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 )课时
课题(内容) 23、《三个儿子》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能力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学生反馈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初读交流 整体感知 。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细读理解 品味感悟 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 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学生讨论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板 书 设 计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既聪明又有力气 一个儿子 好嗓子 另一个儿子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学 反思
总第( )课时
课题(内容) 23、《三个儿子》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能力 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过程 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一、导入
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初读交流 整体感知 。 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真想有人来帮忙……)
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应对预案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 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 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