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11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11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3 12:37:32

文档简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诗前已接触过不少古诗词,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如知人论世、诵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在八年级上册学生还学过杜甫的三首诗《望岳》、《春望》、《石壕吏》,对杜甫其人、其诗风格有所了解。特别是他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给学生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本诗语言质朴,字词的理解结合课下注解可以完成。因此,学习本诗,我遵循诗教的一般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引导、采用小组合作和启发式教学,适时点拨,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估计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出现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感情的把握不够好,通过我逐步指导并作示范朗读,达到了诵读要求;在归纳文意时,我充分的讨论和引导;品味语言时,我做了一些示例和引导。
效果分析
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法,对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有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书声朗朗,效果较好。
这节课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三读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本诗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
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课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1、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翻译理解古诗。
一、导入:请同学们和我一块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名句、名言感悟名人精神)
二、走进杜甫,缅怀故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了解背景
安史之乱,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朗读古诗:
一读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学生自主找出生字、词)。
二读准节奏,教师范读,学生小组合作诵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主学习
1、翻译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读诗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并说说每幅画面用了哪些经典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质疑:你有什么疑问?
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去赏析诗中的字、词、句,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理解字、词用法的精妙之处。并体会出当时杜甫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
例:“卷”“怒号”“飞”“洒”“挂”“沉”“老”“叹息”“铁”“麻”等词语的理解。
六、感悟人物形象
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
运用“我从 (句子)中,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因为 。”
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奏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民生的最强音!没有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是无法铺陈出这样的诗句。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与自己生命和时代的苦难相共振,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推己及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
七、拓展:
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
例: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例: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达标检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 3.挂罥(??? )
4.塘坳(???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 8.突兀(??? )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八、作业:
搜集杜甫的其他作品,阅读“诗史”篇章,品味“诗圣”人生。
九、小结:故人已去,草堂依旧,浣花溪畔现在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杜甫的心愿达成了吗?如果杜甫在天有灵,他当安息吧!
课件11张PP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实验学校 花梅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品析本诗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走进杜甫,缅怀故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安史之乱,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自主学习1、翻译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读诗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并说说每幅画面用了哪些经典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质疑:你有什么疑问? 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
温馨提示:
我从 (句子)中,读出
了一个 的杜甫,因为 。, 三读 读人 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
拓展: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 3.挂罥(??? )
4.塘坳(???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 8.突兀(??? )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划线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达标检测作业:
搜集杜甫的其他作品,阅读
“诗史”篇章,品味“诗圣”人生。吟诵经典 传承文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30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这一单元都是名家经典篇目。在苏教版和其它版本中它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第30课,课文所选五首诗,陶渊明的《饮酒》为五言古诗;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首均为七言古诗,属歌行体;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绝句。中间三首虽为一体,然其人不同,其事各异,风格自然不属。太白运用参差的句式和跳跃的气势,以恣纵的笔调抒写激荡的感情,气骏而逸,音越而长,调高而卓;岑参以边塞为题材,劲骨奇翼,句式整齐,含蓄典雅;杜诗沉郁顿挫,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 三、本课的知识体系
1、字词的教学,从字词的认读到规范书写。这节课出现易出错的字词有:“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2、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反复诵读,从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 3、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4、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评记录表
授课教师
花梅
班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时间
3.26
观课教师
牟顺兰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观察维度
视角
观察点
学生学习
自主
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自主学习的形式(探究/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自主学习有序吗?
教师教学
环节
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重难点是怎样突破的?
哪些地方(导入/活动/板书/ 衔接…)具有特色?
指导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果怎样?
教师是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观课
记载
一、导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走进杜甫,缅怀故人
四、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五、二读,自主学习
1、翻译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读诗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并说说每幅画面用了哪些经典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质疑:你有什么疑问?
六、三读 读人
我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
温馨提示:
我从 (句子)中,读出了一个 的杜甫,因为 。,
七、拓展:
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八、达标
九、作业: 搜集杜甫的其他作品,阅读
“诗史”篇章,品味“诗圣”人生。
导入既积累了名句又联系了本篇文章,简洁明了。
目标教学有的放矢。
配乐声音有些大了,有些影响效果。
加上学生个人诵读会更好。
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很合理,自主学习大约20分钟,33人参与(共36人),学困生参与教积极,中等生不是很积极。
特色:学生自主质疑,学生找出难点,有其他小组学生自己来解决,利用了小组教学的优势。
教师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朗读做了指导和示范。
教师组织教学目标达成很好,结尾达标时间有些仓促。
综合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朗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学生对知识掌握由浅入深,教师的引导很到位,通过读和学生自己的质疑,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在课堂表现也很不错,参与面广,学困生的表现很不错。但有些知识点学生在质疑时出现漏洞,在最后达标时对“高”的理解出现了问题。对朗诵的方法设计教师可以再做指导,帮助学生设计更有特色、吸引学生、深化文章内容的诵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测评?
达标检测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 )? 2.三重(??? )茅?? 3.挂罥(??? )?? 4.塘坳(??? )
5.布衾(??? )??? 6.广厦(??? )???? 7.大庇(??? )?? 8.突兀(??? )
二、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 2.卷我屋上三重茅___
3.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 4.俄倾风定云墨色____
5.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 6.骄儿恶卧踏里裂_____
7.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也是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品尝了失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本课教学我按照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体会感情;三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在课堂上有同学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关注到朗诵也可突出作者的情感,最后的齐读这让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但课堂就应该是在纠错中促使他们成长,这点是较成功的。
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语言赏析还很不够的,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杜甫带着崇高理想的生命状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如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讲,也许效果更好;如果pk朗读阶段的评价再具体再积极些更好;如果讲授过程再激情些更好。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课标分析
一、朗读教学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范读、分组读、感悟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品味文字的美感。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的内容,在导入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幅的对联,通过对这副对联的朗读理解来导入,既积累知识又衔接本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对杜甫诗的回顾复习来引导学生进行课下诗词的积累。
二、小组合作及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教师创设诵读情境,对学生的解读加以启发诱导。《教师用书》单元说明书中提出“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注重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注重读写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出现了读音的错误、理解的错误,在纠错中完善了自己的对知识的掌握。