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2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2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3 12:35:34

文档简介

《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岁的光景,与文中的主人英子(十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们也成长着,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同龄就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因此课文的篇幅虽然比较长,学生理解课文应当不会太吃力。而且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效果分析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在本次教学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教师真正成了学生的朋友、伙伴,和学生一起阅读分析,研究讨论。整堂课,教师是平易近人的,学生是轻松快乐的,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本课的教学,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爸爸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修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掌握“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理解“骊歌”的意义。
②初步理解插叙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合理运用略读、精读、品读、朗读等方法。
②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关键性语句,把握父亲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
②感悟“长大”的真正意义,从他人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关键性语句,把握父亲的形象,体味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
三、教学难点
感悟“长大”的真正意义,从他人的成长经历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她的经典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心感受她弥久恒馨的文字魅力。
(二)丰富你的汉字底蕴
1.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看一看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衣襟、鸡毛掸子、玉簪花
2.一生读,如有错音,师及时组织生指正,再读。
3.师带领生借助“骊驹”理解“骊歌”的意义,积累这个词。
(三)追忆英子的童年往事
1.师过渡:小英子向我们讲述了童年时她的哪些故事?请你浏览课文,快速地找一找。
2.生浏览概括后自由发言。
3.哪些是往事,哪些是眼前事?生发言辨析。
4.这些眼前事和往事是怎么串接起来的?师引导问插叙有什么作用?(使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四)感受父亲的爱子深情
1.屏显师过渡: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序》
但林海音还是写了,并且把他写在《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篇,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值得林海音如此悲痛记忆呢?请同学们细细搜寻英子记忆深处关于爸爸的描写,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相关的语句圈点勾画出来,品读批注,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
2.屏显:“这是一个 的爸爸,我从 (词语或句子)中读出来。”
3.生品读批注后自由发言。
4.师适时评价、引导,使生认识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
预设:
①“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父亲命令式的口吻,体现了他的威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换标点比较阅读:“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或““晚了也得去,不可以逃学。起!”。
生试读,感受到没有原句语气那么强烈,不能充分表现父亲的严厉。
师小结:对父亲语言的描写,一个标点,一种句式,传递出强烈的情感。
②“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这句话中的“拖”、“抄”、“抡”等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严厉。
换词比较阅读:“藤鞭子在空中一挥”,“抡”表示手臂用力旋动,换成“挥”力度不够,“抡”更能表现“爸爸”的严厉。
师引导:这段话除了表现父亲的威严,细心的你还发现了什么?
(“左看右看”说明爸爸严中有爱,他在考虑拿什么打“小英子”,打重了怕伤着女儿,打轻了怕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师评价:细微之处显真情!爸爸的动作中既有严厉,又有慈爱。表示严厉的动词读重一些,表示慈爱的“左看右看”读得轻缓一些。
多生试读,齐读。
③“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句话中两个无声的行为———“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引导:“递给我”不算,还得亲眼“看着我穿上”,怎么理解?
( “爸爸”有点不放心,怕“我”赌气不肯穿上。)
师继续引导:那“两个铜板”又有什么含义呢?
(给“我”铜板是让“我”买早点,或者放学后坐车回家,或者买药搽伤口。)
师小结:“爸爸”的心,你懂的!细节描写中体现了爸爸最温暖的爱子之情!我们把这些句子读得轻轻的、暖暖的好不好。
多生试读,齐读。
师小结:有时候,父亲的爱肃若秋霜,有时候,父亲的爱和若春风。可我还想说有时候,父亲的爱深如大海。
(五)寻找生命的美丽存在
1.在爸爸爱的教育影响下, 英子有了哪些变化?
2.生自由发言。
师:英子真正感觉自己长大是在什么时候?
生:是在爸爸去世时。
师:从哪看出爸爸去世了?
生:“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这里没有直接写去世,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生命比作“花”。
师:爸爸喜欢花吗?
生找写爸爸喜欢花的句子。
师:那就很贴切了。把爸爸的生命比作花,你能从中感受到英子对爸爸的什么感情吗?
生:赞美。
师:所以当花“落了”,英子是什么感受?
生:悲伤。
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语气低沉,语速缓慢。
师:再看这一句“我不再是小孩子”,你又能读出什么?
生:坚强、坚定。
师:哪几个字眼特别能看出来?
生:“不再是”。
师:怎么读?
生:重读。
多生试读。完整读出最后两句话。
师:如果此时我们替英子回答爸爸病重时的问话,你会怎么说?
生揣摩发言。
师:如果我们这样来回答爸爸的话,你会怎么表达?是语调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
生言。
师出示:作者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写道(PPT):“那时我十二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段落。”(林海音)
师:林海音是这样,英子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回看英子的成长经历,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或说:在拥有父爱时,英子幸福成长;在父爱离开时,英子坚强成长)成长就是这样,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消沉也有坚强,有相聚更有离别。
(六)拓展延伸
(播放《送别》,声音低)
《惠安馆》里井边的小伙伴离我而去;
《兰姨娘》中斜着嘴笑的兰姨娘和孩子们的德先叔叔离我而去;
《驴打滚儿》每天陪伴我玩耍照顾我起居朝夕相处的宋妈也离我而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随着我的童年的结束离我而去。
离别,是生命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时刻,所以成长不是简单的年龄的增加和身高的增长,它是经过无数次苦痛浸润而慢慢盛开的坚强的花朵。林海音用她的小说告诉我们成长的含义,同时也用她那淡雅的文字给予我们成长的温暖和力量。爸爸的花儿落了,一个美丽飘香的灵魂正化作春泥,在爱的幽香中,孕育另一朵生命之花美丽绽放。(完成板书)
课件23张PPT。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
语文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
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 出生在日本,生长在北京,成名在台湾。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荣获众多文学奖项。
入选教材的文章:《冬阳· 童年· 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
小说《城南旧事》被搬上银幕,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林海音(1918年-2001年) 丰厚你的汉字底蕴骊歌
花圃
玉簪花
鸡毛掸子
撩起裤脚
大铁栅栏
藤鞭子在空中一抡 骊歌(离歌)骊驹在门,仆夫具存;
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骊驹》“骊歌” 小英子向我们讲述了童年时她的哪些故事?
(请你浏览课文,迅速地找一找。)追忆英子的童年往事 在我为文多年间,从来没有一篇专为父亲而写的,因为我知道如果写到父亲,总不免要触及他离开我们过早的悲痛记忆。
—《城南旧事·序》感受父亲的爱子深情 “我从 (词语或句子)中,读出了一个 的爸爸。” 细细搜寻关于爸爸的描写,把相关的语句圈点勾画出来,品读批注,想一想: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床!”“晚了也得去,不可以逃学。起床!”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 ),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挥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 “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 在这样的父爱中小英子一天天长大了,她发生了哪些变化?寻找生命的美丽存在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爸爸:没有爸爸,你更要 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英子:……英子:是的,爸爸,
我长大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是的,爸爸,
我长大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是的,爸爸,
我长大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爸爸: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那时我十二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要分几个段落的话,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段落。”
——林海音《城南旧事·序》 寻找生命的美丽存在 回看英子的成长历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惠安馆》:井边的小伙伴离我而去;
《兰姨娘》:斜着嘴笑的兰姨娘和孩子 们的德先叔叔离我而去;
《驴打滚儿》:每天陪伴我玩耍,照顾我起居,朝夕相处的宋妈也离我而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随着我的童年的结束离我而去。
—— 《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本文节选自小说《城南旧事》,并且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爸爸严厉但不失爱心,这就是文中重点写到的赖床迟到事件。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观评记录
执教老师:张红翠
时间:2015.3.25
地点:七五教室
评课人员:全体语文教研组老师
张老师的这堂课,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张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去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在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这是一堂成功精彩的语文课。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效果显著。在语文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张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学习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而这节课的亮点就是引入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各种形式的读, 渗透了德育和情感教育,从而升华了主题。
在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学生语音语调不够准确,应加强培养。
最后课件播放中声音有点大,所以教师声音被盖过,应做调整。
《爸爸的花儿落了》评测练习
一、课文直通车
1.自由地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2.借助工具书确定字音、理解词义。
3.了解作者林海音的个人资料。
二、字词通关
给加横线字注音。
骊歌 、花圃、玉簪花 、鸡毛掸子、 撩起裤脚、 大铁栅栏、藤鞭子在空中一抡
三、内容理解
1.小英子向我们讲述了童年时她的哪些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哪些事情是发生在当前的眼前事,哪些事情是回忆中的往事?
3.作者在叙述眼前事的时候穿插往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它有什么作用?
4.请你圈点勾画出关于爸爸的描写,品读批注,想一想:
“我从 (词语或句子)中,读出了一个 的爸爸。”
5.在爸爸的影响下, 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读出来的?画出相关语句。
6.英子真正感觉自己长大了是在什么时候?从哪看出爸爸去世了?
7.从英子的成长历程中,你懂得了什么?请根据你的体会试着填一填:
成长的路上
有爸爸严厉的责罚,
也有他绵绵的爱意;
成长的路上
有 ,
也有 。
课后反思
没有诵读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所以本节课始终遵循诵读是最基本的深入领会思想感情的手段,也是最“语文”化的手段的原则,深入文本,全面把握情境,细细品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味。反复诵读却不单调乏味,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那含蓄深沉的父爱,诵读的效果远远高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也正因为这样的反复阅读,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性质功用得到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观念得到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学习方式得到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新课程标准比旧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