉强地前进。有几次,实在走不动,便像倒了似的,坐在荒草上,一时起不来。休息了好一会儿,方才再得移动。
到了一个山谷里。①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在天上:镰刀似的新月纤秀地挂在天边。“过了这山谷,便近高邮了,是一条大道。只怕山顶上有哨兵。我们得格外小心。别开口,足步走得轻些,最好躲在岩边树隙里走。”余元庆悄声地说道。
“前面是桂公塘,有个土围,我认得。原是一个大牛栏,如今栏内大约不会有牛匹了。到那里憩息一夜,养好了足力,绝早便走。除此可隐蔽的以外,四望都是空旷之所,万不能住下。有几个山民,不知还住在屋里否?但我们万不可去叩门,鞑子兵也许会隐藏在那里。”余元庆又道。在这条路上,他是一个向导,一个统帅,他的话几乎便是命令。
他们暂时占领了这土围。金应们不一会便都睡着了;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警醒着。②风露渐凉,只有加厚衣在身,紧紧地衰住。夜天的星光。彼此在熠熠地守望着。正像他们一样不睡。
新月已经西沉,乌云又已被风驱走。繁星的夜天,依然是说不出的凄美动人。
文丞相和杜浒都仰头向天,好久好久不言不动。
仿佛已经过了三更天的光景。山道上,远远地传来嘈嘈杂杂的马蹄声。
杜浒警觉地站了起来:“不是马蹄声么?”
“这时候难道有哨骑出来?”
“不止数十百骑,那声响是嘈杂而宏大。”
余元庆也被惊醒过来:“是什么声响?”
“决然是马队走过,马蹄踏在山道上的声响。仿佛更近了些,但愿不经过这土围!”余元庆凄然地说道:“只有这一条大道!”
杜浒有些心肺荡动:“这一次是要遭到最后的劫运了!”他自己想道。
骑兵队愈走愈近。宏大而急速的马的蹄声,听得很清晰。金应们也都醒了来,面面相觑,个个都惊吓得没有人色。
上下排的牙齿,似在相战;膝头盖也有些软瘫而抖动。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还镇定。文天祥又探握着他的小匕首,预备在袖口里。
马蹄声近了,更近了;嘶嘶叱叱的马匹的喷气声也听得到。马上的骑士们的偶发的简语,也明晰可闻。大家都站了起来,以背负土墙而立,仿佛想要钻入墙隙里一样。
就在土墙外面走过。一骑,二骑……数十数百骑,陆续地过去。仿佛就在面前经过,只隔了一堵墙。土墙有些震撼,足下的地,也似应和着外面的马蹄的践踏而响动着。
总有两刻钟还没有走完。
难堪的恐怖时间!
“这土围里是什么呢?”明白地听见一个骑兵在说。
“下马去探探看罢!”另一个说。
“这一次是完结了!”杜浒绝望地在心底叫道,全身血液似乎都冷结住了。
“没有什么,臭得很,快过去罢,左右不过是马栏、牛栏。”又一个说。马蹄得得,很快地过去了,总有三千骑走过。骑兵们腰上挂的箭筒,喀嗦喀嗦地作响:连这也历落地传入土围之内的他们的耳中。
当最后的一骑走过了时,人人都自贺更生。
马蹄声又渐远渐逝了,山间寂寂如恒。
不知从哪里,随风透过来一声鸡啼。天色有些泛白,星光暗淡了下来。彼此的手脸有些辨得出。
“趁这五更天,我们走罢。”余元庆道。
有的人腿足还是软软的。
闯过了山口,幸没遇见哨兵。
③山底下是一片大平原,稻田里刚插下秋苗,新碧得可爱。太阳从东方升起,和蔼的金光正迎面射在他们的身上脸上,有一股新的活力输入肢体。山背后还是黝黑的,但前面是一片的金光。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文天祥《纪事》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①主要通过夜色和弯月交代时间已是入夜时分,突出文天祥等人奔波时间之长。
②借风、露、星光渲染了夜晚寒冷凄凉的氛围,突出文天祥等人的困苦无助。
③借长满新碧秧苗的稻田,烘托了文天祥等人摆脱哨骑后轻松愉悦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可以营造氛围、烘托形象、表达情感、暗示主旨等。解答此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第一处环境描写“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在天上:镰刀似的新月纤秀地挂在天边”,由前文“本是疲倦极了的,如今却又要重上征途”“整整地走了一天,都是羊肠小道有时简直没有路迹。那一带没有山居的人,也没有草舍小庙”可知,文天祥等人在路上奔波已久,“夜色爬在天上”“新月挂在天边”,交代天色已晚,同时也突出文天祥等人奔波时间之长。
第二处环境描写,此时文天祥等人来到一个土围中,除此之外无处可躲,或许还有几个山民,但因担心暴露行踪不能扣门;一路奔波,一路躲避,一路坎坷,一路辛苦,文天祥等人处境如此艰难!此处的“风露渐凉”“夜天的星光”无疑渲染了夜晚寒冷凄凉的氛围,突出文天祥等人的困苦无助。
第三处环境描写,文天祥等人躲避在土围中,与鞑子兵只隔着道墙,紧张、绝望的情绪不断蔓延,幸而“马蹄声又渐远渐逝了”,可谓死里逃生。此处的描写“山底下是一片大平原,稻田里刚插下秋苗,新碧得可爱”,烘托了文天祥等人摆脱哨骑后轻松愉悦的心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4分)
【答案】①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开篇以湍水急风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最后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 象抒写“我”的豪迈。
②体现“我”的成长过程。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自然环境本身的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特点,为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
渲染故事气氛,营造故事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以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对人物的作用:
烘托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3、暗示人物命运。
三、对情节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制造悬念、铺垫作用。
3、线索作用四、对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题干强调“是‘我’眼中的景物”,提示我们与人物有关。
就本文而言,环境描写主要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如开篇“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描写湍急的水流,巨大的水声让“我”头晕,由后文“我”对老头抱怨“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可知,当时的“我”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这处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
文章最后描写“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描写竹筏上的点点灯火,以及建设者们与自然搏斗的叫喊声,写出一种激情,而“我”听了中年妇女对杜老头的介绍,心境也发生了变化,感到“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受到感染,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责任。结尾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
这些环境描写体现“我”的成长过程。由开头的“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写“我”后悔来这个地方,想要离开;到听了杜老头的故事,心境发生了变化,感到了这里环境的美好,“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到结尾通过写竹筏上的灯光和建设者们与水流的搏斗,感受到了建设者们的豪情,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总之,文章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三:做好环境题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音
唐风
翠微山下,驿路道旁,两间茅屋,一面酒旗。
茅屋是个小店,夫妻店,只卖三样东西,清面,酱肉,百花酒。
客人都是赶脚的旅人,一落座,免费的大碗茶咕咚咕咚几口,夏祛暑冬生暖。男人切一斤肉,打半壶酒,劳乏尽去,喊一声:“好酒好肉。”打赏,跨马,绝尘而去。女人便一碗清面,吃得粉面生津,暖意洋洋,万福谢过,两声鞭响,车咿咿呀呀被夫妻眺望成一个黑点,消失在驿路尽头。
这日,闲暇无客。小五乐呵呵对老婆夸耀:“瞧瞧,咱卤的肉,咱酿的酒,哪个不说好。夏祛冬生暖,一碗酒下去,母羊羔都能斗恶狼。”
妇人一撇嘴:“我的清面,淡雅鲜香,哪个吃过的夫人小姐不夸,啧啧,连汤都不剩一口呢。”
驿路空阔,四野幽静,山上又隐隐传来琴声。
夫妻二人顿时闭了嘴,这抚琴的人是店里唯一的常客,三年了日日下来打酒,爱吃店家的清汤面,如此常客却是从不曾夸过一句酒好面好。
小五悴悻道:“抚琴的大都是酸臭文人,哪知酒肉之妙,更不懂世故人情。”
妇人低低道:“难不成其他客人都是饥不择食,疲乏饥饿才觉得咱的酒饭香。”
二人不语,琴声入耳,高高低低,悠悠扬扬。
总比四下寂静要好,小五想。
鸟鸣唤出了晨曦,春花烂漫,薄雾流纱,山上下来一个文士,青衣蓝衫,身背琴囊。
几声叩门,一声轻唤。
“谁啊?这么早。”“店家,伯牙多有打扰。”“哦,你呀。”
老面孔,旧相识,小五开门迎客。
“店家哥,我今日学成出山,专程来吃碗面,喝杯酒,与您告别。”
“恭喜先生,贺喜先生,想起来先生光顾小店三年有余了。”
“正是,正是!”伯牙举目望向翠微山,云雾飘绕苍山滴翠,看不见山顶那几栋茅屋。
说话间,妇人已端上来,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没等伯牙开口,妇人先说话了:“先生,清面就酒终显寡淡,今日酒肉是我们夫妻奉送的,权为先生践行。”
小五陪伯牙落座。妇人斟酒。
几杯下肚,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小五问:“先生,酒如何?”妇人也忙插嘴:“先生,面如何?”
“酒是多情酒,好酒;面是阳春面,好面。”夫妇二人紧盯伯牙的脸,充满了期冀,只见伯牙并不再言语,起身打开琴囊,抽出古琴:“临别无以为赠,今抚琴一曲,聊表寸心。”
琴声起,时而婉转千寻,时而珍珠玉盘,伯牙时而慢捻轻拢,时而十指翻飞。小五夫妇肃立垂听,只觉得不似往常隐约遥远,如今声声入耳,倒是敞亮了许多。
曲毕,夫妻拊掌称赞。伯牙告辞,夫妻俩依依送别,伯牙走入两双眼眸深处,消失不见。
花红几度,这日秋高气爽,一乘官轿停在店前。小五出迎,官轿下来一人气度不凡,小五定睛一瞧,居然是翠微山学琴的伯牙。
一碗面,一壶酒,一盘肉,两个杯。
小五慨叹,伯牙唏嘘。
“三年学琴,五载历练,终让我得遇钟子期,千曲易得,知音难觅,我如此幸运,真不敢再奢求什么了。”
“先生,子期是博学多才的高人?”“不是。”
“贤德智慧的雅士?”“不是。子期乃山中樵夫。”
“是了,知音与高低贵贱学识无关,所不同的是人心罢了。”小五挥手,“取桃花酒来。”“先生品尝,与前者可有不同。”
伯牙小杯浅抿,回味良久,复又饮一杯,再取先前之酒,眉间凝重舒展变幻,恍然有所悟,一揖到地:“店家所言堪称金玉,我饮酒三年,直觉四时不同,其香各异,今日蒙受点化,果觉酒中乾坤奥妙无穷。”
“先生谬赞,愧不敢当!”小五道,“先生高山流水,天下愚人不识。小可之酒春酝桃花,夏酿青荷,秋有金桂,冬选梅花,四时阴阳,合秋藏冬发,春醒夏成,一如先生之高曲,泰山巍巍,流水汤汤,几人能知?”
“妙!”伯牙赞道,“必以此言,言与子期,抚琴饮酒,幸甚至哉。”月余后,伯牙寻子期不遇,子期墓前,摔破琴拉断弦,永不鼓琴。
翠微山下,又结一庐,主人青衣蓝衫,与驿路店家种桃植莲,春酝夏酿,与酒为伍,尽得杜康法门。
店家小五深叹:“世间少了个琴师,我的百花美酒多了个知音。”
其妇愤愤:“终有一日,我的清面也会遇到它的钟子期。”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谈谈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楚霸王自杀(节选)①
郭沫若
岸上的汉兵们看见项王死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项王的头首。他们自相践踏地又踏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各自回头跑;想去争夺那一片肢体的人便簇拥着一团跑去。转瞬之间几百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团,通通跑干净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亭长仍然在摇着船,但不是摇过江去,而是摇回了岸来,钟离昧②发生了惊异。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并坐着,表明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得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的!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抱着死了的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人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儿,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下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在于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许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算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儿,钟离昧也沉默着,把头深深地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自己的腰杆,好不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请你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妥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之所以把船摇了回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失去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刻气,被扶上了马背。
……
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从血泊的死尸中踏过,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
太阳还未晌午,除刚才的战地有尸骸狼藉之外,岸上的景色和战前无殊,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
(有删改)
【注】①小说写于1936年作者游历日本期间,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②钟离昧(mèi):秦末西楚将领,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
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桂公塘(节选)
郑振铎
杜浒回到三十郎庙,对文丞相说:“看情形,扬州是进不去,何必入虎口呢!两淮军绝无可作为;李庭芝既有急帖到真州要杀丞相,必无好意可知。”
文天祥的心开始有点动摇:“那么,怎么办好呢?”
“还是趁早直趋高邮,到通州渡海,归江南,看二主,别求救国之道。”
余元庆说道:“此地到高邮,有一条僻径,我认得。不过要走过许多乱山小路,鞑子们不会知道这些小山路的,想不会遇哨。”
杜浒道:“况且我们脱出时,原不曾想在两淮立足,本意不是要南趋永嘉,以图大计么?丞相以一身系国家安危,必须自重,万不可错走一步。”
文天祥从地上跳起来:“不错,我见不及此!几乎又走错一步。那李庭芝,胆小如鼠,绝不能有为,我是知道他的。我们走罢!”
本是疲倦极了的,如今却又要重上征途。为了有新的希望,精神重复抖擞着,离开扬州城,斜欹地走去。
整整地走了一天,都是羊肠小道有时简直没有路迹。那一带没有山居的人,也没有草舍小庙,有银子买不到东西充饥,大家饿了一天。金应那小伙子,饥饿得要叫唤起来,但忍住了千万的怨恨,不说什么。
文天祥走得喘不过气来,扶在余元庆的身上,勉强地前进。有几次,实在走不动,便像倒了似的,坐在荒草上,一时起不来。休息了好一会儿,方才再得移动。
到了一个山谷里。①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在天上:镰刀似的新月纤秀地挂在天边。“过了这山谷,便近高邮了,是一条大道。只怕山顶上有哨兵。我们得格外小心。别开口,足步走得轻些,最好躲在岩边树隙里走。”余元庆悄声地说道。
“前面是桂公塘,有个土围,我认得。原是一个大牛栏,如今栏内大约不会有牛匹了。到那里憩息一夜,养好了足力,绝早便走。除此可隐蔽的以外,四望都是空旷之所,万不能住下。有几个山民,不知还住在屋里否?但我们万不可去叩门,鞑子兵也许会隐藏在那里。”余元庆又道。在这条路上,他是一个向导,一个统帅,他的话几乎便是命令。
他们暂时占领了这土围。金应们不一会便都睡着了;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警醒着。②风露渐凉,只有加厚衣在身,紧紧地衰住。夜天的星光。彼此在熠熠地守望着。正像他们一样不睡。
新月已经西沉,乌云又已被风驱走。繁星的夜天,依然是说不出的凄美动人。
文丞相和杜浒都仰头向天,好久好久不言不动。
仿佛已经过了三更天的光景。山道上,远远地传来嘈嘈杂杂的马蹄声。
杜浒警觉地站了起来:“不是马蹄声么?”
“这时候难道有哨骑出来?”
“不止数十百骑,那声响是嘈杂而宏大。”
余元庆也被惊醒过来:“是什么声响?”
“决然是马队走过,马蹄踏在山道上的声响。仿佛更近了些,但愿不经过这土围!”余元庆凄然地说道:“只有这一条大道!”
杜浒有些心肺荡动:“这一次是要遭到最后的劫运了!”他自己想道。
骑兵队愈走愈近。宏大而急速的马的蹄声,听得很清晰。金应们也都醒了来,面面相觑,个个都惊吓得没有人色。
上下排的牙齿,似在相战;膝头盖也有些软瘫而抖动。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还镇定。文天祥又探握着他的小匕首,预备在袖口里。
马蹄声近了,更近了;嘶嘶叱叱的马匹的喷气声也听得到。马上的骑士们的偶发的简语,也明晰可闻。大家都站了起来,以背负土墙而立,仿佛想要钻入墙隙里一样。
就在土墙外面走过。一骑,二骑……数十数百骑,陆续地过去。仿佛就在面前经过,只隔了一堵墙。土墙有些震撼,足下的地,也似应和着外面的马蹄的践踏而响动着。
总有两刻钟还没有走完。
难堪的恐怖时间!
“这土围里是什么呢?”明白地听见一个骑兵在说。
“下马去探探看罢!”另一个说。
“这一次是完结了!”杜浒绝望地在心底叫道,全身血液似乎都冷结住了。
“没有什么,臭得很,快过去罢,左右不过是马栏、牛栏。”又一个说。马蹄得得,很快地过去了,总有三千骑走过。骑兵们腰上挂的箭筒,喀嗦喀嗦地作响:连这也历落地传入土围之内的他们的耳中。
当最后的一骑走过了时,人人都自贺更生。
马蹄声又渐远渐逝了,山间寂寂如恒。
不知从哪里,随风透过来一声鸡啼。天色有些泛白,星光暗淡了下来。彼此的手脸有些辩得出。
“趁这五更天,我们走罢。”余元庆道。
有的人腿足还是软软的。
闯过了山口,幸没遇见哨兵。
③山底下是一片大平原,稻田里刚插下秋苗,新碧得可爱。太阳从东方升起,和蔼的金光正迎面射在他们的身上脸上,有一股新的活力输入肢体。山背后还是黝黑的,但前面是一片的金光。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
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文天祥《纪事》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6分)
桂公塘(节选)
郑振铎
杜浒回到三十郎庙,对文丞相说:“看情形,扬州是进不去,何必入虎口呢!两淮军绝无可作为;李庭芝既有急帖到真州要杀丞相,必无好意可知。”
文天祥的心开始有点动摇:“那么,怎么办好呢?”
“还是趁早直趋高邮,到通州渡海,归江南,看二主,别求救国之道。”
余元庆说道:“此地到高邮,有一条僻径,我认得。不过要走过许多乱山小路,鞑子们不会知道这些小山路的,想不会遇哨。”
杜浒道:“况且我们脱出时,原不曾想在两淮立足,本意不是要南趋永嘉,以图大计么?丞相以一身系国家安危,必须自重,万不可错走一步。”
文天祥从地上跳起来:“不错,我见不及此!几乎又走错一步。那李庭芝,胆小如鼠,绝不能有为,我是知道他的。我们走罢!”
本是疲倦极了的,如今却又要重上征途。为了有新的希望,精神重复抖擞着,离开扬州城,斜欹地走去。
整整地走了一天,都是羊肠小道有时简直没有路迹。那一带没有山居的人,也没有草舍小庙,有银子买不到东西充饥,大家饿了一天。金应那小伙子,饥饿得要叫唤起来,但忍住了千万的怨恨,不说什么。
文天祥走得喘不过气来,扶在余元庆的身上,勉强地前进。有几次,实在走不动,便像倒了似的,坐在荒草上,一时起不来。休息了好一会儿,方才再得移动。
到了一个山谷里。①夜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在天上:镰刀似的新月纤秀地挂在天边。“过了这山谷,便近高邮了,是一条大道。只怕山顶上有哨兵。我们得格外小心。别开口,足步走得轻些,最好躲在岩边树隙里走。”余元庆悄声地说道。
“前面是桂公塘,有个土围,我认得。原是一个大牛栏,如今栏内大约不会有牛匹了。到那里憩息一夜,养好了足力,绝早便走。除此可隐蔽的以外,四望都是空旷之所,万不能住下。有几个山民,不知还住在屋里否?但我们万不可去叩门,鞑子兵也许会隐藏在那里。”余元庆又道。在这条路上,他是一个向导,一个统帅,他的话几乎便是命令。
他们暂时占领了这土围。金应们不一会便都睡着了;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警醒着。②风露渐凉,只有加厚衣在身,紧紧地衰住。夜天的星光。彼此在熠熠地守望着。正像他们一样不睡。
新月已经西沉,乌云又已被风驱走。繁星的夜天,依然是说不出的凄美动人。
文丞相和杜浒都仰头向天,好久好久不言不动。
仿佛已经过了三更天的光景。山道上,远远地传来嘈嘈杂杂的马蹄声。
杜浒警觉地站了起来:“不是马蹄声么?”
“这时候难道有哨骑出来?”
“不止数十百骑,那声响是嘈杂而宏大。”
余元庆也被惊醒过来:“是什么声响?”
“决然是马队走过,马蹄踏在山道上的声响。仿佛更近了些,但愿不经过这土围!”余元庆凄然地说道:“只有这一条大道!”
杜浒有些心肺荡动:“这一次是要遭到最后的劫运了!”他自己想道。
骑兵队愈走愈近。宏大而急速的马的蹄声,听得很清晰。金应们也都醒了来,面面相觑,个个都惊吓得没有人色。
上下排的牙齿,似在相战;膝头盖也有些软瘫而抖动。只有文天祥和杜浒还镇定。文天祥又探握着他的小匕首,预备在袖口里。
马蹄声近了,更近了;嘶嘶叱叱的马匹的喷气声也听得到。马上的骑士们的偶发的简语,也明晰可闻。大家都站了起来,以背负土墙而立,仿佛想要钻入墙隙里一样。
就在土墙外面走过。一骑,二骑……数十数百骑,陆续地过去。仿佛就在面前经过,只隔了一堵墙。土墙有些震撼,足下的地,也似应和着外面的马蹄的践踏而响动着。
总有两刻钟还没有走完。
难堪的恐怖时间!
“这土围里是什么呢?”明白地听见一个骑兵在说。
“下马去探探看罢!”另一个说。
“这一次是完结了!”杜浒绝望地在心底叫道,全身血液似乎都冷结住了。
“没有什么,臭得很,快过去罢,左右不过是马栏、牛栏。”又一个说。马蹄得得,很快地过去了,总有三千骑走过。骑兵们腰上挂的箭筒,喀嗦喀嗦地作响:连这也历落地传入土围之内的他们的耳中。
当最后的一骑走过了时,人人都自贺更生。
马蹄声又渐远渐逝了,山间寂寂如恒。
不知从哪里,随风透过来一声鸡啼。天色有些泛白,星光暗淡了下来。彼此的手脸有些辨得出。
“趁这五更天,我们走罢。”余元庆道。
有的人腿足还是软软的。
闯过了山口,幸没遇见哨兵。
③山底下是一片大平原,稻田里刚插下秋苗,新碧得可爱。太阳从东方升起,和蔼的金光正迎面射在他们的身上脸上,有一股新的活力输入肢体。山背后还是黝黑的,但前面是一片的金光。
“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飞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
——文天祥《纪事》
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环境描写各自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